人教版初二上册(八年级上)生物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八年级上)生物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把符合以下动物类群特征的选项填入括号内。
腔肠动物(ABE ) 扁形动物( ACD ) A.没有肛门;B.有刺细胞;C.大多数种类身体扁平;D.局部种类没有特地的消化器官;E.身体呈辐射对称。
2.假设一条小溪原来可以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集不到,你认为最可能的缘由是什么?答:水螅通常生活在清洁的淡水中,假设水体受到污染,水螅无法存活,则采集不到水螅。
3.有些人宠爱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是否安全?为什么?答:担忧全。
由于生鱼片中可能含有华枝睾吸虫的幼虫,假设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有可能会感染华枝睾吸虫病。
其次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推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 )2.以下动物中,( BEF )属于环节动物,( ACD )属于线形动物。
A.蛔虫;B.蚯蚓;C.小麦线虫;D.丝虫;E.蛭;F.沙蚕。
3.如何区分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答:依据动物的身体是否分节,是否具有刚毛和疣足等运动器官,来作出推断。
4.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假设农田中的蚯蚓消逝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为什么?答:下雨后,土壤缝隙中布满水,蚯蚓四周的氧气缺乏,蚯蚓爬到地面上进展呼吸。
假设农田中没有了蚯蚓,农作物的生长有可能受影响。
由于蚯蚓可以松土,改善土壤成分构造增加土壤肥力。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1.推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 2.以下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猎取食物的方式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 ) A.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B.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猎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C.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猎取水里的食物颗粒;D.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猎取食物。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习题解答观察与思考1.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
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2.不能。
因为各种鳍往往同时运动,仅靠自然状态下直接观察很难分辨出各种鳍分别起什么作用。
探究1.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将鱼的胸鳍或腹鳍捆绑固定后,鱼体左右摇摆不定,不能掌握平衡,可见胸鳍或腹鳍起平衡的作用;胸鳍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
(2)当鱼的背鳍被捆绑后,鱼体会因失去平衡而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可见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3)通过捆绑鱼的尾鳍或模拟实验,证明鱼的尾鳍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还可以决定运动的方向。
2.不完全。
自然界中大多数鱼类的运动主要靠躯体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运动的动力,各种鳍在鱼的运动中起辅助作用。
只有极少数的鱼,如海马只靠背鳍的摆动而向前运动。
3.当不能用直接实验法做实验时,可以用模拟实验代替实验法,即用模型代替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如科学家用模拟大气产生的条件做生命起源的实验;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用模拟宇航员做拟人试验等。
与直接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的优点是:(1)可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方法解决的难题;(2)模拟实验是将模型的实验结果类推到实验对象,以揭示有关的事实或规律,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大大节约资源、资金和时间。
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
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
观察与思考1.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题整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课后习题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1.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项填入括号内。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A.没有肛门B.有刺细胞C. 大多数种类身体扁平D.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E. 身体呈辐射对称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1)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3.以下动物中,__________属于环节动物,__________属于线形动物。
A.蛔虫B. 蚯蚓C.小麦线虫D.丝虫E. 蛭F.沙蚕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5.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B.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C.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D.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6.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腔肠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线形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环节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节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7.完成下面的图解。
8.有些动物如“章鱼”“带鱼”“墨鱼”“鱿鱼”,名称里都有“鱼”字,它们都是鱼吗?9.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可以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而在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鱼便停止了浮头。
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知识,思考一下,这是什么道理?10.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课本上册答案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 C2. D3. C4. C5. B6. C7. D8.C9.B 10.B11.(1)×(2)√(3)×(4)×探究乐园1.(1)将不再捕食它;由经验得知,捕食它会让自己受伤。
(2)属于学习行为;因为小鸟生来并不知道艳丽的舞毒蛾幼虫有毒,只是经过捕食后,由生活经验得知它会伤害自己,今后不能吃它,所以不属于先天性行为,而属于后天的学习行为。
2.(1)学习;(2)不能;(3)学习;(4)学习行为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
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
动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不断地获得新的行为。
所以说,动物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的一种行为。
如果一种动物一生只具备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这种动物就会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敌害而被大自然淘汰。
3.(1)属于先天性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2)看到A影子时,幼鸟将身体蜷缩起来;看到B影子时,幼鸟的身体不再蜷缩;说明鸟类具有学习行为,较大的鸟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可以知道某种鸟的影子是否代表有危险,以及是否需要躲避。
社会行为1. A2. C3. C4. B5. C6. D7.C8.C9.(1)√(2)×(3)√(4)×;10.分工等级;11.(1)蚁后、工蚁、雄蚁;(2)工蚁;(3)可能通过触角接触或气味交流;(4)可参考课本上关于“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行设计。
12.如雄萤火虫利用光信号“通知”雌萤火虫;在昆虫、鸟类、兽类中用听觉通讯很普遍等。
(意思对即可)探究乐园1.可能是刘邦手下的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大字,招来了许多蚂蚁,项羽不知是计,中计身亡。
2.其实这并非是小狗的不文明表现,而是它在发布自己的化学通讯。
狗往往并不是由于膀胱充盈而到处排尿,只是它在向别的同类宣布:这里已经是我的地盘了。
这是一种依靠化学物质抢占领地的做法,当一条狗三条腿着地,一条后腿提起对着某处排尿时,说明它已经用尿液的气味将这个地方划为己有了。
生物(八年级_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习题解答观察与思考1.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
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2.不能。
因为各种鳍往往同时运动,仅靠自然状态下直接观察很难分辨出各种鳍分别起什么作用。
探究1.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将鱼的胸鳍或腹鳍捆绑固定后,鱼体左右摇摆不定,不能掌握平衡,可见胸鳍或腹鳍起平衡的作用;胸鳍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
(2)当鱼的背鳍被捆绑后,鱼体会因失去平衡而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可见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3)通过捆绑鱼的尾鳍或模拟实验,证明鱼的尾鳍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还可以决定运动的方向。
2.不完全。
自然界中大多数鱼类的运动主要靠躯体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运动的动力,各种鳍在鱼的运动中起辅助作用。
只有极少数的鱼,如海马只靠背鳍的摆动而向前运动。
3.当不能用直接实验法做实验时,可以用模拟实验代替实验法,即用模型代替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如科学家用模拟大气产生的条件做生命起源的实验;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用模拟宇航员做拟人试验等。
与直接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的优点是:(1)可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方法解决的难题;(2)模拟实验是将模型的实验结果类推到实验对象,以揭示有关的事实或规律,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大大节约资源、资金和时间。
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
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
观察与思考1.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2.鱼的鳃是鲜红的,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
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
生物八年级上参考答案

生物八年级(上册)课内课后参考答案第4页,讨论1、鱼在游泳时,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
靠背鳍,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
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不能,因为各种鳍往往同时运动,仅靠自然状态下直接观察很难分辨出各种鳍分别起什么作用。
第6页讨论1、胸鳍——平衡、转换方向腹鳍——平衡尾鳍——前进动力及决定方向2、不完全,大多数鱼主要靠躯体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运动的动力,鳍在鱼的运动中起辅助作用。
第7页讨论1、水由鱼的口流入鰓,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鰓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2、鱼的鳃是鲜红色的,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当鱼离开水时,鰓丝会相互黏结在一起,几片鳃会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加上空气干燥,这时鱼会因为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而窒息死亡。
第10页1、海马是鱼,海马虽然是身体外形奇特,但是海马有鳍,用鳃呼吸,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而且是终生生活在水中,所以说海马是鱼。
2、在夜晚时,由于缺少阳光的照射,池塘中的藻类不能进行光吅作用产生氧气,而且鱼与藻类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因此,在黎明池塘水中含氧量最低,这时,鱼因为缺氧,便出现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现象,试图从空气中吸取氧气。
天亮以后,由于池塘中的藻类可以进行光吅作用产生氧气,使池塘水中氧含量大大增加,这时,与可以从水中获得足够的氧,便停止了浮头现象。
3、不对,因为海洋的空间有限,资源有限,而且事实也证明,人类大量的开采海洋资源,已经造成部分海洋资源的枯竭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4、因为它们都没有鳞片,都不用鳃呼吸,而是用肺呼吸,具有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特点,属于哺乳动物,海龟用肺呼吸,不是终生生活在水中,属于爬行动物。
人教版初二上册(八年级上)生物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八年级上)生物课后习题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项填入括号内。
腔肠动物(ABE ) 扁形动物( ACD )A.没有肛门;B.有刺细胞; C.大多数种类身体扁平; D.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E.身体呈辐射对称。
2.如果一条小溪原来可以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集不到,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水螅通常生活在清洁的淡水中,若水体受到污染,水螅无法存活,则采集不到水螅。
3.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是否安全?为什么?答:不安全。
因为生鱼片中可能含有华枝睾吸虫的幼虫,若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有可能会感染华枝睾吸虫病。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
( ×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 )2.以下动物中,( BEF )属于环节动物,( ACD )属于线形动物。
A.蛔虫; B.蚯蚓; C.小麦线虫; D.丝虫; E.蛭; F.沙蚕。
3.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答:根据动物的身体是否分节,是否具有刚毛和疣足等运动器官,来作出判断。
4.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为什么?答:下雨后,土壤缝隙中充满水,蚯蚓周围的氧气不足,蚯蚓爬到地面上进行呼吸。
如果农田中没有了蚯蚓,农作物的生长有可能受影响。
因为蚯蚓可以松土,改善土壤成分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1.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 A.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B.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后习题及答案PPT整理版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X)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X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 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食物; B. 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 软体动物生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 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青蛙 蜥蜴
体表覆盖鳞片 皮肤湿润,可辅助呼吸 产的卵具有坚韧的卵壳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 地上 终生生活在陆地上
3、鱼的鳃、青蛙的肺和皮肤,蜥蜴的肺都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他们在 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鱼的鳃、青蛙的肺和皮肤、蜥蜴地肺都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他们在 结构上的共同点是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积大,内部含有丰富的毛细血 管
3、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可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 跳出水面的现象,而在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 鱼便停止了浮头。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呼吸作用的和光合作用的 知识,思考一下,这是什么道理?
在夜晚时,由于缺少阳光的照射,池塘中的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 氧气,而且鱼和藻类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在黎明 时池塘水中含氧量最少。这时,鱼因为缺氧,便出现浮头,甚至跳出水 面的现象,试图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天亮以后,由于池塘中的藻类可以 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池塘水中的氧含量大大增加,这时,鱼可 以从水中获得足够的氧,便停止了浮头现象。
4、蛇没有四肢,但它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
蛇虽然四肢退化,但身体表面覆有鳞片,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 卵表面有坚硬的外壳,符合爬行动物主要特征,所以蛇是爬行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项填入括号内。
腔肠动物(ABE ) 扁形动物( ACD )A.没有肛门;B.有刺细胞; C.大多数种类身体扁平; D.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E.身体呈辐射对称。
2.如果一条小溪原来可以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集不到,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水螅通常生活在清洁的淡水中,若水体受到污染,水螅无法存活,则采集不到水螅。
3.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是否安全?为什么?答:不安全。
因为生鱼片中可能含有华枝睾吸虫的幼虫,若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有可能会感染华枝睾吸虫病。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
( ×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 )2.以下动物中,( BEF )属于环节动物,( ACD )属于线形动物。
A.蛔虫; B.蚯蚓; C.小麦线虫; D.丝虫; E.蛭; F.沙蚕。
3.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答:根据动物的身体是否分节,是否具有刚毛和疣足等运动器官,来作出判断。
4.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为什么?答:下雨后,土壤缝隙中充满水,蚯蚓周围的氧气不足,蚯蚓爬到地面上进行呼吸。
如果农田中没有了蚯蚓,农作物的生长有可能受影响。
因为蚯蚓可以松土,改善土壤成分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1.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 A.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B.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3.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4.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的相同点: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
不同之处在于: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5.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答:繁殖能力强;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感觉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等等。
第四节鱼1.完成下面的图解。
体形:流线型;体表特点:体表常有鳞片覆盖;呼吸器官:鳃;运动方式: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有些动物如“章鱼”“带鱼”“墨鱼”“鱿鱼”,名称里都有“鱼”字,它们都是鱼吗?答:“章鱼"“带鱼”“墨鱼”“鱿鱼”等动物虽然名称里都有“鱼”字,但只有带鱼是鱼,章鱼、墨鱼、鱿鱼等都是软体动物,它们虽然也用鳃呼吸,但体内没有脊柱,体表没有鳞片覆盖,不是鱼。
3.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可以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而在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鱼便停止了浮头。
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知识,思考一下,这是什么道理? 答:在夜晚时,由于缺少阳光的照射,池塘中的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且鱼和藻类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
因此,在黎明时池塘水中含氧量最小。
这时,鱼因为缺氧,便出现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试图从空气中吸取氧气。
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由于池塘中的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池塘水中的氧含量大大增加,这时,鱼可以从水中获得足够的氧,便停止了浮头现象。
4.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请根据以下提示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提示: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遇二氧化碳后,BTB溶液的颜色会由蓝色变成黄色。
短时间内使用BTB对鱼没有影响。
答:当水流经鱼鳃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则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鱼体的水与流人鱼体的水相比,水中溶解的氧气量减少,二氧化碳量增加。
实验设计方案:将鱼放在BTB溶液中,由于BTB溶液遇二氧化碳后,溶液的颜色会由蓝色变为黄色,所以注意观察BTB溶液的颜色变化,若颜色变黄,则说明鱼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到了溶液中。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
( ×) (2)有的两栖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
( √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 ) 2.请将下列与青蛙、蜥蜴有关的叙述分别用线连起来。
3.鱼的鳃、青蛙的肺和皮肤、蜥蜴的肺都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答:鱼的鳃、青蛙的肺和皮肤、蜥蜴的肺都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积较大,内部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蛇没有四肢,但它属于爬行动物。
这是为什么?答:蛇虽然四肢退化,但身体表面覆有鳞片,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符合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所以蛇是爬行动物。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句古诗对青蛙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描述。
为什么现在许多稻田里听不到蛙声了呢?答:现在,许多稻田里都施用农药以防治害虫,保证水稻的产量,但却造成了环境污染,不利于青蛙的生存。
另外,乱捕滥杀及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水域面积缩减,也使得青蛙等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
我们应当加大保护两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力度,禁止乱捕滥杀,重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景。
第六节鸟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前肢变为翼是鸟适于飞行的唯一特征。
(× ) (2)爬行动物和鸟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 ) 2.下面哪一组是鸟特有的特征?( C )①体表有羽毛②用肺呼吸并用气囊辅助呼吸③体温恒定④通过产卵繁殖后代⑤前肢覆羽成翼⑥善于飞行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⑤⑥。
3.如果你注意观察家鸽或麻雀,会发现它们总在不停地找食吃。
它们吃进去这么多东西,难道不会增加体重、影响飞行吗?答:不会。
家鸽、麻雀等鸟似乎总是在不停地找食吃,这是因为鸟类飞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需要吃进大量食物才能保证能量供应。
虽然吃进去很多食物,但是由于鸟的消化能力强,代谢快,吃进去的食物经消化后能很快吸收,残渣形成的粪便可通过短短的直肠迅速排出,因此不会因取食增加体重而影响飞行。
4.有人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鸟类的身体呈梭形(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这句话,较形象地描述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鸟翼上有大型的羽毛,使鸟能振翅高飞;骨骼轻、薄、坚固,可减轻体重;胸骨有龙骨突,胸肌发达,可牵动两翼飞行;消化能力强、排泄快,可减轻体重;呼吸作用旺盛,有气囊辅助肺呼吸,心跳频率快,体温高而恒定,可快速产能以补充飞行时的能量消耗,等等。
第七节哺乳动物1下列动物中,不属于恒温动物的是:(B )A猎豹: B响尾蛇; c企鹅; D大猩猩 2下列关于胎生、哺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 A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以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 B哺乳为幼仔成长提供优越的营养条件; c胎生、哺乳大大降低了幼仔的死亡率; D胎生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仔率。
3“鲸”.人们俗称“鲸鱼”。
为什幺说“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答:虽然鲸生活在水中,形态上也与鱼有些相似,但是鲸是通过胎生、哺乳的方式抚育后代,因此属于哺乳动物。
4我国洞庭湖区曾爆发过一场触目惊心的“人鼠大战”想一想,鼠害成灾的原因有哪些?人类应该怎样将有害动物的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答:鼠类的繁殖能力很强,若适宜鼠类生存的空间扩大,鼠类的天敌如猫头鹰、鼬、蛇的数量锐减,鼠类会大量繁殖,不注意防治的话,就有可能造成鼠害。
控制有害动物的基本原则就是控制数量,降低它们的种群密度。
就鼠害防治而言,一方面可保持环境的整洁卫生,减少鼠类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保护好鼠类的天敌,维持生态平衡,从而控制鼠类数量。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和肌肉组成。
(× ) (2)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动物就能正常运动。
(× )2下列表示骨、关节和肌肉的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② )①②3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
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C )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4.根据本节所学哺乳动物的运动的内容,推测鸟的胸肌的两端是否都附着在胸骨上?为什么? 答:不是。
如果鸟的胸肌的两端都附着在同一块骨上,就无法使骨通过关节产生运动。
5.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并与同学交流,看谁的概括更准确、更精练。
答:提示: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意思正确即可,不要求学生说的话完全一样)。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动物的行为从获得的途径上划分,都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 ) (2)动物的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 )(3)动物的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 )2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吃奶,这属于哪一类行为?这对他(她)的生存有什么意义?答: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吃奶,这属于先天性行为。
这种行为对于婴儿的生存非常重要,保证了婴儿摄食的基本需要。
3从树丛到草间,从屋檐到墙角,常能找到形形色色的蛛网。
这是蜘蛛的住所、通讯线路、交通要道、捕食陷阱、“餐厅”、“婚房”和育幼室。
有人观察到,一只幼蛛从出生之日起就会自行结网,结网技巧与成年蜘蛛相比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