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意思

合集下载

格物致知 古今解释

格物致知 古今解释

格物致知古今解释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认识论命题,源于《礼记·大学》。

现代汉语词典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在古代,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它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获得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智慧。

在《大学》中,格物致知被视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在现代,格物致知的概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保持对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通过深入研究和观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社会,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智慧。

拓展资料
格物致知
成语出处:汉·戴圣《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

致知在格物

致知在格物

致知在格物的意思
---------------------------------------------------------------------- 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要想达到完善的理解,就需要实事求是的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

致知:意为达到完善的理解。

致知在格物出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是一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著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具体内容、主要措施、主要原则及方法等方面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简要概述。

【扩展资料】
“格物致知”的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理解的意义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理解的意义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理解的意义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掌握事物本源,意念诚实,端正心意,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具体释义:1、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2、致知,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3、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4、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5、修身,就是要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出自曾子《礼记·大学》,原文选段: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扩展资料《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

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

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

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王明阳格物致知的含义
王阳明有一个“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穷理”,理从外求的概念是说:天下大道要从事事物物上观察和发现,才能得道穷理。

王阳明就先从竹子上入手,但对着竹子观察了一个礼拜,最后一口鲜血呕出,昏迷不醒。

经过这个事王阳明开始怀疑朱圣人的说法,经过后来出入佛道,在到“龙场悟道”。

最后王圣人得出结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理和道都在我们的内心,悟道可以不假外求,“理即心,心即理”,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大家可能不懂,但王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来源
格物致知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词组,格物是因,致知是果。

格物的意思就是割除物欲,致知意思就是通达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物欲割除的越彻底越干净,就越容易获得通达宇宙万法的真是智慧,就越容易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的含义格物致知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其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该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段话,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

这一程序性行为纲领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

由此可见格物致知在儒家学说中的确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广泛,这一段话,在孔子时代大概并不难解,孔氏本人未做解释,孔门弟子对格物致知含义亦未阐发,这导致后人在理解格物致知含义时出现很多歧义,每个人都想依据自己的哲学倾向对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释,这就使得在此问题上,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局面。

由此,我们今天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产生《礼记·大学》的时代,参考儒家其他经典,尤其是孔子的认识论思想,综合加以考察。

据后人的研究,《礼记·大学》主要表述了孔子及其弟子曾子之意,而孔子在当时即以博物著称,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这自然与其治学方式有关。

在另一儒家经典《中庸》中,孔子的孙子子思指出了儒家所主张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叫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孔子之所以博学,其治学方式不能有异于此。

由此,《中庸》的强调可以看做是对格物致知学说的注解。

即通过广泛学习,细致研究某事某物,并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去实践体会,就可以获得真知。

所以,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考察、检验或穷究,来获取正确认识,这可以认为是其本来的含义。

这一理解与古文献并不相悖。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意思是人的认识和行为要一致,不可口是心非。

观察事物要细致入微,用心揣摩,从而在该事物中得出道理和知识,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1.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

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2.知行合一:知,认知;行,实践。

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一直一来在困惑一件事情:有的事情自己怕做的不完美,就一直不想做,结果很多的事情就荒废了,一事无成,但是内心又不甘心。

有的时候会抱怨。

有就像是写作一样。

不要在意过程是否完美,先以自己的认知去执行,有一个大概的样子,再去反思修复,这样很容易做出一个作品。

其实承认自己完美,害怕失败,就是是退步的开始。

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意思

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意思

"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也是《大学》中所提倡的修身之道,其含义如下:
1. 诚意:指真诚的心态,要以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和自己,做到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2. 正心:指调整内心,清除杂念,保持正直和纯粹的思想,不做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

3. 格物:指通过实践和感性认识,去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从中获得智慧。

4. 致知:指通过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和理性认识,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是一种内外修身的过程。

通过诚实守信、调整内心、实践认识、理性思考,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品质,实现人生的价值。

格物致知的哲学意义

格物致知的哲学意义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特别是后四条人们更是耳熟能详。

这段话述说了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功效,而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是“格物”。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

格,至也。

物,犹事也。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

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再说的通俗一点,格,格开、格斗、剥离的意思;物: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心物一元”,用现代话就是“物质和精神是一性”!比如,现代科学发现,人的思维就是电波一样的物质,人的思维指挥表面的物质身体活动,精神与物质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方式,两者是一性的。

佛家有一句话: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佛家把一切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物质都叫“色”,“色”包含了一切有形无形的一切物质。

我们看得见一切物质是色,看不见的一切物质如电波、光线、思维活动等等都同样是色,宇宙的一切一句概括:“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用道家的话来讲就是“心物一元”!而儒家就是道家法理在人这一层面的具体表现。

明白了“格物致知”其中的格和物的含义,这两个字组成的名词的意思:分明思想中念头的正邪与善恶,把那些邪念和恶念和自己的本性格开清除,弃恶从善,去伪存真!这实际就是儒家诚意、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基础:用仁、义、礼、智、信之仁义道德来衡量事物和思想念头,从思想中格开和清除那些不符合仁、义、礼、智、信之仁义道德的念头而净化思想——这是儒家入静至“坐忘”的最基本常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能分明那些干扰和破坏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邪念及邪行而格物,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一词本身就包含了学习理论与实践要知行合一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物致知的意思
【拼音】:gé wù zhì zhī
【解释】:1、格:推究;致:求得。

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XX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成语接龙】:格物致知——知雄守雌——雌雄未决——决胜千里——里通外国——国步艰难——难能可贵——贵不期骄——骄奢淫逸——逸以待劳——劳燕分飞——飞蛾赴火
【反义词】:不学无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