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新史简答题
外新史导论名词解释

外新史导论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口头传播:或称为口语的传播,以口语述说来传播思想、消息或态度。
2、标记传播:指借助一定物体或符号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
3、声光传播:指以声和光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
较之口头传播具有速度快、距离远的优势。
4、图式传播: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图式优干标记和声光之处在于它不仅能表达数量,而目能反映事物的特点和性质。
5、古罗马《每日纪闻》: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
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凯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具有原始化的特点。
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凯撒创设《每日新闻》的目的,就是通过公布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议事内容,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
传播已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6、新闻信: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
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
官方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
私人的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7、威尼斯小报: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的变化、战争消息和灾祸事件。
8、富格尔通讯:16世纪,德国富商富格尔家族曾在奥格斯堡开设富格尔金融贸易所,编辑出版的《富格尔商业通讯》,主要提供业务参考,也有选择地摘抄一些售与外人阅读。
二、简述1、简述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及其意义。
⑴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其意义在于:①人们不再只通过各种断续的嚎叫、音节,简单的姿势和身体的动作来应付大自然的威胁和共同劳动。
人们通过单词、数字及其他代号,加上语言和逻辑规则来交流。
②语言的产生还使人们的分类、抽象、分析、综合及推测等思维能力加强,使人类在音讯传播的长度、深度、广度及精细程度上有了进步,并使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经验得以相传。
③语言的运用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使人们无须再用如现代人“动作字谜”游戏的方式来传递音讯,减少了编码解码时间。
最新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波兰-萨克森问题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
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后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
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
经过激烈的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
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条约》。
主要内容: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
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
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
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
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是指拿破论为了在经济上击垮英国而建立的一个战略体系。
它由两次“柏林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组成。
这一体系在最初有效地打击了英国,但随着英国拓展海外贸易,并实行反封锁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受到了动摇,后来在欧洲大陆矛盾的斗争中,大陆封锁体系土崩瓦解了。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
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
外新史重要报刊名词解释汇总

外新史重要报刊名词解释汇总
外新史是指外交史、国际关系史的简称。
它是研究国家间外交活动、国际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学科领域。
在外新史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报刊名词需要解释,下面我将对其中一些进行汇总解释。
1.《外交学术》,这是中国外交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是国内外交学界的重要刊物之一。
该期刊涵盖了外交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学者们交流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2.《外交评论》,这是中国外交部主管的官方外交杂志,是外交部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之一。
该杂志关注国际政治、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等热点问题,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力,对外交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国际问题研究》,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是中国国际关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之一。
该期刊涵盖了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和学术争鸣的平台。
4.《外交》,这是中国外交部主管的官方外交杂志,是外交部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之一。
该杂志关注国际形势、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角色,对外交领域的研究和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5.《国际政治研究》,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重要刊物之一。
该期刊涵盖了国际政治理论、国际组织、国际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国际政治问题的平台。
这些报刊在外新史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刊物,可以了解国际关系的发展动态、各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以及国际形势的演变,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作家作品分析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简答题

结合作家作品分析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简答题
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主张通过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反思,重新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并将其与社会政治、权力关系等因素联系起来,展示历史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塑造。
下面是结合作家作品分析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简答题:
1. 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如何体现新历史主义的精神?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通过虚构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展示了社会政治、族群冲突等因素对拉丁美洲社会的影响。
他将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与现实历史相结合,从而呈现出历史的错综复杂性,并通过对权力、政治、革命等议题的描绘,揭示了历史对个体和社会的塑造作用。
2. 契诃夫的作品如《普鲁士组曲》能否与新历史主义联系起来?
《普鲁士组曲》是契诃夫的杂文和散文集,其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困境。
契诃夫的文学作品注重揭示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和心理状态,他关心社会底层人民的处境,并试图通过文学来呼唤社会正义和人性关怀,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
3.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否具有新历史主义的元素?
《洛丽塔》是一部具有争议性的小说,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与未成年女孩洛丽塔之间的禁忌爱情。
纳博科夫通过小说中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对内心思想的描绘,展示了个体情感和欲望的多样性,并透露出对当时道德观、权力关系等方面的挑战。
虽然小说本身存在争议,但纳博科夫的笔触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与新历史主义关注历史、文化对个体影响的精神有所交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回答仅为学术性的分析,不涉及敏感话题和不适宜内容。
新中国史题库简答题

以下是我为您准备的关于新中国史题库简答题,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简述新中国史的基本发展历程?新中国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面临国内外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逐步稳定了国内局势,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2.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建国初期的稳定之后,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认识到开放的重要性,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4. 现代化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逐渐认识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始将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建设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全面发展的过程。
5. 新时代:进入新时代后,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进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如何评价新中国史的重要意义?新中国史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意义:新中国史是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统一的历史,也是中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
新中国史的胜利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智慧,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和经验教训。
2. 经济意义:新中国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
新中国史的胜利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3. 文化意义:新中国史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和自信的表现。
新中国史的胜利证明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独特价值,也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动力。
中外电影史 考试简答题。

如何评价格里菲斯的短片《党同伐异》格里菲斯用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表达偏执这一主题,影片使用了史无前例的剪辑手段,四个故事之间,不是讲完一个再讲一个而是被分割成细小的片段,在经过重新排列后交替出现,丰富了电影在默片时代的叙事空间的构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使之成为非线性剪辑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同时他注重电影叙事节奏的表现,这种过于先进的电影理念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党同伐异》成为格里菲斯艺术创造高峰也成为他的艺术终结。
所以说《党同伐异》是先锋派的电影是辉煌的失败。
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中所进行的空前的探索与实验,出色的体现出了他对于人的价值的理解和对于社会现象的阐释能力,而且党同伐异中远镜头是作为叙事语言中的一种环境、气氛氛围、情绪状态阐释的,体现了格里菲斯的贡献,而且电影开始有了银幕的句法。
党同伐异所揭示的思想主题是具体、鲜明而且尖锐的,使我们人类至今无可回避和为之奋斗的社会现实。
与此同时,格里菲斯在影片中,对于电影时空结构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卓越的创造能力,对于电影叙事形式的确立,也作为他的观念体系的一部分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梅里爱对于电影发展的主要贡献将戏剧传统引入电影{剧本表演布景}发明电影特技{停机再拍多次曝光叠印高速与低速电影}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将电影印象壮观的戏剧道路爱森斯坦如何在(战舰波将金号)中实践蒙太奇理论倡导的冲突原则《战舰波将金号》的冲突首先体现在它的命题中。
影片由五个部分组成:(一)人和蛆;(二)甲板上的戏剧性场面;(三)死者激发人们;(四)敖德萨阶梯;(五)与舰队相遇。
第一部分是人和蛆的对比;第二部分是镇压与反抗的对比;第三部分是沉思哀悼与愤怒抗议的对比;第四部分是联欢与屠杀的对比以及第五部分中不安的期待与欢庆胜利的对比。
所有这些无一不传达出爱森斯坦将不周性质的“正题”与“反题”相冲突,以建立一个新的概念“合题”所作的设计与努力:“命题(抽象概念)内部的冲突——在字幕的辩证法中阐明自身——在镜头内的自身运动中形成自己的空间形式——在蒙太奇中越来越强烈的爆发——在不同镜头之间发生冲突。
外新史之欧洲篇——英国

法律制裁:叛国法和煽动诽谤法
理查德·富兰克林案:指责国王等犯有煽 动诽谤罪
约翰·威克斯案:监督论 朱尼斯匿名案:批评国王无罪 法克斯诽谤法案:诽谤有法可依,不依
国王大臣好恶
泰晤士报的崛起 ——英国进入商业报刊时代
1785年1月1日。原名《每日环球记录 报》约翰·沃尔特第一。 黄金时代:约翰·沃尔特第二。独立报 纸。影响舆论。 两位主编:托马斯·巴恩斯,德莱恩 战地记者:拉塞尔
封建王朝的出版管制
亨利八世
第一个下令管制 出版业的英国国 王。1538年,建 立皇家特许制度。
玛丽女皇
1557年,成立 皇家特许出版 公司。
伊丽莎白女王
1570年,成立皇 家出版法庭。 1586年颁布“星 法院法令”
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报刊
英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激荡时期,新 闻政策变化很快。堪称新闻事业史的 第一次“狂飙突进”。报刊数量激增, 影响扩大,现代报刊的诸多要件,如 社论、特稿、标题、插图、广告纷纷 问世,从而使报刊逐渐从原始形态向 现代形态过渡。 革命爆发初期 克伦威尔独裁时期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
革命爆发初期
国会派报刊:国会纪闻,首家报道国 内政治新闻的报刊。塞缪尔·派克,英 国第一大记者。 保皇派报刊。信使报时期。 利尔本
利尔本——生而自由的约翰
出版自由主张:人民主 权理论。“生而自由的 约翰”。 原则:在出版物上发表 批评政府的文章不算犯 法。 “...If the World was emptied of all but John Lilburne, Lilburne would quarrel with John, and John with Lilburne...”
外新史复习资料

贡献及发展:它全面论述了封建专制的严重危害,以及言论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对于人类社会做发展的推动作用。被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为自由主义辩护并进行从分论证的经典作品。
4)简述汉密尔顿、杰斐逊对不同的新闻自由关及争论结果?
一、汉密尔顿认为:
1. 出版自由是依靠理论、公民和政府维系的,毫无写入宪法的需要。
2. 新闻传版必须接受检查,应当受到严格限制。
3. 新闻出版自由要以确凿的事实和良好的动机为保证,陪审团由权利对此进行考察。
4. 必须对人们的言论加以管束。
3“掏粪运动”
19世纪末期美国谴责贫富分化、控诉资本家只为满足个人贪欲不顾工人福利的运动,媒介上也开始经常刊登一些呼吁改革的文章。20世纪初,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即“掏粪运动”。这一名词来源于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把揭露新闻的记者比作英国约翰.班扬小说《天路历程》中的拿着粪耙的人,认为就算给这些人皇冠他们也不会把目光从污秽中收回来,所以他们是等人不屑的掏粪者。“掏粪者的时代”是从1902年的《麦克卢尔杂志》发表的三篇文章开始的。之后《世界主义者》、《柯里尔杂志》、《人人杂志》等也加入揭露丑行的行列。这场运动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功能,使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年代,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二)简答
1) 《泰晤士报》
一、创立:《泰晤士报》创办于1785年1月1日。原名《美日环球记录报》,创办者:约翰"沃尔特。售价便宜于其他报纸,详尽报道国会辩论实况,法国革命进程,发行欧洲大陆大事记等举动使该报几年后就跻身伦敦一流报纸之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题
1,简述近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发展轨迹:“1,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无一例外地受到封建统治的压制,在十分困难的处境下,时而合法、时而非法地谋求生存与发展。
2,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动和进行过程中,资产阶级报刊纷纷兴起,它们举起新闻出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自由观念,积极推进革命进程。
3,资产革命后,一般来说,资产阶级报刊成了新的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
4,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各国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
5,18世纪后期起,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推进引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重大变化,也给近代报业逐步由政党报刊为主的阶段进入到政党报刊和非政党报刊并存发展的阶段。
6,非政党报刊,一般是民营的商业报刊,其商业化程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2,英国现代报纸《每日邮报》有哪些新发展:1,内容上,报道范围广泛。
比上层报纸与更多的社会新闻,比一般廉价报纸有更多的重大新闻报道。
2,业务上,提倡精编易读,文字简短、标题鲜明。
3,改善经济管理,广泛招揽广告。
3,简述世界各国为扩大国际广播的影响所采取的措施:1,增加发射设备,增强发射功率,强化短波信号的传送。
2,通过境外建台、租机播放、互转节目、卫星传送等方式,扩大中波和调频的覆盖面。
3,增加语种,特别是亚、非、拉美各民族的语种。
4,增加播音时间,竞相开办全日夜的“环球广播”,它的内容以新闻时事为主,滚动式更换,从而使新闻时效大大加强,影响力全面扩大。
5,采用最新的信息传输技术,特别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送节目。
4,简述美国报纸在采编业务上的特点:1,篇幅多,广告比重大。
2,内容向广泛和专业两极发展。
综合性报纸的内容极为广泛庞杂,力图满足各类读者各方面的需求;专业性报纸分工精密,各有特定的发行对象和读者群。
3,报道注重深度化,版面更趋形象化。
报道深度化意味着更多的采用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版面形象化意味着更多的采用大幅图画、彩色印刷,版式也更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一般来说,上层报纸更注重发展报道的深度,大众报纸更热心于版面“包装“。
5,发展中国家报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1,历史的原因。
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大多是贫困落后的国家,没有发展报业的环境,一些殖民者首先到达的国家发展了近代报业。
2,政治的原因。
一些国家实行集权政治,民主程度低,报业难以繁荣;还有一些国家战乱不断,政局动荡,报业经常受挫。
3,经济的原因。
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报业进而比较发达,经济落后的国家居民衣食无依,报业也就无从发展。
4,教育的原因。
教育普及的国家,报业发展的顺利,反之则阻碍其发展。
6,简述法国广播电视体制的演变过程:1,1922-1944,以国营为主、允许私营时期。
1923年国会通过法案,规定广播事业为国家专利,私人只有经邮电部特许方可经营,并且不得妨碍国营广播和公共利益。
这一时期,法国广播事业有了初步发展。
1935年法国开始电视试播。
1940年德军入侵法国,打断了广播电视事业的正常发展。
2,1945-1981,是国家垄断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颁布法令取消私营电台的特许经营制,不再允许私人经营广播,从此开始了长达30年的国家垄断体制。
这一时期,法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规模有了重大发展,收音机普及,电视也有了长足发展。
3,1982年至今是国营私营并存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私营广播电视得到较大的发展,而且私营电视的总体实力超过了国营电视。
7,简述20世纪中后期以来报刊国际传播呈现的新态势:1,竞相面向世界采集新闻,许多报刊在世界各地派有常驻记者,随时报道当地最新消息。
2,竞相面向世界印刷发行,许多报刊通过卫星传版,在海外定点印刷,就地发行。
3,纷纷通过国际互联网采集和传播新闻,报刊记者越来越多的通过国际互联网获得新闻线索,进行新闻采访,补充背景材料,各国报刊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转播本报的新闻或制作网上新闻
8,简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对报业产生的影响:1,经济的发展使报业市场扩大,广告来源增多,报业的财力大为增强。
2经济的起飞带动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扩大了报纸的读者群。
3与经济发展相伴而来的科技进步,使报业设备有了全面的更新。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报业有了全面、快速的增长,发行量剧增,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的主要财源
9,简述苏维埃建立初期,党和政府为改造和发展报业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就是取缔资产阶级反动报刊,建立社会主义的新闻体系,在做这些的同时,为改造和发展报业所采取的措施有:1,征用资产阶级的物质设备来出版无产阶级的革命报刊。
2,统一控制广告业务。
3,为了支持无产阶级报刊的出版,在新生政权建立之初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列宁签署法令,拨出巨款,作为超预算特殊拨款,发给国家印刷厂。
以后随着革命政权的逐渐巩固,又在法律和组织上努力保证社会主义报刊的发展。
10,简述《泰晤士报》的特点:1,在经营上,隔断和政府的联系,依靠广告和发行收入而充分自立。
2,报道上,大量刊登国内外要闻,积极采写独家新闻,重视时效性。
3,言论上,标榜独立4,重视采用新技术。
它是工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有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是英国证据的重要力量,总统林肯曾把它说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11,简述欧洲国际电视比北美发展更迅速的原因:1,西欧多数国家80年代实现了广电体制的转轨,开放了民营的商业电视,不少传播集团所办的商业台越过国界形成了国际规模2,西欧有线电视比其它各洲创办的早,发展的快,这是传播国际电视的良好条件3,80年代末,西欧加快了一体化进程,欧洲共同体关于电视无国界的决议于1992年3月正式生效,从此西欧各国实现了电视自由的传播
12,简述新闻通讯社传播新闻的方式及其作用:方式1,经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采用后再向广大公众传播2,直接向订户传送文字、图片、图像或其它信息资料3,自从电脑网络兴起以后,新闻通讯社也直接向电脑网络用户传播新闻信息。
作用:采集并向用户供应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新闻报道、新闻资料,是新闻流通的重要渠道,由于同时向许多用户和媒体发稿,所以影响相当广泛,是许多媒介新闻的重要来源,因此有起着左右舆论的重大作用
13,简述美联社的历史演变:前身是纽约“港口新闻社”。
1857年该社与电讯与一般新闻社合并,组成纽约联合新闻社。
1892年,纽约联合新闻社位于芝加哥的附属机构西部联合新闻社成立独立的公司,取名为美国联合通讯社,取代陷于瘫痪的纽约联合新闻社
14:简述明治维新对日本报业发展的影响:1,明治维新是19世纪后期日本爆发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一方面这一运动使人们更加关注时局变化,争相传播各种观点和主张,出版物应运而生,另一方面这一运动使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交通运输、邮政事业、造纸印刷、义务教育都有了发展,为日本近代报业的发张创造了条件。
2,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的报业才摆脱萌芽的状态定期报刊纷纷出现,近代报业从此诞生并很快发展起来。
15,简述法国《出版自由法》的内容和特点:1881年7月29日,法国议会通过了出版自由法,这是发达国家中较早出现的正式的新闻法律,这份沿用至今的法律规定:出版和印刷享有自由权;日报和定期出版物只要向检察院申报其姓名、出版方式、经理姓名地址、报刊承印人,履行了这一手续即可出版无需事先批准,无需交纳保证金。
法律也对新闻和其它出版物煽动犯罪、妨碍公共事务、侵犯个人权利等行为,规定了某些界限、处罚办法、诉讼程序。
这一法律使法国大革命以后新闻出版自由发展进程的全面总结,也是《人权宣言》宣告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具体化,对法国以后报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16:简述英国广播公司新闻节目的特点:1,讲究时效和准确2,标榜客观公正3,政治倾向较为含蓄,但是基本任务还是为英国的对外政策服务。
17:简述普利策《世界报》业务活动的基本特色:1,注重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和报道,揭露时弊,反映民情,提倡改革2,采用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方法,大量刊登社会新闻以广发行。
18:简要说明《新莱茵报的办报思想和特色》:1,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把宣传革命纲领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宣传共产主义同盟为德国革命制订的纲领和路线。
2联系群众,代表人民,积极指导运动,报纸与群众保持联系,直接参加群众运动,反应群众情绪,并为斗争指明方向3,强烈的革命爱憎,鲜明的战斗风格,对人民充满感情,对资产阶级则以无情的抨击和深刻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