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一次重大突破,认识它的历史意义和理论启迪。

2、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掌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3、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和三大法宝,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主要的经验。

教学重点:1、近代中国的国情与中国革命的性质、主要矛盾,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建设。

教学难点:1、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内外原因。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如何理解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其主要点是:(1)科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和特点;(2)探索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联系及其发展规律;(3)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4)总结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5)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对象、动力、目的或前途、步骤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6)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第一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产生背景1.1 国内背景:讲解清朝末期的民族危机,民众疾苦,国家分裂的状况。

阐述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的统治导致国家依然分裂,民众疾苦。

分析1920年代初期,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剥削压迫民众的状况。

1.2 国际背景:讲述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世界各国革命提供了范例。

解释苏联成立,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阐述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关注和支持。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2.1 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解释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势力,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阐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与动力: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

解释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动力。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3.1 中国共产党: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阐述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正确的领导。

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3.2 共产主义青年团与妇女运动:解释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培养革命后备力量。

阐述妇女运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性,推动社会变革。

第四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与战术4.1 武装斗争: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武装斗争的必要性,推翻敌人统治。

阐述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4.2 人民战争:解释人民战争的概念,以民众为基础,发挥人民的力量。

分析人民战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历史意义5.1 抗日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

解释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面临的新局面。

5.2 新中国的成立: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设计(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设计(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即总路线的第二句话:人民大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动力。无产阶级人是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这一点我们已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中学习了。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要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就必须发动和依靠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所以,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既是帝国主义的最大掠夺对象,也是地主阶级最直接的压迫对象,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无产阶级只有与广大农民结成联盟,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教学设计
节段名称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所属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所属章节
第二章第二节
授课对象
授课时长
90分钟
所用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2023年版),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资源
1.课(线)上资源:优慕课
2.课(线)下资源:教材、课件
学情分析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来自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具有两面性,即:一方面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动摇性和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一面决定了它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动摇性和妥协性决定了它无法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对它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难点:1、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规律的认识历程

2018概论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2018概论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这个经济的特点是,在所有制形式上,地主占有大部土地,而农 民则无地或少地。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 在生产方式上,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产品主要供自 己消费,而不是主要用于交换。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只有两大阶级, 就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封建社会内部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的中 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 道。帝国主义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和强 教 学 过 程 新课讲授 行租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者所表述的态势和历史走向不同: 从独立的主权国向半殖民地的演变,是历史的下沉和倒退趋势; 从封建社会向半封建社会的演变,则是向上和前进的过程。 【视频】侵华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让我们来看一组反映封建社会的老百姓在灾荒年月悲惨情景 的照片【投影上显示】我们想到了什么? 鸦片战争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 国签订了 1100 多个不平等条约。在这些条约中对中国伤害最深的 主要有: 1、1842 年 8 月,英国迫使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从此开始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5 年,中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 地化的程度; 3、1901 年,被迫与英、俄、德、法等 11 国签订了丧权辱国 的《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 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相反,帝国主义是 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因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是发 展他们的资本主义,强大他们的国家。 社会性质决定社会矛盾,决定了革命的根本任务

毛概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毛概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首页)
教师姓名
何新
上课地点
本班教室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单元标题: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单元教学学时
2学时
在整体教学设计中的位置
第5次
教学
目标
能Hale Waihona Puke 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和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侵略:
政治上: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重点
难点
近代中国国情、性质、革命任务。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
教学
资源
网络多媒体教材相关文献视频
作业
简述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课后
体会
本单元使用的外语单词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单元教学进度(副页)
教学
步骤
教学内容及能力∕知识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问候,统计出缺勤,组织课堂秩序。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最基本的国情)
鸦片战争前:
独立——主权独立 完整——领土完整 纯粹——生产关系

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

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内容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实质及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指导学习和社会实践,用辨证思维的方法探讨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能力;结合自身实际,在就业压力增大的态势下,分析自己如何实现就业。

3、情感目标: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远大理想;情系山河,忠于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重点与难点】1、近代中国的国情、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的关联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建设8、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学生讨论、多媒体演示、观看影视片【教学时数】6学时【主要教学内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1)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单一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因此,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基本特点是: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毛概第二章教案

毛概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辩证的思想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使学生明白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历程,从而更加珍惜今天,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

重点、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导入新课:1917年11月,俄共(布)领导俄国工人阶级,首先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权,然后把革命推向全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

十月革命在实践上成功地开创了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的模式,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中国革命是不是也能走这条道路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1)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在城市(2)1928年底,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3)1930年形成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4)长征到陕北后,论述了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最终确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视频:南昌起义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视频:井冈山会师毛泽东的独特贡献: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系统地回答了建立长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可能性。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依据基本条件:经济条件[自然经济]+政治条件[军阀混战]群众条件:第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关键条件:党的正确领导力量条件:有相当力量红军队伍的存在形势条件: 引起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在不断发展,革命有潜在条件内容: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建设---战略阵地。

三者密切结合、有机统一。

【思考】中国革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第一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产生背景1.1 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1.2 阐述国内外因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影响,如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

1.3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革命的目标、动力、对象和策略等。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动力2.1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目标,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

2.2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

2.3 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动力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策略3.1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2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等。

3.3 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策略的依据和实施原则。

第四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阶段4.1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即以农村为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夺取全国政权。

4.2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划分,包括初期、中期和后期等。

4.3 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的任务和特点。

第五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和党的建设5.1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即中国共产党。

5.2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和党的作用,如领导核心、组织原则等。

5.3 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六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6.1 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6.2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的重要战役和斗争,如南昌起义、长征等。

6.3 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改变。

第七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意义7.1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

7.2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1.近代中国国情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基本形成:《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加深:中日《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加快:第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次鸦片战争起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相互勾结,成为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

封建势力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对内残酷剥削人民,是近代中国最反动的统治势力。

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

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主义相互勾结,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明显的优势。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加上中国地域广大,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毫无政治权利和自由。

中国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毛泽东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不仅基于对近代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和对中国革命特征的正确把握,而且还来源于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农民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戊戌变法运动 (1898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辛亥革命( 1911年)•——资产阶级再次登上历史舞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而是落后的小生产者,因此单纯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中国革命必须走一条全新的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实践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毛泽东选集》领导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目标: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做准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

这是最主要的区别。

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革命目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最终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然后再使之发展,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世界关系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中国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官僚资本主义——直接与帝国主义封建地主相勾结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反对主要敌人不同大革命时期: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反对国民党新军阀;抗日战争时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时期:反对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领导力量。

最基本动力、最进步阶级农民阶级——革命主力军,可靠同盟军城市小资阶级——私有的劳动者,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了两重性,力量之一无产阶级对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首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1)民主革命领导权的转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完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

"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优点:具有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有利于组织团结,有利于思想传播和形成革命力量;容易与农民结成亲密的同盟。

(2)无产阶级政党实现领导权的条件"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并给予政治教育。

(3)关于领导权的政策策略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创建革命武装;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第一,中国革命发生在一个新的时代——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第二,有个新的革命领导力量: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第三,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第四,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是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是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下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1)性质: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理解一: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解二: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理解三: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2)原因: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专制,追求民主、自由,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即资本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实现公有制、人民当家作主,创建无产阶级共和国即社会主义社会。

新旧民主革命的联系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2)前途(1)毛泽东: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区别:革命性质不同A.性质不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B.对象不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C.任务不同: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D.目的不同: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联系:必要准备;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问题的贡献第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第二,明确肯定了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

第三,农民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和最可靠的同盟军。

第四,把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第五,阐明了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

第六,指明了中国革命的目标。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1945年在七大的报告《论联合政府》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毛泽东在《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1)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民族的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科学的文化(反对封建,反对迷信)大众的文化(被人民所接受,所理解)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这条新道路就是: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从“城市中心论”到“以乡村为中心”的转变转变的标志是1930 年1月毛泽东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党认识的转变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之后中国革命的实质: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第一,中国农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二,农民是中国武装斗争的主体.无论从人力物力上,农民都是中国武装斗争最广大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第三,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②可能性“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

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第一,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