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1919-1949)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1.近代中国国情最基本国情: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得极不平衡)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反官资的统治2.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a.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b.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无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
(多选)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a.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次抗争和探索,虽对社进有小响,但终究没有帮助中国摆脱失败的命运。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以毛为主表的中党人,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单选)无产阶级的优点:a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b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c富有组织纪律性d 中国工人阶级受“三义”剥削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少见的,他们的斗争最坚决、最彻底。
e中国工人阶级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强大革命力量的形成。
d 中国工人阶级大部分来自于破产的农民,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与农民结成亲密的同盟,共同团结战斗。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准 备了思想基础。
李 大 钊
陈 独 秀
毛 泽 东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 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上海工人声援五四运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
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需要,在 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 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在近代中国要进行革命,面对的问题: 进行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 谁领导这场革命?革谁的命?
如何进行革命? 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胜利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 本章教学目的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 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 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繁 荣富强的国家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政治 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
二、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决定了: 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 县金田村举行起义,揭开了近代农民革 命战争的序幕。太平天国革命从1851年1 月金田起义至1864年7月太平天国首都天 京陷落,纵横18个省,坚持斗争14年, 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高潮。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太平天国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举人1300多人联名给皇帝 上书,重申“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要求挽 救民族危亡,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1898年, 康有为奉命撰写《应诏统筹全局折》,拟仿效日本 明治维新进行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代表新兴的资 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从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等方面推行新政。6月11日,光绪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国家方针,宣布变法。但 仅仅103天,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操纵军政实权,发 动政变,光绪被囚禁,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康有为、 梁启超逃亡海外,变法失败。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 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 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 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2)革命领导权不 同,革命领导权不 在资产阶级手里, 而在无产阶级手里 。 (3)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是造成
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 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十月革命之后的中 国民主革命应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 一部分。
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时 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 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 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 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 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 自由。到这个时候,我们 已经干了二十来年的革命 。过去那么多年的革命工 作,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 的。”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完整概括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国情
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 报告中指出:鸦片 战争后,中华民族 面临着两大历史任 务:一个是求得民 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一个是实现国家 繁荣富强和人民共 同富裕。
两者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 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 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 况,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和现 代化。二者之间不能互相替 代,但又息息相关。前者是 前提,后者是目的与归宿。
毛中特概论课件 2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主要内容
——武装斗争是其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 中心内容,农村根据地是其依托。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 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实际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道 路如何走力扩张官僚 资本,企图扼杀中国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工人 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 主 力 军 小资产阶级 基 本 动 力 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动力之一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 产 阶 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 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 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革命。
2.武装斗争
“在中国,离开了武装 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 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 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 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
3.党的建设
“有许多党员,在组 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 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 有入党。”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要领导革命取得 胜利,必须不断 加强党的思想建 设、组织建设和 作风建设。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 线的基本内容:“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大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始萌芽中共二大1922: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1923:关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
中共四大1925: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
2、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基本形成标志: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初步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达到成熟。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完整体系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科学概括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4、解放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继续发展(1)主要内容:科学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2)代表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的完整认识经过了一个历史过程:在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就已经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领导者和农民、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态度等做过探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并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有了进一步认识。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认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不了解近代中国国情,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和时代特征,便不可能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也就无法正确领导中国革命。
1、近代中国国情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不同于封建社会,也有别于资本主义社,蕴含着特殊的社会矛盾和革命要求。
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存在,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又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尽管有了某些发展,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较大的作用,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加之受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封建社会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尽管被推翻了,但并未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整个社会呈现出典型的半封建性。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中国实际上处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一,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加上幅员辽阔、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性。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ppt课件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近代中国的国情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 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 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 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 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 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 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 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 会经济结构上看的。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与封建主义势力日益勾结,成 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井冈山的斗争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现实可 能性
• 根本原因: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 • 客观条件: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 主观条件:有相当力量的正规红军的存在
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武装斗争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 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共一大会址
座落在上海市兴业路76 号,石库门式楼房。 1921年7月23日,共产党 在楼房底层一间约18平 方米的客堂中秘密举行会 议。出席大会的有毛泽东、 董必武等13名代表。会 议中途被一个法国巡捕房 密探察觉,旋即转到浙江 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 续举行,会议通过了党的 纲领,选举了党的领导机 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非常凶 狠。近代以来,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 阶级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凭借强大的武 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中国 共产党只能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 武装。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
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 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的经验, 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
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总结
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 就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
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 形成和发展。
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
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 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 武装斗争。
首先,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 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 军。 其次,中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 据中心城市,实行残酷的统治,而农村是其 统治的薄弱地区。
1927年的“四·一二” 政变使我党 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 及其内容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武装斗争 的道路呢? 中国革命为什么是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中国 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 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用, 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 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 保护民族工商业。 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用 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 民族工商业。 民族工商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P58--59 共三点)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大矛盾(P59)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P59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1)以五四运动为起点,中国革命从此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以五四运动划线,中国革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P60,四个不同,故是开端:
(1)时代不同;(2)指导思想不同;(3)领导阶级不同(最大的不同);
(4)革命前途不同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有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1、中共一大,还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订,是结合的重要标志,是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的良好开端
3、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几篇文章,形成了中国革命独特道路理论,是新民主主义
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
三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几篇文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
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1)《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2)《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
3)〈实践论》《矛盾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问题
4)《〈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总结了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是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基本问题:敌人、朋友、领导者(司令官)
基本纲领是回答我们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要等到一个什么目标?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敌人是三大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
1)帝国主义:中国革命最凶恶的敌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反帝,反什么: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求中国的
完全独立
2)封建主义: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支柱。
反封建怎么反?政治上,消灭军阀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经济上,摧毁封建
地主土地制度。
意义:不仅是解放农民,更是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
创造条件。
3)官僚资产主义:什么是官僚资产主义?……。
反官僚资产阶级具有双重革命性质。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既革命的朋友)
1)工人阶级:中国革命的最基本力量,革命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
3)城市小资产阶级:什么叫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4)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它也受三大敌人的压迫剥削,也中国革命的朋友。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无产阶级对它的政策:又联合又斗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司令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而且无产阶级必须牢牢掌握领导权?
第一,民主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领导,但历史证明,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承担不起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备世界无产阶级一般优点(不占有生产资料、同大生产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外,还具备自身的特殊优点:
1)受压迫深;2)集中;3)与农民有天然联系。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前途
1)性质: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①领导阶级不同了
②时代不同了
③指导思想不同了
④革命前途不同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两步走:第一步,反帝反封建,求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00,建立一个新民主
主义的新中国
第二步,把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引向社会主义,最终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
新中国,用社会主义来发展中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目标。
毛泽东提出了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政治纲领: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以后毛泽东更精确地表述为:人民民主专政
2、经济纲领:三大经济纲领:……
3、文化纲领:建立以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三者合起来,就是我们未来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独特道路
基本经验:就是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经历几个阶段
1、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制定了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的正确方针,会上,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3、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部队拉上井冈山,中国革命从城市道路向农村的转移。
1)“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井冈山上毛泽东初步形成的“道路”理论
1928年10-11月毛泽东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
争》,回答了红色政权在敌人包围中能够存在的原因,初步形成道路理论。
(1)5个原因,P66。
其中,1是根本原因,2、3是客观原因;4、5是主观原因
(2)毛泽东还创造了“工农武装割剧”思想(三位一体的思想)
即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依托,
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思想。
(二)道路理论的正式确立
1、道路理论形成的过程和代表做
1)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
2)1930年《调查工作》(后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中国革命的斗争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来解决,从思想路线高度为道路理论创立指明了方面。
3)1936.12—1939.12月《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
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标志道路理论的形成。
2、道路理论:必要性:三点,P67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外部没有独立……
2)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3)中国革命敌我力量对比是敌强我弱,敌强在城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道路理论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统一战线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两点,P69
①两头小、中间大;②敌强我弱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四点。
P69
3)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必须掌握统一战线领导权;保持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对资产阶级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
4)统一战线两个联盟的原则:第一个劳动者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二是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一个是主要的,第二个是必不可少的。
团结了两个联盟,将团结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
5)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共四点,P70
2、武装斗争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长期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三点,P70)
2)人民军队建设。
毛泽东建军思想基本内容:
①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②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思想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
3)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P71
3、党的建设
毛泽东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与内容
1、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为什么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P71,共三点
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P72,共三点。
2、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P71。
共三点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3、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党的组织纪律: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4、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与斗争的原则:
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公式: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5、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1)P72,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敲响了“警惕糖衣炮弹”的钟声
(2)P72,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
P73,共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