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一节 货币危机理论

合集下载

货币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理论

第三节 投机性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4、第四代货币危机理论——金融恐慌论 货币危机的本质与经典的银行挤兑模型相似, 只是在国际程度上的挤兑而已。 货币危机发生的国家不是从长期上无力偿还外 债,而是短期的流动性不足。通过国内金融机 构,短期外债被转化为缺少流动性的长期贷款。 这种短期债务与长期资产在期限上的不匹配性, 容易使投资者产生恐慌心理,使得外资撤离该 国或该地区,导致了该国或该地区资产价格的 下降以及货币的贬值。
第三节 投机性资本流动与货币 危机
(三)货币危机的传播 1、传播机制:心理预期等市场反应 2、容易传播类型: 1)与货币危机发生国贸易联系密切 2)与货币危机发生国存在着类似的经济问题 3)过度依赖于国外资本流入
第三节 投机性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以恶性循环分析为例,当局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 除了可以动用储备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提高 投机者进行投机性攻击的成本;但在很多情形下, 当局可能发现维持固定汇率并不那么有吸引力或并 不可行,当局有很多理由宁愿放弃固定汇率,如: 中央银行可能缺少外汇储备;当局面临脆弱的银行 体系;当局面临巨额的债务负担;当局不愿意承受 高利率带来的经济衰退、失业增加、金融市场低迷 等压力。当局也有很多理由愿意维持固定汇率,如: 当局坚信维持固定汇率制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 资;有利于提高国家的信誉或出于对国际合作的承 诺等。
第三节 投机性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经济中存在一个基本面薄弱区(危机区),在这 个区域里,危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如 果市场对当局维持固定汇率的信心不足,预期汇率 贬值时,就会要求提高利率和工资率等,使维持固 定汇率的成本升高,而当局通过提高利率维持固定 汇率的努力在增加政府坚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的同 时,本身也会加强市场的贬值预期。期间,如果没有 足以改变市场预期贬值的消息出现,当局可能最终放 弃固定汇率。

货币危机理论总结(国际金融课件)

货币危机理论总结(国际金融课件)

§3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二) 政府行为分析
1、提高利率以维持平价的成本
(1)如果政府债务存量很高,高利率会加大 预算赤字
(2)高利率不利于金融稳定,利率过高会导 致股市暴跌、房地产价格低迷
(3)高利率意味着经济紧缩,带来衰退与高 失业率
§3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2、提高利率维持平价的收益 (1)消除汇率自由浮动给国际贸易与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
货币危机理论总结
§1 货币危机概述
货币危机的界定 (一)货币危机内涵
国际游资的投机性冲击给一国或多国带来的以货币大幅 度贬值为症状的经济现象。 1、广义:一国或地区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的 幅度(25%),同时贬值幅度比前一年增加至少10%。 2、狭义:市场参与者通过外汇市场的操作导致该国固定汇 率制度的崩溃和外汇市场持续动荡。
§3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3、货币危机的发生过程同时也是投机者与政府之 间的博弈过程。利率水平的高低则是决定政府是否 放弃固定汇率制的中心变量。
英国退出欧元区
§3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主要内容
(一)投机者行为分析
攻击成本:本币利率 预期收益:持有外汇资产期间外币的利率加上 预期本币贬值所得收益。 只要预期投机攻击成功后该国货币贬值幅度超 过该国提高利率后两国利率之间的差幅,投机者 就会进行投机攻击。
§3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评价
1、货币危机发生的隐含条件是宏观经济中多重均 衡的存在。“好的均衡”是公众的贬值预期为零, 从而使汇率保持稳定;另外一种均衡是贬值预期, 当这种预期达到一定程度时,结果就是货币危机。
2、预期因素决定货币危机是否会发生、发生到什 么程度,利率水平则是决定固定汇率制度放弃与 否的中心变量。

货币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指出,当一个国家的货币价值下降时,它
可能会导致一场货币危机。

货币危机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政府政策、国际贸易、货币流动和货币政策。

货币危机的结果可能是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货币价值下降以及
投资者信心下降。

货币危机可能会导致一个国家的经济崩溃,因为它会导致货币价值的下降,从而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导致资本外流,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货币危机的预防措施包括:政府应该确保货币的稳定,并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以确保货币价值的稳定;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以确保货币价值的稳定;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国际贸易政策,以确保货币价值的稳定;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货币流动政策,以确保货币价值的稳定。

总之,货币危机理论指出,当一个国家的货币价值下降时,它可能会导致一场
货币危机,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货币危机的发生,以确保货币价值的稳定。

货币危机

货币危机
例2 1992年秋英镑与欧洲汇率机制的基准汇率受到投机性攻击时,相伴随的还有意大利里拉。在史称“黑色 星期三”的当年9月15日,英镑与里拉双双退出了欧洲汇率机制。随后,仍留在欧洲汇率机制内的爱尔兰镑和法 国法郎等都遭到攻击,汇率发生急剧波动。
例3 1994年底墨西哥比索大幅贬值时,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及东南亚的菲律宾等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发生强烈 波动。稍后,远在非洲之角的南非也出现了汇率动荡。
货币危机
经济学术语
01 主要原因
03 应对方法 05 主要实例
目录
02 风险防范 04 发展比较
货币危机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危机与特定的汇率制度(通常是固定货币危机汇率制)相对应, 其含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如在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或者在遭遇强大的投 机攻击情况下),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先所 刻意维护的水平(即官方汇率),这种汇率变动的影响难以控制、难以容忍,这一现象就是货币危机。广义的货 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
主要实例
例1九七的泰铢风波。它的严重性表现在两方面:国内一面,泰国经济将要在短期内面临一系列紧缩措施,加 税、物价控制、收缩银根等手段都将启用,已降低的经济增长率还要进一步降低;国际一面,泰铢风波传至邻国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这些国家皆出现股市汇价双跌的局势,且历时已过两月。比较六月底对美 元汇率水平,九月初,泰铢跌逾36(落幅为33%),马来西亚林吉特至2.94(落幅为17%),菲律宾比索达31.70 (落幅为20%),印度尼西亚盾过3000(落幅近24%)。一石击起千层浪,波及泰国内外经济的方方面面。
主要原因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


王伟光 ( 2009)商品内在二重性矛盾潜伏危机产生的可能 性,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使危机爆发成为必然现实,美国
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性危机。

肖林、任新建( 2009):新自由主义是金融危机的本质

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Maurice Obstfeld)于1994年提出的就
1992-1993年欧洲汇率机制解体而提出

该模型认为:一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存在多重目标,经济 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了多重均衡。因而政府既有捍卫汇率稳定 的动机,也有放弃汇率稳定的动机。在外汇市场上有中央银行 和广大的市场投资者,双方根据对方的行为和各自掌握的对方
三、外债危机理论

债务危机论 资产价格下降论 综合性国债论

债务危机论
欧文.费雪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在经济上升时期为追逐利润
“过度负债”,当经济陷入衰退时,企业赢利能力减弱,逐渐 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其传导机制是:企业为清偿债务廉价销售商品—企业存款 债务负担加重、赢利能力下降—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人们丧 失信心、悲观情绪弥漫—人们追求更多的货币储藏、积蓄—名 义利率下降、实际利率上升—资金盈余者不愿贷出、资金短缺 者不愿借入—通货紧缩。
为剧烈的全面的金融动荡。

金融不稳定假说
Hyman P.Minsky对金融内在脆弱性进行了系统分析,
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他将市场上的借款者分为三类: “套期保值”型借款者、 “投机型” 借款者和 “蓬齐” 型 借款者,在一个经济周期开始时,大多数借款者属于“套期 保值”型借款者,当经济从扩张转向收缩时,借款者的盈利

该理论从一国经济的基本面解释了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如果一国外汇储备不够充足, 财政赤字的持续货币化会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并最终引 发货币危机。当宏观经济状况不断恶化时,危机的发生是不 可避免的。它比较成功的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的拉美

国际经济学9-1金融危机理论

国际经济学9-1金融危机理论
第九章( 第九章(1) 货币危机理论
主要内容
• • •
货币危机 金融危机理论模型 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
国际货币危机
• 90年代以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频繁引起 货币危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 最显著特征。 外汇市场单方向的持续交易 迫使货币当局最终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导 致市场出现剧烈动荡。 • 外汇市场货币危机——全面金融危机; • 国内金融危机——货币危机
– 过度金融创新引发的金融危机。

• 六、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 利用外资越多越好吗?资本账户何时开放?
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
• 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罗伯特弗德勒, 彼得M加伯 • 克鲁格曼1979一个国际收支危机的模型, • 弗德勒,加伯,1984正在崩溃的汇率制度, 一些线性实例,对克鲁格曼的模型加以扩 展和简化
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
• 央行自卫:央行出售国外资本——本国外汇 储备不断减少,利率上升 • 危机爆发:外汇集积耗尽,政府被迫放弃 固定汇率制 • 资本外逃:汇率贬值预期增加导致外汇储 备耗尽,国外资本流出 • 投机者的冲击挥剑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的 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 社会成本会更大。
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新兴市场
• 理论的提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引起学 术界的关注 • 强调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相互关系。 • 克鲁格曼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危机产生 的原因: • 金融过度,亲缘政治,企业负债率,均衡 铁不稳定性,保持汇率稳定是一个两难的 选择。
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新兴市场
• 政策建议
第三节 金融危机理论模型
• 金融危机的定义:通常认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 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便意味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利率、汇率、 资产价格、企业偿债能力、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等)。金融范畴 涵盖广泛,金融危机也有多种类型(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股 市危机、债务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 • 一、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 • 二、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 • 三、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新兴市场 • 四、第四代金融危机模型 • 五、2007年到今的美国次债危机:

第九章--货币主义(复旦大学-高鸿业等教材)(2024版)

第九章--货币主义(复旦大学-高鸿业等教材)(2024版)

第三节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一、货币主义的批判对象: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不稳定的,更不会总 是在充分就业产量的水平上运行,因为无论是来自需求还是供给的 冲击都会导致经济的巨大波动。同时在寡占市场上,适应总需求的 变化,厂商总是尽力调整产量和就业,而不是调整以工资为基础的 价格。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私有企业经济不仅有必要且有可 能借助适当的财政金融政策加以稳定。
二、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分歧:在于政策主张
在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不可兼得、通货膨胀与失业顾此失彼的两难 情况下,何者予优先考虑?凯恩斯主义认为:有必要有可能通过国 家调节有效地改进市场经济的失误,使失业长期稳定在最低的失业 率;而货币主义认为:没有太大必要来稳定经济,即使需要,也不 可能完成任务,因为稳定政策会更有可能增加不稳定;有些货币主 义这坚持认为,即使稳定政策结果是有益的,也不应委托政府以强 迫的权力;他们强调“单一货币规则”,强调政府减少干预,因而 属于当代自由主义经济学;
原理决定着物价水平:MV=Py=Y,而在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中, 后三个等式起着货币供求均衡决定均衡利率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Friedman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实际上暗含地假定:至少 在长期内,正如传统货币数量说那样,假定宏观经济有趋向于充分就 业的必然趋势,由此的必然推论是: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非货币 的实际变量不起作用。所以,Friedman绕了一个大弯,最后又回到了 “凯恩斯革命”的对象——萨伊法则的充分就业均衡。
第二节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说
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说本质上是在对财富的性质以及财富与收入的 关系做更深奥的复杂的分析的基础上把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加以 普遍化,由于使用了“恒常收入”并引进了“人力资本”概念而具 有新颖性;但是重新表述中有一项不是来自凯恩斯而是来自其货币 理论中其他的先驱者的真正新的因素是:强调了费雪提出的把实际 利率与货币利率区别开,即引入了通货膨胀因素,以及预期的通货 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率决定着两者的差距。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ZJ030105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总学时:51周课时:3学分:3开设专业:开课教研室:开课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2.课程任务: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作用与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掌握对这种机制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理论。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起因与影响,贸易保护的影响与依据,国际要素流动的动机与效果的理论。

熟悉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以其对经济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经济发展过程2.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异同第二节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结构1.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3.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特征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1.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2.绝对利益学说的图形解释3.绝对利益学说的其他有关叙述4.对于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评价※第二节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1.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2.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图形解释3.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其他有关叙述4.对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第三节比较利益的分解1.得自交换(贸易)的利益2.得自分工的利益3.利益的合成分析与评价讨论: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第三章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第一节相互需求方程式1.相互需求方程式的提出及基本内容2.相互需求方程的解释3.相互需求方程式均衡的条件及对其评价第二节提供曲线及其分析1.贸易无差异曲线2.提供曲线的作图及说明3.国际贸易的均衡价格※第三节出口的贫困增长1.出口的贫困增长的图形分析2.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与案例3.出口贫困增长的政策含义及对其的评价第四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Ⅰ)※第一节H-O模型及其分析1.H-O模型的基本命题2.H-O模型的基本内容3.雷布津斯基定理4.斯托尔泼-萨缪尔森定理5.对H-O模型的评价※第二节列昂惕夫反论及新要素理论1.列昂惕夫反论2.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3.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讨论:(1)H-O理论的现实分析(2)生命周期理论在现实的应用研究※第五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Ⅱ)※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与假设前提2.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3.新H-O模型4.需求偏好相似(重叠)论5.规模经济产生的贸易6.新张伯伦模型7.产业内贸易指标8.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第二节政策贸易理论1.战略性政策贸易理论2.战略性政策贸易理论的提出3.战略性政策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4.战略性政策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5.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政策结果分析6.对战略性政策贸易理论的简要评价第三节贸易扭曲理论1.扭曲的发生2.国际贸易条件下扭曲的形式3.产生扭曲的原因及影响4.消除贸易扭曲的措施讨论:(1)中美产业内贸易的比较分析(2)战略性贸易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分析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1.关税的基本概念2.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3.大国小税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4.关税谈判中的博弈第二节进口关税与配额的比较分析1.进口配额分析2.进口配额与等额关税的比较分析第三节幼稚产业的保护1.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2.幼稚产业的保护3.关税的有效保护率第四节倾销与反倾销的经济分析1.倾销的界定2.倾销的危害性3.倾销的经济效应分析4.反倾销的经济效应分析实验内容:就某些商品的关税政策效应分析说明关税与补贴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第七章国际收支分析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表1.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表2.国际收支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3.国际收支状况的含义与经济分析第二节国际收支的调节1.国际收支的失衡2.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若干理论3.现实中国际收支失衡的其他调节措施讨论:就某连续3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说明国内经济状况※第八章汇率决定理论第一节外汇与汇率1.外汇定义及其作用2.汇率定义与汇率的标价法第二节汇率决定的一般理论1.汇率决定的传统理论2.战后汇率决定的理论※第三节汇率的决定1.一价定律与远期汇率的决定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扩大3.购买力平价法的实际应用讨论: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以及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探讨※第九章国际货币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第一节货币危机理论1.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2.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3.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4.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比较第二节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1.健全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2.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第三节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1.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2.牙买加协定形成的过程3.东亚金融危机4.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和问题实验内容: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的比较分析第十章要素的国际流动※第一节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1.资本国际流动2.资本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3.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第二节劳动力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1.劳动力的国际流动2.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3.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含义及案例分析第三节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1.技术的国际移动2.国际技术转移的经济分析※第十一章国际经济非均衡传导※第一节国际商品交换领域中的传导机制1.加入国际商品交换因素的经济均衡与失衡2.通过国际商品交换产生的传导3.影响国际商品交换领域中传导机制的因素※第二节国际资金流动领域中的传导机制1.加入国际资金流动后的经济均衡与失衡2.通过资本国际流动产生的非均衡传导3.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领域传导机制的因素第三节国际劳动力流动领域中的传导机制1.加入劳动力国际流动后的经济均衡与失衡2.通过国际劳动力流动产生的非均衡传导3.影响劳动力国际流动领域传导机制的因素第四节其他国际经济领域中的非均衡传导机制1.经济非均衡的无形传导方式2.经济非均衡的无形传导过程3.影响经济非均衡无形传导的因素讨论:经济非均衡传导的作用机制探讨※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第一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第二节宏观经济的对内与对外均衡1.经济的宏观目标2.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经济分析※第三节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1.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形2.三元悖论讨论:不可能三角在现实经济中的理论解释第十三章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第一节经济一体化分析1.关税同盟与经济一体化分析2.关税同盟的经济分析3.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分析※第二节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1.单一货币区理论研究2.单一货币区的成本分析及评价3.单一货币的收益分析及其评价4.经济一体化的案例分析第三节国际经济组织及其作用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作用2.世界银行及其作用3.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作用4.地区经济组织及其作用第四节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与南北关系1.国际经济秩序2.国际经济新秩序讨论:就某一区域一体化组织的运行,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全球经济及相关国家经济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又称为克鲁格曼模型, 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1979年提出的,它是西方关于 货币危机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型。

这一模型以小国开放经济为分析框架,以钉 住汇率制度或其它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为分 析对象,分析了以放弃固定汇率为特定特征 的货币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克鲁格曼认为, 在一国货币需求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下,国 内信贷扩张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流失,从而导 致对固定汇率的冲击而产生危机。但是,他 在分析中采取的非线性形式导致了固定汇率 崩溃的时间是难以确定的,后来弗拉德和戈 博于1986年完成了这一工作,因此,这一模 型又被称为“克鲁格曼—弗拉德—戈博模 型”。

为了解释货币危机如何冲击国际金融市场 我们先来看3个例子: 例1 九七的泰铢风波。它的严重性表现在两方面: 国内一面,泰国经济将要在短期内面临一系列紧缩 措施,加税、物价控制、收缩银根等手段都将启用, 已降低的经济增长率还要进一步降低;国际一面, 泰铢风波传至邻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等地,这些国家皆出现股市汇价双跌的局势,且历 时已过两月。比较六月底对美元汇率水平,九月初, 泰铢跌逾36(落幅为33%),马来西亚林吉特至 2.94(落幅为17%),菲律宾比索达31.70(落幅为 20%),印度尼西亚盾过3000(落幅近24%)。 一石击起千层浪,波及泰国内外经济的方方面面。

第二 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投资者是有分析头脑 的,并了解各国经济信息;一旦看到某国发 生货币危机,他们会联想到具有类似宏观经 济状况的国家,从这些国家撤出资金,以防 不测;结果,他们的撤资行为真的导致了货 币危机的扩散。

第三 一国发生货币危机时,必有一些机构投资者和 国际公司遭受损失,或至少使它们的资产流动性受 到影响;为抵消这种影响,它们会在别国他处的市 场上抽出资金,即抛售当地货币,换取高流动性的 国际货币;其结果跟第二种行为一样,导致更多的 货币市场出现动荡。
央行自卫:中央银行售出国外资本→导致本国 外汇储备不断减少, 利率上升。 危机爆发:外汇储备耗尽,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 率制。 资本外逃:由于汇率预期贬值增加而导致的 外汇储备耗尽,国外资本流出。

投机者的冲击迫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的时 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社会 成本会更大。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也叫国际收支平衡危机 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由于目前发生的金融风暴只是集中于金融企 业的倒闭,并没有引发经济基本面的极端恶 化,因此目前的危机只是金融危机。但金融 危机可以发展为经济危机,如1929年出现的 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是最初由发生在华尔街的 金融危机引发的。

而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 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 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 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 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 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 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 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 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 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假定

2.引入博弈。 央行和市场投资者的收益函数相互饱和, 双方均根据对方的行为或有关对方的信息不 断修正自己的行为选择,而自身的这种修正 又将影响对方的行为,因此经济可能存在一 个循环过程,出现“多重均衡”。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假定
1、 其特点在于自我实现的危机存在的可能性; 2、即一国经济基本面可能比较好,但是其中 某些经济变量并不是很理想,由于种种原因, 公众发生观点、理念、信心上的偏差; 3、公众信心不足通过市场机制扩散,导致市 场共振,危机自动实现。
其它理论

1.羊群行为(herding behavior):市场参与者在信息 不对称下行为的非理性而使金融市场不完全有效.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 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 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 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 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 一国发生货币危机会给出一定的市场信号。 改变投资者对与其经济依存度高或者与其经 济特征相类似国家的货币的信心。 加大这些国家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甚至导致完全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式危机的发 生。
问题主要在于内外均衡的矛盾,政府维持固 定汇率制是有可能的,但是成本可能会很高。 当公众产生不利于政府的预期时,投机者的 行为将导致公众丧失信心从而使政府对固定 汇率制的保卫失败,危机将提前到来。 投机者的行为是不公正的,特别是对东道国 的公众来说,是不公正的,不道德的。


除了这类主流理论外,另有少数学者认为货 币危机可能根本不受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受 冲击国家所出现的宏观经济的种种问题是投 机行为带来的结果而非投机行为的原因。
竖立在汽车上的牌子写道:“100美元可买下 这辆轿车。在股市上失去了一切,急需现 钞。” 电影:奔腾年代 Seabiscuit, 反映了1929年的 经济危机



货币危机的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货币危机与特定的汇率制度相对应,其含义 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 (如在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或者在遭遇强大 的投机攻击情况下),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 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 远高于原先所刻意维护的水平(即官方汇率),这 种汇率变动的影响难以控制、难以容忍,这一现象 就是货币危机。 广义的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 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
结论:货币危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助动力。
货币危机理论
第一代“财政赤字”货币危机理论 第二代“自我完成”货币危机理论 第三代“道德风险 ”货币危机理论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克鲁格曼模型 经济基础变化带来的投机冲击所导致的货币危机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预期自我实现型 由心理预期带来的投机冲击所导致的货币危机 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道德风险论

第二代模型的主要特点
成因在于预期。 恶性循环的发生机制:政府为抵御投机冲击 而持续提高利率直至最终放弃固定汇率制。 隐含条件是宏观经济中有多重均衡存在。 防范措施是提高政府政策的可信性。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模型仍然注重经济均衡问题,在其理论论述中勾勒 出基本经济变量的中间地带。 认为,在经济未进入该地带时,经济基本面决定了 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此时,危机完全不可能发生或 必然发生; 当经济处于这一中间地带时,主导因素就变成投资 者的主观预期,危机是否爆发就不是经济基本面的 变化所能解释的 。
结论:以上例子看出,当代国际经济社
会很少再看见一桩孤立的货币动荡事件。 一国货币危机常常会波及别国。

货币危机在国际社会中的这种扩散现象被称之为 “传染效应” 。 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货币危机如何通过“传染效 应”冲击国际金融市场,而导致金融危机的:
第一 汇率总是关系到两个以上经济的事情。一国货 币对外贬值后,比如说对美元贬值,该国商品的对 外价格竞争力就增大了,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对手国 便处于不利位臵。后者若想改善自身处境,随之也 会促使本国货币贬值。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投机冲击:汇率预期贬值增加→ 投资者出于规避资 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 起投机冲击(购入国外资本,出售国内资本)。 例:固定汇率=8元/美元,国外资本=800元=100 美元, 汇率贬值=10元/美元。 贬值前:购入国外资本=800元=100美元 贬值后:售出国外资本=100美元=1000元 套利=200元

发生机制: 储备急剧下降为零

防范机制: 紧缩的财政政策:紧缩型财政货币政策是 防止货币危机发生的关键。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政策主张
通过监测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对货 币危机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经 济运行,避免货币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其冲击 强度。 避免货币危机的有效方法是实施恰当的财政、 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基本面健康运行,从而 维持民众对固定汇率制的信心。
例2
1992年秋英镑与欧洲汇率机制的基 准汇率受到投机性攻击时,相伴随的还 有意大利里拉。在史称“黑色星期三” 的当年9月15日,英镑与里拉双双退出 了欧洲汇率机制。随后,仍留在欧洲汇 率机制内的爱尔兰镑和法国法郎等都遭 到攻击,汇率发生急剧波动。
例3
1994年底墨西哥比索大幅贬值 时,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及东南亚 的菲律宾等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发生 强烈波动。稍后,远在非洲之角的 南非也出现了汇率动荡。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财政赤字”货币危机理论 两个假定: 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 中央银行允许国内资本(信贷)增加,央行为维持 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
内部均衡:政府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过度 扩张的国内信贷→中央银行购入国内资本 (信贷),即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 化”。 外部均衡:货币供给增加→利率降低→本币 贬值→ 中央银行干涉外汇市场(售出国外资 本)以维持固定汇率→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 少+国际收支赤字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的缺陷
理论假定与实际偏离太大,对政府在内、外 均衡的取舍与政策制定问题论述上存在着很 大的不足。 而且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可能并不是维持汇率 稳定的充分条件,单纯依靠基本经济变量来 预测与解释危机,显得单薄。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两个假定: 1.政府是主动的行为主体,最大优化其目标函数, 固定汇率制度的放弃是央行在“维持”和“放弃” 之间权衡之后作出的选择,不一定是储备耗尽之后 的结果。 政府出于一定的原因需要保卫固定汇率制,也会 因某种原因弃守固定汇率制。当公众预期或怀疑政 府将弃守固定汇率制时,保卫固定汇率制的成本将 会大大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