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理论
现代西方金融危机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现 代管理 科学
■2 0 1 3年第 2期
现代西方金融危机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叶 华
摘要 : 西方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基本上是从 两类假设展开的: 一是正统的 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假设 : 金融 系统均衡由 于外生变量冲击, 引致 系统偏 离均衡状态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 二是非正统经济学的理论假设: 金融系统本身具有 内在不 稳 定性 , 即金 融危机是 系统 内生的 。 基于 两类假设 的金 融危机研 究成果 丰硕 , 但 就理论 与现 实的一致性来看 , 正 统金 融危机 理论对 危机形 成机 制 的解释 力 以及应 对危机措 施 的有 效性 均越 来越低 ,而与 自由主 义思想 不 同的非 正统 的金 融危 机理论 更具有解释金融危机的能力, 也越来越被学界、 政府、 监管部门接纳。
到 缓解 . 没有 对 失 业 、 产 出等 实 际经 济 指标 造 成 长期 的严 重 的负 面 冲击 : ( 2 ) 9 0年 代 亚洲 和俄 罗 斯金 融 危 机都 是 在
国际资本 跨境 流 动 的背题 是 政
府 应对 流动 资本 冲击 的宏 观 政策存 在 缺 陷 : ( 3 ) 基于 2 0世 纪 9 0年代 金融 危机 形成 的金 融危 机 理论 明显 不能 解 释新
冲击 第一 代金 融危 机理 论还 探讨 了一些 其它 有可 能促 成
世 纪 以来 的 金 融 市 场 发 展
Wmv , 2 0 0 9 ) 纵 览金 融危 机形 成机 理 的相关 文献 , 现代 金
融 危 机 研 究 的 视 角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以 下 几 类 :宏 观 经 济 波
动、 金融 市 场 波 动 、 金 融 市场 开 放 、 经济 全 球化 、 金 融 系统 不 稳定 等等 在 所有 这些 解 释金 融危 机 的研究 中 . 关 于金 融 市 场功 能 的解 释是 最 重要 的 . 依 据这 个标 准 . 金 融危 机
金融危机理论货币危机

金融危机理论:货币危机引言金融危机是指在金融系统中发生的一系列紧急事件和不可预测的经济情况,导致经济的严重下滑、金融机构的倒闭以及整体经济的崩溃。
货币危机作为金融危机中的一种形式,是指国家货币的贬值、失信甚至崩溃等情况,导致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异常波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金融危机理论中的货币危机的概念、原因及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一、货币危机的概念货币危机是指国家货币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货币的贬值、失信、崩溃等情况。
在货币危机中,人们对货币的信任度下降,导致人们银行突然提取储备金、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倒闭以及整个经济体系的波动。
货币危机通常是由一系列触发因素引起的,如政府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和需求量的不平衡。
二、货币危机的原因1.货币供应量过多:当政府和央行大规模印钞来满足经济增长或政府支出时,货币供应量会超出市场所需,导致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从而引发货币危机。
2.货币政策失误: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不当,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货币信用的恶化,从而引发货币危机。
例如,利率设置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货币危机的爆发。
3.正外部冲击:来自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政治的外部因素对国家货币产生冲击,导致货币危机。
例如,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会对石油出口国的货币产生不利影响。
4.政治不稳定:政治不稳定会削弱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导致人们对国家货币的信心降低,从而引发货币危机。
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内战等都可能引发货币危机。
三、货币危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货币危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1.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通货膨胀会使商品价格上涨,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
2.经济衰退:由于货币危机导致金融机构的倒闭和信用紧缩,整个经济体系会遭受重创,产生经济衰退。
3.资本外流:人们对国家货币的丧失信心会导致资本外流,这可能加剧货币危机并进一步恶化经济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一、引言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金融危机的出现,不仅对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构成了巨大风险,同时也对于各国经济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国际金融危机,成为了当今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黑天鹅”理论与金融危机“黑天鹅”理论,由美国著名学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开创,旨在通过对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分析论证,将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归为“黑天鹅事件”。
金融危机作为一种重大事件,其发生是否符合“黑天鹅”理论的类别呢?事实上,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恰好符合了“黑天鹅”理论的特征之一,即存在于极端情况下的不确定性因素。
金融市场的复杂性、金融机构的壮大以及金融创新的深入推动,就是一种使得“黑天鹅”事件从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大概率事件的根源。
三、Minsky金融泡沫理论与金融危机Minsky金融泡沫理论,是美国学者海曼·明斯基在对于金融运行规律的研究中提出的一种理论框架。
该理论提出,金融市场存在一种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其中资产价格波动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而金融泡沫的形成,则表明市场进入到泡沫周期,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市场的需求问题,另一方面则在于市场供给的过剩问题。
金融泡沫的形成正是由于市场需求方面的过剩,而市场隐藏的风险则是在于供给方面的过剩。
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不仅会影响到单个投资者,也会对市场整体产生极大的影响。
四、效率市场假说与金融危机效率市场假说,是金融学界一个著名的理论概念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市场是一种自我纠错、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存在。
而金融危机的产生,则是由于市场的效率性并不完备,且市场对于风险信息的获取不足,导致了市场整体存在“异常现象”。
这种情况下,由于市场投资者的需求和供给的失衡,因此草率地对市场风险的忽视也会导致市场价值的过度繁荣,市场风险事件的发生甚至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

3、系统性金融危机 是指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混乱局面,它削弱了市场有效性原则,会对实体
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一次系统性金融危机可能包括货币危机,但一次货币危机不一定导致系统性金融 危机的发生。
4、债务危机 是指一国处于不能支付其外债利息的情形,无论这些债券是属于外国
政府还是属于非居民个人。"
3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国际收支危机模型
1、基本假定与结论: (1)基本假定
✓ 内部均衡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货币当局为解决赤字而不顾外汇储 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 ✓ 储备可耗尽,即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外汇储备消 耗殆尽; ✓ 投机者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进行理性决策。 (2)结论: ✓ 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面临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宏观经济政策 与固定汇率的矛盾,二者分别代表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 二者冲突的结果是丧失外部均衡,而外部失衡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 储备,从而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
16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能 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PCBA
开关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 平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现代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
1
金融危机种类的划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在其1998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认为: 金融危机可以大概分成几种类型: 1、货币危机 是指投机冲击导致一国货币大幅度贬值,抑或迫使该国金融当局为保卫本 币而动用大量国际储备或急剧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阐释金融危机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2、量质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析当前的金融危机就是: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政府下调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市场利率下降---信贷扩张-----银行为谋求高额利润-----贷款给信用差的客户-----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积累------经济发展高涨发生通货膨胀----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次级贷款者还不起贷款------次贷危机-----金融危机。
当今的世界金融、经济运行情况,及其发生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由量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
3、内外因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次贷危机也将从美国金融市场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
内因是根本: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外因是推动:金融全球化、一损俱损。
相交相融,恶上加恶。
(一)辩证的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由于美国的房地产商和投资银行一味追求资金的杠杆化,忽视了实际的潜在危险,成为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金融风暴中,银行家们的投机活动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单个企业 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关系的失调,特别是生产与 需要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失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 的必然结果。私有制把社会生产割裂开来,资本家们各 行其是。各生产部门比例的不协调,是资本主义生产运 动中的经常现象。严重比例失调是引起经济危机的重要 原因之一。
新的危机阶段-萧条-复苏-高涨-新危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生产相对过剩, 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的物质基础。
李嘉图:个人的生长过程是由青年而壮年,而老死; 但是国家的发展过程却不如此。国家达到最旺盛的状态 以后,再向前发展诚然可能受到阻碍,但它的自然趋势 却是永远地继续前进,使它的财富和人口永远不会减少。 (2)对李嘉图观点分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物质资料 的生产就不会停止。作为物质生产特定形式的资本主 义生产,由于其自身的基本矛盾运动却是要退出历史 舞台的。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物质生产一般,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将永远存在下去的错 误结论。
例1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 把政府管制资本列为十个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经 步骤之一:“第五步:国家统一掌控信贷……” 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当年的预 言得到了验证:美国和欧盟为恢复信心而购买 了大银行的股权,实际上就是将这些银行部分 国有化。 (1)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哪些? (2)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比较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分析08年金融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精编版

比较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分析08年金融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一、两次危机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指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危机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资金流动性严重不足,并演化成全球信贷危机。
其实质是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
以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拉开序幕,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信贷紧缩影响各行各业,从银行业到汽车业,再到资源类行业。
随之而来的是失业率上升、住房价格下跌、消费者捂紧钱袋。
楼市泡沫破灭是这一连串事件的导火索,造成了一代人经历的最严重信贷危机。
2011年美债危机美国债务危机的根源是美国政府财政赤字连年增加,政府债务不断积累,而直接导火索是14.29万亿美元美政府债务上限在今年5月16日被突破,奥巴马政府迫切需要国会提高债务上限,但是美国众议院提出政府大规模削减开支为提高上限的条件,致使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引发了美国政府债务可能违约的危机。
但就在美国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惊险躲过历史上首次债务违约3天之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2011年8月5日晚被标准普尔公司拉下AAA级最高台,从保持了70年之久的3A首次下调到AA+。
这更加重了市场对美经济增长乏力的忧虑情绪和投资者的悲观情绪。
对中国而言,美国继续大规模发债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对于中国防范输入性通货膨胀将继续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目前面临着内生和外部输入两方面的通胀压力。
调降债信评级可能不仅让美国政府借贷成本增加,其它国家、企业及消费者也将受到池鱼之殃,因为美国公债是许多贷款的基准指标。
二、两次危机下证券市场表现2008年全球股市表现受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2008年全球股市出现了暴跌。
道琼工业指数2008年收挫33.8%,创其有史以来第三差年度表现,仅次于1931年和1907年。
金融危机理论

(4) (5) (6) (7) (8)
金融危机理论
▪ 将式(5)、(6)代入式(4)可得货币需求函数:
(9)
▪ 但由于政府采取固定汇率政策,因此,
▪ 对等式进行微分可得外汇储备变化率:
(10) (11)
金融危机理论
图1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金融危机理论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与模型 ——危机的不可预见性和政府的相机抉择
金融危机理论
§ Tobin(1980)和Wolfson(1996)等人认为,银行体 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过度负债状态 下,由于经济、金融扩张中积累起来的风险逐渐 增大并显露出来,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甚至提 高利率、减少贷款,迫使企业清偿债务,资产价 格急剧下降,最终引起企业破产,进而引发危机
金融危机理论
§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发展为一个随机攻击模型,主要研究 政府政策对私人行为变化的反应,或政府在 汇率政策和其 他政策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时所发生的情况
§ 政府行为的偏好函数是非线性的,即当市场的贬值预期还 不足够强烈时,政府稳定汇率的信心是充分的,并积极地 向市场传递这种信号;然而当面临巨大的投机冲击时,政 府的偏好函数就呈现出跳跃性的变化。因此,市场就表现 为多重均衡:
§ 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本币贬值— —央行外汇储备减少——固定汇率机制崩溃——货币危机
§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揭示了货币危机的根源与本质,指出 了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的恶化导致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和可预 测性,并指出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是防止货币危机发生的 关键。由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投机者理性选择的结果, 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 模型
金融危机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Financial Crisis Theory)[编辑]金融危机理论的概述 20世纪多次金融危机使社会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相应的研究催生了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呈现为经济金融视角→货币金融视角→技术金融视角的研究进程,折射出研究者从理论解释到防范危机的愿望。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因为资本账户的高度管制,亚洲金融危机没有传染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其稳定性没有造成重大影响。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参加比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人为割裂),所以没有输掉比赛(国内金融稳定性未受重大打击)。
然而,时过境迁,这种侥幸或运气恐怕难以为继:第一,我国已经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已经提速,长期积累的隐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并释放其积累已久的破坏能量;第二,由中国加入WTO导入的金融开放,在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的同时,也为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和国际金融动荡的传染提供了可能的通道,并由此可能触发国内金融危机。
[编辑]金融危机的种类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
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es)。
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Banking Crises)。
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
(3)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es)。
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
(4)系统性金融危机(Systematic Financial Crises)。
可以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
[编辑]金融危机理论[编辑]货币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的理论研究开始于2O世纪7O年代后期,有关货币危机的理论也最为成熟,目前已经形成了四代危机模型。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Paul Krugman在1979年发表的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一文中构造了货币危机的最早的理论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导致了巨额财政赤字,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只好增加货币供给量,同时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不断抛出外汇储备,一旦外汇储备减少到某一临界点时,投机者会对该国货币发起冲击,在短期内将该国外汇储备消耗殆尽,政府要么让汇率浮动,要么让本币贬值,最后,固定汇率制度崩溃,货币危机发生。
许多经济学家后来对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该理论从一国经济的基本面解释了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如果一国外汇储备不够充足,财政赤字的持续货币化会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并最终引发货币危机。
当宏观经济状况不断恶化时,危机的发生是合理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它比较成功的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的拉美货币危机。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1992年,英镑危机发生,当时英国不仅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德国马克),而且其财政赤字也未出现与其稳定汇率不和谐的情况。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已无法对其作出合理解释,经济学家开始从其它方面寻找危机发生的原因,逐渐形成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是由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Maurice Obstfeld)于1994年提出的。
他在寻找危机发生的原因时强调了危机的自我促成(Self—Fulfilling)的性质,引入了博弈论,关注政府与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行为博弈。
Obstfeld在其Models of Currency Crises with Self-Fulfilling Features一文中设计了一个博弈模型,说明了动态博弈下自我实现危机模型的特点,并呈现出“多重均衡”性质。
该模型认为:一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存在多重目标,经济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了多重均衡。
因而政府既有捍卫汇率稳定的动机,也有放弃汇率稳定的动机。
在外汇市场上有中央银行和广大的市场投资者,双方根据对方的行为和掌握的对方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选择,这种修正又影响着对方的下一次修正,形成了一种自促成,当公众的预期和信心的偏差不断累积使得维持稳定汇率的成本大于放弃稳定汇率的成本时,中央银行就会选择放弃,从而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
以Obstfeld为代表的学者在强调危机的自我促成时,仍然重视经济基本面的情况,如果一国经济基本面的情况比较好,公众的预期就不会发生大的偏差,就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
与此同时,另一些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则认为危机与经济基本面的情况无关,可能纯粹由投机者的攻击导致。
投机者的攻击使市场上的广大投资者的情绪、预期发生了变化,产生“传染效应(contagion efect)” 和“羊群效应(herding behavior)”,推动着危机的爆发,货币危机之所以发生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们正要发生。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较好地解释了1992年英镑危机,当时英国政府面临着提高就业与维持稳定汇率的两难选择,结果放弃了有浮动的固定汇率制。
(三)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 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这次危机发生之前,亚洲许多国家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神话,而且大多实行了金融自由化。
第一二代模型已经无法较好地解释这场金融危机,更难理解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尤以韩国为例)在危机过后很短时期内就实现了经济复苏,某些方面甚至还好于危机之前。
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是由麦金农和克鲁格曼首先提出,该模型强调了第一二代模型所忽视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道德风险问题。
普遍的道德风险归因于政府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以及政府同这些企业和机构的裙带关系。
从而导致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资膨胀和不谨慎,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形成了金融过度(Financial Excess),导致了经济泡沫。
当泡沫破裂或行将破裂所致的资金外逃,将引发货币危机。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出现较晚,但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脆弱的内部经济结构和亲缘政治是导致这场危机的关键所在。
(四)第四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四代货币危机模型是在已有的三代成熟的货币危机模型上建立起来的。
该理论认为,如果本国企业部门的外债水平越高,“资产负债表效应”越大,经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
其理论逻辑是:企业持有大量外债导致国外的债权人会悲观地看待这个国家的经济,减少对该国企业的贷款,使其本币贬值,企业的财富下降,从而能申请到的贷款下降,全社会投资规模下降,经济陷入萧条。
第四代危机模型目前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
[编辑]银行业危机理论 (一)弗里德曼(Friedman)的货币政策失误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失误理论认为,因为货币需求函数的相对稳定性,货币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失误。
并且,这种失误(如突然的通货紧缩)可以使一些轻微的局部的金融问题,通过加剧银行恐慌演变为剧烈的全面的金融动荡。
(二)金融不稳定假说 明斯基(Hyman P.Minsky)对金融内在脆弱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
他将市场上的借款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套期保值”型借款者(Hedge-financed Unit)。
这类借款者的预期收入不仅在总量上超过债务额,而且在每一时期内,其现金流入都大于到期债务本息。
第二类是“投机型” 借款者(Speculative-financed Unit)。
这类借款者的预期收入在总量上超过债务额,但在借款后的前一段时期内,其现金流人小于到期债务本息,而在这段时期后的每一时期内,其现金流入大于到期债务本息。
第三类是“蓬齐” 型借款者(Ponzi Unit) 这类借款者在每一时期内,其现金流入都小于到期债务本息,只在最后一期,其收入才足以偿还所有债务本息。
因而他们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把“后加入者的入伙费充作先来者的投资收益”,以致债务累计越来越多,潜伏的危机越来越大。
在一个经济周期开始时,大多数借款者属于“套期保值”型借款者,当经济从扩张转向收缩时,借款者的赢利能力缩小,逐渐转变成“投机型” 借款者和“蓬齐” 型借款者,金融风险增大。
因而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经济发展周期和经济危机不是由外来冲击或是失败性宏观经济政策导致的,而是经济自身发展必经之路。
(三)银行体系关键论 詹姆斯·托宾(Tobin)1981年提出银行体系关键论,其核心思想是: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企业过度负债的经济状态下,经济、金融扩张中积累起来的风险增大并显露出来,银行可能遭受损失,所以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必然提高利率减少贷款。
银行的这种行为会使企业投资减少,或引起企业破产,从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或者使企业被迫出售资产以清偿债务,造成资产价格急剧下降。
这种状况会引起极大的连锁反映,震动也极强烈,使本来已经脆弱的金融体系崩溃更快。
托宾认为,在债务——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债务人财富的边际支出倾向往往高于负债人”,因为在通货紧缩——货币升值的状况下,债务人不仅出售的资产贬值,而且拥有的资产也贬值。
在债务人预期物价继续走低的情况下,变卖资产还债的倾向必然提前。
(四)“金融恐慌” 理论 戴尔蒙德和荻伯威格(Diamond and Dybvig)认为银行体系脆弱性主要源于存款者对流动性要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的资产较之负债缺乏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
他们在1983年提出了银行挤兑理论(又称D—D模型)。
其基本思想是:银行的重要功能是将存款人的不具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的资产,以短贷长。
实现资产增值,在正常情况下,依据大数定理,所有存款者不会在同一时间取款。
但当经济中发生某些突发事件(如银行破产或经济丑闻),就会发生银行挤兑。
Chari和Jagannathan进一步指出,一些原本不打算取款的人一旦发现取款队伍变长,也会加入挤兑的队伍,发生金融恐慌。
(五)“道德风险” 理论(Moral Hazard) 麦金农(Ronald Mekinnon)认为,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以及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在关键时候扮演“最后贷款人” 的角色。
一方面会使银行产生道德风险,从事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增加了存款人受损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存款者也会不对银行实施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