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技术资料
显微镜技术参数

包一:01研究级正置显微镜、02倒置显微镜、03倒置荧光显微镜技术参数01、研究级正置显微镜技术参数用途:可观察普通染色的切片,用于研究工作。
1.工作条件1.1在电源220V( 10%)/50Hz、气温-5℃~40℃和相对湿度85%以下的环境条件下运行。
1.2配置符合中国有关标准要求的插头,或提供适当的转换插座。
2.主要技术指标2.1研究级正置显微镜2.1.1研究级正置显微镜,可作明场的观察*2.1.2光学系统:UIS2无限远校正光学系统,齐焦距离必须为国际标准45mm2.1.3调焦:载物台垂直运动方式距离不小于25mm,带聚焦粗调上限停止位置,粗调旋钮扭矩可调,最小微调刻度单位≤1微米2.1.4观察镜筒:宽视野三目镜筒,倾角为30°*2.1.5照明装置:内装式透射光柯勒照明器,6V30W卤素灯,光量预调开关,光强度发光二极管指示灯,日光平衡滤色片*2.1.6物镜:平场消色差物镜4X(N.A.≥0.1,W.D.≥18.5)10X(N.A.≥0.25,W.D.≥10.6)20X(N.A.≥0.4,W.D.≥1.2spring)40X(N.A.≥0.65,W.D.≥0.6spring)100X(N.A.≥ 1.25,W.D.≥0.15spring)2.1.7载物台:右手低位置同轴驱动选钮的高抗磨损性陶瓷覆盖层载物台。
*2.1.8目镜:10X宽视野目镜,视野数≥22;*2.1.9物镜转换器:≥5孔物镜转换器*2.1.10聚光镜:摇摆式聚光镜,N.A.≥0.902、倒置显微镜技术参数用途:普通培养瓶、培养皿中活细胞观察。
1、工作条件1.1在电源220V(±10%)/50Hz、气温-5℃~40℃和相对湿度85%的环境条件下运行。
2、主要技术指标2.1倒置相差显微镜*2.1.1光学系统:UIS2无限远校正光学系统,齐焦距离为国际标准45mm。
2.1.2调焦:通过物镜转盘的上下移动进行调焦(载物台高度固定)。
显微镜技术

染色:生物分子由原子序数低的轻元素组 成,.它们散射电子能力弱,在电镜下几乎不 存在明暗反差,为加大生物样品反差,进行 染色。 常用的染色剂:醋酸铀、枸橼酸铅。
2)、提高样品反差的方法
负染法(negative staining) :
将病毒、纤维、核糖体或分离的生物大分子样 品放于覆有亲水性支持膜的载网上,滴加磷钨 酸,样品干燥后重金属盐沉积于样品周围使样 品和背景形成显著的明暗对比,这种染背景而 不染样品的方法叫负染。
(三)降低样品表面的电阻率,增加样品的 导电性能,以提高二次电子发射率,建 立适当的反差和减少样品的充放电效应。 (四)无论观察组织、细胞的表面或内部微 细构造,都应注意辨认和保护观察面。
生物样品制备的基本操作程序
临界点干燥法的工作原理
临界点干燥,是根据物质存在着临界状态的 物理特性而研制的。在温度和压力的变动之 下,任何物质存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形式都可以相互转化。 实验证明,当温度、压力达到一定的数值时, 气体的密度可增大到与液态一样,此时气相 与液相的界面消失,液体的表面张力亦会随 之消失,物理学中,将上述情况称为临界状 态,将此时的温度和压力,分别称为临界温 度和临界压力。
3、荧光显微镜技术(fluorescence microscopy) 是以紫外线为光源来激发生物标本中的荧光物 质,产生能观察到各种颜色荧光的一种光学显 微镜。利用它可研究荧光物质在组织和细胞内 的分布。
荧光(Fluorescence):
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如叶绿素)经紫外线照射 后能发出可见光线,称为荧光。 自发荧光:由细胞本身存在的物质经紫外线照 射后发出的荧光。 诱发荧光:一些细胞成分本身经紫外线照射后 不发荧光,但用荧光染料(酸性品红、甲基绿、 吖叮橙等荧光色素)进行活体染色或固定后切 片染色,就能在荧光镜下看见荧光,这种荧光 叫诱发荧光。
光学显微镜的新技术和应用

光学显微镜的新技术和应用光学显微镜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工具,它可以让人们观察到微观世界中棘手的问题和微小的变化。
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它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近年来,光学显微镜的新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主要内容。
一、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在传统的光学显微镜中,由于光波本身的散射和透过样本的局限性,使得物体的分辨率受到限制。
而超分辨率显微镜则通过巧妙地利用某些特殊效应使得物体的分辨率达到亚纳米级别,大大提高了样本观察的精度。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技术是叫做“STED”技术,这种技术利用特殊的探针和激光,将物体较小区域的光辉限定在更小的尺度之内,然后再通过合适的花样扩展光斑使得样本中的图案被增强和放大。
这种技术丰富了人们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对于认知神经学、生物学以及医学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
二、多光子显微镜技术传统的荧光显微镜需要使用荧光物质或者显微粒子做标记才能实现观测,这些标记物往往在生物样本中的分布和含量会影响样本的生理行为和代谢反应。
而多光子显微镜技术则可以直接通过样本在激光的刺激下自然发射出的光子来实现成像,不需要任何的荧光标记。
这种技术特别适合用在对于比较复杂和难以加标的样本中,例如组织、脑区和胚胎样本中。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非侵入式地观察样本生物学行为,也可以更加深入探讨整个现象的性质和机理。
三、快速成像技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样本及物体的快速成像需求也随之增加。
而快速成像技术就是在经典的普通光学显微镜中使用高速的探针和电子扫描技术来实现物体非常快速的成像。
这种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可以在高速和快速变化的样本中保持样本斑点清晰且稳定。
它可以应用于关于细胞和组织的生物学研究甚至包括微纳技术领域中的研究。
现在的研究也将发掘表层上的第二层信息,比如物体的纹理和形状信息。
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快速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诊断治疗有效性,给减轻疾病带来更快的效果。
光学显微镜技术

光学显微镜技术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显微镜的作用人眼对微观世界观察的局限性光学显微镜是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光学精密仪器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第二节显微镜的类型根据照明源的性质一、光学显微镜:利用可见光(或紫外光)为照明源,一般有单式及复式显微镜两类。
复式显微镜可分为:1.普通型:常规使用。
2.特种型:如荧光、相衬显微镜等;供专门观察和研究。
3.高级型:万能显微镜。
4.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第三节光学显微镜的发展简史1625年法布尔提出显微镜的概念1610年伽利略制造出具有物镜、目镜及镜筒的复式显微镜1611年开普勒说明了显微镜的原理1665年虎克制造出放大140倍的显微镜,提出“Cell”的概念1684年惠更斯制造出双透镜目镜:惠更斯目镜19世纪阿贝提出显微镜的完整理论1902年艾夫斯建立了双目镜系统1935年泽尼克发现了相衬原理,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20世纪60年代微分干涉衬显微镜问世20世纪80年代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开始应用第四节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原理一、折射与折射率光线的折射现象物质的折射率二、透镜的性能凸透镜可以会聚光线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三、透镜的成像质量象差:是指透镜所形成的象与理想象在形状、颜色等方面存在差异。
色差:由于不同的颜色光线折射率差异而形成的象差。
色差的校正(1)采用单色光为光源。
(2)利用透镜的性质。
四、显微镜的成象(几何成象)原理利用凸透镜成象原理物镜成象:利用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二倍焦距以内,成倒立的放大的实象。
目镜成象:是利用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的放大的虚象。
显微镜成象原理:第二章、显微镜的主要光学技术参数第一节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NA)数值孔径(NA)是物镜前透镜与被检物体间介质的折射率(η)和孔径角(u)半数正弦的乘积。
用公式表示:NA= ηsin u/2数值孔径代表了物镜或聚光镜光通量的大小,是衡量物镜或聚光镜性能高低的重要指标。
最全的显微镜分类(仪器设备操作使用技术资料)

最全的显微镜分类光学显微镜有多种分类方法:按使用目镜的数目可分为双目和单目显微镜;按图像是否有立体感可分为立体视觉和非立体视觉显微镜; 按观看对像可分为生物和金相显微镜等;按光学原理可分为偏光、相衬和微差干涉对比显微镜等;按光源类型可分为一般光、荧光、紫外光、红外光和激光显微镜等;按接收器类型可分为目视、数码(摄像)显微镜等。
常用的显微镜有双目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
1.双目体视显微镜双目体视显微镜又称实体显微镜或解剖镜,是一种具有正象立体感地目视仪器。
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用于切片操作和显微外科手术;在工业中用于微小零件和集成电路的观测、装配、检查等工作。
它利用双通道光路,双目镜筒中的左右两光束不是平行,而是具有肯定的夹角一一体视角(一般为12度一一15度),为左右两眼供应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图像。
它实质上是两个单镜筒显微镜并列放置,两个镜筒的光轴构成相当于人们用双目观看一个物体时所形成的视角,以此形成三维空间的立体视觉图像。
目前体视镜的光学结构是:由一个共用的初级物镜,对物体成象后的两光束被两组中间物镜--------- 变焦镜分开,并成一体视角再经各自的目镜成象,它的倍率变化是由转变中间镜组之间的距离而获得的, 因此又称为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Zoom-stereomicroscope)o随着应用的要求,目前体视镜可选配丰富的选购附件,如荧光,照相,摄象,冷光源等等。
2.金相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是特地用于观看金属和矿物等不透亮物体金相组织的显微镜。
这些不透亮物体无法在一般的透射光显微镜中观看, 故金相和一般显微镜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以反射光,而后者以透射光照明。
在金相显微镜中照明光束从物镜方向射到被观看物体表面,被物面反射后再返回物镜成像。
这种反射照明方式也广泛用于集成电路硅片的检测工作。
3.偏光显微镜(Polarizingmicroscope)偏光显微镜是用于讨论所谓透亮与不透亮各向异性材料的一种显微镜。
【显微光学】显微镜光学原理及技术参数详解

显微镜光学原理及技术参数详解目录1 第一章:显微镜简史 (2)2 第二章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原理 (2)2.1 折射和折射率 (2)2.2 透镜的性能 (2)2.3 影响成像的关键因素—像差 (2)2.3.1 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 (3)2.3.2 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 (3)2.3.3 慧差(Coma) (3)2.3.4 像散(Astigmatism) (3)2.3.5 场曲(Curvature of field) (4)2.3.6 畸变(Distortion) (4)2.4 显微镜的成像(几何成像)原理 (4)2.5 显微镜光学系统简介 (5)3 第三章显微镜的重要光学技术参数 (5)3.1 数值孔径 (6)3.2 分辨率 (6)3.3 放大率 (7)3.4 焦深 (7)3.5 视场直径(Field of view) (7)3.6 覆盖差 (8)3.7 工作距离 (8)4 第四章显微镜的光学附件 (8)4.1 物镜 (9)4.2 目镜 (11)4.3 聚光镜 (11)4.4 显微镜的照明装置 (12)4.5 显微镜的光轴调节 (13)5 第五章各种显微镜检术介绍 (14)5.1 金相显微镜 (14)5.2 偏光显微镜(Polarizing microscope ) (17)5.3 体视显微镜(Stereo microscope) (19)1第一章:显微镜简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观察微观世界,显微镜正是这样的设备,它突破了人类的视觉极限,使之延伸到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结构。
显微镜是从十五世纪开始发展起来。
从简单的放大镜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单透镜显微镜,到1847年德国蔡司研制的结构复杂的复式显微镜,以及相差,荧光,偏光,显微观察方式的出现,使之更广范地应用于金属材料,生物学,化工等领域。
2第二章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原理2.1折射和折射率光线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两点之间以直线传播,当通过不同密度介质的透明物体时,则发生折射现像,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
显微镜技术发展的资料,思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资料

显微镜技术发展的资料,思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资料1. 引言1.1 概述显微镜是一种重要的科学仪器,可以使我们观察到微小的事物和结构。
自17世纪发明以来,显微镜技术经历了多次演进和改进,推动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显微镜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当代显微镜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将介绍显微镜技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从科学思维角度回顾显微镜的产生背景、技术演变历程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将深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并通过具体案例阐述科学推动技术发展、技术促进社会进步,并被社会需求推动等相互作用机制。
第四部分将探讨当代显微镜技术面临的挑战,包括新兴领域与应用前景以及可持续发展方向等问题。
最后,第五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未来显微镜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显微镜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了解和认识显微镜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贡献。
同时,将分析当代显微镜技术面临的挑战以及其未来发展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终,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加深人们对于显微镜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应用和落地。
2. 显微镜技术的起源和发展2.1 起源背景显微镜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通过放大视野,可以更好地观察微小物体。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由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莱文虎克在1590年左右发明。
他使用两片凸透镜组合而成,使得物体能够在放大的条件下被看清楚。
2.2 技术演进历程从莱文虎克的原始设计开始,显微镜技术经历了多个重要突破和改进。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德国科学家罗伯特·赫歇尔于17世纪晚期对显微镜进行了改良,设计了现代复合式显微镜。
现代显微镜技术介绍

现代显微镜技术介绍
现代显微镜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和电子技术来观察微观物质的方法。
它具有高分辨率、高放大倍数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可以帮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研究和观察微观世界中的细胞、组织和物质结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现代显微镜技术:
1. 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一种利用可见光来观察样品的显微镜。
它通过光学透镜和物镜可以放大样品,并通过眼镜或摄像机来观察样品。
现代光学显微镜可以达到亚微米的分辨率,并且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染色和标记技术来增强样品的对比度。
2.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利用电子束来观察样品的显微镜。
它通过将电子束聚焦在样品上,并测量从样品反射或透射的电子来观察样品。
电子显微镜可以达到亚纳米级的分辨率,可以用来观察原子和分子级别的结构。
3. 扫描显微镜:扫描显微镜是一种在样品表面扫描电子束,并测量反射或透射的电子以生成样品图像的显微镜。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和三维的样品表面拓扑信息,并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
4. 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是一种利用荧光分子或标记物质发射荧光光子来观察样品的显微镜。
它可以通过选择性激发样品中的特定荧光染料或标记物质来增强样品的对比度,并且可以实现单细胞或单分子级别的检测和定位。
5. 皮层显微镜:皮层显微镜是一种通过光学和计算机技术来观
察样品内部结构的显微镜。
它可以利用不同的光学特性,如折射率、吸收率和散射率,来生成样品的三维结构图像,并实现虚拟切片和全息成像等功能。
总之,现代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和实验提供了强大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微观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二、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三、光学显微镜的性能参数 四、像差和色差 五、光学显微镜的不足之处
一、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显微镜是由两组会聚透镜组成的光学折射成像系统。把 焦距较短、靠近观察物、成实像的透镜组称为物镜(object lens),而焦距较长,靠近眼睛、成虚像的透镜组称为目镜 (ocular lens)。被观察物体位于物镜的前方,被物镜作第 一级放大后成一倒立的实像,然后此实像再被目镜作第二级 放大, 得到最大放大效果的倒立的虚像,位于人眼的明视距 离处。
2.分辨率的极限: 0.2m (可见光照明)
3.景深的极限: 0.1m (要求金相准备)
4.不能分析化学成分
第二节 光学显微镜的分类及其应用
一、双目生物显微镜 二、荧光显微镜 三、倒置显微镜 四、体视显微镜 五、暗场显微镜 六、偏光显微镜 七、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一、双 目 生 物 显 微 镜
NA=nsinβ
低数值孔径 干物镜
较高数值孔径 干物镜
油
油
最高数值孔径 油浸物镜
(三) 分 辨 率
• 分辨率:显微镜的最重要参数,能够区 分开两个质点的最小距离。
0.61λ D= N•sinα/2
D:分 辨 率 λ :光波的波长 N:介质折射率 α :物镜镜口角
N与D成反比 ,λ与D成正比
提高显微镜分辨率的方法
镜像清晰度是指图像的轮廓清晰、衬 度适中的程度。
被观察标本 间满足工作要求的距离范围,与物镜的数值孔径成 反比。
一般情况下,物镜的数值孔径赿大,其工作距 离赿小。
四、像 差 和 色 差
(一) 像 差 (aberration)
像差是指透镜所成的像与理想像 在形状、颜色等方面存在差异。
(二) 色 差
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 )是一种由白光或 复色光经透镜成像时,会因各种色光存在着光程 差而造成颜色不同、位置不重合、大小不一致的 不同成像效果,从而造成像和物的较大失真。
透镜的色差
透镜的轴向色差(A)和垂轴色差(B)
A B
五、光学显微镜的不足之处
1.放大倍数的极限: 2000
荧光显微镜的种类
A 透射式
B 落射式
荧光显微镜的主要部件
透射式 • 汞灯光源 • 激发滤色镜 • 暗场聚光镜 • 吸收滤色镜
落射式 • 汞灯光源 • 激发滤色镜 • 分色镜 • 吸收滤色镜
透射荧光显微镜的构造
吸收滤色镜 暗场聚光镜
显微镜和显微镜技术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常 用显微 镜的结 构及性 能特点
熟悉显微 技术的基 础理论, 显微镜的 应用
了解显微 镜的维护, 显微技术 的进展
内容提要
第一节 光学显微镜 第二节 光学显微镜的分类及其应用 第三节 电子显微镜 第四节 显微镜的维护、常见故障及排除 第五节 显微摄影术
第一节 光 学 显 微 镜
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图
二、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1. 机械部分:镜座、 镜柱、镜臂、镜筒、调焦装 置、载物台(物镜转换器)
2.光学部分:目镜、物 镜、反光镜、聚光镜 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 放大倍数
三、光学显微镜的性能参数
(一) 放大率 (二)数值孔径 (三)分辨率 (四)视野 (五) 景深与焦长 (六)镜像亮度和清晰度 (七)工作距离
(一) 放 大 率
显微镜的放大率(amplification)或称放大倍数是 指显微镜经多次成像后最终所成(放大的)像的大小相 对于原物体大小的比值,常记作M。
M=maq
M是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m是物镜的放大倍数;a是目镜的放大 倍率,一般表达为明视距离(正常视力者为25cm)与目镜焦距之比;q为 在双目显微镜中所增设的棱镜所起的放大倍数,一般取值为1.6倍。
(1)增大物镜的数值孔径 在物镜和盖玻片之间充以n 较大的油,
如香柏油n =1.52,不仅使n 增大,而且孔径 角也增大。
(2)用短波长的光照射 如紫外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四) 视 野
视野(visual field)又称视场 (field),是指通过显微镜所能看到 标本所在空间的范围。
(五) 景 深 与 焦 长
(二) 数 值 孔 径
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又叫镜 口率,是物体与物镜间媒质的折射率n与物 镜孔径角的一半(β)正弦值的乘积,通常缩 写为NA,即
NA=nsinβ 显微镜的数值孔径与其放大率成正比, 与分辨率、景深成反比,它的平方与图像 亮度成正比。
(二) 数 值 孔 径
景深(depth of field)又称焦点深度, 是指在成一幅清晰像的前提下,像平面 不变,景物沿光轴前后移动的距离称 “景深”。
景物不动,像平面沿光轴前后移动 的距离称“焦长”。
(六) 镜 像 亮 度 和 清 晰 度
镜像亮度即显微镜的图像亮度的简称。 高倍率工作条件下的暗场、偏光、摄影显 微镜等都需要足够的亮度,与照明及物镜 的性能参数相关。
一、双 目 生 物 显 微 镜
目镜
物镜 聚光器 光源
二、荧 光 显 微 镜
荧光显微镜 (fluorescence microscopy)是以 紫外线为光源来激发生物标本中的荧光物质,产 生能观察到各种颜色荧光的一种光学显微镜。利 用它可研究荧光物质在组织和细胞内的分布。
为防止紫外线进入物镜,可以采用暗视场照明。
二、荧 光 显 微 镜
荧光(Fluorescence): 细胞中的某些物质 (如叶绿素)经紫外线照射后能发出可见光线, 称为荧光。
自发荧光:由细胞本身存在的物质经紫外线 照射后发出的荧光。
诱发荧光:一些细胞成分本身经紫外线照射 后不发荧光,但用荧光染料(酸性品红、甲基绿、 吖叮橙等荧光色素)进行活体染色或固定后切片 染色,就能在荧光镜下看见荧光,这种荧光叫诱 发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