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 国史大纲

合集下载

钱穆国史大纲写作背景和目的

钱穆国史大纲写作背景和目的

钱穆国史大纲写作背景和目的
摘要:
一、钱穆简介
二、国史大纲写作背景
三、国史大纲写作目的
四、国史大纲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正文:
钱穆(1895-1990),字宾四,原名钱良骏,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儒学大师”。

他在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极高的成就,尤其在历史编纂学方面,钱穆的国史大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国史大纲的写作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国内政局动荡,民族危亡,钱穆深感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性。

他坚信一个民族的繁荣兴衰与对本民族历史的认识密切相关。

因此,在战乱纷扰的环境下,钱穆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国史大纲的撰写工作。

国史大纲的写作目的在于系统梳理中国历史脉络,阐述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揭示中华民族的发展规律,以期唤起国人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钱穆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才能在面对国家民族危机时,坚定信心,奋发图强。

国史大纲在钱穆的笔下,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他以独特的史观、严谨的考证、生动的描绘,将复杂繁琐的历史事件叙述得条理清晰、通俗易
懂。

国史大纲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面向广大读者的历史教材。

钱穆力求在书中传达历史智慧,启发读者思考,为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培育贡献力量。

总之,钱穆的国史大纲是一部富有时代背景、饱含民族情感、充满历史智慧的经典之作。

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

看《国史大纲》书评这本书是钱穆老先生写的,出自商务印书馆,钱穆老先生是中国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有兴趣,但是这些兴趣都被上高中的时候过历史会考给磨没了,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

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

我们所做的是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疑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

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但是读了国史大纲以后,又重新对历史性的书有了好感,因为钱穆老先生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解析问题,他不会其他人一样照搬历史,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个性在里面。

钱穆老先生历来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通”。

他可以说是学贯古今,从纵的方面看,自先秦到明清,他都可以写出质量一流的著作来;从横的方面看,经学、史学、文学、宗教诸多领域他都懂。

这样一种知识背景再加上他锐利的眼光,就使得他讨论问题时总能纵横驰骋,总有一种大视野、大气魄。

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前段时间关于中医关于新儒学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例子。

先生看来(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

钱穆-国史大纲

钱穆-国史大纲

引自《国史大纲》前言、自序及再序_腾讯新闻 ()《国史大纲》前言、自序《国史大纲》前言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

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国史大纲》序文自序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已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

否则历史将不成为一种学问,而人类亦根本不会有历史性之演进。

中国近百年来,可谓走上前古未有最富动荡变进性的阶段,但不幸在此期间,国人对已往历史之认识,特别贫乏,特别模糊。

作者窃不自揆,常望能就新时代之需要,探讨旧历史之真相,期能对当前国内一切问题,有一本源的追溯,与较切情实之考查。

寝馈史籍,数十寒暑,发意著新史三部:一通史,就一般政治社会史实作大体之叙述。

一文化史,推广及于历史人生之多方面作综合性之观察。

一思想史,此乃指导历史前进最后最主要的动力。

要之,根据已往史实,平心作客观之寻求,决不愿为一时某一运动某一势力之方便而歪曲事实,迁就当前。

如是学术始可以独立,而知识始有真实之价值与效用。

国史大纲-目录 简体版

国史大纲-目录 简体版
第七编 元明之部 第三十五章 暴风雨之来临(蒙古入主) 一 蒙古之入主 二 元代帝系及年历 三 元代之政治情态
5
国史大纲
四 元代之税收制度与经济政策 五 元之军队与禁令 六 元代之僧侣 七 元代之士人与科举制度 第三十六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上)(明代兴亡) 一 明代帝系及年历 二 传统政治之恶化 三 废相后之阁臣与宦官 第三十七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下) 一 明初的几项好制度 二 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 第三十八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上)(自唐至明之社会) 一 经济方面 二 文化方面 三 南北政治区域之划分及户口升降 第三十九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中) 一 黄河与北方之水患 二 北方社会所受外族及恶政治之摧残 第四十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下) 三 南方江浙一带之水利兴修 第四十一章 社会自由讲学之再兴起(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一 贵族门第渐次消灭後之社会情形 二 宋明学术之主要精神 三 宋明学者之讲学事业 四 宋明学者主持之社会事业 第八编清代之部 第四十二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一 满洲兴起至入关 二 明末流寇 三 南明之抗战 第四十三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下) 一 清代帝系及年历 二 清代对待汉人之态度 三 清代政制 四 清代之武功 第四十四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下之士气(清代乾嘉以前之学术) 一 明末遗民之志节 二 乾嘉盛时之学风
4
国史大纲
第二十八章 大时代之没落(唐中叶以后政治社会之各方面) 一 唐中叶以后之藩镇
第二十九章 大时代之没落(续) 二 唐中叶以后之宦官 三 唐中叶以后之朝士与朋党
第三十章 黑暗时代之大动摇(黄巢之乱以及五代十国) 一 流寇与唐室之倾覆 二 五代十国 三 契丹之兴起 四 中原民众之疾苦 士气高张 五 贵族养贤 六 平民学者间之反动思想 第三编 秦汉之部 第七章 大一统政府之创建(秦代兴亡及汉室初起) 一 秦汉帝系及年历 二 国家民族之传成 三 第一次统一政府之出现及其覆灭 四 平民政府之产生 第八章 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由汉武帝到王莽) 一 西汉初年之社会 二 西汉初年的政府 三 西汉初年的士人与学术 四 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开始 五 汉武一朝之复古更化 六 士人政府之出现 昭宣元成一段 七 汉儒之政治思想 八 王莽受禅与变法 第九章 统一政府之堕落(东汉兴亡) 一 东汉诸帝及年历 二 东汉之王室 三 东汉之外戚与宦官 四 外戚参加王室之由来 五 宦官参加王室之由来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东汉门第之兴起) 一 士族政治势力之逐步膨胀 二 东汉之察举与征辟制度 三 太学清议 四 党锢之狱 五 门第之造成 六 东汉士族之风尚 第十一章 统一政府之对外(秦汉国力与对外形势) 一 两汉国力之比较 二 西汉与匈奴 三 东汉与西羌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十二章 长期分裂之开始(三国时代)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
《钱穆国史大纲》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系统、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中国历史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感受到了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对中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进
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对中国历史
的各个时期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规律。

他对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述,使我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灵魂
和根基,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他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
思想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
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还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我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对中国历史的未来进行了展
望和思考。

他认为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国人民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他对中国历史的未来进行了乐观的展望,使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乐观的展望。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更加繁荣昌盛的国家。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评述: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评述: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评述: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钱穆先生是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国史大纲》被誉为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被广大读者视为了解中国历史必读之书。

钱穆先生以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带来了对于中国历史的独特解读和思考。

《国史大纲》一书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章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钱穆先生以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阶段,探讨了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

他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重点放在了历史发展的主线上,一笔一画地勾勒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在《国史大纲》中,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精髓和脉络进行了深入评述。

他指出中国历史的核心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道德,将中国历史视为一部道德史。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追求“仁爱”和“和谐”的过程,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独有的价值观念。

他还谈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政治的演变并不是历史的主导力量,而是受到文化和道德的影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也探讨了中国历史的脉络。

他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大的时期,每个时期又以不同的朝代划分,将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梳理。

他以历史事件为线索,串联起了中国历史的脉络,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钱穆先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展现了中国历史的绵延和发展,使读者对历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除了对中国历史的精髓和脉络的评述,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他对于历史的评价并不局限于政治和战争,而是更加关注文化和道德的发展。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独特的思想和智慧。

他还指出了一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对其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述,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解读更加立体和丰富。

总之,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精品之作。

钱穆《国史大纲》研究三题

钱穆《国史大纲》研究三题

关于钱穆的新史学 , 见刘巍《 抗 战期 间钱穆所致力 的“ 新史学 ” 》, 收 于《中国社科 院近史 所青年 学术论坛》( 2 0 0 1年卷 ) ,
社科文献出版社 2 0 0 2年 版 , 第6 5 6 —6 8 l 页 。其 他 讨 论 《 国史大纲》 的论 著 颇 多 , 不一一列举。
通, 恐无其他 可得 。 ②
不过 , 钱 穆于 1 9 3 2年 初人北 大 , 多得到胡 适 、 傅 斯 年 等人 的 提携 , 还 不 敢公 开质 疑 傅 氏 的教 学 安排 。但到 1 9 3 3年 热河 事变后 , 国难危 机愈发 严 峻 , 傅 氏主 持之 史 语所 , 不得 不 由北 平迁 往 上 海 , 后又迁 至南 京 , 傅 氏之工 作重 心随之 由北平 转移 到 了京沪 , 对 北 大 的掌控 有所 减 弱 , 才有 前述 1 9 3 3 年秋开 学后 , 在钱 穆积极 请缨 下 , 一人 独任 通史课 程 的情形 。 师资 问题可 能是促成 钱穆 独任 通史 课 的重 要 因素 。 当时 , 北 大 历史 系 的课 程 主要 集 中 于 “ 上
J OURNAL OF HI S T0RI O e r i a l NO .1 5 2
钱穆《 国史 大纲 》 研 究 三题
冯 峰
( 长安 大 学 马 克思主 义 学院 ,陕 西 西安 7 1 0 0 6 4 )
[ 摘 要 ]《 国史 大纲》 堪称钱 穆 一生 最重要 的著 作 。撰 写《 国史大纲》 前 钱穆 长 期教 授 中国通 史课程 , 编 有几 种讲 义 、 资料, 为 成 书创 造 了条 件 。 书成 之后 , 他发 表 《引论 》 一 篇, 系统 阐述 了“ 国史” 、 “ 通 史” 的观 念 , 也针 对 史学界 、 “ 传统 派” 、 “ 科 学派” 、 “ 革新 派” 提 出批 评 , 而发 表 了其 新 史学 的宣 言。

浅谈《国史大纲》

浅谈《国史大纲》

浅谈《国史大纲》我要分享的是一部鼎鼎有名的教科书,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读本科时就通读过一遍,这十多年来时常想重读一遍。

直到最近才如愿。

钱先生这部书当之无愧是一部经典了。

不过我对钱穆没有什么研究,所以这里只能谈一点非常肤浅的读后感。

请各位批评指教。

在谈《国史大纲》之前,想介绍两篇文章。

一篇是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王汎森先生的《钱穆与民国学风》,这篇文章收在他的一本小册子里,书名叫《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有香港三联版,大陆有复旦大学版。

另一篇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林志宏先生的文章,是他为钱穆晚年的回忆录《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作的导读。

林志宏是王汎森的弟子,他的文章在中研院近史所的个人网页上可以下载。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是极好的书,我买过好几本,都是三联的版本。

这回因为要分享《国史大纲》的读后感,又从图书馆里借了来。

不过这回偶然借到的是九州出版社的本子。

这个本子是个新校订的版本,我没有把三联版和九州版对照着看,不知道哪些地方有订正。

不过九州版的一个好处是,它增加了附录,附录的都是钱穆先生的回忆文章,可以跟《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正文对照着看。

这本钱穆晚年的回忆录我读过好几遍,但看了林志鸿的文章,才发现很多地方没有注意到。

同样的,我也看过几本钱穆的作品,但是前几年看了王老师的文章,觉得要讨论的方面和层次实在太多了。

所以我先在这里推荐这两篇文章。

下面说说钱穆自己笔下的《国史大纲》。

钱穆在一篇纪念张其昀的文章(《纪念张晓峰吾友》)里说——张其昀曾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抗战期间创办《思想与时代》杂志,钱穆也是撰稿人——他的治学在《国史大纲》以前主要是写历史考证方面的论文,在《大纲》以后则更多讨论文化、民族这类比较宏大的题目。

或者可以这么说,《大纲》以前更偏向学术,以后则更偏向思想。

也就是说,《国史大纲》可以看作钱穆一生学问思想的转折点。

另外,《师友杂忆》中多处提到《国史大纲》。

比如1940年,《国史大纲》刚刚完成,为了预防空袭,想早一点印刷,钱穆就跟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商量,希望能早日出版,王云五也答应了,但钱穆提出在付印之前要交给他的老师吕思勉先生看一遍校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创作背景上讲:
国史大纲写于抗战时期。

钱穆当时随西南联大辗转大半个中国。

在云南昆明岩泉寺,钱穆开始关注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

当时生活的窘困,内忧外患的状况都使钱穆将对中国未来的思考贯穿于全书。

钱穆认为,研究中国历史首先要在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

这也表达了钱穆对祖国的深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2从内容上看
全书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钱穆书中的内容都以国家、民族为中心,主张发掘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它是一部在民族危亡时期,用以唤醒国魂的佳作。

3从主旨上来看
钱穆认为史学一定要与自身现实相关,但又不能急于联系现实,不是宣传口号与改革现实之工具。

他强调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如果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无所了解,缺乏起码的尊重,此必成为无文化的民族,无历史意识与智慧的民族。

他主张开发国家民族内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为今日的国学热打了一个基础。

钱穆先生研究历史为国又为民,是当今研究历史者的楷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