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分别用 W ,W 0.05三个水灰比,拌制三个混凝土试样,
测量其28d的C 抗C压强度值 要求。
1,2看,是3 否满足强度的
强度的验证公式为:
i fc,u ofc,u k1.645
2024/6/4
交通工程专业
30
水泥混凝土设计
2024/6/4
交通工程专业
31
水泥混凝土设计
同理,实验室调整后,1m3混凝土中水的用量Wsh:
水泥:砂:石=1::4,水灰比为,其中水泥为300kg
2024/6/4
交通工程专业
2
水泥混凝土设计
(3)普通混凝土设计的基本要求:
(a)满足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要求; (b)满足结构要求的强度等级;
(c)满足与使用环境相适应的耐久性要求 (d)满足经济性要求
2024/6/4
交通工程专业
3
水泥混凝土设计
水泥混凝土设计
普通混凝土设计要求与主要内容
➢ 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粗集料和水组成的一种复 合材料,组成设计是确定这些材料的质量或体积之间 的比例关系,有时需要注明外加剂用量,组成设计统 称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设计任务:根据设计目标、施工条件和原材料性质, 确定出各种组成材料的用量,使混凝土在满足经济条 件下达到如下性能:
(c)比较两者大小,取二者的最大值作为单位 水泥用量mC0
2024/6/4
交通工程专业
20
水泥混凝土设计
4 确定混凝土的砂率 s
主要根据水灰比、骨料的类型(卵石或碎石)以及最 大粒径确定;
砂率主要通过查表法确定: 查P75表3-13混凝土砂率选用表。
2024/6/4
交通工程专业
21

C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报告普通

C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报告普通

C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报告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将水泥、砂、石料和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制备成混凝土的工艺和方法。

正确的配合比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抗渗性和施工性能。

以下是一份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报告,共计1200字以上。

一、配合比设计目标根据工程要求,本次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标为:达到C40的强度等级。

二、计算各组份用量1.水泥用量计算:根据量均法则,按照水泥胶砂比例1:0.45计算,假设配合比中水泥胶砂含量为35%,则可得水泥用量Wc=(100/(1+胶砂含量))*胶砂用量;2.砂用量计算: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C40,按照强度法则,可查找对应的标准强度值,假设为fcm=40;根据砂的湿密度和装载系数,计算砂的实际用量。

3.石料用量计算:根据砂石比例和砂石骨料的容重,计算石料的实际用量。

4.水用量计算:水用量一般根据水灰比确定,假设本次设计中采用水灰比为0.45,根据水泥用量计算水的实际用量。

三、配合比确定根据以上用量计算,可以得到本次水泥混凝土配合比如下:水泥用量:X kg砂用量:Y kg石料用量:Z kg水用量:W kg四、配比材料的选择和性能要求1.水泥: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2.砂:选择粒径合适、骨料均匀、含泥量低的粗细砂。

3.石料:选择粒径大小合适、均一、干净、无泥、碎石块的骨料。

4.水:选择清洁、无杂质、无盐分的水。

五、掺合料的选择和掺入量确定根据工程需要,可适量掺入合适的掺合料,如硅灰石粉等,掺合量一般为水泥用量的10%左右。

六、施工注意事项1.配合比施工前,要进行试配实验,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配合比。

2.施工时要按照标准操作程序,保持施工环境整洁,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3.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和浇筑要均匀、顺畅,避免堆放太久导致混凝土的初凝。

4.施工完毕后,要及时进行养护措施,保持混凝土的湿润,防止开裂和渗水等问题。

七、配合比的试验及结果分析根据配合比进行试验,测定混凝土的强度和其他性能指标,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配合比的合理性。

国内常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国内常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国内常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指根据使用要求和工程特点,确定混凝土中水泥、骨料、水、掺合料等各成分的比例和用量。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对工程质量和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常用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验法配合比设计方法:这是一种根据工程经验和试验结果积累的方法,通过检验和总结多年的工程成果,得出满足相似工程要求的配合比。

这种方法适用于没有特殊要求和约束条件的工程,但是由于缺乏科学依据,容易出现配合比不合理的情况。

2.极限性配合比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使用要求,确定各组分的最小用量和最大用量范围,从而得到一个满足工程要求的配合比。

例如,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骨料的物理性质,可以确定骨料用量的下限和上限,然后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用量。

3.最小配合比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混凝土的最低配合比原则,使得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地节约水泥和其他成本。

在设计中,通过试验和统计数据确定混凝土配合比中各组分的最小用量,从而得到一个经济合理的配合比。

4.硬化性能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混凝土的硬化过程及其性能特点,通过试验和计算得到符合工程要求的配合比。

例如,根据骨料的粒径分布和孔隙组成,可以通过计算确定适当的水灰比和骨料用量,从而得到一种具有较好硬化性能的配合比。

5.统计学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大量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混凝土配合比中各组分的合理用量。

通过对不同试验方案进行回归分析和优化设计,可以得到满足工程要求的最佳配合比。

总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有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工程要求、经济性和施工条件等因素。

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综合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优化,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混凝土配合比确定的步骤

混凝土配合比确定的步骤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设试验室配合比为:水泥:水:砂子:石子=1:x:y:z,现场砂子含水率为m,石子含水率为n,则施工配合比调整为:1:(x-y*m-z*n):y*(1+m):z*(1+n)。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初步配合比计算、基准配合比的确定,实验配合比确定和施工配合比的确定。

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从而选择混凝土各组分的最佳配合比例。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原则:
1、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能够满足施工的需要;
2、混凝土的强度能够满足设计的要求;
3、混凝土应有良好的耐久性;
4、在满足上述的要求时,尽量减少成本,增加效益。

5、根据工程结构部位、钢筋的配筋量、施工方法及其他要求,确定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确保混凝土拌合物有良好的均质性,不发生离析和泌水,易于浇筑和抹面。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
土相同,配合比设计以基准混凝土配合比为基础,按等稠度、等强度的等级原则等效置换, 并应符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的规定。 • 2.设计步骤 • (1)根据设计要求,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进行基准配合比设计; • (2)可按表10-41选择矿物掺合料的取代水泥百分率(βc):
1-2-4 泵送混凝土
• 1.泵送混凝土原材料 • (1)水泥 • 配制泵送混凝土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 3)坍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其砂率应通过试验确定。
• (2)计算粗、细骨料的用量,算出供试配用的配合比
• 在已知混凝土用水量、水泥用量和砂率的情况下,可用体积法或重量法求出粗、细骨料的用 量,从而得出混凝土的初步配合比。

• 式中 mm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m3); • mg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m3); • ms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m3); • mw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 • ρc——水泥密度(g/cm3)可取2900~3100(kg/m3); • ρg——粗骨料的视密度(g/cm3); • ρs——细骨料的视密度(g/cm3); • ρw——水的密度(kg/m3)可取1000(kg/m3); • α——混凝土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含气型外掺剂时可取α=1; • βs——砂率(%)。 • 在上述关系式中,ρg和ρS应按《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
• (3)按所选用的取代水泥百分率(βc),求出每立方米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mc):
• mc=mc0(1-βc) (10-16) • (4)按表10-42选择矿物掺合料超量系数(δc);

(jgj55_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_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 对于强度等级不大于C30的混凝土:当σ计算值不小于3.0MPa 时,应 按照计算结果取值;当σ计算值小于3.0MPa 时,σ 应3.0MPa。
• 对于强度等级大于C30且不大于C60的混凝土:当σ计算值不小于 4.0MPa 时,应按照计算结果取值;当σ 计算值小于4.0MPa 时,σ 应 取4.0MPa。
编辑课件
2 术语、符号
➢ 2.1.5 大流动性混凝土 flowing concrete ➢ 拌合物坍落度不小于160mm 的混凝土。 ➢ 2.1.6 抗渗混凝土 impermeable concrete ➢ 抗渗等级不低于P6 的混凝土。 ➢ 2.1.7 抗冻混凝土 frost-resistant concrete ➢ 抗冻等级不低于F50 的混凝土。 ➢ 2.1.8 高强混凝土 high-strength concrete ➢ 强度等级不小于C60的混凝土。
分计筛余百分率
(%)
1
2
0
0
10.0
10.8
20.5
20.0
11.1
11.1
31.6
30.7
21.7
23.0
编辑1课.5件
1.8
累计筛余百分率
(%)
1
2
0
0
10.0
10.8
30.5
30.8
41.6
41.9
73.2
72.6
94.9
95.6
96.4
97.4
砂最紧密堆积搭配方案
• 4.75~2.36mm(X1) • 2.36~1.18mm(X2) • 1.18~0.6mm(X3) • 0.6~0.3mm(X4) • 0.3~0.15mm(X5) • 0.15~0.075mm(X )编辑课件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最新要求规范)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最新要求规范)

6.1.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就是根据工程要求、结构形式和施工条件来确定各组成材料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1m3混凝土中各项材料的质量表示,如某配合比:水泥240kg,水180kg,砂630kg,石子1280kg,矿物掺合料160kg,该混凝土1m3总质量为2490kg;另一种是以各项材料相互间的质量比来表示(以水泥质量为1),将上例换算成质量比为:水泥∶砂∶石∶掺合料=1∶2.63∶5.33∶0.67,水胶比=0.45。

1.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基本要求市政工程中所使用的混凝土须满足以下五项基本要求:(1)满足施工规定所需的和易性要求;(2)满足设计的强度要求;(3)满足与使用环境相适应的耐久性要求;(4)满足业主或施工单位渴望的经济性要求;(5)满足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生态性要求。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参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质上就是确定胶凝材料、水、砂和石子这四种组成材料用量之间的三个比例关系:(1)水与胶凝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常用水胶比表示;(2)砂与石子之间的比例关系,常用砂率表示;(3)胶凝材料与集料之间的比例关系,常用单位用水量(1m3混凝土的用水量)来表示。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包括配合比计算、试配和调整、施工配合比的确定等。

(1)初步配合比计算1)计算配制强度(f cu,o)。

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规定,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①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f cu,o≥f cu,k+1.645σ式中f cu,o——混凝土配制强度,MPa;f 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这里取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值,MPa;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②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不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f cu ,o ≥1.15f cu ,k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应根据同类混凝土统计资料计算确定,其计算公式如下:n 22cu i cu i 1n n 1f mf σ=-=-∑,式中 f cu ,i ——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第i 组试件的强度值,MPa ;mf cu ——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n 组试件的强度平均值,MPa ;n ——统计周期内同品种混凝土试件的总组数。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总则1.0.1 为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并且达到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除一些专业工程以及特殊构筑物的混凝土1.0.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符号2.1术语2.1.1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2000kg/m3~2800kg/m3的混凝土。

(在建工行业,普通混凝土简称混凝土,是指水泥混凝土)2.1.2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小于10mm且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

(维勃稠度可以合理表示坍落度很小甚至为零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维勃稠度等级划分为5个。

)2.1.3塑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0mm~90mm的混凝土。

2.1.4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00mm~150mm的混凝土。

2.1.5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160mm的混凝土。

坍落度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

2.1.6 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混凝土。

2.1.7 抗冻混凝土:抗冻等级不低于F50的混凝土。

(均指设计提出要求的抗渗或抗冻混凝土)2.1.9 泵送混凝土: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压力泵及输送管道进行浇筑的混凝土。

(包括流动性混凝土和大流动性混凝土,泵送时坍落度不小于100mm。

)2.1.10大体积混凝土:体积较大的、可能由胶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导致有害裂缝的结构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也可以定义为,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 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2.1.11 胶凝材料:混凝土中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2.1.12 胶凝材料用量: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

(胶凝材料和胶凝材料用量的术语和定义在混凝土工程技术领域已被广泛接受)2.1.13 水胶比: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内容
1.选料。

按照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要求,选择适合制备所需混凝上的材料,选料主要依据第一节关于集料的技术要求而进行。

2.配料。

根据道路与桥梁设计中指定的混凝上性能(包括工作性、强皮、耐久性等)与经济性的原则,选择混凝上各组分的最佳配合比与用量,本节主要阐述水泥、水、细集料与粗集料四组分的配料方法。

(二)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1.满足结构物设计强度的要求
混凝土路面或桥梁在设计时对不同的结构部位提出不同的“设计强度”要求。

为了保证结构物的可靠性,在配制混凝土配合比时,必须考虑到结构物的重要性、施工单位的施工水平等因素,采用一个比设计强度高的“配制强度”,才能满足设计强度的要求。

配制强度定得太低,结构物不安全;定得太高又浪费资金。

2.满足施工工作性的要求
按照结构断面尺寸与形状,配筋的疏密,以及施工方法与设备来确定工作性(坍落度或维勃稠度)。

3.满足环境耐久性的要求
根据结构物所处环境条件作耐久性设计。

如严寒地区的路面或桥梁,桥梁墩台在水中时,需作耐久性设计。

为保证结构的耐久性,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应考虑允许的“最大水灰比”与“最小水泥用量”。

4.满足经济性的要求
在满足设计强度、工作性与耐久性的前提下,配合比设计中尽量降低高价材料(水泥)的用量,并考虑应用当地材料与工业废料(如粉煤灰等),以配制出性能优越,价格便宜的混凝土。

(三)混凝土配合比表示方法
1.单位用量表示法:以每1m3混凝上中各种材料的用量表示(例如水泥:水:细集料:粗集料=330kg:150kg:706kg:1356kg)。

2.相对用量表示法,以水泥的质量为1,并按“水泥:细集料:粗集料:水灰比”的顺序排列表示(例如1:2、14:3、82:0、45)。

(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
1.计算“初步配合比”
根据原材料资料,按我国现行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计算初步配合比,即水泥:水:细集料:粗集料=m co :m wo :m so :m Go。

2.提出“基准配合比”
根据初步配合比,采用实际施工材料进行试拌,测定混凝拌与物的工作性(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调整材料用量,提出一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基准配合比”,即m ca :m wa :m sa :m Ga。

3.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以基准配合比为基础,增加与减少水灰比,拟定几组(通常为三组)适合工作性要求的配合比,通过制备试块,测定强度,确定既符合强度与工作性要求,又较经济的试验室配合比,即m cb :m wb :m sb ;m Gb。

4.换算“工地配合比”
根据工地现场材料的实际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工地配合比,即
m c :m w :m s :m G或1:(m w /m c ):(m s /m c ):(m G /m c )。

二、普通届凝上配台比设计方法(抗压强度为指标的计算方法)
(一)初步配合比的计算
1.确定混凝上的配制强度
混凝上配制强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混凝上强度等级及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水平。

2。

计算水灰比(w/c)
(1)按混凝土要求强度等级计算水灰比与水泥实际强度。

(2)按耐久性校核水灰比。

计算所得的水灰比系按强度要求计算得到的结果。

在确定采用水
灰比时,还应根据混凝土所处环境条件,耐久性要求的允许最大水灰比进行校核。

如按强度计算的水灰比大于耐久性允许的最大水灰比,应采用允许的最大水灰比。

3.选定单位用水量(m wo)
根据粗集料的品种、粒径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拌与物稠度值(坍落度或维勃稠度)选择每立方米混凝土拌与物的用水量,一般可根据施工单位的经验选定。

4.计算单位水泥用量(m co)
(1)按强度要求计算单位用灰量。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与物的用水量(m wo)选定后,即可根据强度或耐久性要求已求得的水灰比(w/c)值计算水泥单位用量:
(2)按耐久性要求校核单位用灰量。

5.选定砂率(βs)
根据粗骨料品种、最大粒径与混凝上拌与物的水灰比确定砂率。

一般可根据施工单位所用材料的使用经验选定。

6.计算粗、细集料单位用量(m Go、m so)
粗、细集料的单位用量,可用质量法或体积法求得。

(1)质量法。

质量法又称假定表观密度法。

该法就是假定混凝土拌与物的表观密度为一固定值,混凝土拌与物各组成材料的单位用量之与即为其表观密度。

在砂率值已知的条件下, 可求得粗、细骨料的单位用量。

(2)体积法。

体积法又称绝对体积法。

该法就是假定混凝土拌与物的体积等于备组成材料绝对体积与混凝土拌与物中所含空气体积之总与。

在砂率值为已知的条件下,计算粗、细集料的单位用量。

对于以上两种确定粗、细集料单位用量的方法,一般认为,质量法比较简便,不需要各种组成材料的密度资料,如施工单位已积累有当地常用材料所组成的混凝土湿表观密度资料,亦可得到准确的结果。

体积法由于就是根据各组成材料实测的密度来进行计算的,所以可获得较为精确的结果。

(二)试拌调整提出基准配合比
1.试拌
(1)试拌材料要求。

试配混凝土所用各种原材料,要与实际工程使用的材料相同,粗、细集料的称量均以干燥状态为基准。

如不就是用干燥集料配制,称料时应在用水量中扣除集料中超过的含水量值,集料称量也应相应增加。

但在以后试配调整时配合比仍应取原计算值,不计该项增减数值。


(2)搅拌方法与拌与物数量。

混凝土搅拌方法,应尽量与生产时使用方法相同。

试拌时,每盘混凝土的数量一般应不少于表5-21的建议值。

如需进行抗折强度试验,则应根据实际需要计算用量。

采用机械搅拌时,拌量应不小于搅拌机额定搅拌量的1/4。

混凝土试配用拌与物数量表一
2。

校核工作性,调整配合比
按计算出的初步配合比进行试拌,以校核混凝土拌与物的工作性。

如试拌得出的拌与物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不能满足要求,或粘聚性与保水性能不好时,则应在保证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相应调整用水量或砂率,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然后提出供混凝土强度校核用的基准配合比,即。

(三)检查强度、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1.制作试件、检验强度
为校核混凝土的强度,至少拟定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为按上述得出的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灰比值,应较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减少0、05(或0、10),其用水量应该与基准配合比相同,但砂率值可增加、减少1%。

制作检验混凝上强度的试件时,尚应检验拌与物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粘聚性、保水性及测定混凝上的表观密度,并以此结果表征该配合比的混凝土拌与物的性能。

为检验混凝土强度,每种配合比至少制作一组(三块)试件,在28d标准养护条件下进行抗压强度测试。

有条件的单位可同时制备几组试件,供快速检验或较早龄期(3d,7d等)时抗压强度测试,以便尽早提出混凝上配合比供施工使用。

但必须以标准养护28d强度的检验结果为依据调整配合比。

2。

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根据强度检验结果与湿表观密度测定结果,进一步修正配合比,即可得到试验室配合比设计值。

(1)根据强度检验结果修正配合比
①确定用水量(m wb):取基准配合比中的用水量(m wa) ,并根据制作强度检验试件时测得
坍落度(或维勃稠度)值加以适当调整。

②确定水泥用量(m cb):取用水量乘以由“强度一灰水比”关系定出的为达到试配强度
(f cu,0)所必须的灰水比值。

,。

③确定粗、细集料用量(m sb与m Gb):取基准配合比中的砂、石用量,并按定出的水灰比作适当调整。

(2)根据实测拌与物湿表观密度修正配合比
①根据强度检验结果修正后定出的混凝上配合比,计算出混凝上的计算湿表观密度
(ρ’ cp)。

②根据混凝土的实测表观密度值(人)得出校正系数5,即
③将混凝土配合比中各项材料用量乘以校正系数6,即得最终确定的试验室配合比设计
值:
(四)施工配合比换算
试验室最后确定的配合比,就是按集料绝干状态计算的。

而施工现场砂、石材料为露天堆放,都有一定的含水率。

因此,施工现场应根据现场砂、石的实际含水率的变化,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

设施工现场实测砂、石含水率分别为a%、b%。

计算施工配合比的各种材料单位用量。

根据确定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计算每盘混凝上材料称量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