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填固结灌浆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注浆量计算公式

注浆量计算公式

注浆量计算公式注浆量的计算在很多工程领域中都至关重要,比如说在建筑施工、隧道挖掘等方面。

那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个注浆量的计算公式。

先给您说个我之前遇到的事儿。

有一回我们在一个大型建筑工地上,负责一个地下室的加固工程。

当时地下室的墙壁出现了一些裂缝,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就决定进行注浆处理。

这时候就得算好注浆量啦,不然多了浪费材料,少了又达不到加固的效果。

我们就拿着各种测量工具,在现场又是量尺寸,又是做标记的。

那场面,可真是紧张又忙碌。

好了,言归正传,咱来说说常见的注浆量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注浆量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计算:Q = π×R²×L×n×α在这个公式里,“Q”代表的就是注浆量(m³);“π”大家都熟悉,就是圆周率,约等于 3.14;“R”是浆液扩散半径(m),这个半径的大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像地层的孔隙率、注浆压力等等;“L”是注浆段长度(m);“n”是地层孔隙率;“α”是浆液填充系数,一般在 0.3 到0.9 之间。

比如说,假设我们有一个注浆段长度为 10 米,浆液扩散半径为 2 米,地层孔隙率为 0.2,浆液填充系数为 0.5 的情况。

那我们来算算这个注浆量:Q = 3.14×2²×10×0.2×0.5= 3.14×4×10×0.2×0.5= 12.56×10×0.2×0.5= 125.6×0.2×0.5= 25.12×0.5= 12.56(m³)您看,通过这个公式就能算出大概需要的注浆量。

但要注意哦,实际情况往往比这个复杂得多。

有时候地层不是均匀的,有的地方孔隙大,有的地方孔隙小。

这就需要我们在计算的时候,根据具体的地质勘查报告,对不同的地段进行分别计算,或者取一个综合的平均值。

灌浆基础知识和计算公式

灌浆基础知识和计算公式

灌浆基础知识和计算公式一、灌浆的含义:简单的说,灌浆就是将具有胶凝性的浆液或化学溶液,按照规定的配比或浓度,借用机械(或灌浆自重)对之施加压力,通过钻孔或其他设施,压送到需要灌浆的部位中的一种施工技术。

二、灌浆的实质:充填这些节理裂隙、孔隙、空隙、孔洞和裂缝之处,形成结石,从而起到固结、粘合、防渗,提高承载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以及传递应力等作用。

三、灌浆分类:按照大坝坝基岩类构成,可分为岩石灌浆和砂砾石层灌浆。

按照灌浆的作用,可分为固结灌浆、帷幕灌浆、回填灌浆和接触灌浆。

按照灌注材料,可分为水泥灌浆、水泥砂浆灌浆、水泥粘土灌浆以及化学灌浆等。

按照灌浆压力,可分为高压灌浆(3MPa以上)、中压灌浆(0.5~3MPa)、低压灌浆(0.5MPa以下),后两类也可称为常规压力灌浆。

按照灌浆机理,可分为渗入性灌浆和张裂式灌浆。

四、灌浆材料:水泥(磨细水泥、超细水泥)、砂、粉煤灰、粘土和膨润土、水外加剂(速凝剂、减水剂、稳定剂)五、水泥浆液:配置水泥浆时,多依照质量比例配制,也有按照体积比例配制的。

我国各灌浆工程都采用质量比,帷幕灌浆使用范围一般多为水:水泥=5:1~0.5:1,固结灌浆多为2:1~0.5:1。

1、水泥浆的配制:将水泥和水依照规定的比例直接拌和,这种情况最为简单。

先将计量好的水放入搅拌筒内,再将水泥按所规定的质量秤好后,放入筒中直接搅拌即可。

例如欲配制各种浓度的水泥浆100L,其所用的水泥和水量可见下【表1】。

配制水泥浆100L 【表1】注:水泥的密度以3kg/L或3g/cm³计在灌浆过程中,常需要将搅拌桶内的水泥浆变浓。

如原水泥浆100L,加水泥质量可见下【表2】。

在原100L水泥浆中加水泥使水泥浆变浓【表2】注:加水泥单位为kg注:水泥的密度以3kg/L或3g/cm³计在灌浆过程中,常需要将搅拌桶内的水泥浆变稀。

如原水泥浆100L,加水体积可见下【表3】。

在原100L水泥浆中加水使水泥浆变稀【表3】注:加水单位为L注:水的密度以1kg/L或1g/cm³计水泥的密度以3kg/L或3g/cm³计水灰比为0.9 :1时,密度为1.554 ;水灰比为0.7 :1时,为1.662当采用集中制浆时,原浆的水灰比多采用0.6:1或0.5:1。

回填固结灌浆计算公式

回填固结灌浆计算公式

回填固结灌浆计算公式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灌浆工程计算式及其相关规定回填·固结析水率:浆液在静状态下由于水泥颗粒的沉淀作用而析出水的比率。

是浆液稳定性的标志。

析水率=析出清水体积(mL)/1000(mL)浆液的水灰比:体积比已知浆液的水灰比,求浆液的密度(g/cm3)μ=μc(ω+1)/(μcω+1)已知浆液的密度,求=浆液的水灰比:ω=μc-μ/(μc(μ-1))式中μc-水泥的表观密度,g/cm3。

μ-浆液的密度,g/cm3。

ω-浆液的水灰比。

水泥浆液密度与水灰比关系对照表水灰比越小,析水率越小,析水时间越长。

结石率:浆液析水后凝结形成的结石的体积占原浆液体积的百分数。

(析水率=1-结石率)浆液用料的计算方法:配制合比为水泥:黏士:砂:水=x:y:z:k的水泥黏士砂浆,所需和种材料用量的计算式为:Wc=x×V/(x/μc+y/μe+z/μs+k/μw)We=y×V/(x/μc+y/μe+z/μs+k/μw)Ws=z×V/(x/μc+y/μe+z/μs+k/μw)Ww=k×V/(x/μc+y/μe+z/μs+k/μw)式中 Wc-水泥的质量,kgWe-黏士的质量,kgWs-砂子的质量,kgWw-水的质量,kgμc-水泥的密度,g/cm3 1μe-黏士的密度,g/cm3μs-砂子的密度,g/cm3μw-水的密度,g/cm3V -浆液的体积,L水泥浆浓度变换时加料的计算:水泥浆由稀变浓,需向原来的稀浆中加入水泥数量为:ΔWc=μc(k1+k2)V/K2(1+k1μc)水泥浆由浓变稀,需向原来的浓浆中加入水的数量为:ΔWw=μc(k2-k1)V/(1+k1μc)式中ΔWc-应加入的水泥量,kgΔWw-应加入的水量,kgV-原来浆液的体积,LK1-原来浆液中水占的比例(水泥所占比例为1)K2-需配制的浆液中水占的比例 (水泥所占比例为1)μc-水泥的密度,g/cm3如果把上式水泥的密度换成黏土的密度,就成为黏土浆浓度的计算式。

灌浆基础知识和计算公式

灌浆基础知识和计算公式

灌浆基础知识和计算公式一、灌浆的含义:简单的说,灌浆就是将具有胶凝性的浆液或化学溶液,按照规定的配比或浓度,借用机械(或灌浆自重)对之施加压力,通过钻孔或其他设施,压送到需要灌浆的部位中的一种施工技术。

二、灌浆的实质:充填这些节理裂隙、孔隙、空隙、孔洞和裂缝之处,形成结石,从而起到固结、粘合、防渗,提高承载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以及传递应力等作用。

三、灌浆分类:按照大坝坝基岩类构成,可分为岩石灌浆和砂砾石层灌浆。

按照灌浆的作用,可分为固结灌浆、帷幕灌浆、回填灌浆和接触灌浆。

按照灌注材料,可分为水泥灌浆、水泥砂浆灌浆、水泥粘土灌浆以及化学灌浆等。

按照灌浆压力,可分为高压灌浆(3MPa以上)、中压灌浆(0.5~3MPa)、低压灌浆(0.5MPa 以下),后两类也可称为常规压力灌浆。

按照灌浆机理,可分为渗入性灌浆和张裂式灌浆。

四、灌浆材料:水泥(磨细水泥、超细水泥)、砂、粉煤灰、粘土和膨润土、水外加剂(速凝剂、减水剂、稳定剂)五、水泥浆液:配置水泥浆时,多依照质量比例配制,也有按照体积比例配制的。

我国各灌浆工程都采用质量比,帷幕灌浆使用范围一般多为水:水泥=5:1~0.5:1,固结灌浆多为2:1~0.5:1。

1、水泥浆的配制:将水泥和水依照规定的比例直接拌和,这种情况最为简单。

先将计量好的水放入搅拌筒内,再将水泥按所规定的质量秤好后,放入筒中直接搅拌即可。

例如欲配制各种浓度的水泥浆100L,其所用的水泥和水量可见下【表1】。

配制水泥浆100L 【表1】注:水泥的密度以3kg/L或3g/cm³计在灌浆过程中,常需要将搅拌桶内的水泥浆变浓。

如原水泥浆100L,加水泥质量可见下【表2】。

在原100L水泥浆中加水泥使水泥浆变浓【表2】注:加水泥单位为kg 注:水泥的密度以3kg/L或3g/cm³计在灌浆过程中,常需要将搅拌桶内的水泥浆变稀。

如原水泥浆100L,加水体积可见下【表3】。

在原100L水泥浆中加水使水泥浆变稀【表3】注:加水单位为L注:水的密度以1kg/L或1g/cm³计水泥的密度以3kg/L或3g/cm³计水灰比为0.9 :1时,密度为1.554 ;水灰比为0.7 :1时,为1.662当采用集中制浆时,原浆的水灰比多采用0.6:1或0.5:1。

回填灌浆和固结灌浆配合比技术交底

回填灌浆和固结灌浆配合比技术交底

回填灌浆和固结灌浆配合比技术交底
一、回填灌浆
1.水灰比:一序孔采用水灰比0.6(或)0.5:1的水泥浆。

水泥:水=100(公斤):50~60(公斤)
二序孔可灌注1:1和0.6(或)0.5:1两个比级的水泥浆。

a.水泥:水=100(公斤):100(公斤)
b.水泥:水=100(公斤):50~60(公斤)
2.空隙大的部位灌注水泥砂浆,掺砂量不大于水泥重量的200%。

二、固结灌浆
1. 水灰比选用2:1、1:1、0.8:1、0.6:1四个比级进行固结灌浆,开灌水灰比为2:1。

a. 水灰比2:1 水泥:水=100(公斤):200(公斤)
b .水灰比1:1 水泥:水=100(公斤):100(公斤)
c .水灰比0.8:1 水泥:水=100(公斤):80(公斤)
d .水灰比0.6:1 水泥:水=100(公斤):60(公斤)
2.浆液比级变换原则浆液比级应由稀至浓,逐级变换。

3.在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入率持续减小时,或当注入率不变压力持续升高时,不得改变水灰比。

4.当某一比级浆液的注入量达300L以上或灌注时间达30min,而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应改浓一级。

5.当注入率大于30L/min时,可根据情况越级变浓。

三穗塘冲水库工程C1标项目经理部工地试验室
2013年10月6日。

固结灌浆灌浆量

固结灌浆灌浆量

固结灌浆灌浆量
固结灌浆是一种用于改善岩石物理力学性能的灌浆工程。

在固结灌浆过程中,灌浆量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灌浆量的大小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地质条件、岩石裂隙发育程度、灌浆材料的特性和施工工艺等。

一般情况下,固结灌浆的注入量会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和试验结果来确定。

在实际施工中,有以下两种常见的计算方法:
1.按照钻孔的进尺计算:每米钻孔进尺对应的灌浆量一般在100-300立方米不等。

具体的灌浆量需要根据地质条件和灌浆材料来调整。

2.按照灌浆量计算:每吨灌浆材料对应的灌浆量一般在1000-2000立方米不等。

这种方法需要根据灌浆材料的性质和工程需求来确定。

固结灌浆计算公式

固结灌浆计算公式

固结灌浆计算公式固结灌浆是一种用于提高地基或岩石强度和稳定性的工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用到相应的计算公式来进行准确的设计和施工。

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聊固结灌浆的那些计算公式。

先说一下固结灌浆压力的计算。

这压力大小可不能随便定,得有个靠谱的算法。

一般来说,它跟灌浆孔的深度、地层的性质都有关系。

公式大概是这样:P = P0 + mD 。

这里的 P 表示灌浆压力,P0 是初始压力,m 是压力系数,D 是灌浆段的深度。

比如说,在一次实际的工程中,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有个建筑场地,下面的岩石层不太稳定,需要进行固结灌浆处理。

经过勘察,确定了初始压力 P0 为 0.5MPa ,压力系数 m 为 0.02MPa/m ,灌浆段深度 D 是 10m 。

那按照公式算下来,灌浆压力 P 就等于 0.5 + 0.02×10 = 0.7MPa 。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比较合适的灌浆压力,能让灌浆效果更好。

再来讲讲固结灌浆注入量的计算。

这个注入量可是关系到工程成本和效果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计算公式是Q = AπR²Hnβ 。

这里面,Q 是灌浆注入量,A 是浆液消耗系数,R 是灌浆半径,H 是灌浆段长度,n 是地层孔隙率,β 是浆液充填系数。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大型水库的基础加固工程中,要对坝基进行固结灌浆。

经过详细的地质勘察和试验,得到了各项参数。

浆液消耗系数 A 取 1.2 ,灌浆半径 R 为 1.5m ,灌浆段长度 H 是 5m ,地层孔隙率 n 是 0.15 ,浆液充填系数β 是 0.9 。

算下来,灌浆注入量 Q 大约是12.7 立方米。

有了这个准确的计算,我们就能合理准备材料,控制成本,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固结灌浆扩散半径的计算。

这决定了灌浆的影响范围。

常见的公式有 R = (3Q/πHnβ)^(1/3)。

比如说,在一个桥梁基础的加固项目中,预计的灌浆注入量 Q 是 8 立方米,灌浆段长度 H 为 4m ,地层孔隙率 n 是 0.12 ,浆液充填系数β 是 0.8 。

地基注浆量计算公式

地基注浆量计算公式

地基注浆量计算公式地基注浆量的计算可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呢,就像给房子打牢根基一样关键。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为啥要算这个地基注浆量。

想象一下,你要盖一座超级坚固的大楼,如果地基不稳固,那可就麻烦大了。

而注浆就是为了让地基变得更结实、更能承受压力。

那怎么算这个量呢?这就得提到一个公式啦。

一般来说,地基注浆量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计算:Q = A × n × α(1 + β) 。

这里的 Q 就是我们要算的注浆量,A 呢是注浆范围的面积,n 是地层孔隙率,α 是浆液填充率,β 是注浆材料损耗系数。

比如说,咱之前做过一个项目,那是一块不太规整的地基。

我们得先测量出它的大概面积,这可不容易,拿着尺子这儿量量,那儿测测,还得考虑各种凹凸不平的地方。

好不容易把面积 A 算出来了。

然后又得通过各种试验和检测,去确定地层孔隙率 n 。

这个过程也很麻烦,要从地里取土样,送到实验室分析。

浆液填充率α也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得考虑浆液的流动性、地层的特性等等。

还有那个损耗系数β,因为在注浆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浆液的浪费,比如管道残留啊,或者渗透到一些不需要的地方。

有一次,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因为一个数据的小误差,结果导致最初的注浆量估计少了。

后来施工的时候发现不够,又得重新补充注浆,不仅耽误了工期,还增加了成本。

从那以后,我们对每一个数据都反复核对,不敢有一点马虎。

总之,地基注浆量的计算可不是简单地套个公式就行,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仔细测量、认真试验,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为打造牢固的地基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实际操作中,还得根据具体的地质情况和工程要求进行灵活调整。

比如说,有的地方地质比较复杂,可能就得增加一些安全余量。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看这个地基注浆量的计算,它可是关乎着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呢!(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计算需依据具体工程情况和相关标准规范。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浆工程计算式及其相关规定
回填•固结
析水率:浆液在静状态下由于水泥颗粒的沉淀作用而析出水的比率。

析水率=析出清水体积(mL)/1000(mL) 浆液的水灰比:
体积比
已知浆液的水灰比,求浆液的密度(
g/cm 3)
= C ( 3 +1)/( C 3 +1)
已知浆液的密度,求 =浆液的水灰比: 3 = [1 C- [1 /( [1 c( [1 -1))
式中
c 一水泥的表观密度,g/cm 3。

浆液的密度,g/cm 3。

3一浆液的水灰比。

结石率:浆液析水后凝结形成的结石的体积占原浆液体积的百分数。

(
析水率=1-结石率) 浆液用料的计算方法:
配制合比为水泥:黏士:砂:水=X : 量的
计算式为:
z: k 的水泥黏士砂浆,所需和种材料用
[i c+y/ [i e+z/(1 s+k/ (i w) H c+y/ p e+z/ p s+k/ w) H c+y/ p e+z/ p s+k/ w) H c+y/ p e+z/ p s+k/ w) Wc 一水泥的质量,kg We 一黏士的质量,kg
Ws -砂子的质量,kg
Ww 一水的质量,kg p c-水泥的密度,g/cm 3 1 ii e-黏士的密度,g/cm 3 p s-砂子的密
度,g/cm 3 2.65 p w 一水的密度,g/cm 3
V 一浆液的体积,L
水泥浆浓度变换时加料的计算:
水泥浆由稀变浓,需向原来的稀浆中加入水泥数量为:
△ Wn c(k1+k2)V/K2(1+k1 c)
水泥浆由浓变稀,需向原来的浓浆中加入水的数量为:
△ Ww 小 c(k2-k1)V/(1+k1 小 c)
式中 △ Wb 应加入的水泥量,kg
△ W 於应加入的水量,kg
V 一原来浆液的体积,L
K1 —原来浆液中水占的比例(水泥所占比例为 1)
是浆液稳定性的标志。

Wc=W V/(x/ We=y X V/(x/ Ws=* V/(x/ Ww=k V/(x/ 式中
K2一需配制的浆液中水占的比例(水泥所占比例为1)
H c-水泥的密度,g/cm3
如果把上式水泥的密度换成黏土的密度,就成为黏土浆浓度的计算式。

3
透水率
q=Q/PL (q=1003)
q-透水率,Lu;(吕容)
Q-压入流量,L/min ;
P-作用丁试压段内的全压力,Mpa
L-试段长度,m。

渗透系数
K=Q/2J! HLXln L/r
K-地层渗透系数,m/d;
Q-压水流量,m/d;
H-度验段压力,为水头表示,m
L-试验段长度,m
r-钻孔半径,m
当试段位丁地下水位以下,透水率在10Lu以下,P-Q曲线为A型(层流型)时, 可用该公式。

灌浆压力的构成和计算
准确的说,灌浆压力是指灌浆时浆液作用在灌浆段中点的压力,是灌浆泵输出压力(由压力表指示)、浆液自重压力、地下水压力和浆液流动损失压力的代数和。

P=R+F2-P3-P4
P一灌浆压力(全压力)Mpa
P1一孔口压力表指示压力(土压力)Mpa
P2一孔口压力表中心至灌浆段中心的浆液柱自重压力,Mpa
P3一地下水对灌浆段的压力,Mpa.
P4—浆液在濯浆管和钻孔中流动的压力损失,Mpa.
P2=h T g P 3=h wT w
H一孔口压力表中心至灌浆段中心的高度,m
H一地下水位至灌浆段中心的高度,m
R一浆液的重度,N/m3
Rv一水的重度,N/m3.
按上式的以上单位计算所得的P2、P3为以N/m3或Pa表示。

浆液浓度变换:浆液变换表
压水试验检查:检查孔压水试验采用单点法,要求试段合格率在85恕上,不合格试段的透水率不超过设计规定的150%且不集中,灌浆质量可评为合格。

浆液中材料耗损计算:
W=V/ (1/r c+n s/r s+n w)
W C-水泥质量
V-浆液体积
r c-水泥比重(3.1 )
n s-以水泥为1时砂灰比
r s-砂比重(2.65)
n w-以水泥为1时水灰比。

密度p =m/v 容重r =mg/v= p g(KN/m3)
比重G=m/v p 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