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序结构的探讨 孔子的优良言行

合集下载

《周易》第一卦乾卦四论君子之道

《周易》第一卦乾卦四论君子之道

《周易》第一卦乾卦四论君子之道
一、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再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二、君子行四德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三、君子终日乾乾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或跃在渊,无咎。

」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四、君子成德日可见之行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

从_周易_需_卦看孔前之儒

从_周易_需_卦看孔前之儒

只是到了西方人所谓的“ 轴心时代”“, 道术将为天下 从事相礼, 这是他们的职业; 相礼本来是巫祝的专
裂”, 各家纷纷沿着“ 道”的一个方面发展, 在某种程度 职, 早期的巫祝是当时社会最有学问而知礼的人 , 这
上, 都进行了一场理性化的蜕变, 此不独孔子对儒家 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各民族中的早期阶段, 如凉山彝
2006 年 5 月 ( 第 3 期, 总第 119 期)
【 历史纵横】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May, 2006 ( No.3,Gener al No.119)
从《周易·需》卦看孔前之儒
刘银昌
(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关键词: 需; 儒; 周易
摘 要 : 本 文 认 为 , 从 文 字 学 的 角 度 讲“, 需 ”就 是 最 初 的“ 儒 ”字 , 它 揭 示 了 早 期 儒 者 的 术 士 性 。而《 周 易》中 的
的基石正是巫史传统所构建的。儒家作为一个学派, 略》的推测大概是看到了后世儒家与教育、教化的密
当然是孔子所创立的, 在孔子之前, 儒的存在形态必 切 关 系 , 因 此 才 得 出 上 述 的 论 断 。事 实 上 , 正 如 我 们
然有巫史的性质 , 只是在孔子之后, 从巫史的非理性 上面所说, 儒的源头是殷商术士。这一点很多学者均
章太炎先生的观点, 胡适先生在他的《 说儒》中认为: 术界对此还未达成共识。然而, 有一点我们需要澄清,
“ 太炎先生这篇文章在当时真有开山之功”, 其“ 大贡 那就是在理解“ 儒”字时, 早期的文献都注意到儒的术
献在于使我们知道了‘ 儒’字的意义经过了一种历史 士性, 如《 庄子·田子方》“: 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 履句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文章开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周易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其中的“易经”是一部以占卜为基础的典籍,用来说明宇宙和人生的变化规律。

在易经中,有一章名为《序卦》,其中提到了孔子对易经的看法。

孔子晚而喜易,《易经》对他而言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

孔子对易经的喜爱和重视是出了名的,他曾说:“学易,不易则易,易则难也,吾知之矣。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易经深刻的理解和认可。

让我们来理解一下《序卦》,它是易经卦辞的开篇,是对易经的简要概括和总结。

在《序卦》中,提到了“象传”、“说卦”和“文言”等概念。

这些都是易经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说到的是“象传”。

在易经中,“象”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序卦》中提到:“象者,万物之所从生也,乘时以行,尚乎天,御而顺之,故以义莫大乎象。

”这句话指出了“象”在易经中的重要性,强调了我们要顺应天时,与时俱进,以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乘时以行”,即紧跟时代的发展,紧跟主题和概念的变化,以求得文章的深度和价值。

接下来是“说卦”,在易经中,“说卦”是指解释卦的含义和义理。

《序卦》中提到:“说卦者,述而应乎象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说卦”和“象传”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文章撰写中,我们也需要将“说卦”贯穿其中,对主题和概念的含义和义理进行深入的解释和阐述,以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

最后说到的是“文言”,在易经中,“文言”是指经文的简练、质朴和深刻,它是易经的核心所在。

《序卦》中提到:“文言者,颂而可观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文言”在易经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在文章中,要用简练而富有内涵的文字,来颂扬主题和概念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晚而喜易,对易经的喜爱和重视是理所当然的。

《序卦》中的“象传”、“说卦”和“文言”,对我们撰写文章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们要“乘时以行”,贯穿“说卦”,用“文言”表达,以使文章更具价值和意义。

孔子“序”《易传》五篇考辨

孔子“序”《易传》五篇考辨

孔子“序”《易传》五篇考辨摘要:《史记》有孔子“序”《易传》五篇的记载,但是太史公所谓的“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这一关键问题,传统易学家和现代学者的解说都不能够令人完全满意。

如果以原始材料为基础,从澄清孔子的易学思想本真和梳理《易传》各篇内容入手,可以另辟蹊径说明孔子“序”(上、下)、(说卦》、(文言》、《序卦)、<杂卦》真的都是孔子所作吗?现在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这一点学界已有共识。

“战国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继承孔子解<易》的宗旨,借助于《周易》筮法的独特结构形式,综合诸家之说,演绎儒家的价值观念,编成(易传)一书,”圆子L 子自称“述而不作”,他本人并没有亲手写作(易传》全部篇章,“但不否认孔子曾经讲<易》,不否认现存(易传}中载有孔子的言论”①。

所以,传统易学之中对“序”字的解说即使不是错误的,也是不完全正确的。

有些现代学者提出了对“序”字的新解说。

比如金德建先生就认为这一句的句读是:“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④这里金德建先生把“序”字与“系”、“说”并列,都解释为动词,这样“序”字的含义就非常接近于“作”(创作),即传统经学之中“序”字的第二重含义。

金景芳先生则认为对这一句的理解应该是“孔子晚而喜<易》”,著“序、彖、系、象、说卦、文言”③。

这里金景芳先生把“序”字解释为名词,其含义是“<序)”。

指<易传》中的(序卦》,即传统经学之中“序”字的第一重含义。

一个拆拼词句,一个添字解经。

现在看来。

金德建先生和金景芳先生的解说都显得牵强。

另外,郭沂先生根据{史记,孔子世家)之中的孔子“迫三代之礼。

序{书传)”和“至于序<尚书}则略”。

认为这里的“序”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排列次序,二是序跋之序”⑥,可谓有据。

但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序”字。

我们恐怕很难给司马迁这句话一个圆满的解说。

<史记)作者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受(易)于杨何;而杨何为孔子易学传承体系中的九传弟子,这在{史记)之中有明言。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原创版】
目录
1.孔子与《易经》的渊源
2.孔子晚年喜易的原因
3.孔子对《易经》的贡献: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正文
1.孔子与《易经》的渊源
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立者,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在孔子的学术体系中,《易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曾言:“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则无大过矣。

”可见孔子对《易经》的高度重视。

2.孔子晚年喜易的原因
孔子晚年喜易的原因有二:其一,《易经》包罗万象,融汇了宇宙、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对孔子的儒家学说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其二,孔子认为《易经》具有变通、应变的智慧,这种智慧可以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适应并取得成功。

3.孔子对《易经》的贡献: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孔子对《易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序彖:孔子为《易经》撰写了序彖,对《易经》的卦辞、爻辞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和阐述,使得《易经》的哲学思想更加明确、完整。

(2)象:孔子提出了“象”的概念,即将《易经》中的卦象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相联系,从而进一步阐述和发挥《易经》的哲学思想。

(3)说卦:孔子创作了“说卦”篇,对《易经》中的八卦进行了深
入的解读和诠释,使得《易经》的卦象体系更加完善。

(4)文言翻译:孔子对《易经》的古文进行了翻译,使得《易经》的文字更加通俗易懂,有利于《易经》的传播和普及。

综上所述,孔子对《易经》的学术贡献是巨大的。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摘要:一、孔子晚年喜好《易经》二、孔子对《易经》的贡献1.序彖2.象3.说卦4.文言翻译三、孔子研究《易经》的意义四、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正文: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在他的晚年,孔子对《易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对《易经》的解读和阐述,使得这部古老的经典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孔子对《易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序彖。

孔子认为,《易经》的彖辞是阐述卦象内涵的重要部分,他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使得彖辞的意义更加明确,便于后人理解和学习。

二是象。

孔子主张,《易经》的象辞是揭示卦象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的关键,他悉心研究象辞,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为,使得《易经》的实用价值得以凸显。

三是说卦。

孔子对《易经》的卦辞进行了深入的解释,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卦辞的意义,使得这部古老的经典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

四是文言翻译。

孔子将《易经》原文翻译成文言文,使得这部经典的内涵得以更好地传承。

他的翻译工作为后世的《易经》研究奠定了基础,使得《易经》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

孔子研究《易经》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对这部经典的传承和发扬,更在于他所倡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种精神鼓舞了无数人,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孔子研究《易经》的精神和实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智慧。

其次,我们要学会运用古人的智慧解决现实问题,使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最后,我们要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时俱进,不断追求进步。

总之,孔子晚而喜易,他对《易经》的研究和传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周易·蒙卦》卦和孔子的教育思想

《周易·蒙卦》卦和孔子的教育思想

《周易·蒙卦》卦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周易蒙卦》是中国古代经典对六爻的卦象解读,这个卦虽然简单,但是它的意义深远,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这个卦以“湮”字为象征,其字义为残。

它告诉我们,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困难,是由人为因素而来的,人为因素很容易引发各种苦难。

卦象表达的是,当子孙承袭祖上的病态时,前辈的残缺往往会影响后代,使其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都受到打击。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古代教育。

孔子认为,学习是培养性格和自然能力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有孝心、有爱心、有智慧的人。

他主张,人必须遵守四大原则:仁、义、礼、智,以此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仁义这两个原则尤为重要,他认为仁义是一种修养,仁义是一种道德、向往的本质,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他还倡导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教育是良好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重视对青少年的熏陶,鼓励青少年积极思考,提高自我修养,同时要求他们尊重老师,孝顺父母,爱护弟兄,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周易蒙卦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联系:周易蒙卦以“湮”字为象征,其字义为残,这一点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即要做到仁爱、崇尚礼仪、积极思考、良好的人生观,以及尊敬老师、孝顺父母、爱护弟兄的道德观念,而这一切都要从家庭教育着手,其中以“仁义”尤为重要,这就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这一点也同《周易蒙卦》中所表达的深刻大义是一致的,即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困难,是由人为因素而来,人为因素很容易引发诸多苦难,前辈的残缺往往会影响后代,而人们应该从根本上改善这种状况,减少病态的传承,这正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所强调的,即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尊重仁义,以达到改善状况的目的。

综上所述,《周易蒙卦》卦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

在《周易蒙卦》中,人类因为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章品残缺会影响后代,孔子的教育思想则是要求培养有孝心、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以及尊重仁爱、崇尚礼仪、积极思考、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道德素质的家庭教育,这是两者最主要的相同之处。

易学札记:孔子的乾卦理念03

易学札记:孔子的乾卦理念03

易学札记:孔子的乾卦理念03贞者,事之干也。

贞就是土已生金,金正生水,水将生木。

“貞”甲骨文说是用神鼎占卜,烧个龟壳,察看神迹。

《说文解字》认为“贞”有卜问神灵的意思。

其实在我看来,“贞”就是“真”,贞是一宝贝,看象而占,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可在难处,贞下起元。

贞下起元就是“真”。

真是“八+直”,阴中生阳,坤卦里“直方大”就是真。

“贞”和“卜”的不同在于,卜是一竖加一点,“卜”为大,点为小,卜了个事情的大小,要走的方向。

“贞”的上边也是个“卜”字,是个“卜+贝”,不过这个“卜”的点,不在左边,而在右边,这个反向“卜”就是阴中生阳的表现。

所以,贞有冬藏之义,是说古代部落制下的祖先们要猫好冬天,期待春天,执于中而行事。

这就是“事之干也”。

“事”字,看简体就是手抓了个“中”,手执了个“中”字,不过这个“中”下边的竖钩要拐弯,说明这个中是月窟的中,不是天根的中。

月窟的中,阴中生阳,贞下起元。

天根的中是阳退阴长,二者理一样,道不同。

“事之干”是天道,因为“干”就是天,就是乾,就是自强不息地熬过季节的寒冬、人生的黑暗、心中的忧郁......事之干,如一颗大树,到了冬天没有了绿叶,只有一个光秃秃的树干。

还有个“之”字。

就是慢慢地走,不停息地走,一直走,顺着天道走。

甲骨文的“之”有脚印的意思。

简体“之”很像是甲骨文的“骨”,巧合到了一个词上叫“事之骨干”,四个字用气望去,在某处合为一个意义,有的意思的巧合?这就是“事之干也”,贞,正,正道也。

“贞者,事之干也”,“干”为纲,为骨,为主干,为执中。

告诉我们要坚持正道,心要正,身要正,事要正。

如果说“元亨利”是一个开始、成长、繁荣的过程,是一个经过努力,有了收割的过程。

如果没有后边这个“贞”就有了一个不完.美的遗憾,这是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由虚到实,由小到大的波浪前进,螺旋上升,如果没有贞,就成了始终,不是终始。

始终就是死终,终始就是中始。

不论如何成功安泰,醉后一定要能够“贞”才是平衡,才是圆.满,才是善终,也叫做持盈守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卦序結構的探討孔子的優良言行林文欽碩士作者簡介:前任職於馬來亞大學數學系,歷任講師、副教授,於一九九七年退休。

林君除專長於數學、電腦研究外,也喜愛中華文化,對易經、歷史、古典文學、中醫都有涉及。

現擔任馬來西亞易經學術研究會顧問兼指導老師,及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顧問。

已經發表關於易經的論文有•周易占筮法的探討‣、•周易占筮法的數學性質‣、•從卦爻結構看周易的形成‣、•周易卦序結構的探討‣等篇。

…一‟前言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亦是儒家的始祖。

儒家學派是由孔子弟子門人基于孔子的思想、言行、學說而發展、建立起來的。

經過漫長年代的演化,原始的儒學(即孔子的思想、言行、學說)與後來的儒學,就有很大的出入,尤其是宋儒創立的禮教,在很大的程度上束縛人的言行、壓制人的思想,這是當時孔子所始料不及的。

孔子本人․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因此要研究孔子的思想、言行與學說,迄今最可靠、最原始的資料,應推孔子的弟子們基于孔子講授的紀錄所編纂的•論語‣,其他弟子門人的儒學著作,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孔子的思想、言行,在今天動蕩的世局,有很多的處世方法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個人修養,入世精神,以及用溫和手段改革社會弊病的態度,都是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人事、甚至國際關係的問題。

…二‟重視國家完整、社會安定、愛好和平孔子行事的原則主要放眼於大局,不計較小節,這可以從以下孔子對齊桓公與管仲的評價得出:•論語.八佾‣記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塞門。

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熟不知禮?‥•論語.憲問‣記載: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齊桓公在爭奪王位時,不惜殺死自己的兄弟。

管仲眼見其主公子糾被殺,不能從死,後來又做了宰相,又揮霍又僭禮。

這在當時不但被認為是不仁不義的行為,同時也抵觸孔子本身所提倡的禮與仁。

但是孔子還是給與兩人很高的評價,因為孔子認為他們兩人合力統一齊國,擊退外來的侵略,穩定周王室的政權,從而恢复社會的秩序,保障人民的安全,使大量人民避免戰爭動亂的災難。

這種造福大量人民的功德,已經完全掩蓋他們個人的不良行為,所以對他們的評價,孔子還是肯定他們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不必計較他們的小過節。

?孔子很重視社會安定、愛好和平。

•論語.季氏‣記載孔子極力反對那些借故侵犯他國領土、擾亂社會安定的人,同時也借題訓導弟子冉有與子路,應該開導其主人,避免興動干戈: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以下幾則記載孔子治理國家社會的主張,他推行以溫和方式開導人民,反對用高壓、濫殺的手段,領袖本身必須建立良好榜樣,推行正道摒棄枉道,以便影響治理下的平民:•論語.為政‣載: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論語.顏淵‣載: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子路‣載: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孔子的最終理想是建立一個“大同世界”,希望人人各盡其能,互相照顧,永遠和睦相處。

理想是美麗的,但到今天還是無法實現,以下是這一副美麗理想的描述:•禮記.禮運第九‣載: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

‥…三‟重視人命、愛護生命、肯定人的價值在孔子的時代,平民的生命財產,完全沒有受到保障,當政者因揮霍無度,對平民通常都是予取予求,一點憫恤都沒有。

孔子很同情不幸者的遭遇,更斥責那種無理苛刻的統治為“苛政猛於虎”(•禮記.檀弓下‣)•論語.子路‣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証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粗率一看,孔子似乎不知有刑罰。

同時如果當時的刑罰適當、公正,那麼孔子的做法就完全錯了。

但看看韓非的記載,就可以知道孔子維護生命、推行禮治的苦心:•韓非子.五蠹‣載:․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

令尹曰:“殺之!”以為直於君而曲於父,報而罪之。

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從“季氏將伐顓臾”、“季康子問政”、“父子相隱”以及以下兩則記載:•論語.鄉黨‣載:廄。

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論語.衛靈公‣載: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可見孔子關心人命,愛護生命,肯定人的價值。

這種思想在當時的歷史環境提出來,是難能可貴的,是划時代的發明,對後人不但影響很大,還引發後來孟子提倡“民重君輕”的民本思想,進一步肯定人的價值,可惜這種思想得不到發揚,被歷代的統治者壓制下去。

…四‟提升個人修養、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孔子授課講學,轉播思想,訓練學生,以便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使社會安定繁榮,人民安居樂業。

他收學生的條件不很嚴格,所謂“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但訓練就相當嚴格,以至及格人數很少,•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弟子七十,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

孔子對個人學識修養的要求,必須達到“君子”的水平。

但孔子只是敘述“君子”對處理事物應有的修養態度與應對方法,沒有給出特別的定義。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簡單地理解“君子”為一位具有相當高水准學識與德行的人。

孔子塑造的君子,主要在發揮他的思想與言行。

因此•論語‣里記載的君子德行,可以認為是孔子部分的思想言行。

孔子認為每個人只須努力求上進,都可以進修到“君子”的水平。

但除七十子外,其他三千人里不知還有多少位君子。

孔子的教學資料,除了古書典籍如詩、書、禮、易、春秋之外,似乎沒有編出一套課本,專供進修“君子”之用。

孔子的教學是基於學生的資質,因材施教。

所以在•論語‣記載君子的言行,因弟子的不同領悟,記載繁多,超過一百多處。

關於君子基本的涵義,謝川成在•君子‣介紹得相當詳細,這里不再贅述。

不過這里要強調的是對現代社會還有價值的訓練,即君子時刻都在求進步,提升自己的學識與修養,以及培養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入世精神。

†一‡•論語.述而‣載: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為政‣載: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以上兩則可認為是學習君子的開始,首先必須嚴肅地向先賢學習,不浪費時間於“不如己者”,處事要專心、審察、誠信,一有錯誤不怕改正。

†二‡•論語.述而‣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里仁‣載: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載: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載: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以上幾則指導君子必須堅定信心,不追求享受,要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少說空話,努力落實。

†三‡•論語.述而‣載: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子張‣載: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到了有所成就,或從仕(從政)或誨人(教導人),自己還是不可鬆懈要勤勉不斷地學習。

†四‡•論語.為政‣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論語.顏淵‣載: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以兄弟般的友愛誠懇對待他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落實自己的理想,使全體達成共識,那麼大家就可以相處猶如兄弟。

…五‟增強人際關係、保持和諧相處君子有很多優良的德行,除上述外,以下列舉是一些對現代人際關係,以及人與人和諧相處有參考價值的德行。

…一‟尊敬對方、做事盡責、互相諒解。

•論語.衛靈公‣記載: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八佾‣記載: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二‟勤奮向學、謙虛待人。

•論語.述而‣記載:子曰: ? ? 女奚不言,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子罕‣記載: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有匹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

…三‟愛護、關懷、寬恕、體恤他人。

•論語.雍也‣記載: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顏淵‣記載: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家無怨,在邦無怨。

‥•論語.顏淵‣記載: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論語.憲問‣記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四‟行事認真、謹慎、戒貪、中庸。

•論語.子路‣記載:子夏為莒父宰,問政。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雍也‣記載: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五‟內心磊落、誠敬生勇,不怕勢力、雖人微言輕,也要見義勇為。

•論語.顏淵‣記載: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憲問‣記載: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

‥參考資料…一‟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上海書店…一九八七年‟。

…二‟陳澔注•禮記‣,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