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的来源及实施方案
什么是“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甚么是“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一、翻转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先生回家练习。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先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先生之间和先生与先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利用视频来实行教学,在多年之前人们就进行过探求。
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
为甚么当年所做的探求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倍受关注呢?这是由于“翻转课堂”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
大多数的视频都只需几分钟的工夫,比较长的视频也只需十几分钟。
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成绩,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先生留意力能比较集中的工夫范围内,符合先生身心发展特点;经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益于先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萨尔曼·汗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视频中独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的符号,并缓慢地填满全部屏幕。
除此之外,就是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
用萨尔曼·汗本人的话语来说:“这类方式。
它仿佛并不像我站在讲台上为你讲课,它让人感到贴心,就像我们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同学习,并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
”这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作为不同的地方。
视频中的出现的教师的头像、和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先生的留意力,特别是在先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第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通常情况下,先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经过教师和先生、先生和先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先生本人来完成的。
MOOC“慕课”:21世纪新型的教学模式

MOOC“慕课”:21世纪新型的教学模式作者:白金刚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9期白金刚(赤峰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2012年以来慕课MOOC在教育领域大为流行,特别是在高校教育领域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追捧,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慕课的含义、特点以及国际慕课的代表性平台进行详细的描述从而展望慕课的未来发展趋势.关键词:MOOC;慕课;特点;平台;展望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12-021 什么是慕课“慕课”这个词是由英文单词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音译而来,M代表Massive意为“大规模的,大量的”,是指对课程的申请者没有人数上的限制;O代表Open意为“开放的、公开的”,是指任何人(不分种族、不分国界)均可以注册、参与课程,并且大部分课程是免费的;O代表Online意为“在线的”是指学习者足不出户,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分享课程,体现了时间以及空间上灵活性;C代表的是Course意为“课程”.因此总的来说,慕课就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是指由参与者(高校、教育机构、个人)将自己的课程及相关材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任务、课程进度、参考书目、课件等等散布于互联网上.慕课有别于网络其他文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所有课程必须是向所有人开放,并且力争做到免费;二,典型的慕课必须是大型的;大规模的课程.而且慕课的课程不是简单的搜集信息,而是一种新型的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不难看出,慕课是2011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开放课程模式,是典型的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学习实验的演化产物.2 慕课的特点慕课MOOC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众多优势,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慕课MOOC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的特点.2.1 开放性广泛的开放性是慕课MOOC的首要特点.主要指的是慕课课程完全是在互联网上完全开放的,任何人不分国籍、种族、文化程度、地位、身份,只要有网络、有一台电脑,注册一个邮箱,就可以分享全世界的最优质的课程.慕课的出现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且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能够缩短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教育差距,从而推动全球教育的公平性.2.2 自主性自主性是慕课的突出特点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时间及空间上的自主,慕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完全可以做到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二,学习内容的自主,慕课在选课上没有任何规定,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2.3 规模性慕课的规模性主要指课程的数量及申请学习的人数.慕课不是一个或者几个人制作的,而是成百上千个来自世界各国知名大学或者教育机构制作的,所以可供选择的课程很多;正因为可供选择的课程成百上千,因此拥有庞大的申请学习人数,与传统课程只用几十个,最多几百个的现象完全不同.2.4 多元化融合性慕课的学习完全打破了年龄、专业、学校、地区,国界的限制,如,欧美国家的学生和非洲的学生可以在一起讨论,五六十岁的教授可以和十几岁的中学生一起讨论,因此,我们可以说,慕课的诞生形成了一个新的多元化的融合性学习状态,非常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3 慕课的发展及平台慕课的进化始于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Downes和Siemens制作的课程“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关联主义与知识的连接),此课程吸引了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在线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1]2012至今,随着全球不同国家的参与,慕课的发展突飞猛进,推出了更多的优质课程,令学员眼花撩轮,注册学习的人数也不断飙升,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目前慕课的主要国际性组织机构主要有一下三个:(1)Coursera(课程时代)是一个营利性的慕课开发教育平台,成立于2012年4月,到2015年2月为止拥有11224033 注册用户,来自全世界的学员能学到涵盖118所顶尖高校或教学机构开设的939门在线课程,主要以英语为主,还有西班牙语、法语、中文、阿拉伯语、俄语、葡萄牙语、土耳其语、日语、德语、意大利语、乌克兰语的优质课程.[2](2)Edx(教育在线)是成立于2011年12月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投资建成的一家非营利性慕课开发平台.到2015年2月Edx共有59所顶尖的高校的411门在线课程,提供中英两种语言.注册学员超过160万.[3](3)Udacity(勇敢之城)同样是一个营利性的慕课开发平台.成立于2012年2月.是一家没有高校参与开发建设的公司.到2015年2月Udacity共有涉及多个学科的24门网络课程,这些课程将包含衡量课程掌握程度的积分系统,当学生在一门课程中的积分达到1级时就可以获得证书.注册学生已超过160万人.[4]4 慕课未来展望慕课诞生至今短短几年,已经覆盖全球,现阶段几乎全球的教育界对慕课都有所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将深刻影响未来的教育.4.1 慕课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慕课推出了越来越多的课程.无论是Coursera还是Edx或是Udacity,全部推出了更多,更精致的课程,有几十门课程的,更有数百门的,所以可以预见随着慕课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及专家学者参与进来,慕课课程数量及学习者的数量都将不断上升,规模会越来越大4.2 慕课教育平台会越来越完善除了美国“三驾马车”——Udacity、Coursera、edX教育平台,欧洲、亚洲等国家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平台,比如,英国开放大学联合建立的Futurelearn(未来学习),欧洲十一个国家联合推出的Open up ED(开发教育),我国清华大学推出的全球首个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等等.这些“慕课”平台的建立,都充分表明了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4.3 慕课学习者人数会越来越多根据统计,2012年一年就有来自220多个国家600多万慕课参与学习者.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其影响力不言而喻.正如《中国青年报》所报道,慕课犹如一场教育革命,慕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未来将更多地人参与到慕课中来.5 小结虽然慕课的发展确实令人瞩目,但它毕竟是个新生事物,在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目前学员所接触的课程还没有从本质上区别于传统课程,课程内容不足够新颖,不能够满足学员个性化的需求等,但我们相信随着慕课的发展,以上不足将很快得到改善,并且坚信慕课带来的好处将远远大于其不利方面,特别是大学教育,慕课不能代替大学教育,但会促进其发展,弥补现代大学教育的不足,发展前景不可忽视.参考文献:〔1〕Downes, S. 2008. Place to go; Connective Knowledge. Innovate 5(1).〔2〕https:///〔3〕https:///〔4〕https:///。
微课建设实施方案

一、概述1. 微课与慕课微课(Microlecture)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单一知识点而设计开发的在线课程。
微课视频的时长一般为3至10分钟。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英文缩写音译。
微课只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或者通过各种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使学习者掌握该知识点。
慕课有体系化的知识架构,一般有完备的教学大纲,有具体的开课时间、结课时间,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各种测验、考试都会包含。
微课是慕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要其他教学手段根据实际需求配合才能建立起一门完整的慕课课程;微课的制作离不开慕课的框架和体系设计,二者相辅相成。
2. 微课的分类按教学类型,划分为6大类型:导入型、问题型、故事型、实验型、技能型、习题型。
按课堂教学环节,划分为5类:课前预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知识拓展类。
按照实施技术微课又可分为6类:高清摄像机实景拍摄型、虚拟仿真二维/三维动画型、触摸一体机PPT演示加真人拍摄型、电脑屏幕录制型、可汗学院(手写板)型、数字故事型。
由于微课时间比较短,应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微课与教学设计1. 微课是“产品级”的教学设计应用教学设计起初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当做产品来进行设计,而微课是继文本、图片、动画、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形式。
从教学功能的角度来讲,微课能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它也属于一种教学系统。
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对微课程进行科学规范的教学设计显得非常必要。
2. 微课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微课内容的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资源开发一般要经过选题设计、教学策略设计、课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发布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
必须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来开发微课,才能有效提高微课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三、微课教学设计流程微课程的建设首选需要从整体上分析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根据任务和目标搭建慕课课程的内容框架,按需求对框架的每一部分进行教学设计的填充。
如何做好一门慕课

如何做好一门慕课发表时间:2020-09-04T15:28:32.19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11期作者:彭荤艳施政[导读] 文章以拍摄者的视角进行阐述,通过慕课概念的解释、课程文案设计的分析摘要: 文章以拍摄者的视角进行阐述,通过慕课概念的解释、课程文案设计的分析、特色课件的制作以及对教员授课的建议等,对如何做好一门慕课作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关键词:文案设计课件制作教员授课慕课建设不论好坏,因为艺术无止境。
我们讲究更好,结合每门课的实际情况尽心尽力做到更好。
可以说,每做一次慕课都是一种进步,而每一门慕课都有其自身特点,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在慕课制作的共性与个性之间,需要有几点需要明确。
一、关于慕课的基本概念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
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
从概念可以知道,慕课的内涵丰富,可以有微型课程、微视频、微课、多媒体课件、微讲座、微演说等等。
就军事职业教育来说,慕课中含有大量微课。
微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小而精,知识点独立,视频长度控制在10分钟以内更易于吸引学习者。
同时,数据量小,也更方便学员有选择性的传播、保存。
当然,所有的知识点在课程主题的统领下,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形成科学体系,让学员在开课周期内的学习更富有弹性,最重要的是让学员真正能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二、关于课程的文案设计一门慕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案设计。
一份好的文案,它一定经得起各方质疑和时间的考验。
我们都把心思放在了拍摄上。
殊不知,拍摄也是为文案服务的,也就是说拍摄也是基于文案的。
拍摄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是它本身必须遵从课程内容还有影视制作的内在规律。
基于每门课程的实际情况,比如道具、人员、场景、天气、时间等等,可以说拍摄没有完美的,只有合适的。
只要能很好的呈现课程内容,那就是好的拍摄。
浅析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高校“慕课”的建设与发展

浅析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高校“慕课”的建设与发展作者:陈晓茹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6期摘要:随着数字时代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和“慕课”逐渐发展起来,本文主要探讨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和“慕课”对高校的影响,为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高校“慕课”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联通主义;慕课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数字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较好地适应了学习的需要和社会的变化。
联通主义和“慕课”在当今网络时代更加强调了知识的广泛性、及时性和情境性。
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慕课”的兴起也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联通主义,由加拿大学者西蒙斯提出,他认为联通主义是一种经由混沌、网络、复杂性与自我组织等理论探索的原理的整体,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联通主义学习是一种适应当前现代化的学习模式,能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有利于学习者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创新学习,体验不同的学习感受。
王佑镁、祝智庭指出联通主义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
联通主义还认为,社会化是学习的给养,空间要具备丰富的社会交互以刺激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联通优质资源;重视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联通,方便成员间开展交流协作、答疑解惑、分享资源等活动,并在活动中迸发新的知识和管道,在丰富外在知识网络的同时,促进内部知识网络的扩展。
这就对学习者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对大量新的学习信息时,要具备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新性以及较高的辨别能力、协作能力、决策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二、“慕课”的兴起及其对高校的影响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形式,中文翻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具有开放性、大规模、自组织和社会性等特点。
关于mooc的简单看法

关于mooc的简单看法第九小组(罗晨雁、季雨欣、陈秋澍、钟姝韵、李壮志)1.Mooc的核心技术及其特点Mooc得以有别于网络课程视频直播而独立发展,其技术支持与内容管理都贡献颇大。
其中,令网络实时交互得以顺利完成的云计算技术及对使用数据采样预测的学习分析技术是重点。
在传播渠道方面,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大大减轻了传输中存储空间不足、网络误码导致脱线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资源共享、文件交互的平台。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热备份冗余(High Availabl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对它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在工作中,云计算平台由云管理平台和各种资源相关系统和设备,以及连接这些设备的网络组成,各种资源分布在CDN 网络和存储网络,组成资源池。
资源池设备间相互协作,对外界提供完整的资源使用环境;云管理平台则根据不同的管理服务要求与安全等级完成对IT基础设施的分区、监控、资源回收,维持系统交互的稳定运行。
配合现有的移动4G互联网,mooc系统获得了稳定可靠且容量巨大的存储平台以及实时多用户访问的交互平台。
这实际上,用香农信息论解释,一方面,我们的信道传输较之以前的单点视频播放,更加稳定,另一方面,信源可发布的消息增多,而在信宿角度上,更提供了一个反馈控制渠道,使系统的控制更加稳定。
国内MOOC研究知识图谱与教学互动可视化分析

慕课(MOOC)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自2012年以来,对MOOC的研究井喷式涌现,可以称其为教育界的“海啸”[1],给教育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及时梳理并探索MOOC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态势,聚焦研究的结构和研究前沿,以回应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新要求。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Garfield E和Sher I H,Torpie RJ是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始人,他们认为“引证网络能够反映知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Garfield E,Sher I H,Torpie RJ1964)。
[2][3]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本研究中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即CSSCI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检索库。
(二)检索方法慕课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
由于慕课是由MOOCs翻译而来,检索时将它们全部纳入检索范围进行检索,即在CSSCI库中,以篇名=慕课或= MOOCs或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等为检索词,检索时间设定为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为第一篇关于慕课的文献出现于2012年。
经过数据清洗,删除不相关文献,导出为Refworks格式,这样共采集到有效文献526条,并将其转换为UTF-8格式后进行保存。
(三)数据分析工具及方法本文采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动态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 Space来对我国慕课研究的发展态势进行可视化分析。
Cite Space提供作者共被引及合著、文献及期刊共被引等四类共被引分析技术,并可以进行作者及其合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和学科领域等不同节点类型的共现分析,提供各种聚类图、时间线图和时区图等多样化显示模式,并生成各类知识图谱。
[4][5]二、MOOC的关注度对一个课题或领域的学术关注度说到底应该是对其发文量更新数的衡量。
从慕课的学术关注度(图1)可以看出,自2013年以来,对MOOC的学术关注度呈井喷式增长,也反映出对慕课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在高中阶段设置MOOCs(慕课)课程的积极意义及实施建议

龙源期刊网
在高中阶段设置MOOCs(慕课)课程的积极意义及实施建议
作者:
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4年第02期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赵中建、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新闻中心主任沈祖芸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简称“慕课”,意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当今网络化学习的新模式,积极思考“高中阶段设置MOOCs课程”已经迫在眉睫。
MOOCs由愿意分享和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组成,在高中阶段实施MOOCs课程至少具有如下积极意义:体现“教育公平”的普世价值;利于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手段和技术;促使被埋没的学生脱颖而出;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具体实施建议如下:①由政府主管部门出面组织优秀教师(高中教师或大学教授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编制和主讲一定数量的MOOCs课程,让全市高中阶段的所有学生共享;②将学生掌握学习技术的要求列入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甚至可以是硬性规定,如规定每一位高中生必须研修至少两门MOOCs课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OC的沿革及实施方案
MOOC又被称为“慕课”。
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每门课程容量可达数万人,最多一门人数16万学生;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指的是学习气氛浓厚,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像是随堂测验、考试等,而且还能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保证教学互动,全天开放,提出问题5分钟后能得到反馈。
这一课程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
就目前看到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而言,可以发现,在慕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
MOOC 这个术语是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联合提出来的。
从2008年开始,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包括来自玛丽华盛顿大学的 Jim Groom 教授以及纽约城市大学约克学院的 Michael Branson Smith 教授都采用了这种课程结构,并且成功的在全球各国大学主办了他们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最重要的突破发生于2011年秋,那个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 160000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un 与 Peter Norvig 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
许多重要的创新项目,有超过十几个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
MOOC 的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
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慕课课程并不提供学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位里。
通常,参与慕课的学习是免费的。
然而,如果学习者试图获得某种认证的话,则一些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可能收取一定学费。
MOOC
课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
尽管这些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这样的形式,提供一种大体的时间表,其余的课程结构也是最小的,通常会包括每周一次的讲授、研讨问题、以及阅读建议等等。
每门课都有频繁的小测验,有时还有期中和期末考试。
考试通常由同学评分(比如一门课的每份试卷由同班的五位同学评分,最后分数为平均数)。
一些学生成立了网上学习小组,或跟附近的同学组成面对面的学习小组。
MOOC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大。
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发布的课程,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的MOOC。
二是开放课程: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成之为MOOC。
三是网络课程:不是面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
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
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
通过这些免费的课程,世界上最优良的教育能够将其触角延伸到地球上最遥远的角落中,促进人们职业生涯的发展,扩大智力和人际网络。
关于MOOC在高校的推广和实施,我认为可以在个别科目中先试行,它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只能是传统教学的补充。
因为MOOC影响师生交流。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MOOC形式却成了教师唱“独角戏”,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学生有疑问也无处可问。
师生之间没有了语言交流,也就没有了情感交流。
学生是要用情感去感化的,学生的品行提高既要靠“言传”也靠“身教”。
其次,MOOC违背“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因年龄、智力、生活阅历、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差异,掌握知识的程度就有不同,要求教师因材施教。
而MOOC让老师只能按同一标准来设计和编排课程,这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脱离了教育本质。
伊利诺伊大学在线学习、研究和服务中心主任Ray Schroeder说,在线学习有三样东西至关重要:涵盖内容的材料质量,教师的投入度,以及与学生的互动程度。
最前者一般不成问题——大多的教授到时来自精英高校,同时目前MOOC大多的课程都是诸如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之类的技术性科目,内容直观明了。
但是,要确保教员能够“触手可及”并能提供足够的反馈,包括学生的互动,这点就棘手多了。
我的建议是:上某一门课程的所有教师每人都针对某一章节做一个内容提要和讲稿,集思广益,把有价值的内容选取出来,修改后制作一个慕课视频,放到学校网页上,供学生观看并提出建议,根据学生的建议经常修改更新慕课视频。
上课前,先让学生上网看这些慕课视频,熟悉将要学习的内容。
老师上课时根据所讲的内容把这些慕课视频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去给学生看。
因为学生如果对所学的课程缺乏兴趣,不能自律的话,可能会被网上其他的东西吸引去,就不会预先观看慕课视频。
上课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针对所学的内容互相交流,有疑问时提出来,老师答疑。
老师把学生的疑问和建议记录下来,开教学研讨会时提出来,大家集体商议后再对慕课视频进行修改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