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一)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二)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这是一首写景诗。
写农村中夏日急雨之壮观: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溪北放牧。
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
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溪回村,可是雨又“骤晴”,“山又绿”了。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闲居寄端及重阳》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闲居寄端及重阳》含答案(2022·浙江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闲居寄端及重阳①【唐】韦应物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闲居怀旧【唐】顾况日长鼓腹②爱吾庐,洗竹浇花兴有余。
骚客空传成相赋③,晋人已负绝交书。
贫居谪所谁推毂④,仕向侯门耻曳裾。
今日思来总皆罔,汗青功业又何如?【注】①此诗为诗人辞官闲居长安西郊时寄赠在朝做官的亲人而作。
①鼓腹:袒腹,谓饱食无所事事。
①成相赋:《荀子》篇名,唐人杨倞注为“成功在相,故作《成相》三章”。
①推毂:提携推荐。
17.《闲居寄端及重阳》一、二句借助系列意象,描绘了__________的山居图景;《闲居怀旧》首联叙写庐中雅事,展现了__________的家居生活。
18.比较两首诗在“闲居”上寄寓的情感及抒情方式的异同。
【答案】17.幽静(清幽/恬淡/恬静)悠闲18.同:都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闲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功名仕途的厌倦之情。
异:①韦应物诗借景抒情,借助雪满幽林、远离世俗的幽静之景表达诗人的闲情逸致。
(或由景入情,由情入理,“风尘不归”既是诗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在向亲人表露自己的隐逸情怀)①顾况诗用典抒情,借用“成相赋”“绝交书”的典故表达空有凌云之志却无人举荐的悲哀与无奈。
(或运用反问句式,在今昔对照中表达失意与愤激之情)【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闲居寄端及重阳》中的一二句“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其中运用典型意象“野寺”“曙钟”“雪”“幽林”等意象,描绘出了山居生活的幽静。
《闲居怀旧》首联“日长鼓腹爱吾庐,洗竹浇花兴有余”中,作者通过对饭后坦腹,“洗竹浇花”的闲情写出了自己悠闲的家居生活。
18.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的鉴赏能力。
《闲居寄端及重阳》与《闲居怀旧》两首诗都是写作者的日常生活,二者在情感及抒情方式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首先在相同点上,二诗都是表达对闲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功名仕途的厌倦之情,《闲居寄端及重阳》中“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写出了诗人对闲居的清幽深深地喜爱,“风尘不归”则是表明作者无意仕途的情怀。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辛弃疾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
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
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
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
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
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
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 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
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
缘底,为什么。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 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 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 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16. “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蕉柳宗元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撼槭无遗芳。
[注]摵摵: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 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 “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 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15. 从结构、内容、抒发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文山卷后谢翱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就义于燕京。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古体诗(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古体诗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
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
【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
【3】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2.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代东门行(南北朝)鲍照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
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
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
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
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
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3.诗歌首句隐含了“________”这一成语,“丝竹徒满坐”中的“丝竹”指代________。
4.赏析本诗的抒情艺术。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5.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芣苢》是劳动之歌,以人们采摘芣苢的六种动作,表现劳动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语文)

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文体1 古诗题组一1. [2023新课标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解析]“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答: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诗歌鉴赏】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
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
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
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
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
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
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
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如此方可获得学问真谛。
专题4 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专题4 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一、(2023·河北衡水·河北衡水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煮海歌①(节选)柳永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遇;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馀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②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③。
[注]①这是柳永为晓峰盐场监官时的作品。
煮海:指的是煮海水制盐。
①相业:宰相的功业。
①夏商周时节:儒家理想的太平盛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描写了煮海之民的艰辛,表现出柳永为官关心民疾、为民请命的一面。
B.诗中的煮海之民与《卖炭翁》中的老翁神似,都辛勤劳苦至极却无法果腹。
C.诗人从赋税重、徭役多、皇帝寡恩等不同角度揭示了造成人民痛苦的原因。
D.结句希望宰相发挥盐在治国中的作用,立下功业,重现夏商周的太平盛世。
2.有人认为“安得母富子不贫”中“母富”应为“母贫”更符合逻辑。
你赞同“母富”还是“母贫”?请结合诗歌阐述理由。
【答案】1.D2.我认为“母富”更符合逻辑。
“母富子不贫”,是说一代代的煮海人都能安居乐业,不再受贫。
“安得母富子不贫!”以反问的语气强化了这种美好愿望是不能实现的。
表现了柳永对统治阶级搜刮政策的不满及对盐民的深切同情。
如果用“母贫”,诗歌的表现力和批判的力量不如原句强烈。
如果认为“母贫”更符合逻辑,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发挥盐在治国中的作用”错,“太平相业尔惟盐”作者希望统治者对盐民推行仁慈的政策,洗尽甲兵,停止征输,罢除盐铁之税,这才是太平盛世宰相的功业。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我认为“母富”更符合逻辑。
“母富子不贫”,“母”和“子”代表两代,甚至代代煮海人。
是说一代代的煮海人都能安居乐业,不再受贫。
“安得母富子不贫!”“安得”怎么能够,以反问的语气强化了这种美好愿望是不能实现的。
《古代诗歌五首》原文阅读

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
教学后记:
② 〔碣 (ji é石)〕山名,在现在河北昌黎。公元 207 年 7 月,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③ 〔澹澹(d ànd 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 〔竦 (s ǒng )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⑤ 星汉〔星汉〕银河。 ⑥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 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② 〔别枝〕另一个树枝。
③ 听取〔听取〕听。取,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可释为
“得 ”着“”。
④ 〔七八个星天外〕即天外七八个星。下一句句式与此相同。
⑤ 〔茅店〕乡村小客舍。
⑥ 〔社林〕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 “社 ”,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
⑦ 〔见〕 “现”的古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 茅店。
次北固山下 ③ 王湾 客路 ④ 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⑤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⑥ ,江春入旧年 ⑦ 。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⑧ 。 ③ 选自《全唐诗》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王湾 详),洛阳 (现在河南洛阳 )人。唐代诗人。 ④ 〔客路〕旅途。 ⑤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⑥ 〔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⑦ 〔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⑧ 〔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3)诗句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有何深意 ?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 影响 ? (5)概括本诗的主旨 .
乡愁 自主预习 2 诗人所抒写的 “乡愁 ”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么特征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
古诗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优秀5篇

古诗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诗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优秀5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怎样读懂一首诗第一步,把全诗默读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
第二步,找出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第三步,找出诗中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第四步,看看标题有什么提示,然后作一个总体思考。
例如: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诗中画横线的名词告诉了你所写的景、人、事:在秋风的日子里,身处洛阳城的诗人写信回家,临到要把信发出去,又打开信封。
“寻常”的细节是“临发又开封”。
“开”是一个动词,很传神,它表达了什么情感呢?“家书”即将发出,又打开信封补写,是因为有“说不尽”的“意万重”。
再联系标题“秋思”(“思”就是思念),那就不难看出,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或“深切的思念”)。
☆【古诗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描写了(意象、形象),写出了(意象、形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寓情于景、借古抒怀、触景生情【描写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工笔渲染勾勒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寂寞)。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4)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9种修辞)。
(5)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6)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
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7)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附录:诗歌鉴赏简答题设题目类型◆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竹、梅等意象)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
(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考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
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
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附录:诗歌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11.写景型:总点一笔(如何描写)+根据句意对景色作铺陈描写+总结:用什么手法(修辞技巧等)12.诗评型: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13.综述型: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回答题中所问)写了什么+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如何写+揭示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的妙处。
14.对比型:比照异同+扣住词、句分析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