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采薇(节选)》的主要内容,领悟其情感和思想;•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度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采薇(节选)》的主要内容,体会文化内涵;•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否领悟《采薇(节选)》的情感和思想;•学生能否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教学准备•课文: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展示板书或PPT课件;•各种阅读材料,如有声读物、阅读练习等;•班级音响设备等。
4.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采薇(节选)》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标题进行分析和猜测。
4.2. 阅读与理解(30分钟)•任选一种阅读方式,如默读、有声读物或轮流朗读等,让学生阅读课文,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主旨和重点,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和方法,如预测、概括、推断等,促进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水平。
4.3. 朗读与表达(20分钟)•让学生暂停阅读,进行连读或分段朗读,让学生尽情释放表达欲望,锻炼其语音语调的准确度和表达能力;•对于重点句子或段落,结合情感和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和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4.4. 综合训练与反思(1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练习,进行阅读量的提高,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让学生围绕课文进行创作,如写小作文、画插图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进行整堂课的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所得成果。
本节课中,学生能否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教学评价的关键点。
具体评价方式如下:•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评估其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程度;•对学生进行阅读测试和作业布置,检验其阅读量和阅读质量的提高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语言素养、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5篇)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5篇)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恋爱、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紧要的话题。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恋爱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痛苦痛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一般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家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1、认真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纳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消失、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苦痛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认真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局面的描写。
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忙、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实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呈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血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忍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明确:1、包裹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痛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心。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采薇》 教案设计

《采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采薇》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诗句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1.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采薇》,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采薇》的诗句意义和文学特点,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
2.2 教学难点理解《采薇》中的生僻字词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示范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朗诵音频、相关图片等,辅助教学。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诗句逐句讲解《采薇》的意义和文学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4.3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采薇》,进行背诵练习。
4.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采薇》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4.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
5.2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采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评,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采薇》的文本,以及相关的注释资料和译文。
6.2 教具准备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音频播放设备等。
6.3 课前预习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采薇》及相关背景知识。
第七章:教学内容7.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采薇》的诗句、字词含义,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7.2 文化背景介绍《采薇》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7.3 文学鉴赏教授如何鉴赏古诗,引导学生分析《采薇》的艺术特色。
7.4 诗词创作启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创作方法,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采薇》教学设计(五篇)[修改版]
![《采薇》教学设计(五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c8e1c88d31b765ce040814e1.png)
第一篇:《采薇》教学设计《采薇》教学设计——轻叩诗经的大门一、导入新课1、诵读小诗美哉,诗经跨越千年的文明,聆听那揉进琴瑟的飞歌流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情箴言,绵亘千古;“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谆谆教诲,悠然回荡。
无论放浪,还是婉约,无论高歌,还是浅唱,纯粹得就像远古的天空,无邪得宛如源头的活水。
这样的美无须修饰,这样的美不会凋零,她,便是《诗经》——尘封记忆中永远的歌。
1、范读2、自由读3、师生承接读4、漏空背诵2、简介《诗经》课件出示: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首。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3、出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轻叩诗经的大门,欣赏她历久弥新的美丽容颜。
诗经中的“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本节课要学习的《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
(出示课题《小雅.采薇》节选)齐读课题“薇”野豌豆苗。
采薇,穷苦的人采摘野豌豆苗充饥。
二、整体感知出示课文yùfēi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介绍诗作(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
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4、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三、学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描述情景读师:追忆当年离别时,那情那景犹在眼前生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天子有命,不得不去,辞别亲人,离开故园,心中满是不舍情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面对未知的将来,此番远去,何日归来,无限惆怅涌上心头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四、学习《采薇》前三章1、师:如今征夫归来,迎接他的漫天的飞雪生2:今我来思,雨雪霏霏2、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
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生答: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前称《诗》或《诗三百》;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
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生:----师:偏旁?生:草字头师:是跟什么有关?生:-----师:“薇”是:野豌豆苗。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第【1】篇〗【学情文本定位】《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两首》中的第二篇,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对《采薇》一诗的学习要求为:熟读;明确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情感态度;最后一章的内容、写法及其作用;前三章重章叠句手法的特点。
此前,学生已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的学习中习得:背诵并写一段赏析文字;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与文章内容的对比中体会《木瓜》一诗的情感。
同时,学生已在本课《氓》一诗的学习中进一步明确了:赋、比这两种表现手法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因此,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工具书,对诗歌文句的疏通已不是一件难事。
依托已有知识和阅读经验,学生对诗经“六艺”的基本概念也比较清楚,诗歌整体内容的梳理也将比较轻松。
但是,抒情主人公的情绪情感是如何在作品中通过多样的艺术手法体现的,仍是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易产生困惑的问题,《采薇》尤为如此。
《采薇》虽然选自《小雅》,但风格上更接近《国风》,很有民歌的特色。
对其进行指导鉴赏,能够让学生感性地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体会到其中传达出的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以及表达这种质朴的情感所采用的简约而隽永的传情达意的方式。
从课文内容出发,更好地进入情境,可以体会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进而走入人物心灵深处,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文学文本的教育审美价值。
【设计理念】《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
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
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
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二、阅读全诗完成(一)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靡室靡(mǐ)家不遑(huáng)启居(二)掌握以下重点词语◆通假字(1)岁亦莫止()(2)彼尔维何()(3)维常之华()(4)猃狁孔棘()◆词类活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象弭鱼服(象,用象骨装饰。
鱼,用鲨鱼皮制作。
)◆重点词语,注意其中古今异义的词(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彼路斯何(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
今指道路。
) (4)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5)岁亦莫止(止,句尾语气词)(6)靡使归聘(使,指使,委托。
聘,问)(7)载饥载渴(载,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
)(8)岁亦阳止(阳,指阴历十月)(9)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
疚,痛苦。
来,回家。
)(10)彼路斯何(斯,语气词,无实义)(三)疏通文意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
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
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
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
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
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
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字词,能把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2.理清诗歌节奏。
3.细读诗歌,总结诗中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
4.总结比兴、重章叠句等手法的艺术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没到过节,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中国人都有一种近乎疯狂的行动,那就是——回家。
确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亲情观念比较浓厚的国家,家,任何时候都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回家从来都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
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漂泊在外,不能及时回家的人的愁苦之情也就分外惹人怜悯。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漂泊游子的思乡之诗。
二、结合课下注释,给生字正音,并齐诵全诗。
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 )不来(lài )孔疚(jiù)靡盬(mígǔ)喧嚣(xiāo )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 zhuàn)宅邸(dǐ)
逃遁(dùn )象弭(mǐ)归聘(pìn )四牡(mǔ)骙骙(kuí)腓(féi )雨雪霏霏(yùfēi )载渴载饥(zài )整饬(chì)
三、文本探究
(一)研读第1—3节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2.前三节诗歌的内容大体相同,但也略有变化,请找出这些变化之处?
薇亦作.止岁亦暮止靡室靡家
薇亦柔.止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薇亦刚.止岁亦阳止忧心孔咎
3.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重章叠句的手法。
作用有二: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诵读第1—3节的内容。
(二)研读第4—5节
5.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6.第四五两节写战事时,对战争场面有一些细致入微的刻画,请找出来。
明确: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弥鱼服。
7.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而没有写战
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第2课时
(三)研读第6节
8.学生翻译第6节。
9.古代评论家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诗歌末节好在何处?
明确: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10.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诵全诗。
四、深入探究
1.诗歌除了表达士兵思念家乡的情感之外,还体现出了那些情感?
明确: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军中苦乐不均的怨恨之情等等。
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像家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之极;虽然极度思乡,但他在战争中丝毫不懈怠,可以看出他恪尽职守的爱国之情;不能忽略的是,在诗中的歌唱中还透露出对军中生活苦乐不均的怨恨之情。
“君子”之车“业业”“骙骙”,高大雄壮,可见喂养的好,不言而喻,他们的主人吃的也不会差,而士兵们却靠采集野菜勉强果腹;“君子”在车上,服饰鲜明,神气活现,而士兵们确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对比中,暗暗透出讥讽之意。
而苦乐不均的现实更激起了他们的怀乡思归的情感。
2.写作技巧。
A.重章叠句。
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B.比兴的手法。
引发形象,丰富内容,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效果。
C.对比衬托。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以往昔之虚衬托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了衬内心之悲,倍增其哀乐。
五、发散思维
1.由戍边战士的家园之思联想到游子思乡情结,继而体会奔波在外的父母对家人的牵挂。
2.感受现代中国军人热爱祖国和人民,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坚定的感情立场。
六、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红对勾》练习。
七、参考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