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是七年级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到动点在数轴上的运动。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通过运动点的初始位置,运动时间t,运动速度v,计算出运动点将会到达哪个坐标。

例如,假设有一个电子蚂蚁P从点A出发,以2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B点出发,以1单位长度/秒的度数向右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如下:
P、Q在原点左右两侧,此时P、Q表示的数为相反数,即有-6+2t+2+t=0,得t=4/3
P、Q重合,此时P、Q表示的数相等,即有-6+2t=2+t得t=8
综上,经过8秒或4/3秒时,P、Q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这只是一个例子,具体的问题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解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1.题目描述:给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上两个点A、B的坐标,以及一辆汽车从原点出发沿x轴行驶,求汽车到达离A点最近、离B点最近和距离两点和最短的位置坐标。

解题思路: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出汽车到达任意位置与A、B两点的距离,进而判断哪个位置离A、B最近,哪个位置距离两点和最短。

最终画出图像,标出所求位置的坐标。

2.题目描述:给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上三个点A、C和O,满足一定条件,求动点P、Q在规定时间内的运动,以及点F、G、E在特定条件下的运动情况。

解题思路: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点A、C、O的坐标,以及三角形ODP、ODQ的面积。

然后根据P、Q的速度和时间,求出它们的运动轨迹。

对于点F、G、E,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它们的坐标,进而分析它们的运动情况。

3.题目描述:给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上一个长方形ABCD的两个顶点坐标,以及一个点P的坐标,求长方形的面积和点P 在一定条件下的伴随点坐标。

解题思路: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长方形ABCD 的面积。

对于点P的伴随点,可以根据题目所给公式求出其坐标,然后根据题目所要求的点的伴随点,反复使用公式求出所求点的坐标。

2.若点A1的坐标为(a,b),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点An均在x轴上方,则a,b应满足的条件为: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An在x轴上方,即An的纵坐标大于0.因此,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有bn>0.而An是由A1向上移动n个单位得到的,因此有An的纵坐标为b+n。

所以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有b+n>0,即b>-n。

综上所述,a和b的取值范围为a∈R,b>-n。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中,A(0,1),B(2,0),C(2,1.5).1)求△XXX的面积:设AB向量为a,AC向量为b,则△ABC的面积为|a×b|/2,其中×表示向量的叉积。

因为AB向量为(-2,1),AC向量为(2,0.5),所以|a×b|=|-4-1|=5,因此△ABC的面积为5/2.2)如果在第二象限有一点P(a,0.5),试用a的式子表示四边形ABOP的面积:四边形ABOP的面积等于△ABP的面积加上△AOP的面积。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一、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1. 用字母表示动点。

- 在数轴上,设动点表示的数为x,如果已知动点的运动速度v和运动时间t,则经过t时间后,动点表示的数为初始位置加上运动的距离。

如果向左运动,距离为-vt;如果向右运动,距离为vt。

2. 表示两点间的距离。

- 数轴上两点A、B,若A表示的数为a,B表示的数为b,则AB=| a - b|。

3. 分析运动过程中的等量关系。

- 例如相遇问题,两个动点运动的路程之和等于两点间的初始距离;追及问题,快的动点比慢的动点多运动的路程等于两点间的初始距离。

二、题目及解析。

1. 已知数轴上A点表示的数为-5,B点表示的数为3,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B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求t秒后点P表示的数。

- 解:点P从A点出发,A点表示的数为-5,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2t,所以点P表示的数为-5 + 2t。

- 求t秒后点Q表示的数。

- 解:点Q从B点出发,B点表示的数为3,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t,所以点Q表示的数为3-t。

- 求t秒后PQ的距离。

- 解: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5 + 2t,点Q表示的数为3 - t,则PQ=|(-5 +2t)-(3 - t)|=|-5 + 2t - 3+t|=|3t - 8|。

2. 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3,点C在点A右侧,且AC = 5。

点M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点N从B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求点C表示的数。

- 解:因为点A表示的数为1,AC = 5,且C在A右侧,所以点C表示的数为1+5 = 6。

- 求t秒后点M表示的数。

- 解:点M从A点出发,A点表示的数为1,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t,所以点M表示的数为1+t。

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概述。

1. 分析动点的运动轨迹。

- 明确动点是在直线(如数轴、坐标轴上的直线)上运动,还是在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的边或内部)中运动。

例如,在数轴上的动点,其位置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而动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则需要用一对数(x,y)来表示。

2. 用含时间t(或其他变量)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线段的长度。

- 若动点在数轴上,设动点的初始位置为a,速度为v,运动时间为t,则经过t时间后动点的位置为a + vt(当向右运动时v为正,向左运动时v为负),两点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它们在数轴上的坐标相减的绝对值来表示。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动点P(x,y)从点A(x_1,y_1)出发,沿x轴方向速度为v_x,沿y轴方向速度为v_y,运动时间为t,则x = x_1+v_xt,y=y_1 + v_yt。

对于线段长度,可以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d=√((x_2 - x_1)^2+(y_2 - y_1)^2),将坐标用含t 的式子代入来表示线段长度。

3. 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 常见的等量关系有:线段相等、面积相等、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等。

例如,若两个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列出方程,然后求解方程得到关于t(或其他变量)的值。

二、题目及解析。

1. 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 - 1和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 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x。

- 解析:因为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所以| x - (-1)|=| x - 3|,即| x + 1|=| x - 3|。

当x+1=x - 3时,方程无解;当x + 1=-(x - 3)时,x+1=-x + 3,2x=2,解得x = 1。

- 若点P在点A、点B之间,且PA+PB = 4,求点P对应的数x。

- 解析:因为点P在A、B之间,PA=| x+1|=x + 1,PB=| x - 3|=3 - x,由PA+PB = 4可得x + 1+3 - x=4,恒成立,所以-1中的任意数都满足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

/ 6 /秒的速度沿OA方向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秒,△AQB与△BPC的面积分别记为AQBS,BPCS,是否存在某个时间,使AQBS=3OQBPS四边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四边形QBPO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并证明你的结论,若变化,求出变化的范围. 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3,0),现同时将点A,B分别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分别得到点A,B的对应点C,D连结AC,BD. (1)求点C,D的坐标及四边形ABDC的面积S四边形ABDC; (2)在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连结PA,PB,使S△PAB=S△PDB,若存在这样一点,求出点P点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3)若点Q自O点以0.5个单位/s的速度在线段AB上移动,运动到B点就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秒,(1)是否是否存在一个时刻,使得梯形CDQB的面积是四边形ABCD面积的三分之一? (4)是否是否存在一个时刻,使得梯形CDQB的面积等于△ACO面积的二分之一? 12、在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A(—2,0),B(2,4),C(5,0). (1)求△ABC的面积 (2)点D为y负半轴上一动点,连BD交x轴于E,是否存在点D使得ADEBCESS?若存在,请求出F A O C B y x A y x O C B DC3-1BAoxyDC3-1BAoxyQDC3-1BAoxy
/ 6 满足035ba. (1)求长方形ABCD的面积. (2)如图2,长方形AB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同时点E从原点O出发沿x轴以每秒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①当t=4时,直接写出三角形OAC的面积为 ; ② 若AC∥ED,求t 的值;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点()Pxy,,我们把点(11)Pyx,叫做点P的伴随点,已知点1A的伴随点为2A,点2A的伴随点为3A,点3A的伴随点为4A,…,这样依次得到点1A,2A,3A,…,nA. ①若点1A的坐标为(3,1),则点3A的坐标为 ,点2014A的坐标为 ; ②若点1A的坐标为(a,b),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点nA均在x轴上方,则a,b应满足的条件为 .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中,A(0,1),B(2,0),C(2,1.5). (1)求△ABC的面积; (2)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P(a,0.5),试用a的式子表示四边形ABOP的面积;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四边形ABOP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yxPOCBA 5、如图,△ABC的三个顶点位置分别是A(1,0),B(-2,3),C(-3,0). (1)求△ABC的面积; (2)若把△ABC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ABC,请你在图中画出△ABC; (3)若点A、C的位置不变,当点P在y轴上什么位置时,使2ACPABCSS; (4)若点B、C的位置不变,当点Q在x轴上什么位置时,使DCBAEOyx24题图2 24题图1 DCBAOyx

初一下册几何动点问题

初一下册几何动点问题

初一下册几何动点问题1、(1)已知AB⊥BD,ED⊥BD,AB=CD,BC=DE,要证明AC⊥CE.2)将CD沿CB方向平移得到图②③的情形,其余条件不变,要判断AC⊥CE是否成立,需要重新证明一遍。

2、(1)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动点D在边CA上,动点P边BC上,要证明当AP=BD时,Q点为定点。

2)已知动点D,P在射线CA和射线BC上运动,要证明∠BQP=60°。

3)已知动点P在AB的延长线上运动,连接PD交BC于E,要证明DE=PE。

3、已知梯形ABCD,AD∥BC,CE⊥AB,△BD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E与BD交于F,要证明CM=AB和CF=AB+AF。

4、已知∠AOB=120°,OM平分∠AOB,将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顶点P放在射线OM上,两边分别与OA、OB(或其所在直线)交于点C、D。

1)要证明当三角形绕点P旋转到PC⊥OA时,PC=PD。

2)要说明当三角形绕点P旋转到PC与OA不垂直时,线段PC和PD不相等。

3)要直接给出结论,当三角形绕点P旋转到PC与OA 所在直线相交的位置时,线段PC和PD相等。

5、在等腰Rt△ABC中,∠ACB=90°,AC=CB,F是AB 边上的中点,点D、E分别在AC、BC边上运动,且始终保持AD=CE,要证明△ADF≌△CEF,并试证明△DF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6、(1)已知△ABC和△ADE为等边三角形,M,N分别EB,CD的中点,易证:CD=BE,△AMN是等边三角形。

2)当把△ADE绕A点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需要重新判断CD=BE是否成立。

7、已知△ABC中,AB=AC=10厘米,BC=8厘米,点D 为AB的中点。

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

答:是。

证明:由于AB=AC,所以∠ABC=∠ACB,又因为D是AB的中点,所以AD=BD。

初一下册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一)

初一下册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一)

初一下册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一)初一下册动点问题解题技巧1. 了解题意了解题意是解决动点问题的第一步,这个步骤十分重要。

首先,读懂题目,理解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

2. 明确所求在解答动点问题时,要明确题目所求的东西是什么。

可能需要求出距离、时间、速度等等。

只有明确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解题。

3. 定义变量为了更好地解题,可以定义相应的变量。

例如,定义t为时间,d 为距离等等。

通过定义变量,可以把题目中的文字转化为方程或者不等式,便于解题。

4. 列方程或不等式根据所定义的变量,把题目所给的条件转化为方程或者不等式。

通过列方程或不等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动点问题。

5. 解方程或不等式根据列出的方程或不等式,开始解题。

根据方程或不等式的性质,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求解,如代入法、消元法等等。

6. 检查解的合理性在解答完方程或者不等式后,要对解进行检查。

检查解的合理性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代入原题中的条件,看是否满足要求。

如果解不合理,可能需要重新检查方程或不等式的列写。

7. 回答问题并给出解释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回答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释。

解释应该简洁明了,清晰地表达出问题的答案。

同时,可以进行推理和归纳,以及对解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8. 总结在解决动点问题时,要善于总结经验和归纳问题。

通过总结和归纳,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进而提高数学能力。

以上是初一下册动点问题解题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希望对你在解决动点问题时有所帮助。

通过逐步掌握这些技巧,相信你能在动点问题中取得更好的成绩!9. 举例说明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下面以几个例子来详细说明:例子1题目:小明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行驶1个小时,然后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行驶2个小时。

求他行驶的总距离。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定义变量d1和d2分别表示小明在第一个小时和第二个小时行驶的距离。

根据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的公式,可以得到方程15 * 1 = d1和10 * 2 = d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绝对值与动点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绝对值与动点问题

绝对值与动点问题1、如图,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12,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原点到达点B.(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3)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所对应的数。

2、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3)在(2)中A、B两点继续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同时从B点位置出发向A运动,当遇到A后,立即返回向B点运动,遇到B点后立即返回向A点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追上A时,C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点C从开始到停止运动,运动的路程是多少单位长度.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6?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点A、点B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分、1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以6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当遇到A时,点P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向右运动,并不停地往返于点A与点B之间,求当点A与点B重合时,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4、数轴上两个质点A、B所对应的数为-8、4,A、B两点各自以一定的速度在上运动,且A点的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秒.(1)点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原点处相遇,求B点的运动速度;(2)A、B两点以(1)中的速度同时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几秒钟时两者相距6个单位长度;(3)A、B两点以(1)中的速度同时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与此同时,C点从原点出发作同方向的运动,且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有CB:CA=1:2,若干秒钟后,C停留在-10处,求此时B点的位置?5、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0,点B表示的数是170.(1)求A、B中点所表示的数.(2)一只电子青蛙m,从点B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青蛙n,从A点出发以6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它们在C点处相遇,求C点所表示的数.(3)两只电子青蛙在C点处相遇后,继续向原来运动的方向运动,当电子青蛙m处在A点处时,问电子青蛙n处在什么位置?(4)如果电子青蛙m从B点处出发向右运动的同时,电子青蛙n也向右运动,假设它们在D点处相遇,求D点所表示的数6、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点问题
1、如图6-7,已知A 、B 两村庄的坐标分别为(2,2)、(7,4),一辆汽车在x 轴上行驶,从原点O 出发.
(1)汽车行驶到什么位置时离A 村最近?写出此点的坐标. (2)汽车行驶到什么位置时离B 村最近?写出此点的坐标. (3)请在图中画出汽车行驶到什么位置时,距离两村的和最短?
2.如图,以直角三角形AOC 的直角顶点O 为原点,以OC 、OA 所在直线为x 轴 和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A (0,a ),C (b ,0)
20b -=.
(1) 则A 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C 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 (2) 已知坐标轴上有两动点P 、Q 同时出发,P 点从C 点出发沿x 轴负方向以1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匀速移动,Q 点从O 点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y 轴正方向移动,点Q 到达A 点整个运动随之结束.AC 的中点D 的坐标是(1,2),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问:是否存在这样的t ,使S △ODP =
S △ODQ ,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点F 是线段AC 上一点,满足∠FOC =∠FCO ,点G 是第二象限中一点,连OG ,使得∠AOG =∠AOF .点E 是线段OA 上一动点,连CE 交OF 于点H ,当点E 在线段OA 上运动的过程中,OHC ACE OEC
∠+∠∠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它的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象限长方形ABCD , AB ∥y 轴,点A (1,1),点C (a , b ),
满足035=-+-b a .
(1)求长方形ABCD 的面积.
(2)如图2,长方形AB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同时点E 从原点O 出发沿x 轴以每秒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 ①当t=4时,直接写出三角形OAC 的面积为 ; ② 若AC ∥ED ,求t 的值;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点()P x y ,,我们把点(11)P y x '-++,叫做点P 的伴随点,
已知点1A 的伴随点为2A ,点2A 的伴随点为3A ,点3A 的伴随点为4A ,…,这样依次得到点1A ,2A ,3A ,…,n A .
①若点1A 的坐标为(3,1),则点3A 的坐标为 ,点2014A 的坐标为 ; ②若点1A 的坐标为(a ,b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点n A 均在x 轴上方,则a ,b 应满足的条件为 .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中,A (0,1),B (2,0),C (2,1.5).
(1)求△ABC 的面积;
(2)如果在第二象限有一点P (a ,0.5),试用a 的式子表示四边形ABOP 的面积;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四边形ABOP 的面积与△ABC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如图,△ABC 的三个顶点位置分别是A (1,0),B (-2,3),C (-3,0). (1)求△ABC 的面积;
(2)若把△ABC 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A B C ''',请你在图中画出△A B C ''';
(3)若点A 、C 的位置不变,当点P 在y 轴上什么位置时,使2ACP
ABC
S S
=;
(4)若点B 、C 的位置不变,当点Q 在x 轴上什么位置时,使
2BCQ
ABC
S
S
=.
6、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a ,0),C (b ,2),且满
D
C B A
E
O
y x
24题图2
24题图1
足2
(2)20a b ++-=,过C 作CB ⊥x 轴于B .
(1)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
(2)若过B 作BD ∥AC 交y 轴于D ,且AE ,DE 分别平分∠CAB ,∠ODB ,如图2,求∠AED 的度数;(3)在y 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三角形ABC 和三角形ACP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P 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BCD 各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 (0,0),B (7,0),C (9,5),D (2,7)
(1)在坐标系中,画出此四边形; (2)求此四边形的面积;
(3)在坐标轴上,你能否找一个点P ,使S △PBC =50,若能,求出P 点坐标,若不能,说明理由.
8、如图,A 点坐标为(-2, 0), B 点坐标为(0, -3).
(1)作图,将△ABO 沿x 轴正方向平移4个单位, 得到△DEF , 延长ED 交y 轴于C 点, 过O 点作OG ⊥CE , 垂足为G ;
(2) 在(1)的条件下, 求证: ∠COG =∠EDF ; (3)求运动过程中线段AB 扫过的图形的面积.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B (0,4),C (-5,4),点A 是x 轴负
半轴上一点,S 四边形AOBC =24.
图1
y
x
H
O
F
E
D
A
C B
(1)线段BC 的长为 ,点A 的坐标为 ;
(2)如图1,EA 平分∠CAO ,DA 平分∠CAH ,CF ⊥AE 点F ,试给出∠ECF 与∠DAH 之间满
足的数量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3)若点P 是在直线CB 与直线AO 之间的一点,连接BP 、OP ,BN 平分CBP ∠,ON 平分
AOP ∠,BN 交ON 于N ,请依题意画出图形,给出BPO ∠与BNO ∠之间满足的数量
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A =4,OC =8,四边形ABCO 是平行四边形.
P
Q
x
y
O
C
B
A
(1)求点B 的坐标及的面积ABCO S 四边形;
(2)若点P 从点C 以2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CO 方向移动,同时点Q 从点O 以1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OA 方向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 秒,△AQB 与△BPC 的面积分别记为AQB S ∆,
BPC S ∆,是否存在某个时间,使AQB S ∆=
3
OQBP
S 四边形,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
在,试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四边形QBPO 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并证明你的结论,若变化,求出变化的围.
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1,0),(3,0),现同时将点A ,B 分别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分别得到点A ,B 的对应点C ,D 连结AC ,BD .
D
C
3
-1
B
A o
x
y
(1)求点C,D的坐标及四边形ABDC的面积S四边形ABDC;
存在这样一点,求出点P点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3)若点Q自O点以0.5个单位/s的速度在线段AB上移动,运Array动到B点就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秒,(1)是否是否存在一个
时刻,使得梯形CDQB的面积是四边形ABCD面积的三分之一?
(4)是否是否存在一个时刻,使得梯形CDQB的面积等于△ACO
面积的二分之一?
12、在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A(—2,0),B(2,4),C(5,0).
(1)求△ABC的面积
(2)点D为y
是否存在点D使得S∆
点D
(3)点F(5,n
是x轴上一点,若△
面积,则点G
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