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熟悉铁路运输生产的计划和调 度工作,包括运输计划编制、 日常运输组织、调度指挥等。
了解铁路运输政策和法规,包 括铁路法、运输合同、运价管
理等。
具备铁路运输组织和管理的基 本技能,如编制列车运行图、
车站作业计划等。
铁路客运服务与管理
掌握铁路客运服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包括旅客运输组织、客运设备设施 、客运服务礼仪等。
工学交替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交替进行理 论学习和企业实践,实现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 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 实践环境和经验。
产学研结合项目开展情况介绍
科研项目合作
学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和创新。
技术成果转化
学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 案。
课程体系结构
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主要讲授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践教学则通 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本课程还注重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02
教学内容与要求
铁路运输组织与管理
01
02
03
04
掌握铁路运输组织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包括列车运行图、车 站工作组织、车流组织等。
。
05
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
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规划
现状分析
01
目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学历、职
称、年龄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发展目标
02
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制定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包括
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与格式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与格式专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更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专业课程标准应体现专业教学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规定专业课程的性质、目标、设计思路、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
为规范我院各专业职业能力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制工作,特提出本基本要求。
一、课程标准编制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1.前言1.1课程定位用简练语言对该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总体描述。
具体指出本课程在专业中属于哪类课程(职业能力必修课、职业能力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等。
1.2 设计思路主要包括该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项目编排的思路、活动设计的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内容。
2.课程目标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具有哪些能力、掌握课程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特别是要说明具有哪些能力,突出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
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
文字表述可分两段,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第二段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
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该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面向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管理岗位,培养学生网络设备的配置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对前导课程的综合应用,为后续拓展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目标1.职业素质目标:(1)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树立诚信意识,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2) 通过项目法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项目的设计、管理和实施;(3) 通过撰写方案设计报告,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习常用专业英语词汇的兴趣;(4) 通过课外拓展训练,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职业能力目标:(1) 能熟练完成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能使用静态路由协议配置网络;能使用主要动态路由协议(RIP/OSPF等)配置网络;能合理选择路由器和适当的路由协议实现网间互联。
(2) 能熟练完成交换机(二层和三层交换机)的基本配置;能划分和配置交换机VLAN;能配置VLAN间路由;能使用生成树协议(STP)配置交换机;能合理选择交换机配置交换式以太网络。
(3) 能配置广域网协议(PPP/Frame Relay等)。
(4) 能熟练编写访问控制列表(ACL),能应用ACL技术来控制网络安全;能够使用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Firewall/NAT/VPN等)进行网络安全规划和配置。
(5) 能运用网络可靠性技术保障网络可靠运行。
(6)具备网络管理、维护的基本能力。
3.知识目标:(1) 掌握路由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功能,了解路由协议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功能,了解交换式以太网技术,包括端口技术、VLAN 技术和STP技术。
(3) 掌握常用广域网协议,掌握各种远程接入技术。
(4) 掌握网络安全基本技术;掌握访问控制列表(ACL)技术并熟练应用ACL来控制网络安全。
(5) 掌握网络可靠性基本技术。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四、教学方法建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子任务训练为实施单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采用项目案例教学、学生研讨等方法,进行教学单元设计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能力。
园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园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一、基础课程方面
1.土木工程基础课程:包括土力学、岩石力学、水文学等,用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土壤力学和水文学知识,为后续的施工和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2.植物学基础课程:集中介绍维管植物和非维管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态等基本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植物在园林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3.园林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园林的历史演变、园林设计原理、园林植物配置、景观生态等内容,培养学生对园林学科的基本理解和认识。
二、设计课程方面
1.园林设计课程:涵盖园林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包括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软件的使用、设计手稿的制作等,培养学生进行园林设计的能力。
2.施工设计课程:主要包括园林施工技术与方法、土木工程测量与设计、施工图纸的绘制等内容,培养学生具备园林施工设计的能力。
三、技术应用课程方面
1.绿化苗木识别与应用:培养学生对绿化苗木的识别、种植和管理等技术能力,为园林植物选择和应用提供支持。
2.建筑材料与装饰:介绍园林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手法,为学生在园林设计和施工中的材料选择和使用提供指导。
四、实践教学方面
1.实习实训: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可以到园林公司、景观工地等进行实习实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2.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毕业设计,既考察学生的园林设计能力,又检验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及项目实施方案

酒店服务与管理(星级酒店管理)专业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及项目实施方案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及项目实施方案课程一:《前厅服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前厅服务【适合专业】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专业综合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能整体认识酒店前厅服务工作要领,达到前厅礼宾员、接待员服务要求,具备从事前厅一线服务工作的职业能力。
【课程结构】1.根据前厅部工作的基本特点,将原有的《前厅服务与管理》、《前厅情景英语》、《客源国风俗习惯》、《口才训练》、《酒店服务礼仪》等课程整合为《前厅服务》。
2.将语文、数学、信息技术、音乐、体育、普通话、客史档案管理、酒店管理系统操作等部分课程内容与前厅服务实务融合。
【课程总学时】221学时【教学建议】一、教材开发1.专业核心课程要以工作任务为目标开发教材。
注重引进现代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突出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降低专业理论难度,根据行业用工标准及岗位工作流程要求编写教材,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与实践性,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2.开发教学资源。
建议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改变教材形态单一的局面,除传统的图片、模型外,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多种教学资源挂上去,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3.注重职业道德的渗透。
由于学生入口问题较多,教材中一定要注重职业道德素养的渗透,以解决做人的首要问题。
4.赋予教材一定的弹性。
让教师有选择地方内容的权利,以突出地方特色;设置自选课,让学生有选择拓展专业项目的权利,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方法推行“职业全程模拟”教学模式,多采取“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辅助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提高教学实效。
三、评价方式实行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就业为导向,将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采取教学项目过程性考核、教学见习或教学实习终结性考核的形式,校企双方联合评价,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附件1安徽理工大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1. 教学队伍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主要观测点:水平、经验、能力、工程背景工程性课程建设标准:课程负责人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效果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排序位于本单位所有教师的前30%之内;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主要观测点: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适的经验与背景、中青年教师培养建设标准: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适的经验与背景,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整个教学队伍的水平能够支撑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每个教师个人水平、经验、能力能够胜任其承担的实际教学任务;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团队成员整体教学效果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排序位于本单位所有教师的前40%之内;教学改革与研究主要观测点:教研活动、教改成果和教学成果建设标准: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省部级以上成果或受过教学表彰;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教学质量提升、不断改进主要观测点:教师在教学质量提升中的责任、实际投入情况建设标准:教师在教学质量提升中承担的责任和实际投入情况有明确的要求与评价2.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观测点: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及制定的课程目标建设标准:由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及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制定的:由细化的毕业要求和课程特点共同决定的可实施、可测量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主要观测点: 1、理论课程内容设计建设标准: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课程设置的量和内容能够支持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得成;承担的毕业要求在课程大纲中有足够的体现;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理论课教学大纲主要观测点:2实验课程内容设计建设标准: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每个同学有足够的机会达到训练,且每个同学的实际表现达到适当的评价,并有记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教学大纲及评价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安排建设标准:所有的课程目标都要有适当得教学环节作支撑,能够体现该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严格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评估毕业要求的达成及考核的合理性;3. 教学条件教材及相关资料主要观测点:教材建设与选用建设标准:选用优秀教材含国家优秀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开列并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需要;实践教学条件主要观测点:实践教学环境的先进性与开放性建设标准:实践教学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效果明显工程类课程,能开出高水平的选作实验;网络教学环境主要观测点: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建设标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提供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课程的配音多媒体课件,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并能经常更新;运行机制良好;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4. 课程考核及教学效果课程考核主要观测点:考核内容试题难度、分值、覆盖面等、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评分标准方的明确性、考核知识点的权重与课程目标的匹配程度;建设标准:围绕课程目标、依据教学环节逐项考核,所有的课程目标均有适当的考核方式;每一项考核均有明确的评分标准;考核权重要与课程目标相匹配;教学效果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主要观测点: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及评价结果建设标准:制定合理的评价计划和方法,课程结束要进行详细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分析得出的评价结果,以及将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教学改进工作中;。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机械常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械常识【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1、前言1.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第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式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作所需的机械操作(主要是钳工)的基本技能,具有识读零件图和一般装配图的技能,掌握相应的理论机械知识;具有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意识;达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职业资格五级标准中的相关模块要求,为学生学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其它工种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基础。
1. 2设计思路1、以实践为导向,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由实践整合理论。
2、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行研究性学习。
3、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进行工作分析,从而确定从事该专业的中级工应具有的各种综合能力及相应专项技能,并将各项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划归相关工种,按工种组织课程。
4、本课程按机械操作初级工涉及的职业活动所涵盖的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组成一系列典型的工作项目、课题。
5、课程项目化、课题化,各项目、课题以目前企业机械操作(主要是钳工)的实际为基础,兼顾企业发展需求,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结合职业资格鉴定初级工标准的相关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本门课程的建议学时数为72学时。
2、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教学,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职业观念,树立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逐步推行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技术、学理论的积极性。
2.1能力结构目标1、会执行与职业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的规章制度;2、会使用、维护与保养常用机械操作的工具、量具与设备;3、具有划线、锉削、锯割、钻孔、锪孔、铰孔、攻丝、套丝、锉配、錾削的基本技能;4、会编制简单零件钳工加工工艺;5、会识读常见零件图及一般装配图;6、会装配、维修简单机械;7、具有研究性学习的初步能力。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所必需的模具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备处理模具制造中一般工艺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 :能适应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 ,具备继续学习和继续提高的初步能力。
二、课时、学分72学时、6学分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模具零件加工方法及模具装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现代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动向,初步形成应用现代模具制造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四、课程设计思路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形成模具制造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课程中,还根据几个典型模具的制造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了具体的学习项目。
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3、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4、依据各学习项目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五、课程项目设计(内容与要求)课程模块项目名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学时模块一模具零件机械加工项目一:模架组成零件的加工1、初步掌握导柱、导套、模座( 板 ) 的加工工艺。
2、了解其他模具结构零件的加工方法。
具备根据模具零件正确选择加工方法、工艺装备并制定其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
4项目二:冲裁凸模的加工1、了解圆形凸模及非圆形凸模的加工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机械常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械常识【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1、前言1.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第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式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作所需的机械操作(主要是钳工)的基本技能,具有识读零件图和一般装配图的技能,掌握相应的理论机械知识;具有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意识;达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职业资格五级标准中的相关模块要求,为学生学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其它工种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基础。
1. 2设计思路1、以实践为导向,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由实践整合理论。
2、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行研究性学习。
3、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进行工作分析,从而确定从事该专业的中级工应具有的各种综合能力及相应专项技能,并将各项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划归相关工种,按工种组织课程。
4、本课程按机械操作初级工涉及的职业活动所涵盖的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组成一系列典型的工作项目、课题。
5、课程项目化、课题化,各项目、课题以目前企业机械操作(主要是钳工)的实际为基础,兼顾企业发展需求,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结合职业资格鉴定初级工标准的相关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本门课程的建议学时数为72学时。
2、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教学,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职业观念,树立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逐步推行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技术、学理论的积极性。
2.1能力结构目标1、会执行与职业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的规章制度;2、会使用、维护与保养常用机械操作的工具、量具与设备;3、具有划线、锉削、锯割、钻孔、锪孔、铰孔、攻丝、套丝、锉配、錾削的基本技能;4、会编制简单零件钳工加工工艺;5、会识读常见零件图及一般装配图;6、会装配、维修简单机械;7、具有研究性学习的初步能力。
2.2知识结构目标1、掌握机械制图中的投影基础、图样画法、标准件和常用件及其规定画法、零件图、装配图等基础知识;2、掌握机械机构、部件、联接、传动等机械基础知识和简单机械原理;3、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本知识;4、初步掌握材料知识;5、掌握相关安全技术知识。
3、课程内容和要求序号工作任务课程内容与要求活动设计参考课时1 机械制图1.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及几何作图(1)图样的概念(2)图样的基本规定(3)几何作图2.正投影与三视图(1)投影法(2)三视图的形成(3)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4)组合体三视图3.图样的常用表达方法(1)视图(2)剖视图与断面图(3)其他表达方法4.常用件的表示法(1)螺纹的画法(2)键、销连接画法(3)齿轮、滚动轴承的画法5.零件图(1)零件的几何精度(2)零件图6.装配图简介7. 其他图样(1)展开图(2)焊接图板图作业1.平面图形2.组合体三视图3.零件图测绘4.连接件装配画法502常用工程材料1.材料的性能(1)物理化学性能(2)力学性能(3)加工工艺性能2.常用的金属材料(1)铸铁(2)碳素钢(3)合金钢(4)有色金属(5)磁性材料3.常用非金属材料(1)高分子材料(2)陶瓷材料(3)复合材料1.观看录像资料或上网查资料,了解材料的基本知识2.组织一次场景参观活动,了解材料的形成过程203常用的机械传动1.摩擦传动(1)摩擦轮传动(2)带传动2.啮合传动(1)链传动(2)齿轮传动(3)蜗杆传动3.螺旋传动4.机械润滑与密封(1)机械润滑(2)密封1、互联网搜索;2、图书资料查阅3、折装带传动4、测量齿轮404钳工基本技能1.适应工作环境(1).学习工作场地规章制度和安全文明要求;(2).会使用、保养台虎钳;(3).认识钳工常用工、量、刃具;(4).认知场地与设备:钳工车间及其设备。
2.锯割(1).识读图纸;(2).测量划线;(3).锯割;(4).质量检验现场整理。
3.锉削(1).识读零件图;(2).使用锉刀技术;(3).锉削姿势和方法;(4).表面粗糙度、平面度、垂直度、平行度、尺寸精度检测技术;(5).刀口尺、百分表、粗糙度模块的使用与保养技术。
4.孔加工(1).钻床使用与保养技术;(2).钻孔、锪孔、铰孔技术;(3).刃磨钻头技术;(4).砂轮机使用技术;(5).孔的尺寸、精度测量技术。
5.加工螺纹(1).攻丝、套丝技术;(2).切削液选用技术;(3).攻丝、套丝工具保养技术。
(4)螺纹质量检测与配合技术。
6. 综合制作(1).识读零件图;(2).编制机械产品加工工艺。
基本技能7.装配简单机械(1)、读识简单机械的装配图(2)、读懂简单零件的加工工艺、简单工艺文件及相关技术标准;(3)、检验:a.油路b.连接与机件完整 c.表面涂装质量d.空转试验e.精度1.拆装、保养台虎钳;2.有关钳工具和设备的使用;3.棒料、管子、薄板料及深缝锯削技术。
4.锉削长方体(正方体)5.钻床保养6.钻螺纹孔7、配件制作8、组装车床尾座;9、一级齿轮减速器总装。
120 总课时数2304、实施建议4.1、教材编写(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教材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项目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通过基本功训练、零件制作、简单机械装配与维修,加强实践内容,以系统化实践性操作训练项目为明线,以简明而较系统的专业理论为暗线,在各工作项目中,根据需要编排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理论知识重“是什么”和“怎么做”,轻“为什么”。
(3)教材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自主、自觉、更快、更好地发展。
文字表达以学生能读懂为基准,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讲究直观性、艺术性和生活性,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精心设计学习过程,极力引导学生探究,尽可能编写出研究性教程,着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要渗透德育和创业教育,贯穿职中学生综合素质各项指标的训练,提高全面素质。
(4)编写教材要征求行业、企业的意见,尽量使用新标准、新规范,充分体现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知识,紧扣企业需求和发展趋势。
要进行广泛研讨,在企业需求、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间创建“公共面”,要注意和后续课程的连贯性、一致性,各项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5)教材编写时,在每个项目、课题中一般要有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工作准备、操作步骤(包括活动引导)、质量检测(包括自测)和特别提示(注意点)、知识宫(理论讲解)、小百科(扩展性知识)、体验活动(包括课堂或课后练习、探索等)等,每个项目的开头一般要有一段激发、吸引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文字,最后要有该项目的成绩考核、小结等。
4.2、教学建议(1)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生,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学技术学理论,不断鼓励学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采用项目式教学,逐项考核,促进学生学习;推行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创设工作情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用教具、学具,组织学习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会学。
(2)教师应依据工作任务中的典型产品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既能讲理论更能指导实践,组织现场教学,师生互动,指导学习者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将有关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与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教师示范操作动作要规范,理论讲解方法要得当,要善于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要组织、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的内容;明确学习者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课题训练的时间、内容等。
如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对分组安排及小组讨论(或操作)的要求,也应作出明确规定。
(3)教室与实训室合一,必须具备课程标准中所需的设备和条件及足够的供学生网上学习的计算机。
(4)“项目一”教学时,要组织学生到机电企业见习,并请企业技术人员介绍、讲解。
教师要和企业保持良好联系,关注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趋势,使训练项目、学习内容更贴近生产现场。
要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材料等相关理论内容贯穿于各项目、课题中教学。
要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刻苦训练基本功。
逐步加大操作训练强度,结合职业技能考核要求,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达到相应工种国家职业标准相应等级。
(5)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库,努力实现多媒体资源共享。
除了开发课程常用资源外,还要及时总结课程实施中的经验教训,认真记好教后感、“课改浪花”,使课程改革成为教学中永恒的主题。
4.3教学评价(1)、改革评价手段和方法。
建议从教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等方面提出要求,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阐述本课程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与情感态度的考核标准。
重视过程考核,过程考核以学生实际完成的项目质量为评价依据,结果考核有阶段考核和五级钳工职业技能鉴定。
(2)、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如果学生在相关方面有发明创造或参加相关比赛获奖,可取得相应的成绩。
(3)、应加强对学生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合作能力、环保意识等方面的考核评价。
(4)、如果学生利用假期或其它时间,或参加半工半续,已掌握本课程职业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在及格以上,可免修本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
4.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开发适合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2)充分利用合作办学的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阶段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提升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放实训中心,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