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组培技术实验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白芨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

白芨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v页
(2)seed bourgeoning: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bryo age and the germination germination
rate rate
of the Bletilla striata was direct ratio。The
花卉,本属植物仅一个种。白芨为地生兰的一种,其株丛优美,花色素雅,花 形奇特。紫红色的花朵井然有序,在苍翠叶片的衬托下,端庄而优雅,清雅别 致。花有白、蓝、黄和粉等色,可布置花坛,宜在花径、山石旁丛植或稀疏林 下的地被植物,也可盆栽室内观赏,国外已引种在半阴的岩石园中。 中药白芨为用其干燥块茎,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列为下品。其性微寒,味苦、 甘,具收敛、化瘀止血、补肺生肌、消肿,外敷治疗创伤出血、痛肿、烫伤和
precious flower.So,it already has been


high
valuable
had
bright
foreground ways,which
on
flower.Offshoot inbenefical
to
reproducing
conventional
breeding
are
commercialized breeding because of the low propagation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口,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回,使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白芨栽培方案

白芨栽培方案

白芨栽培实验-----不同种植密度对白芨生长发育的影响一、白芨概况白芨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娃、羊角七、紫兰、刀口药、连及草等。

以块茎供药用,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

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

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纺织印染、特种涂料和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

随着白芨食品的开发利用和印染业、美容业的需求,白芨用量日趋增多,现已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予以保护。

-其价格仍有上升趋势,且表现为供不应求的畅销态势。

我国白芨目前大多还是依赖野生,野生白芨资源是有限的,越挖越少。

连年的狂采滥挖,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野生白及产量急剧下降,供需矛盾日益扩大,资源日益短缺。

解决白芨资源短缺的最佳办法就是人工种植.二、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

株高30~60厘米。

块茎肉质,白色,具2~3叉呈菱角状,有须根,常数个并生,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3~8朵;花淡紫红色,花瓣不整齐。

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

种子细小,多数。

花期4-5月,果期7~8月。

白芨有两种,还有一种花黄白色,叶条状披针形,为狭叶白芨。

在紫红花中,又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高。

三、白芨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

常常野生在丘陵和低山地区的溪河两岸、山坡草丛中及疏林下。

故应选择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栽培,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白芨的形状特征及药用价值2、了解并掌握白芨的栽培技术及生长状况3、通过实践探索种植密度不同对白芨生长发育的影响二.实验材料白芨组培苗实验基地(温室大棚)各种工具(锄、皮尺)等所需N、P、K等各种肥料各种所需农药三、实验方法三种种植密度的田间对比实验1、白芨种植密度:16461株/亩行距:27cm 株距:15cm2、白芨种植密度:22223株/亩行距:20cm 株距:15cm3、白芨种植密度:19608株/亩行距:20cm 株距:17cm四、实验步骤1、选地整地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温暖、稍阴湿环境,不耐寒。

白芨组培技术实验设计方案

白芨组培技术实验设计方案
2,4-D
(mg/l)
KT
(mg/l)
IBA
(mg/l)
活性碳
(g/l)
土豆
(g/l)
蔗糖
(g/l)
1
MS
1.0
0.1
30
2
MS
1.00.5Βιβλιοθήκη 303MS
1.0
0.5
1.0
30
4
MS
1.0
0.5
0.5
30
5
1/2MS
1.0
0.1
30
6
1/2MS
0.5
1.0
30
7
1/2MS
1.0
0.5
1.0
30
8
1/2MS
9
1/2MS
0.5
0.3
40
10
1/2MS
0.1
1.0
0.5
2.0
30
11
1/2MS
1.0
1.0
1.0
30
12
1/2MS
1.0
0.5
0.5
0.5
2.0
30
13
1/2MS
0.1
1.0
0.5
0.5
2.0
30
14
1/2MS
0.1
1.0
1.0
0.5
0.5
30
15
1/2MS
0.1
1.0
0.5
75
30
16
1/2MS
30
7
1/2MS
0.5
0.1
30
8
1/2MS
0.5
0.5
30

合作种植白芨实施方案

合作种植白芨实施方案

合作种植白芨实施方案白芨,又名黄芪,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随着人们对中草药材需求的增加,白芨的种植也成为了一项有前景的产业。

为了更好地推动白芨的种植,实现合作共赢,我们特制定了以下合作种植白芨的实施方案。

一、确定种植基地。

首先,需要确定合适的种植基地。

白芨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因此选择气候适宜的地区进行种植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基地的土壤质量也需要符合白芨的生长要求,有机质含量高、排水性好的土壤是白芨生长的理想选择。

二、选用优质种苗。

在种植白芨时,选用优质的种苗至关重要。

优质的种苗能够保证植株的生长健壮,产量和质量都会得到提高。

因此,我们需要与专业的种苗供应商合作,选用高品质的白芨种苗,确保种植的顺利进行。

三、科学施肥管理。

科学的施肥管理是保证白芨生长的关键。

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植株的生长需求,科学施用有机肥、矿质肥等,合理调配养分,保证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四、科学灌溉技术。

白芨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因此科学的灌溉技术也是种植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合理安排灌溉水量和频次,确保植株生长所需的水分,避免因缺水或过湿导致的生长不良和病虫害发生。

五、病虫害防治。

在白芨的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常常出现的问题。

因此,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方法,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

六、采摘和加工。

白芨的采摘和加工是种植的最后环节。

在白芨成熟后,需要及时进行采摘,并进行初步的加工处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生产白芨颗粒、白芨片等系列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七、市场推广。

在白芨种植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市场推广工作。

通过建立品牌形象、开展宣传推广、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将白芨产品推向市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总结。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合作种植,可以保证白芨的生长和产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合作种植的共赢局面。

白芨的组培育苗方法与设计方案

白芨的组培育苗方法与设计方案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白芨的组培育苗方法,①种子的采收;②种子的处理,先将白芨种子置于乙烯溶液中浸泡25~30h,接着将白芨种子转入消毒液中继续浸泡20~30min,最后将白芨种子用无菌水清洗后,置于0.1~0.2wt%的升汞中,振荡灭菌5~10min,再用无菌水清洗5遍以上;③增殖培养:将白芨种子接种到增殖培养基中培养得到一代白芨苗;④继代培养:将一代白芨苗分株后的单苗接种到继代培养基中得到二代白芨苗;⑤驯化培养:将二代白芨苗在自然光照下炼苗5~7天,接着将二代白芨苗从培养瓶中取出,用清水洗净根部后,置入培养室内的驯化基质中进行培养。

本技术容易操作、成本低,既能提高增殖系数及生根率,又能缩短培养周期、提高组培苗的质量。

技术要求1.一种白芨的组培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①种子的采收:采收成熟的白芨种子,用手轻轻搓除果皮后,再采用重力法将干瘪的种子除去后得到合格的白芨种子;②种子的处理,先将步骤①得到的白芨种子置于乙烯溶液中浸泡25~30h,接着将白芨种子转入消毒液中继续浸泡20~30min,所述消毒液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甘草酸1~2份、石榴皮提取物2~3份、鱼腥草提取物0.8~1.5份、乳化剂3~5份、酵母菌0.2~0.5份和无菌水150~200份,之后再将白芨种子从消毒液中滤出,并置于纱布中,在湿度为30~50%的条件下静置放置30~40h,最后将白芨种子用无菌水清洗后,置于0.1~0.2wt%的升汞中,振荡灭菌5~10min,再用无菌水清洗5遍以上;③增殖培养:向组培瓶中盛放5~6cm厚的增殖培养基,所述增殖培养基包括硝酸钙0.5~0.6g、18~25mg/L蔗糖、3~6g/L植物凝胶、2~3g/L WPM粉末、黄秋葵汁0.1~0.2g/L和1~1.2mg/L激素ZT,高温灭菌后将经步骤②处理的白芨种子接种到增殖培养基中,并密闭组培瓶,于温度为22~25℃、湿度为40~50%、光照为6000~7000LX的条件下培养至白芨种子长出芽孢,种苗长至2~3cm,培养得到一代白芨苗;④继代培养: 向另外一组组培瓶中盛放5~6cm厚的继代培养基,所述继代培养基包括硝酸钙0.5~0.6g、18~25mg/L蔗糖、3~6g/L植物凝胶、2~3g/L WPM粉末、黄秋葵汁0.1~0.2g/L和1~1.2mg/L激素ZT,高温灭菌后同时将经步骤③培养得到的一代白芨苗从增殖培养基中剥离后分隔成单苗,并将单苗的部分叶片或全部叶片切除,接着将单苗用无菌水冲洗后,再将单苗接种到另一组组培瓶中的继代培养基中,密闭组培瓶后于温度为24~28℃、湿度为45~55%、光照为6500~8000LX的条件下培养至单苗增长至原来的3~5倍,苗高至6~8cm后得到二代白芨苗;⑤驯化培养:将装有二代白芨苗的培养瓶转至自然光照下炼苗5~7天,接着将二代白芨苗从培养瓶中取出,用清水洗净根部后,将二代白芨苗分株后置入培养室内的驯化基质中进行培养,培养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4~28℃、湿度控制在60~70%、遮光率控制在70%以上。

白芨组培技术实验设计方案

白芨组培技术实验设计方案

白芨组培技术实验设计方案白芨(Bletilla striata)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药理作用。

然而,野生的白芨种群逐渐减少,且只在东亚特定地区分布,因此研究白芨的组培技术以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建立高效的白芨组培技术,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一:不同白芨幼苗处理的影响1.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处理对白芨幼苗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白芨种子、MS培养基、激素溶液(IAA、BA)。

-方法:-步骤1:将白芨种子进行表面消毒,接种于含有IAA和BA的MS培养基上。

-步骤2:设置不同处理组:A组为不加激素,B组为加入适量IAA,C 组为加入适量BA,D组为既加入IAA又加入BA。

-步骤3:观察每组幼苗的生长状况、增殖情况和根系形态。

实验二:不同营养盐浓度对白芨幼苗生长的影响1.实验目的:研究不同营养盐浓度对白芨幼苗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白芨幼苗、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

-方法:-步骤1:将白芨幼苗移栽至含有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中,分别设置低浓度组、中等浓度组和高浓度组。

-步骤2:观察不同浓度组幼苗的生长状况、根系形态和叶片数目,测定幼苗的鲜重和干重。

实验三:不同光照条件对白芨幼苗生长的影响1.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白芨幼苗生长和形态发育的影响。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白芨幼苗、灯光设备。

-方法:-步骤1:将白芨幼苗置于光照条件下,分别设置不同光照组:全光照、半阴影和全阴影。

-步骤2: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根系形态和叶片数目,测定幼苗的鲜重和干重。

同时测定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实验四:不同激素处理对白芨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1.实验目的:研究不同激素处理对白芨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白芨愈伤组织,不同激素溶液。

-方法:-步骤1:将白芨愈伤组织置于不同激素溶液中,分别设置IAA处理组、BA处理组和未处理对照组。

白芨种植技术课程设计

白芨种植技术课程设计

白芨种植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白芨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条件,掌握基本的白芨种植知识。

2. 学生能够描述白芨的繁殖方法和栽培过程,了解不同生长阶段的养护要点。

3. 学生能够认识并了解白芨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白芨的播种、移栽和日常养护工作,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白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参与白芨种植实践活动,培养对植物生长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激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科技实践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动手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教师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鼓励提问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白芨种植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白芨概述:介绍白芨的植物学特征、药用价值及经济意义,关联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 植物学特征- 药用价值- 经济意义2. 白芨种植环境条件:讲解白芨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等条件,关联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 光照- 温度- 水分- 土壤3. 白芨繁殖与栽培技术:详细介绍白芨的繁殖方法、播种、移栽及日常管理,关联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 繁殖方法- 播种技术- 移栽要点- 日常管理4. 白芨病虫害防治:介绍白芨常见病虫害的类型、症状及防治方法,关联教材第二章第四节。

- 常见病虫害- 症状识别- 防治措施5. 白芨采收与加工:讲解白芨的采收时间、方法及加工过程,关联教材第二章第五节。

白及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白及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白及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白及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因此备受中医界的青睐。

为了保证白及的品质和数量,需要采用科学的培育技术,其中培养育苗技术是关键之一。

一、选种选种是培育优质白及的第一步。

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茎肥大的母株作为种源,同时要注意保证种子的纯度和活力。

选种时应选择在生长期末期的母株,因为此时根茎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

二、育苗1.基质选择白及育苗的基质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同时要保证无病菌和杂草。

常用的基质有腐叶土、腐熟的鸡粪、珍珠岩等。

2.播种将选好的种子均匀撒在基质上,然后轻轻压实,覆盖一层薄土,再用喷雾器喷水保持湿润。

播种后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般在20℃左右,相对湿度在70%左右。

3.管理育苗期间应注意保持基质湿润,避免过度干燥或过度湿润。

同时要注意通风,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在苗期末期,应逐渐减少浇水,以促进根茎的生长。

三、移栽当白及苗长到5-6片叶子时,就可以进行移栽了。

将苗子取出,用剪刀修剪根部,然后将苗子移植到预先准备好的土壤中。

移栽后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度干燥或过度湿润。

四、管理移栽后的白及苗需要适当的管理,包括浇水、施肥、除草、松土等。

在生长期间,应注意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以保证白及的健康生长。

五、收获白及的收获时间一般在生长期末期,即秋季。

收获时应注意不要损伤根茎,同时要及时清洗和晾干,以保证品质。

综上所述,白及的培养育苗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科学的选种、育苗、移栽和管理。

只有通过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才能培育出优质的白及,为中医药事业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芽率(%)= 100%
3,原球茎的增殖和分化:
待种子萌发形成直径1~2mm的原球茎后,选取相同条件下长势良好原球茎在无菌条件下切割后接种到原球茎增殖培养基,每种培养基接种5瓶,每瓶10苗。培养条件为温度25℃、光强1500-25001x、每天光照9-10h。
30d后统计分析结果,找出生长好的增殖培养基,围绕该培养基做微变量调整,找出最适的培养基配方。
材料:
人工栽培的白芨成熟未开裂蒴果
实验用具及药品:
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光照培养箱、镊子、滤纸、无菌水、乙醇、升汞、MS培养基,1/2MS培养基、萘乙酸(NAA)、细胞分裂素(6-BA)、KT、IBA、土豆、活性炭、蔗糖等。
实验步骤:
1,配制培养基(各1L)
以下培养基均加入6.8-7.5g/L琼脂粉,Ph5.6- 5.8,高压灭菌锅中l2l℃下灭菌20min。
1.种子萌发培养基:
标号
基础培养基
6-BA
(mg/l)
NAA
(mg/l)
2,4-D
(mg/l)
KT
(mg/l)
IBA
(mg/l)
活性碳
(g/l)
土豆
(g/l)
蔗糖
(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MS
1.0
30
2
1/2MS
1.0
30
3
1/5MS
1.0
30
4
MS
0.1
1.0
2
40
5
MS
0.1
1.0
2
30
6
1/2MS
1.0
0.1
探究白芨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
白芨为兰科草本球根植物,又名紫兰、连及草、甘根、白给,植株高18-60厘米。白芨的初生假鳞茎是圆球形,生长到一定程度才形成V字形块状假鳞茎。叶4-6枚,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8-29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白芨喜凉爽气候及腐殖质丰富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半阳地也可栽培,但干旱、高温,会使叶片枯萎黄。3月下旬萌芽,霜后地上枝叶枯萎,白芨的花粉呈块状不易散开,所以在授粉上也不是很有利。白芨的种子极细小,似粉末,状没有胚乳,只有几个细胞构成的发育不完全的胚,种子萌发率极低,且自然繁殖困难,所以野生资源较稀少,是我国的一种珍稀濒危的保护植物。白芨属有九个种类,产于中国的就有四种,白芨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均有分布,生长区域较广。由于多年的掠夺式采挖,加上生境日恶化,使得野生白芨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边缘。白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联苄类、菲类及其衍生物,此外,还含有少量挥发油,粘液质,白及甘露聚糖以及淀粉(30.5%),葡萄糖(1.5%)等。最近几年,对白及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联苄类、二氢菲类和联菲类化合物上,并从中分离鉴定出一系列新的联苄、二氢菲和联菲化合物。白芨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消肿生肌之功效。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白芨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白芨的用药需求急剧增加。但白芨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萌发和生长,实生苗的栽培较为困难,仅靠分株繁殖,周期长,繁殖效率低,而且耗种量大,很难满足大量栽培的需要。白芨正面临着资源难以满足市场的严峻现实。
2,4-D
(mg/l)
KT
(mg/l)
IBA
(mg/l)
活性碳
(g/l)
土豆
(g/l)
蔗糖
(g/l)
1
MS
1.0
0.1
30
2
MS
1.0
0.5
30
3
MS
1.0
0.5
1.0
30
4
MS
1.0
0.5
0.5
30
5
1/2MS
1.0
0.1
30
6
1/2MS
0.5
1.0
30
7
1/2MS
1.0
0.5
1.0
30
8
1/2MS
0.1
1.0
0.5
200
30
17
1/2MS
0.1
1.0
0.5
40
30
4.移栽基质配比
编号1234
基质沙蛭石:泥炭:珍珠岩沙:泥炭:珍珠岩泥炭:珍珠岩
配比11:2:11:2:11:1
2,种子消毒与接种
白芨蒴果用清水洗净,洗衣粉溶液浸泡10min再用清水冲刷洗净,在超净工作台上采用70%乙醇消毒30s,再用0.1%升汞消毒10~15min,用无菌水冲洗3~4次,在滤纸上吸干水分,从果实中部拨开,快速接种到培养基上,每种培养基接种5瓶,每瓶5株。种子萌发条件为昼温20-25℃,夜温18-20℃,暗培养7d再转入光培养。观察种子萌发情况,统计萌发个数及生长情况。找出生长好的种子萌发培养基,围绕该培养基做微变量调整,找出最适的培养基配方。
生根率= 100%
5,移栽
白芨试管苗生根后,当苗约高4cm时,可进行炼苗移栽,移栽前,先将培养容器打开,在室内光照下进行3天炼苗,然后再移出小苗,用清水将根系的培养基冲洗掉,再栽入准备好的基质中。基质使用前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
香蕉泥(g/l)
活性碳
(g/l)
番茄汁(g/l)
土豆
(g/l)
蔗糖
(g/l)
1
MS
0.1
1.0
40
2
MS
0.1
1.0
30
3
1/2MS
0.1
1.0
30
4
1/2MS
0.1
0.5
30
5
1/2MS
0.1
0.5
2.0
30
6
1/2MS
0.1
0.5
2.0
30
7
MS
0.5
0.5
0.5
30
8
MS
0.5
0.5
0.5
30
9
1/2MS
0.5
0.3
40
10
1/2MS
0.1
1.0
0.5
2.0
30
11
1/2MS
1.0
1.0
1.0
30
12
1/2MS
1.0
0.5
0.5
0.5
2.0
30
13
1/2MS
0.1
1.0
0.5
0.5
2.0
30
14
1/2MS
0.1
1.0
1.0
0.5
0.5
30
15
1/2MS
0.1
1.0
0.5
75
30
16
1/2MS
本试验采用白芨种子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无性繁殖,旨在为实现白芨种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快速扩繁技术支持。
实验目的:
通过不同的基本培养基,不同激素浓度配比、有机物浓度等对白芨组织快繁的影响。筛选得到白芨组织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建立白芨组织快繁体系。
实验方法:
以MS或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激素,有机添加剂等,观察白芨种子的萌发,增殖,生根情况,找出最佳培养基配方。
30
7
1/2MS
0.5
0.1
30
8
1/2MS
0.5
0.5
30
9
1/2MS
0.5
0.5
30
10
MS
1.0
0.1
30
11
1/2MS
1.0
0.3
0.2
30
12
1/2MS
0.1
0.5
0.1
30
13
1/2MS
1.0
30
30
14
1/2MS
1.0
40
30
2.增殖培养基:
标号
基础培养基
6-BA
(mg/l)
NAA
(mg/l)
增殖倍数=
4,生根培养
当将无根幼苗生长高度约达3cm时,将其切分成单芽,无菌条件下转入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诱导培养,每种培养基接种20株。培养条件为温度25℃、光强1500-25001x、每天光照9-10h。30d后观察植株的生根长短,粗细情况以及整棵植株的长势情况,找出生长好的生根培养基,围绕该培养基做微变量调整,找出最适的培养基配方。
0.8
0.3
2.0
30
9
MS
0.5
0.5
30
10
MS
0.1
0.5
30
11
MS
1.0
0.1
0.5
0.5
0.5
1.0
30
12
MS
1.0
0.1
0.5
30
30
13
MS
1.0
0.1
0.5
40
30
3.生根培养基:
标号
基础培养基
6-BA
(mg/l)
NAA
(mg/l)
2,4-D
(mg/l)
KT
(mg/l)
IBA
(mg/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