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循证证据ppt课件
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抵抗的对照研究

5 a e, n ld g3 l , 0 fm ls m a g (4 6 )y as gv n po lao e 1 , a , ef m n 05g 2t s 0 c s s i u i 0ma s 2 ae, e n a e 4  ̄ . e r ie i i z n 5mg d y 1 m t r i . , me c n e e 4 , gt o i a
(P )p s rnil lo ua (2 B ) g c t e goi ( A c fsn sl (I S, otrn i nui F G, ot ada 2 hbodsgr P h G , l a d hmolbn Hb l) at gi ui FN ) ps a da 2 hisl p y e , i n n p l n (2 l S tel e o eidxc ags R sl f r ra n,h h c dct fh et n r pcmprdwt s g — P hN ) vl f e h ne. eut A t et tteceki ia r et a h e t n h s e t me n o o t r met o o ae i il gu h ne
ssa e c n r ls u it nc o t o t dy
TENG pi g Ya n S n h n Ba a e pl s ia fGu ng o ,S nz en 51 01, na he z e o n p o e SHo pt lo a d ng he h Nhomakorabea1 Chi
T A工 著 口 T E论 l E B
H 工 NA H E A L T I 工 N D U S T 口 Y - 4
吡格 列酮 与二 甲双 胍联 合治疗 2型糖 尿病 抵抗 的对 照研 究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目的:分析利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
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吡格列酮治疗。
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血脂、体重指数(BMI)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糖、HbAlc、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脂代谢得到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餐后血糖、HbAlc、HomaIR及血脂改善优于对照组。
对照组BMI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没有明显变化。
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标签:吡格列酮;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糖尿病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生率较高,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并且大多于中年后发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1]。
2型糖尿病的治疗关键是改善胰岛B细胞的损伤及其功能衰退,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达到稳定血糖的治疗目的[2]。
盐酸吡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它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我院近年来采用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4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双盲自愿的原则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5—72岁,平均(56.3±6.5)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12例,女9例;年龄37-75岁,平均(55.8±7.1)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WH01999糖尿病診断及分型标准,并且排除伴有严重的心、肾、肝等脏器疾病的患者。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6-07-22T16:18:41.5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作者:张悦翔[导读] 研究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
怀化市中医医院湖南怀化 418000【摘要】目的:研究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
方法:试验对象: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2例2型糖尿病患者。
患者分组方法:中心随机系统法。
42例患者分为单纯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两个组别。
单纯用药组单独用二甲双胍治疗;联合用药组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
观察指标:(1)控糖效果;(2)不良反应发生率;(3)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HbAlc的差异。
结果:(1)联合用药组相比于单纯用药组控糖效果更高,X2检验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2)两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X2检验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3)用药前两组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HbAlc相似,t检验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用药3个月联合用药组相比于单纯用药组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HbAlc改善更显著,t检验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安全有效,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二甲双胍;吡格列酮;2型糖尿病;疗效糖尿病为临床多发常见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在于促进胰岛素敏感性的提高,减轻胰岛β细胞损伤,延缓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发挥降糖作用[1]。
本研究对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试验对象: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2例2型糖尿病患者。
患者分组方法:中心随机系统法。
42例患者分为单纯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两个组别。
所有患者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除外1型糖尿病、酮症酸重度、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患者。
21例联合用药组患者中: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低至42岁,高至78岁,年龄平均值(56.34±2.29)岁。
中国《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方案。
初始剂量与滴定策略
初始剂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适当的初始剂量。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 滴定至最佳剂量。
滴定策略
滴定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血糖、血压、体重等指标,并根据患者反应及时调整 药物剂量。滴定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长期随访管理建议
定期监测血糖
长期随访过程中,需定期监测患 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 红蛋白等指标,以评估血糖控制
尿路感染风险
SGLT2i类药物可能导致尿路感染风险增加,应定期评估患者泌尿系统症状,必要时给予 相应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风险
虽然罕见,但SGLT2i可能增加DKA风险。对于疑似DKA患者,应立即停用SGLT2i,并给 予相应治疗。
长期心血管获益证据梳理
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显著降低2型糖 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等)风险。
01 02
药物作用机制互补
SGLT2i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来降低血糖; 二甲双胍则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和改善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来 降低血糖。两者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
安全性良好
SGLT2i和二甲双胍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联合使用不增加低 血糖风险。
03
指南推荐
国内外多个指南均推荐SGLT2i联合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
提高患者依从性
通过教育患者了解SGLT2i 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及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 高患者依从性。
增强患者信心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 程,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 心。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 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 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 压力。
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

可 靠 性 , 反 映肝 内炎 症 活动 及 肝 细 胞 变 性 坏 死 情 况 , 临 床 能 对
诊断 、 治疗 有重 要 实 用 价 值 … 4。 应 用大 黄廑虫 丸联 合 戒 酒 治 疗 后 , 者 血 清 H 、 N、C一 患 AL P
化 的 有 效性 。大 黄 廑 虫 丸 是 东 汉 名 医 张 仲 景 《 匮要 略 》 的 金 中
著 名方 剂 , 治 “ 劳 虚 极 赢 瘦 , 胀 不 能 食 ,食 伤 、 伤 、 主 五 腹 忧 饮 伤 、 劳 伤 、 伤 、 络 营 血 伤 , 有 干 血 , 肤 甲错 , 目 黯 房 饥 经 内 肌 两 黑 ” 干血 痨 ” 虽 然 该 方 并 非 专 为 治 疗 肝 硬 化 而 设 , 其 遣 的“ , 但 方 用药 与 中 医认 为 肝 纤 维 化 的 本 质 是 肝 血瘀 阻 、 热 未 尽 , 湿 治 疗应 活血 化 瘀 、 泻 湿 热 、 毒 的 观 点 十 分 吻合 。 清 解 另外 , 研究 发 现 , 精 性 肝 病 预 后 和 戒 酒 密 切 相 关 , 酒 酒 戒 在 脂 肪 变 性 、 性 肝 炎 、 质 过 氧 化 、 症 和胶 原 沉 积 中 都 发 急 脂 炎
盐 酸 吡格 列酮 联 合 二 甲双 胍治 疗 初 发 2型 糖 尿 病
曹秀娟 ( 苏省 邳 州市人 民 医院, 苏 邳 州 2 10 ) 江 江 230
[ 要 ] 目的 观 察 盐酸 吡 格 列 酮 联 合 二 甲双 胍 治 疗初 发 2型糖 尿 病 ( 2 M ) 摘 TD 患者 的 疗 效 和 安 全 性 。 方 法 新 诊 断 DM 患者 7 6例 随 机 分 成 治 疗 组 3 9例 及 对 照组 3 7例 , 治疗 组 予盐 酸 吡 格 列 酮 1 m / 5 g d联 合 二 甲双胍 O 2 .5 g口 服 每 天 3次 , 照 组 予 二 甲双 胍 0 5g口服每 天 3次 , 治 疗 3个 月 , 察 2组 治 疗前 后 空 腹 及 餐 后 2h血 糖 ( B 2 对 . 均 观 F G。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循证证据PPT幻灯片PPT共30页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吡格列酮联合二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循证证据PPT幻灯片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循证证据ppt课件

2. 次要疗效指标——空腹血糖
用药12周后,两组的空腹血糖均有明显下降( p<0.01)
mmol/L 12 10 8 6 4 2 0
10.10 6.68
二甲双胍组
空腹血糖治疗前后变化
9.01 6.71
治疗前 治疗后
卡双平组
2. 次要疗效指标——餐后2h血糖
用药12周后,两组的餐后2h血糖均有明显下降( p<0.01) 卡双平组较二甲双胍组降幅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
100
Maximum
90
100%
80
70
60
50
40
30
Maximum
30%
20
10
0
TZDs
双胍
若TZDs+双胍:
✓ 增敏更强效 ✓ 保护β细胞功能 ✓ 降糖更持久,减少继发失效
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 2011版
一外一内,完美配合
作用机制: 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相叠加
外周胰岛素抵抗 (主要在肌肉、脂肪)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 尿病的循证证据
主要内容
一.胰岛素抵抗的危害 二.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内外兼修 三.多中心临床研究:卡双平VS二甲双胍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始动因素并贯穿始终
正常
350
300 250
血浆葡萄糖 200 (mg/dL) 150
100 50
糖代谢受 损
Pre Diabetes (IFG、IGT)
MI
MI
MACE: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J Clin
0.4
0.2 MET+ 吡格M列e酮t +
MET+ Met + DPP4 罗格M列e酮t +
吡格列酮合并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5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N FOR IGN M DI L T R T M NT2008NO.23C HI NA FOREI GN MEDI CAL TREATMENT药物与临床我院自2005年1月以来,应用吡格列酮合并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5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0例2型糖尿病人门诊新诊断时口服75g 葡萄糖的标准O GT T 试验确诊,并未行任何治疗的病人。
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63岁,平均52.6岁,其中18例合并血脂代谢异常,12例合并高血压,10例既有高血压又合并高血脂。
1.2治疗方法在饮食控制加运动治疗的基础上,给吡格列酮(北京太洋药业公司生产)15m g ,每日1次口服,同时给予二甲双胍(施贵宝制药公司生产),起始量为500m g,每日2次口服,以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最大量为500m g,每日3次口服。
部分患者开始服二甲双胍时出现轻度的腹痛、腹泻,可随服药时间延长而缓解。
1.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 —±s)采用t 检验。
2结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监测体重、抽取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S IS )。
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测定参照文献[1]计算S I S 的方法:SIS=In[1/[空腹血糖(m mol/L)×空腹胰岛素(mU /L)]]的绝对值。
治疗3个月后,患者B MI 、F BG 、P B G 、H bA1c 、TC 、TG 、L DL 、I S I 均较治疗前降低,H DL -C 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患者治疗前后指数变化比较(x —±s)注:*P <0.053讨论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传统采用阶梯疗法: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再给予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一般先选择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8
20 16 12 8
BMI相同时, 中国人和印度人比白种人
胰岛素抵抗更重!
14.1﹡
* P=0.005 ( vs. 白种人)
9.9﹡
4
0
白种人
中国人
印度人
P=NS BMI(Kg/m2)
白种人 23.3 ±1.6
中国人 21.8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印度人 22.1 ±1.5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3; 27(7): 784-9.
0.8
Referent
1.0
0.8
Referent
0.6
0.6
0.4
0.4
0.2
MET+ Met吡+格列酮Met + DPP4
MET+
MET+ 磺脲
磺脲+胰岛素
Me罗t +格列酮 Met磺+ 脲 Sulphonylurea Met + Insulin
0.2 MET+ 吡格M列e酮t +
MET+ Met + DPP4 罗格M列e酮t +
胰岛素敏感性
100
Maximum
90
100%
80
70
60
若TZDs+双胍:
增敏更强效 保护β细胞功能
50
降糖更持久,减少继发失效
40
30
Maximum
30%
20
10
0
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 2011版
TZDs
双胍
9
10
一外一内,完美配合
外周胰岛素抵抗 (主要在肌肉、脂肪)
吡格列酮
+
改善 血糖 控制
Duration of diabetes
12
16周、双盲、开放标签研究:共纳入328例患者,随机接受吡格列酮30-45mg + 二甲双胍或安慰剂+二甲双胍治疗。
HbA1c平均改变 (%)
安慰剂+二甲双胍
FPG平均改变 (mg/dl)
安慰剂+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
随访时间(周) * P≤0.05,与基线相比;†P≤0.05,与安慰剂+二甲双胍相比
2.0
1.8
1.6
1.4
1.2
1.0
0.8
Referent
0.6
0.4
0.2
MetM+ET+ Met + DPP4
MeMt +ET+ MetM+ ET+Sulph磺on脲ylurea M磺et +脲In+s胰ulin岛素
Pioglita吡zo格ne列酮
Rosiglit罗azo格ne列酮Sulphon磺ylu脲rea
1
一.胰岛素抵抗的危害 二.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内外兼修 三.多中心临床研究:卡双平VS二甲双胍
2
正常
350
300
250
血浆葡萄糖 200 (mg/dL) 150
100
50
糖代谢受 损
Pre Diabetes (IFG、IGT)
糖尿病
Diabetes diagnosis
血糖失控、多种并发症 餐后血糖
磺Su脲lphonylure磺a 脲M+et胰+ 岛Ins素ulin
Hazard ratio (± 95% CIs)
Dea全th 因死亡率
2.4 2.2
心梗
2.4
卒中MMAACCEE
2.2
Hazard ratio (± 95% CIs)
2.0
2.0
1.8
1.8
1.6
1.6
1.4
1.4
1.2
1.2
1.0
随访时间(周)
Clin Ther. 2000;22(12):1395-1409.
13
自基线的变化 (ng/mL)
Insulin and C-peptide at 16 weeks
0.5 0 +0.4 ng/mL
-0.5 -1
+0.1 ng/mL
p<0.05
p<0.05
-0.1 ng/mL
-1.5
-2
肝糖输出过多
二甲双胍
11
生活方式 调节
口服降糖药 单药治疗
10 9
更早达到控制目标
减少大剂量单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口服降糖药
联合治疗
口服降糖药
大剂量治疗 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 + 基础胰岛素 + 每日多次胰岛素
HbA1c (%)
8 ACTION POINT:
7
HbA1c = 7%
HbA1c = 6.5% 6
5
怎么办
+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始动因素 + 胰岛素抵抗贯穿整个T2DM自然病程 + 胰岛素抵抗加重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 胰岛素抵抗参与糖代谢、脂代谢等多种
代谢紊乱
危害大!
中国T2DM人群胰岛素抵抗严重
需重视!
6
一.胰岛素抵抗的危害 二.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内外兼修 三.多中心临床研究:卡双平VS二甲双胍
MET+ 磺脲
磺脲+胰岛素
磺脲Met + Sulphonylurea Met + Insulin
7
二甲双胍
肝脏
肌肉
激活AMPK
激活AMPK
ACC活化 SREBP-1表 达
糖异生
脂肪生成酶 基因表达
葡萄糖摄取
脂肪酸氧化 VLDL合成
脂肪肝 肝脏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敏感性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 2011版
.
TZD
二甲双胍
8
二甲双胍 & TZDs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比较:
空腹血糖
250
200
相关功能 150
(%)
100
胰岛素作用
50
β细胞功能
0
-15 -10 -5
0
5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水平
10 15 20 25 30
糖尿病进程(年)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 (2009):S329-S339
3
一项关于普通人群,按性别、年龄分层(男450人,女438人,年龄:40-79岁),其胰岛素抵抗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Prevalence of insulin resistance (%)
100
83.9
84.2 88.1
80
65.9
53.5
60
62.8 58.0
40
20
0
N=888 (男=450 女=438)
Diabetes 1998; 47:1643–1649..
4
胰岛素敏感指数 (mg/min kg FFM/μU/ml)
Hazard ratio (± 95% CIs)
2.4
2.2 MACE
2.0
1.8
1.6
1.4
1.2
1.0
0.8
Referent
0.6
0.4
0.2
PM吡iogME格lTiet列+atz+酮one
Met + DPP4
METM+et + 罗Ro格si列glit酮azone
MEMT+et + S磺ulp脲honylurea
-2.1 ng/mL -2.5
胰岛素
C-肽
安慰剂 +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 + 二甲双胍
Clin Ther. 2000;22(12):1395-1409.
14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2011, 10:65
15
Hazard ratio (± 95% CIs)
2.4
2.2 D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