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社会理想

合集下载

总结庄子的性格特征及思想

总结庄子的性格特征及思想

总结庄子的性格特征及思想庄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深邃而幽默,包含着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庄子的性格特征可以概括为淡泊、懒散、超然和幽默。

他主张追求自由与自在的生活状态,宣扬无为而治,反对一切功利主义的追求。

他不愿被社会琐事所困扰,倡导放下一切欲望,舍弃世俗的名利追求,追求心灵自由和灵魂的升华。

他在《逍遥游》中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表达了他对自己生命理想追求和对世俗一切假象的不屑。

其次,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无为而治”、“胡乱而生”、“太虚原则”和“忘我自然”。

他反对人为的干涉和劳累,主张顺应自然,尊重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他认为,人在追求个人自由的过程中,应该遵循顺应天道、自然而然的原则,不做违背本性的勉强和妄为。

他在《齐物论》中写道:“吾齐彼不齐兮,修予以俟吾将。

吾未得谓是修之而甚劳也,有时而更益谬乎!且夫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未也。

夫天之厚君子者也,以其未缴也。

”,提出了顺应自然、以从容对待生死的观念。

庄子的思想中还有一种反抗和激进的想法,他主张对传统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颠覆,提倡个人追求自由与自在的生活方式。

他在《庚桑楚》中写道:“桚、楚之人,修其德行然后敬其亲,修其戎行然后敬其君。

庖人虽不肖,敬其神而诚以事之。

”,提出了社会中个人追求自由与自尊的观念。

庄子的思想还包括对于人类智慧与自由的思考,他在《养生主》中提出了“忧民之志,甚思其志,不能万全之也。

德齐于医,可保藏也;曜于星,可报世也;浑沦于万物,可事焉也;神明于鬼神,可与游也。

”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和养护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追求智慧与自由。

综上所述,庄子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体系深受世人的推崇和喜爱。

他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淡泊、超然和幽默;思想主要包括“无为而治”、“胡乱而生”、“太虚原则”和“忘我自然”。

庄子的社会思想

庄子的社会思想
庄子的社会思想

庄子简介 庄子社会思想概括 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的思想核心 庄子反社会的社会思想
– –

– – –
反文明的文化观 反社会化的“真人”观 社会退化论 “至德之世”的蒙昧理想社会 “不治”“无为”的社会对策论 消极出世的社会态度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 曾为漆园小吏,生活清苦而安贫乐道。《庄子》是先 秦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著作,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集 大成者。 返回
消极出世的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
1.
2.ຫໍສະໝຸດ 3.首先是不求功利 其次是超越情感 最后要达到否定自我超越生死
总之庄子的人生态度是虚无、消 极、出世的、与佛教相联系。
返回
返回
反文明的文化观
知识是大乱之源 仁义毁道德 “儒墨毕起”是祸根
1. 2. 3.
返回
反社会化的“真人”观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庄子追求完全合于自然的“真人”的人格。 这种摆脱一切外在限制的理想人格,只是庄 子的幻想,但后世的道教却视其为一种神仙 状态。
返回
社会退化论

在古今之辩上,庄子和老子以及儒家是一致的, 都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退化,这是一种悲 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历史观。
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认为人生无常,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 生在世如同大梦一场。人生充满痛苦与忧伤,要 求得解脱,就应该忘掉生死与是非。庄子从等物 我,齐生死的观点出发,幻想出一个不受任何条 件限制而绝对自由的境界,并在此精神境界中体 验超现实的逍遥之乐。
返回
《庄子》的思想核心

在《庄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的本原, 是最先的存在,是世界万物的渊源。“道”不仅 是本原,也是万物生灭、运动的一般规律,万物 从道生,灭亡之后又复归于道。道的运动表现为 气,气的聚合便构成形体,形体离散之后又回复 到原始状态的气,得到气,则天高地广,日月运 行,万物昌盛,万物的生成、发展、灭亡都是气 运动的结果,人也不例外。

庄子庄子思想主张

庄子庄子思想主张

庄子庄子思想主张庄子思想学说对历代名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他赞颂自然,崇尚主德之世的理想社会,成为后世许多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文学家描绘理想之国的楷模。

因此很有必要做一番践论。

窥视一下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忙碌穿梭于世间,又有多少人不是为了金钱而无形地在为自己挖着坟墓,名利与金钱似乎已把太多人推向了深渊,吞噬着人们的原本拥有的那颗明净的心灵,fu败也因此而存在。

难道人们真要躺进用名利与金钱铸成的棺材吗?悲也!悲也!真的太多的人都应该学习一下,了解一下庄子的思想学说,鸢飞戾天者,望“庄”息心;经纶世务者,窥“庄”深思,庄学中的隽语层出不穷。

我们真须细细品位一番。

因此践论一下庄子的学说思想是相当有必要的。

与看重人的社会属性,带有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的儒家学说相比,庄子思想则是一种着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怀人的生命和精神学说,庄子自然人本精神首先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上,带有一种强烈的个性色彩,在此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庄子的自然人本精神对中国文人独立人格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庄子的思想培养了陶渊明达现放任的精神品格;苏轼对庄子的思想也有着深刻的领会。

因此,他善于把庄子的某些思维形式引入艺术领域。

改造成为颇具特色的艺术思想;辛弃疾词创造了雄奇阔大的意境,也大有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气势,阮籍这位着名的竹林任人放浪的性格和反抗封建礼法的精神品质直接形成的原因就是庄子对黑暗现象的愤怒情绪和叛逆精神;庄子的浪漫主义文风也传给了李白,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影响中国文人至深的,与其说是追求这种理想人格,倒不如说是在追求这种人格过程中的泯是非,齐物我的精神修养训练,以及庄子自然人本精神对人的个体意识的张扬,庄子的自然人本精神不仅仅在塑造中国文人的文化性格上起了重要作用,也对他的文艺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庄子思想之所以一直能引起深广而持久的激动,就因为他它的独特力量穿透黑暗现实的重重屏障,告诉生活在绝望中的人们,如何可以在内心审处守护最后的不可剥夺的尊严,平息那些追求名利人们的心灵,庄子思想这朵开放在人生旅途上的清奇之花,多少个世纪后,它的姿影还是那样清丽纤秀,仍然将它那醉人的芬芳飘荡在整个世界之上,庄子深邃的思想学说一直都强烈地吸引着后世的人们,其思想依然生机盎然地生长在今天我们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庄子给我们的启示

庄子给我们的启示

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庄子》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智慧的经典,对后世的文化和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与逍遥。

庄子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本性,超越一切限制,无所依赖,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逍遥。

他用大鹏鸟、泽雉、无厚刀等形象来表达这种理想境界,也用宋荣子、列子、内卷等例子来批判那些受制于外部评价、功名利禄、情欲之累的人。

庄子的自由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在面对紧张的竞争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保持一种平和而豁达的心态,追求自身精神上的追求和自由,不要被他人或物质所束缚或影响。

2、独立与清醒。

庄子是一个捍卫自由的斗士,也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家。

他不迎合统治阶层,不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因为社会评价和自然变化而改变自身。

他用一种局外人的清醒头脑和不妥协的态度面对世界。

庄子的独立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在各种信息交织和价值观冲突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姿态,不要被洪流所裹挟,随波逐流,丧失自我。

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力,不要盲目跟从或模仿他人。

3、平常与顺应。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就像日夜更替一样不可改变。

他把生死看成是道的变化,死亡是生命状态的另一种延续。

他用自己的妻子死后敲瓦缶唱歌的故事来表达这种对生死的超越和平常。

庄子的平常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对待人生的起起落落,保持一种平常心和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要因为成功而骄傲,也不要因为失败而悲观。

我们要把握好自己的命运,活在当下,以一种坦然安之的态度面对必经的死亡。

4、齐物与合一。

庄子提出了齐物论,即认为万物都是道的表现,没有绝对的是非好坏之分,只有相对的差异和转换。

他用鲲鹏、蝼蚁、鲋鱼、骊龙等比喻来说明不同的视角和标准会导致不同的判断和评价。

他主张人应该用一种无分别的眼光看待万物,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

庄子的齐物思想可以启示我们用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强加于他人或事物,不要因为偏见或歧视而排斥或伤害他人或事物。

庄子思想主张及著作有哪些

庄子思想主张及著作有哪些

庄子思想主张及著作有哪些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扩展资料
庄子思想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

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庄子的著作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热20已有928 次阅读2010-06-09 09:25内容提要: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境界,从其基本的意义上来看,就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从人生的角度来诠释,就是指人的理智所面对的那个客观世界里,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所达到的层次,或者说人的主观理智超越客观存在的能力。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庄子的代表之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的文风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风格。

当然,文以载道,《逍遥游》最精华的还在于文章的哲理性。

全文的主旨是论证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牵挂、无阻碍的境地。

全篇以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用寓言和比喻的方法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使人的精神活动入乎优游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地,必须顺其自然,超脱现实,明“无用之用”,臻于“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将自己与万物混为一体,而切不可为外物所役,为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所束缚。

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来阐述他的逍遥境界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的人生观及现实意义

庄子的人生观及现实意义

庄子的人生观及其现实意义庄子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中最伟大的精神领袖之一,其深邃、乐观、豁达、汪洋的人生哲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奇葩。

而洋溢在庄子哲学、文学著作中的乐观精神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早已成为当代国人人文精神的典范。

庄子人生观蕴涵着许多积极的思想因素,如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合一,反对人为物役的观念,对生死和名利的豁达情怀,渴望达到理想人生境界的恢宏精神等。

这对于当代学生调整心态,构建多层次的和谐关系,塑造理想人格,追求完美人生境界,拥有健康乐观的人文精神世界,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庄子人生观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人生对物质的依附关系,过平易恬淡的生活,不因所谓人生的辉煌腾达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也不因生活窘困而变得庸俗不堪;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超越生死,傲立于天地之间,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的和谐圆融的人生最高境界。

(一)反对物役,追求人格独立。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他意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的苦难,人间的不平和强者的卑劣都是“人为物役”的结果。

庄子认为,许多人为过于膨胀的欲望所迷惑,狂热地追逐名利,一生为“外物”所役所累,成了名和利的奴隶。

庄子认为这些人犹如“以侯之珠,弹千仞之雀”(《庄子·让王》),得到的十分微小,损失的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人性人格的伤害或扭曲。

因而这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是可悲的。

庄子认为人的最高享受是精神的满足,而不是对身外的物质财富的占有。

庄子一生极力推崇至人、神人、圣人以及真人的理想人格的精神世界,其实质就是追求一种乐观、豁达、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

庄子告诫人们:生当乱世,人欲横流,要做一个真正的人、理想的人、有价值的人,一定要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尊严,而只有追求“平易恬淡”的质朴生活,做到无知、无欲、无情,超越一切束缚和制约,遨游于无限广大的宇宙,才可能维护人的尊严、保守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独立人格。

庄子与道家思想

庄子与道家思想

庄子与道家思想庄子和道家思想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自由自在的个人境界和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提出了“窃知”、“忘形”、“齐物”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无缝连接,认为天地之间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人应该学会保持自然、自由、平衡的状态,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这个思想和庄子提出的人类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是紧密相关的。

庄子的思想主张个人追求自由自在,摆脱常规和约束,达到若即若离的自由状态。

他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但是,这种自由状态并不等同于放纵自己,而是指人应该在达到自由和快乐的同时也要有节制和约束。

庄子基于这种思想,提出了“道”和“德”的概念。

在庄子看来,“道”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存在于所有物质之中,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

人们只有通过自我超越和全面的思考,才能够达到这种状态。

“德”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态度,包括诚实、正义、温和、谦虚等品质。

庄子认为,只有在道和德的指引下,人才能够真正地得到自由和快乐。

庄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人陷入了自我保护和追求个人利益的泥潭中,而庄子的思想则提醒人们,必须重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个人利益的局限,寻求更高的自由和快乐。

与庄子思想密切相关的就是“无为而治”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政府应该少干预社会,让社会自然而然地发展。

庄子通过“无为而治”的理念,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当时的政治治理方法,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和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都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的自由和自然的精神。

庄子的思想以其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的社会理想
【摘要】庄子是先秦时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个性鲜明独特,思想博大精深。

从表面上看,庄子选择远离社会政治,隐居于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是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关怀社会和世人。

尽管庄子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有其不足且难以实现,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理论智慧和思想资源,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庄子;理想社会;至德之世
庄子是先秦时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个性鲜明独特,思想博大精深。

从表面上看,庄子远离社会政治,隐居于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是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关怀社会和世人。

尽管庄子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有其不足且难以实现,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理论智慧和思想资源,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庄子的社会理想产生的现实背景
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影响的思想家都会根据自己对现实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而提出各具特色的理想。

庄子的社会理想的产生源自于黑暗的现实社会。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时候天下处于分裂战乱的状况已长达近五个世纪,周天子统治地位也在逐步丧失,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①,黎民百姓们在痛
苦地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在庄子看来,现实的社会中,“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②庄子认为,天下有道,圣人才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就只能保全性命。

而在现在的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

幸福轻得难以承受;祸患却重得无法避免。

显而易见,庄子通过这段文字表达了对于当下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悲观失望,这也正是其社会理想产生的现实背景。

二、“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
面对混乱无道的社会现实,庄子提出了他的“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

(一)“至德之世”之貌
庄子多次提到“至德之世”,用热情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性纯朴、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自由而素朴的美好社会蓝图。

现引用如下:
“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马蹄》)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
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

是故行而无迹,事事而无传。

”(《天地》)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夏多积薪,冬则场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盗跖》)
由上可见,庄子的“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是素朴的、自由而快乐的、平等的、和谐的。

在“至德之世”中,人们无知无欲,人性敦厚纯真;没有政治高压,不知伦理规范,没有沉重的生活负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们知足无贪,无忧无虑。

(二)“至德之世”的特征
首先,“至德之世”是在古远的过去。

在庄子的设想中,“至德之世”是存在于黄帝时代之前,是人类最初形成的时代。

或许,在庄子看来,只有在那古远的时空里才能有理想的社会。

其次,在“至德之世”里,人们“卧则居居,起则于于”。

意思是说,百姓睡觉时安然恬静,起身时宽舒自适。

人们的行为完全处于自在的状态,没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

《马蹄》篇还有:“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即
是说,在道德最为高尚的时代,人们的行为都是质朴稳重的,人们的精神都是稳固专一的。

彼此之间和睦相处,既不害人,也不必担心被人所害,因而能够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之所以能够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世俗礼义道德的束缚,人们率性而为,合于大道。

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政治的高压,君上和人民相安无事,虽有君却好似无君,人民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所谓“上如标知,民如野鹿”(《天地》)就是其形象的说明。

总之,在“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里,没有政治的管束和道德的束缚,没有相互的争斗和贪婪的私欲,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最后,“至德之世”是和谐的。

在“至德之世”里,草木滋生,禽兽众多,人与自然万物和睦共处。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远古时代的人们敦厚质朴,没有机心,他们并不以“万物的灵长”自居,也没有征服自然以适己的野心,这样,人与自然万物才能如此和谐亲善,物我同一。

三、“至德之世”之我见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庄子的“至德之世”具有复杂的双重性质。

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性。

就庄子所处的时代而言,长期的诸侯割据,频繁的兼并战争,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造成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混乱不堪,普通百姓流离失所,承受着巨大的灾难。

而礼崩乐坏又导致旧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失去效用,人们为追求功名利禄,勾心斗角,整个社会充斥着自私、
贪婪、虚伪等行为。

正是有感于此,庄子才构想出一个没有战乱、罪恶和痛苦的理想社会,表达他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尖锐批判。

在庄子看来,世人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劳心损性,失去了本该有的简单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不值得的。

尽管庄子对黑暗的现实社会感到失望,却并没有远离社会,而是冷静思考其根源,设计出了“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并希望人类能生活在“至德之世”里,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可见,庄子的社会理想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的,体现了他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另一方面,庄子的“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也有明显的主观虚构性和幻想性。

崔大华先生认为,“庄子描写在‘至德之世’,‘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雀之巢可攀而窥’,人们‘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这就是说,原始状态下的人与自然(如动物)的关系是极其和谐友善而无任何对立和斗争;原始人的内心世界是极其恬静安宁而无丝毫烦扰和不安。

总之,正是不满和失望于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混乱,庄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也才设计出了“至德之世”理想社会,希望以此范导社会,指引人生。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可贵的。

不过,庄子在揭露人类文明弊端的同时也走向了另外一个误区,即反对以丧失精神文明(也即高尚的道德)为前提的物质文明生活,而是主张以知识换道德。

但是问题是,牺牲物质文明未必能够换取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也不是完全对立,不可调和的。

以知识换道德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这种关于理想社会的设想和方案也是难以实现的。

但是庄子为试图消除社会昏乱现象,希望人类能生活在素朴的、自由而快乐的、平等的、和谐的理想社会的所付出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杨柳桥:《庄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2]杨柳桥:《庄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崔大华:《庄子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