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术-完整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冠脉造影的判读ppt课件

冠脉造影的判读ppt课件
冠脉造影的判读ppt课件
• 冠脉造影简介 • 冠脉造影技术 • 冠脉造影判读基础 • 冠脉造影判读实例 • 冠脉造影判读的挑战与对策 • 总结与展望
01
冠脉造影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冠脉造影是一种通过心导管向冠 状动脉注射造影剂,使冠状动脉 显影的技术,用于评估冠状动脉 的狭窄程度和病变部位。
目的
药物准备
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 需要停用某些药物。
并发症预防
造影前应对患者进行相关培训 ,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
意事项,以便及时处理。
03
冠脉造影判读基础
判读流程与标准
判读流程
冠脉造影图像的判读应遵循一定的流程,首先观察造影剂在冠状动脉内的充盈情 况,然后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病变性质,最后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论。
多支病变是指冠状动脉多支血管同时出现狭窄或阻塞。
详细描述
多支病变是指冠状动脉多支血管同时出现狭窄或阻塞,这种病变通常是由于长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积累 引起的。多支病变可能导致心肌大面积缺血和心功能不全等症状。
典型病例三:弥漫性病变
总结词
弥漫性病变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广泛性狭窄或阻塞。
详细描述
弥漫性病变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广泛性狭窄或阻塞,这种病变通常比较严重,可能累及多 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可能导致心肌大面积缺血和心功能不全等症状,治疗难度也较大。
04
冠脉造影判读实例
典型病例一:单支病变
总结词
单支病变通常表现为冠状动脉一支出现明显的狭窄或阻塞。
详细描述
单支病变通常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表现为冠状动脉一支出现明显的狭窄或阻塞,通常在冠状动脉造 影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种病变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等症状。

冠脉造影术-完整版ppt课件

冠脉造影术-完整版ppt课件
.
左前斜(LAO) 45º+ 足位(Cau) 20º (脾位、蜘蛛位)
.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正位(AP)+头位(Cra) 观察LAD近、中段,LAD与对角支分叉处;
.
正位(AP)+头位(Cra)
.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左前斜(LAO) 45º+ 头位(Cra) 20º 观察LAD中、远段和对角支开口;
.
敢于探索……
.
左冠造影导管的正确选择
.
右冠造影导管的选择
.
造影导管及其选择
Judkins造影导管(最常用); Amplatz造影导管 ; Sones导管 ; 多功能导管 ( Multipurpose ); 猪尾巴导管 ( Pig tail ); 内乳动脉导管 ( Internal Mammary ) ;
.
ACC/AHA的PCI机构和术者的建议
I类:PCI应由大规模中心( 400例)的合格( 75例) 术者完成;(证据等级:B)
IIa类: PCI由小规模中心( 200~400例)的合格( 75例) 术者完成; (证据等级:C)
IIb类: PCI由大规模中心( 400例)的低例数(< 75例) 术者完成; (证据等级:C)
.
对于新环境,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
冠脉造影的必备条件
人(患者、介入医生及护士); 器械(穿刺针、血管鞘、导丝、造影导管及三通加压注射器 等); 造影设备(造影机、心电和压力监测系统、工作站等); 造影剂(非离子型);
.
冠脉造影的适应症
已知或怀疑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血运重建后复发; 非心脏手术; 心脏瓣膜病;

(医学课件)冠状动脉造影PPT幻灯片

(医学课件)冠状动脉造影PPT幻灯片
44
股动脉穿剌置管3
扩张套管沿导丝旋转推人股动脉内, 将导丝和扩张管一并退出,外销管留 在股动脉内。
股动脉明显迂曲狭窄时更换泥鳅导丝在 X线下小心向前推送,切忌遇阻力时猛推 导丝,导致动脉夹层、斑块脱落造成动脉 栓塞等并发症。
45
股动脉穿剌置管4
要点和注意事项:
–穿刺针应稍靠外朝内上方进针,尽量不要损 伤股神经和动脉后壁,因动脉内高压易在局 部形成血肿;
51
插管操作技术3
电影时间与造影剂推注的关系:为电影 开始头1-2s不推注造影剂,以便观察钙 化及冠状动脉支架的位置,直至造影剂完 全排空后1s停止电影,以观察血流速度、 有无造影剂滞留等。
52
插管操作技术4
RCA插管和造影:左前斜位450送管。导 管送至升主动脉底部时,先回拉导管少许, 缓慢顺时针旋转并回拉导管,使其尖端转 向正前方(即主动脉左前方),尖端轻轻向 前窜动提示导管导入RCA,其余同LAD造影。 相对于LCA来说,RCA造影技术难度较大。
多体位投照或至少取2个相互垂直的体位, 才能准确估计冠脉病变。如左前斜-右前 斜、足位-头位。
27
投照体位2
LM: 正位、正位/足位、左前斜位/头位(适于
垂位心) 右前斜位/足位、左前斜位/足位(蜘蛛位,
适于横位心)
28
投照体位3
LAD: LAD近段经常采用右前斜、左前斜或正位
心电、压力监护系统:常用I~II个心电 图导联。冠脉造影全过程需要监测心电 图和压力,每次插管后和投射前须确认心 电图和压力无异常时才能推注造影剂。
21
22
备齐必要设备2
造影剂注射系统:三联三通板、加压盐 水袋、手推注射器和造影导管。连接时 要特别注意排气。

冠状动脉造影PPT课件

冠状动脉造影PPT课件

经股动脉穿刺
主要器械
冠状动脉血管解剖示意图
1.左主干
12.圆锥支
2.前降支近段 13.右冠状动脉近段
3.前降支中段 14.右冠状动脉中段
4.前降支远段 15.右冠状动脉远段
5.第一对角支 16.房室结动脉
6.第二对角支 17.后降支
7.盘旋支近段 18.左心室支
8.盘旋支远段 19.右心室支
9.钝缘支
20.锐缘支
10.后降支
21.室间隔穿支
11.窦房结动脉 22.左心房支
左冠脉解剖
右冠脉解剖
左冠脉造影的操作过程
右冠脉造影的操作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
正位(AP):图象增强器直接对着胸骨; 左、右侧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
或右侧,其X线与正位垂直; 左、右前斜位(LAO,RAO):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
受检者左侧或右侧且斜向观测心脏;

头、足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的头部 或足部;
右前斜+头位〔右肩位〕:从受检者右肩观测心 脏;
左前斜+头位〔左肩位〕:从受检者左肩观测心 脏;
右前斜+足位〔肝位〕:从受检者肝区观测心脏 ;
左前斜+足位〔脾位、蜘蛛位〕:从受检者脾区 观测心脏;
右前斜〔RAO〕30º+足位〔Cau〕20º〔肝位〕 观察LAD、LCX起始部、LCX体部、钝缘支〔OM〕 开口和体部;
5、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 6、出血性疾病如出血和凝血功能障
碍患者 7、严重的外周血管疾病
8、发热及重度感染性疾病 9、其它原因:急性心肌炎,感
染性心内膜炎
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准备
1、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 的并发症,以消除顾虑,并取得病人的合作,签手术同意 书;

冠状动脉造影术-PPT课件

冠状动脉造影术-PPT课件

有受伤的危险:与高血压,眼外伤有关。 予病人防跌倒健康教育,如下床时动作慢 点、加床栏 、有家属在床旁协助活动。
【常规术后护理】
•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 肌梗死等急性并发症 •检查足背动脉、桡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及末梢循环情 况,周围皮肤温度、颜色及穿刺口有无渗血 •股动脉穿刺者:弹性绷带压迫6小时,穿刺肢体制动 12小时,卧床24小时 桡动脉穿刺者:腕关节勿用力活动及弯曲, TR-Band 止血于1小时后开始放气,每小时放 2ml,床边观察1-2分钟,放气7次后 若无出血则在1h后解除TR-Band。
【护理】
胸闷 : 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1.休息: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 动,卧床休息,并密切观察。 2.吸氧。 3.心理护理:安慰病人,解除不安情绪,以减 少心肌耗氧量。 4.疼痛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 间,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变化,观察病人有无 面色苍白、大汗、恶心、呕吐等。 5.用药护理:发作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遵医嘱静推硝酸甘油,注意推注的速度和量,用 药后注意观察病人情况。
•ALLEN试验
判断手部桡,尺动脉形成的掌浅弓和掌深弓是否 完好。评价尺动脉至桡动脉的侧支循环情况。 •方法: 检查者同时按压患者桡动脉和尺动脉阻断血流 ,嘱其握拳数次待手部皮肤颜色变苍白或紫绀,松 开尺动脉后10秒内颜色转红润恢复正常为阳性。如 阴性提示尺动脉至桡动脉的侧支循环不良,则宜改 为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术前及 术后护理
主要内容
1
2
小课目标 相关知识 病例 术前及术后的护理
3 4
【小课目标】 •了解冠状动脉造影的概念 •熟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禁忌症及适 应症 •掌握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术前及术后 护理

冠脉造影术-完整版114页PPT

冠脉造影术-完整版114页PPT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冠Fra bibliotek造影术-完整版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

《冠脉造影》课件

《冠脉造影》课件

心肌缺血或坏死
心肌染色不均匀,出现 缺血或坏死区域。
结果解读的注意事项与技巧
综合分析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 综合分析冠脉造影结果。
动态观察
观察冠脉造影动态图像,注意血流速度和充 盈情况,有助于发现异常。
鉴别诊断
注意与其他心血管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心 肌病、瓣膜病等。
定期复查
对于异常冠脉造影结果,建议定期复查,以 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0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满意度。
远程诊疗与会诊
03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远程诊疗和会诊,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
覆盖范围。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挑战
01
安全性问题
进一步研究冠脉造影对患者的长 期影响和安全性问题,确保技术 的安全可靠。
02
03
技术标准与规范
培训与教育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提高操作技能, 规范使用造影剂,加强患者术前评估和准备 。
处理措施
对于出血和血肿,可采用压迫止血、冰敷等 方法;对于血管迷走反射,可给予阿托品等 药物治疗;对于造影剂过敏反应,应立即停 止使用造影剂,给予抗过敏治疗等。
并发症的监测与报告制度
监测
造影过程与操作步骤
患者体位
患者需平卧于手术台上,暴露手术 部位。
消毒与麻醉
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并使用局部 麻醉药物进行麻醉处理。
穿刺血管
在患者的手腕或大腿根部选择合适 的血管进行穿刺,将导管插入血管 内。
注射造影剂
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射到冠状动脉内 ,同时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获取 冠状动脉造影影像。

冠状动脉造影术PPT课件

冠状动脉造影术PPT课件
感谢观看
03
探索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的诊断方法,以弥补传统冠状动脉造
影的不足。
对临床实践的影响与价值
提高诊断准确性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助 于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的 诊断准确性,减少漏诊和 误诊。
优化治疗方案
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可以为 医生提供更多信息,从而 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降低手术风险
通过改进冠状动脉造影术 的技术和方法,可以降低 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的安 全性和预后。
身麻醉。
穿刺
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通 常选用股动脉或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处, 注射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

诊断与治疗
根据造影结果判断冠状动脉病 变情况,如有需要可进行介入
治疗。
术后护理
拔管与压迫止血
手术后拔出导管,对穿 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
并加压包扎。
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 命体征,观察有无并发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获取冠状动脉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 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
未来研究方向
新型造影剂的研究
01
开发具有更高诊断价值的新型造影剂,提高冠状动脉造影的准
确性。
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评估
02
研究如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评估冠状动脉的生理功能,为治
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的பைடு நூலகம்断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历史与发展
1959年,美国医生Dotter首次使用冠 状动脉造影术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 况。
随着科技的发展,冠状动脉造影术的 技术和设备不断改进和完善,如数字 化成像、三维重建等技术,使其更加 精准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右前位(RAO) 观察RCA中段;
.
RCA RAO30°
.
.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左前斜(LAO) 40º+ 足位(Cau) 10º RCA远端分叉;
.
ACC/AHA建议分段方案
.
疯狂 的学习……
.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
血管及病变部位的确定; 狭窄程度的测定; 冠脉病变形态学分类; 冠状动脉血流分级;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第二阶段: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改进为主动脉窦(Valsalva)内造影, 分 别显示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优于非选择 性造影,但仍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第三阶段: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1959年Sones利用特制的尖端呈弧形的造影 导管,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进行主动 脉造影,无意中将造影剂直接注入右冠状动脉 内使其清晰显影;
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 PD) 左室后支( Posterior branches of left ventricular, PL )
.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
.
冠状动脉示意图
.
左冠脉解剖
.
左主干(LM)
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上部的中央,向 左或后伸展,0.2~4厘米,行至前室间沟分为左 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时发出中间支。
.
左回旋支(LCX)
几成直角起自LM,向后下至左房室沟,止于膈面。 1. 钝缘支(OM): 1-4支。第一OM较粗大,其后
的LCX明显变细。供应左心房、左室外侧壁及前 上壁的血液。 2. 后降支:约10%的LCX达后室间沟,下行至心尖。 3. 房室结支:50%的窦房结动脉分支源于LCX。 4. 左心房支:提供大多数心房血供。
.
Liujian (. China)
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
第一次成功的PTCA:1977年,Gruentzig等; 第一次支架植入术:1986年3月 Puels等; 美国每年的PCI(PTCA/stent)数量达50万例以上。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
1951年开展右心导管检查(黄宛、方圻和陈灏珠); 1954年开展左心导管检查; 1973年上海中山医院和北京阜外医院开展选择性冠 脉造影检查; 到2001年底全国112家医院开展介入治疗,完成PCI 1,6345例,仍处在较低水平;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Forssmann相继在自己身上做了九次右心导 管术。将浓缩的碘化钠溶液经导管注入心腔, 摄下了第一张右心室造影片。
1956年与他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
Wemer Forssmann(摄于1970年)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非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采用主动脉根部造影,使左、右冠状动脉 同时显影。造影剂不能充分充盈整个冠状动 脉血管树使之清晰显影,尤其是远端血管。
.
右冠脉解剖
.
右冠状动脉(RCA)
起源于右冠窦中部。行于右房室沟内。供 应右心房、右室前壁与左室后下壁的血液。 1. 圆锥支:为第一分支,约半数发自RCA
开口前方1-2cm处,沿右心室圆锥部到 达肺动脉瓣。 2. 窦房结动脉:约50%的窦房结动脉起源 于RCA近端右上方,与圆锥支径路相反。
.
右冠状动脉
.
左前降支病变
.
对角支病变
.
狭窄程度的测定
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QCA): 以造影导管为参考(通常选用6F造影导管,
1F=0.33cm),通过电视密度法由计算机辅助测定 参考血管直径、病变节段直径狭窄百分数和病变 长度,推算面积狭窄百分数; 目测法:
以造影导管为参考(通常选用6F造影导管, 1F=0.33cm),估测参考血管直径和病变节段直径 狭窄程度;
III类: PCI由小规模中心( 200~400例)的低例数( <75例) 术者完成; (证据等级:C)
.
冠脉造影的穿刺途径
股动脉穿刺(最常用); 桡动脉穿刺(逐渐增多);
.
经股动脉穿刺
.
经桡动脉穿刺
1989年加拿大医生 Campeau首先经皮穿刺 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 造影;
1992年荷兰医生 Kiemenij首次经桡动 脉进行PCI治疗。
.
敢于探索……
.
左冠造影导管的正确选择
.
右冠造影导管的选择
.
造影导管及其选择
Judkins造影导管(最常用); Amplatz造影导管 ; Sones导管 ; 多功能导管 ( Multipurpose ); 猪尾巴导管 ( Pig tail ); 内乳动脉导管 ( Internal Mammary ) ;
冠状动脉造影术
.
定义
利用导管对冠状动脉解剖 进行放射影像学检查的一种 介入性诊断技术。
.
目的
检查冠状动脉血管树的全部分支,了解 其解剖的详细情况,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 可靠的解剖和功能信息,为介入治疗或冠 状动脉搭桥术方案的选择奠定科学依据。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1929年,德国医生Wemer Forssmann在自 己身上进行了人类首例心导管检查术。他将 导管经左肘前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 送入右心房,并拍了医学史上第一张心导管 胸片,从此揭开了介入心脏病学的序幕。
.
Seldinger’s穿刺法
.
左冠脉造影的操作过程
.
右冠脉造影的操作
.
交友 广泛…
.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系统
.
影像增强器 患者
X线球管
血管造影机
.
1. 机架; 2. 导管床; 3. 高压发生器; 4. 球管; 5. 影响增强器; 6. 电视摄像和模
数转换系统; 7. 数字影像系统; 8. 图像显示和数
.
左前斜(LAO) 45º+ 头位(Cra) 20º
.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右前斜(RAO)30º+头位(Cra)20º(右肩位) 观察LAD中、远段;
.
右前斜(RAO)30º+头位(Cra)20º (右肩位)
.
.
左冠状动脉 *********************
*常用投照体位
后前位(AP)+ 足位(Cau) 20º 观察LM、LAD、LCX开口、近端,LCX体部和OM
据存储系统;
冠状动脉解剖学
.
冠状动脉常用缩写
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LCA); 左主干(Left Main, LM); 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对角支(Diagonal, D) 间隔支(Septal, S) 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LCX) 钝缘支(Obtuse Marginal, OM)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
这一偶然事件开创了冠脉介入技术的新纪元。
.
Mason Sones (摄于1982年)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1966年Amplatz、1967年Judkins进一步 改进了导管顶端形状、弧度和导管插入技术, 结合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Seldinger法, 1953年),使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得到广 泛应用。
.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左前斜(LAO) 45º 右冠状动脉呈“C”型,观察RCA开口、
起始部至后降支;
.
左前斜(LAO) 45º
.
.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后前位(AP)+ 头位(Cra) 20º 右冠状动脉呈“L”型,观察RCA远端分 支及其开口情况;
.
后前位(AP)+ 头位(Cra) 20º
.
左前降支(LAD)
沿前室间沟走行,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 止于膈面。供应大部分左室、心尖部、右室前 壁及室间膈前2/3的血液。 1. 室间隔支(S):几乎成直角发出,第一室间隔穿 支较粗大,越接近心尖部越细小。1217支。 2. 对角支(D):成锐角发出,位于左心室表面,一 般有2-6支,相互平行,自近端至心尖,逐渐变 细小。偶然一支粗大的角支可以与前降支相似 或更粗大。
.
Dotter
Sones
Judkins 早期介入心脏病学的演示会 Gruentzig
.
Charles Doter ( U.SA,摄于1964年 )
Andreas Gruentzig (1939-1985) ( Zurich,摄. 于1978年 )
Gruentzig (1977,PTCA Andreas. Zurich)
9.有无血栓

10.介入治疗成功率 >85%
B型 管状,长度 10-20mm 偏心性 较难,近段弯曲 45-90° 不规则
中度 完全<3 月 位于开口或分叉处, 需保护 有 60-85%
C型 弥漫性,长度>20mm 偏心+钙化 困难,近段重度弯曲 >90° 完全闭塞或移植血管 病变 重度 完全>3 月 位于开口或分叉处, 需保护 有 <60%
.
对于新环境,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
冠脉造影的必备条件
人(患者、介入医生及护士); 器械(穿刺针、血管鞘、导丝、造影导管及三通 加压注射器等); 造影设备(造影机、心电和压力监测系统、工作 站等); 造影剂(非离子型);
.
冠脉造影的适应症
已知或怀疑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血运重建后复发; 非心脏手术; 心脏瓣膜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