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心律不齐经验方

合集下载

裘沛然用药经验心得

裘沛然用药经验心得

裘沛然用药经验心得
裘沛然是一位知名的中医药师,他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多年,对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尤其在中药的用药经验方面得到广泛的认可。

首先,裘沛然认为,在选择中药时,必须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和年龄等因素,因为不同的人群对中药的反应有所不同,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

同时,他强调了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必须全面评估中药的功效和副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使用中药时根据阶段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等。

其次,裘沛然强调了中药的组方设计,他认为,药方不应盲目增加药材的种类和数量,应遵循中医的法则,如四气调和、五味调和、六味调和等,以及减少毒性物质的使用。

同时,他认为,中药的配伍必须根据临床实践结合理论指导,应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和相宜之法,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第三,裘沛然十分注重中药的煎煮方法和制作工艺,他认为,在煎药的过程中,应掌握熬药的时间和温度,不同的中药能够发挥不同的疗效,这需要熟练的技巧和经验。

同时,他建议采用先煎后加、水煎软化等方法煎药,以提高中药的溶解度和药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裘沛然用药经验心得为我们提供了中药治疗方面的宝贵经验,他的临床应用经验指导了中医药师如何应对各种疾病,优化中药组方、提高中药煎法和制作工艺。

这既是对中医药学传承的体现,也是对中医药学未来发展的推动。

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心悸、心律失常秘方(下)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心悸、心律失常秘方(下)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心悸、心律失常秘方(下)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心悸、心律失常秘方(下)2021-08-15 17:30·中医名家祁文强三、心律失常——加减炙甘草汤方(万文漠方)(组成)党参、玉竹、丹参各30g,炙甘草、阿胶(烊)、生地黄、麦冬、赤芍、熟酸枣仁、龙齿各10g,桂枝3g。

(功效主治)益气养血,滋阴活血。

用于心律失常。

(方解)心律失常病机上不外乎气血阴阳亏损及痰凝、血瘀、饮停之变。

临床虚实并见较多,老年或久病又以虚证为主。

用炙甘草汤加减调治,可取得心应手之妙,有益气养血、滋阴活血之妙。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诸药有强心、镇静、改善心脏血流作用,对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出现气血不足、心血不畅的病变均有显著疗效。

(加减)如气虚明显者,可选加黄芪以益气扶正;胸闷较甚者加瓜蒌、郁金等化痰理气;胸痛甚者,选加香附、延胡索、田三七等以行气止痛;心烦失眠则改麦冬为砂麦冬,加柏子仁、莲子心等宁心安神;血瘀甚则加红花、桃仁、五灵脂、蒲黄,增强化瘀之力;心阳不振者桂枝加量,再加生姜等以宣阳;心衰则加红参补心养心以增强心力;偏阴虚者加西洋参以益气养阴;兼有风湿者则选加豨莶草、秦艽、蚕沙、寻骨风等以祛风除湿;有湿热现象则加金银花、黄柏、薏苡仁等以清利湿热;若有痰凝气滞则加川贝母、橘红等以化痰理气。

(验案)高某,女,49岁。

1973年10月30日初诊。

患者病惊悸、怔忡2年。

在某医院出院诊断为:心房纤颤;肌肉风湿。

曾用电除颤发生休克1次,近2年来常见心悸,怔忡,短气无力,胸闷不畅,全身肌肉麻木不适,见风则甚,口干少饮,夜寐欠佳,小便不畅,大便正常,月事已绝。

舌红偏紫、苔薄白,脉细弱而代。

听诊:心尖部可闻第一音亢进,舒张期杂音。

心电图提示:窦性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有时呈二联律)。

抗“O”1250U;血沉62mm/h。

中医诊断:心悸、痹证。

辨证:气血不足为本,心血不畅,风湿瘀阻为标。

法宜益气养血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祛风除湿。

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

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
光 明中医 21 0 0年 7月 第 2 5卷 第 7期
C G C Jl2 1 . o 2 . J M M uy 0 0 V l 5 7
・1 5 ・ 9 1
痛 , 有定 处 , 夜尤 甚 , 有瘀 点 , 痛 入 舌 脉细 涩 。方选膈 下
逐瘀 汤加减 。
种 病 因合而 为病 。发 病 机 理 主 要是 脾 运 失 职 , 肠无 小
学 家 、 医 教 育 家 , 一 批 老 中 医 药 专 家 学 术 经 验 继 承 中 第
3 讨 论
现代 医学治 疗 溃疡 性 结 肠 炎 多 采 用糖 皮质 激 素 、
肠 道抗 生素或 氨基 水杨 酸类 药物治 疗 , 近期 有效 , 远期 效果 欠 佳 , 药 后 容 易 复 发 。 自 1 5 停 8 9年 由 Smul a e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0 2 9 4 人 2 0 :7 .
( 文校对 : 东平 本 苏 收 稿 日期 :0 9—1 20 2—2 ) 0
显 改善 , 肠镜 检查 见肠改善 , 肠镜检 查 见肠 黏膜病 变无 改变 者为 无效 。 2 2 治疗 效果 两 组 疗 效 比较 见 表 1 . 。试 验 结 果 经
Wi s 先提 出溃 疡性结 肠 炎 为非 菌 痢 性 结肠 炎 以 l 首 k 来 , 生 了许多 发病 学说 , 产 至今 病 因不 明。多 数学者 认 为 , 病可 能与 免疫 、 传 、 本 遗 环境 、 神 等 因素 有 关 , 精 且
被 认 为 是 结 肠 癌 的 癌 前 病 变 , 被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列 为 已
现代难 治病 之一 。
本 病属 中医 学 “ 泻 ” “ 利 ” “ 疾 ” 范 畴 , 泄 、下 、痢 等 病位在 肠 , 涉及脾 胃肾。 多 因禀 赋 不 足 、 受外 邪 、 感 饮 食 所伤 、 志失调 、 情 病后 体虚 所致 , 可单 独致 病 , 亦可 多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_二_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_二_

【大师诊籍】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二)王庆其 李孝刚 邹纯朴 梁尚华 王少墨 裘世轲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 上海201203关键词 裘沛然 心悸 胸痛 医案1 张某案张某,男,58岁。

1981年3月15日初诊。

主诉:胸闷、胸痛5年,近2周发作频繁。

现病史:胸部痞闷,隐隐作痛,时发时止。

近2周来胸痛发作较频繁,胸痛彻背,身体恶寒,面色少华。

脉沉细少力。

证属心阴不振,阴寒内盛。

治宜祛除阴寒、温通心脉。

急则治标,予乌头赤石脂丸合丹参饮。

处方:制乌头10g ,蜀椒、熟附子、淡干姜各9g ,赤石脂15g ,大丹参20g ,白檀香片6g ,砂仁(后下)415g 。

2剂。

药后胸闷胸痛减轻,胸部彻背缓解,加党参20g ,川芎12g 。

3剂,以增强益气补虚、活血宽胸之功。

按:本例患者心气耗损,心阳不振,阴寒内盛,则胸闷胸痛反复发作,甚则胸痛彻背;阳微阴盛,则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脉沉细而少气;心阳衰微则阴寒之邪更为猖獗,弥漫全身则恶寒;寒邪凝阻血脉,则胸痛加剧。

《医宗金鉴》曰:“凡实阴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胸痛、心痛。

”依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先投辛热峻剂乌头赤石脂丸,以消阴寒之邪,救式微之阳气。

方中乌头直驱阴寒之邪;附子、干姜温阳散寒;蜀椒下气开郁,有助心脉通畅。

丹参饮中丹参为主药,用量加重,以活血化瘀;檀香温阳理气,善治心腹诸痛;砂仁温胃畅中,流散胸中之郁闷。

两方合用,共奏佳效。

2 曹某案曹某,女,53岁。

1991年3月16日初诊。

主诉:心悸5年余,近又发作1月余。

患者5年前因心悸、胸闷曾在某医院作心电图检查,示频发性室性早搏,拟诊为冠心病。

长期服用中西药物,症状或轻或重,时发时止。

近1月来又发心悸不宁,自觉有早搏现象。

平素睡眠不佳,易醒,伴耳鸣。

舌苔薄、边有齿痕,脉细。

证属肝肾阴虚,心失所养。

治宜补益肝肾以养心。

用《医方集解》八仙长寿丸(又名麦味地黄丸)增减。

处方:大熟地30g ,怀山药、泽泻、麦冬各15g ,茯苓、车前子(包)各12g ,五味子、山茱萸、丹皮各9g ,陈皮10g ,大枣7枚。

【名医验案】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

【名医验案】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

【名医验案】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

本文试从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医案一王某,女,44岁。

1992年9月23日初诊。

诉头晕2月。

近2个月头晕不舒,伴心悸,夜眠欠安,纳少,月经周期缩短。

有时胃部不适。

既往有胃病史,曾在外院作血糖生成指数示:“胃黏膜增粗”。

无高血压史,3年前发现有颈椎病。

刻下:头晕,心悸,神疲,手指麻木,眨眼痛,夜眠欠安,纳少,略肥胖,BP124/78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舌苔薄脉细弦。

辨证分析:本案X线颈椎片证实颈椎增生,颈椎病是全身性疾患的一种局部表现。

外伤、劳损、风寒湿邪是致病的外因,肝肾亏损,筋骨衰退是其内因。

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

人到中年以后,肝肾由盛转衰,筋骨得不到精血的充分濡养,逐渐退化变性。

在外伤,劳损,风寒湿侵袭等外因影响下,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发痛。

而局部的病变又可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产生眩晕、麻木等症状。

诊断:眩晕;胃脘痛(西医称为颈椎病;慢性胃炎)。

治则:温阳通络合辛开苦降法。

药用:熟附子12g,桂枝15g,制半夏15g,川连12g,黄芩20g,生姜2片,大枣7枚,党参24g,甘草20g,牡蛎30g。

7剂。

嘱咐注意饮食。

9月30日二诊:头晕减,心悸时作,夜寐欠酣,腰酸足跟痛,大便溏。

舌苔薄脉细。

再守上方为治。

上方加杜仲15g,怀牛膝15g。

7剂。

10月21日三诊:药后头晕腰酸均减,心悸时有,夜寐多梦,胃纳欠馨,舌苔根部微腻,脉细。

仍宗前意化裁。

药用:熟附块12g,桂枝20g,生甘草20g,龙骨齿(各)24g,牡蛎30g,川连12g,党参20g,黄芩24g,干姜15g,生姜4.5g,大枣5枚。

14剂。

1993年1月6日四诊:头晕好转,月经来潮净后,头晕又加重,耳鸣,视物模糊,舌苔薄稍腻脉弦细。

再投前法损益。

处方:桂枝18g,炙甘草20g,龙骨齿(各)24g,左牡蛎30g,熟附块12g,生白术20g,党参20g,川连12g,干姜18g,生姜3片,大枣5枚。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八)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八)
E KG 复 查 示 : 性 心 动 过 速 , S 波 低 电 压 趋 势 ; 窦 QR
HR 8 / , 8 次 分 早搏 2次 / 。治宗 丹参饮 合炙 甘草 汤 法 分 加减 : 参 、 参各 2 g 白檀 香 、 胶 、 丹 党 4, 阿 川连 各 9 , 仁 g砂
4 5 . 枝 、 甘 草 各 2 g 生 地 3 g 麦 冬 、 麻 仁 各 . g桂 炙 0, 0 , 火 1 g 大 枣 5 , 姜 3 。1 9 5, 枚 生 g 9 2年 6月 2 4日三 诊 : 年 今 2月 2 7日发现 肝功 能 异 常 , 氨 酸 氨基 转 移 酶 ( T) 丙 AL
疗 亦有 所侧 重 。仲景提 出 了治悸 名 方 炙甘 草 汤 。其 方
郁某 ,男 ,3 3岁 。就诊 时 间 :2 0 0 3年 7月 2 日。
主诉 :心悸腿 软 1周 ,伴 有膝 酸 乏 力 ,形容 消 瘦 ,口
阴 阳气 血 同调 、益 气复 脉 、滋 阴养 血 ,至今 仍 被 作 为 心悸 主方 。先生认 为 ,辨证 与 辨病 相 结 合 ,方 能 执 其
宽 胸 、活血 止痛 ;改 珍珠 母 为煅 龙 骨 、煅 牡 蛎 以 加强 镇 惊 安 神 的效 果 ;炙 甘 草 用 量 增 至 1 g 8 ,桂 枝 增 至 2g 0 。经上 方加 减 调 治 2月 ,患 者 自觉 心 悸 胸 闷 明显 好 转 。裘 老认 为此 时患 者 心悸 症 状 缓解 ,故 而 应 重 点 针对 “ 本虚 ” 这一 病 因 调 治 。而 患 者 又 常 口淡 无 味 ,
方: 参、 丹 桂枝 、 炙甘 草各 2 g 白檀香 、 仁 各 4 5 , 0, 砂 . g 川
连 1 g 干 地 黄 、 蛎 、 石 各 3 g 焦 山楂 、 神 曲各 0, 牡 磁 0, 焦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十)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十)

主诉 :患 者哮 喘发作 3天 。现 病 史 :患者 因感 受 寒 邪 出现 哮 喘 ,服 西 药 后 症 状 稍 有 减 轻 ,然 停 药 即 又 复 发 。舌质淡 、苔薄 自。证 属素 有 宿疾 ,因外 感 寒 邪所 致 ,且表 邪 尚未人 里 。治 宜 辛温 散 寒 、平 喘 止 咳 。处 方 :淡黄 芩 、诃 子 肉、麻 黄 各 1 g 5 ,龙 胆 草 l g O ,生 地 2g 4 ,淡 干 姜 、甘 草 各 1 g 2 ,细 辛 、五 味 子 各 9 , g 生 姜 4 5 。药 进 5剂咳嗽 即止 ,效 不更方 ,续 服 4剂 .g 巩 固疗效 。3月 后随访 未再 复发 。 按 :本例 患者 因感 受 寒邪 所 致 ,诊 其 舌 脉知 表 邪
腻 ,脉 滑 数 。 听 诊 :两 肺 满 布 哮 鸣 音 。证 属 外 受 寒
邪 ,内有伏 饮 ,饮 邪 化热 ,壅 于气 道 ,痰气 相 搏 而 致 哮喘 。治 宜 宣 肺 散 寒 清 热 、豁 痰 平 喘 。处 方 :嫩 射 干 、龙 胆 草 各 9 ,净 麻 黄 、桑 白皮 各 1 g g 5 ,淡 干姜 、 制 半夏 、北 细 辛 各 1 g 2 ,五 味 子 、银 杏 各 l g O ,淡 子 芩 3g 0 ,诃子 肉 2 g 4 。服药 仅 2剂 ,咳嗽 、气 喘 即平 ,
面 浮肢肿 。风寒 外邪 是 哮 喘 的诱 因 ,痰 浊 是 哮喘 的伏
刑 某 ,男 ,9岁 。就 诊 日期 :1 9 9 0年 2月 1 4日。 主诉 :咳嗽气 促 3天 。现病 史 :患 者每 于秋 冬 季 节频 发 咳嗽 、气促 ,迄 今 已有 7年 。前 日因淋 雨 受凉 ,咳 喘又作 ,喉 中痰 鸣 ,咯 痰色 白、质 黏 稠 ,呼 吸张 口抬 肩 ,头 部 汗 出 , 口渴 欲 饮 ,大 便 干 结 。舌 苔 薄 黄 稍

国医大师裘沛然:细数中医治病秘诀!(全是干货,千金难买)

国医大师裘沛然:细数中医治病秘诀!(全是干货,千金难买)

国医大师裘沛然:细数中医治病秘诀!(全是干货,千金难买)小编导读首届国医大师裘沛然,著名的中医学专家,在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伤寒温病等领域颇有见解,对很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亦是经验颇丰。

悉心培养后学,使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如此一位令人敬重的国医大师,其治病经验,千金难买,裘老到底是怎样治病的?正文为您细细解说!1治病先治心裘沛然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存在着一个调控系统,具有自我调整、控制、修复、防御能力,而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心境泰然、神志安定、充满乐观和信心为前提,否则反而导致病情的加速恶化。

《素问·痹论》早有“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之说。

《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

”所谓“神不使”是指“精神不进,志意不治”。

《读素问钞》注云:“药非正气不能运行,针非正气不能驱使,故曰针石之道,精神进,志意治,则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

”经文提示,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如果病者神气已去,则纵有良药神针,也回天乏术。

裘老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医生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等,对病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

他倡用“医患相得法”,使某些疑难重症患者获得新生或减轻了病痛。

裘先生常说:“治病先治心,既是一个治疗方法问题,也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唐代医家孙思邈将《大医精诚》一篇置于《千金要方》卷首,其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他还说:“在我所治疗的慢性病、疑难病中,虽能幸中一二,这固然是药物的作用,但我更重视病人的心理效应。

”例如,吴君慢性肠炎案,慢性腹泻10余年,常随情绪变化而次第发作,或轻或重,此肝气郁滞,横逆犯脾。

裘老先以治心,晓之以理,开之以苦,导之以便,抚慰其心情,继以痛泻要方化裁,经治不久,证情迅速控制,大便基本正常。

2临证遣药,不囿常法裘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体会到,医有一定之理,但无一定之法。

临床处方既不离于法,又不为法所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心律不齐经验方
[方剂组成]
炙甘草30~45g,党参12~24g,生地30g(有时合用熟地30g),桂枝9~15g,阿胶9~15g,麦冬12~15g,麻仁10~12g,大枣7枚,生姜3~4.5g。

加减:气虚甚者,党参易生晒参或西洋参;胸闷,加丹参30g;心悸怔忡,加龙牡、磁石;睡眠不好,加远志、柏子仁、枣仁;心律不齐,加苦参、黄连。

[组方分析]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著名方剂,又名“复脉汤”。

先生用治疗心律不齐,或心肌炎,或各种心脏病,辄取良效,屡见不鲜,故十分推崇此方。

此方阴阳兼顾,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为立方之楷模。

《伤寒论》方称经典方,于此可见一斑。

先生喜用此方,绝非偶然。

炙甘草汤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伤寒”多为感染性疾病,“脉结代”为心律失常之症。

据此似对外邪犯心的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律不齐较为适合。

对时间较长的心肌炎后遗症,疗效不太理想。

先生用治其他心脏疾病主要以此为基本方,在剂量方面有一定调整。

方中主药是三味——炙甘草、生地、桂枝。

甘草养心气,生地益阴血,桂枝助心阳。

气—血,阴—阳,皆兼顾及,且可互制互成。

故三味剂量可加重。

有报道,甘草30~60g,生地可用至250g,桂枝可达30g。

但若有浮肿、便溏、脘腹胀泻者,生地、甘草剂量酌减。

心动过速重加苦参,心动过缓可加附子。

有报道用“三参汤”即苦参、丹参、党参治心律不齐,可参。

也有用常山治心律不齐的报道,但常山有涌吐作用,服用后易产生胃肠道反应。

[病案举例]
1992年1月先生治疗某区政协领导蔡某,患心房颤动,引起原因不明,服下列方后明显好转。

主诉:胸闷、心悸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因出差劳累而出现胸闷不畅,心悸不安,在外院心电图检查为心房颤动。

口服西药疗效不显,而求治于中医。

诊时见患者面色苍白无华,胸闷短气,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纳食尚可,便调寐安。

舌苔薄白,脉细而结代。

辨治:痰浊、瘀血凝结胸部,胸阳失宣,气机闭阻,脉络不通,心神失宁。

治拟温通心阳,化痰理气,活血通络。

处方:炙甘草20g,川桂枝18g,干地黄30g,麦冬15g,阿胶9g(熔化后冲),仙灵脾15g,麻仁泥15g,党参30g,大丹参24g,煅龙骨齿各24g,牡蛎30g,川连12g。

上方加减服药2个月左右,胸闷、心悸大有好转。

来院复诊时胸闷、心悸基本消失,偶尔清晨起身有轻度胸闷出现,但瞬间可除。

切脉察之,脉律亦齐。

按:室性期前收缩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老年人为多见,功能性见于情绪激动、紧张过度、疲劳或饮酒、吸烟、饮茶过多;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功能不全以及各种感染、药物等均可引起。

临床表现以心前区不适、心悸、胸闷等为主。

中医辨证以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为多见。

本例患者以心阴阳虚损为主,夹杂痰浊、瘀血,故裘沛然以炙甘草汤加减主之,取效明显。

先生治各种心律不齐及心脏病常常应用炙甘草汤原方加黄连。

并认为原方较加减为好。

黄连据现代记载有抗心律失常之功,用量较大,9~15g(现代有黄连素治心律失常之用)。

用麻仁有养血之功,并不在于通便,故通常不减,对体虚便秘者尤宜。

若便溏次数多者忌。

生地、桂枝用量宜大。

生地30~60g,桂枝9~40g,甘草30~60g。

(柯雪帆先生认为用鲜生地拧汁更好)活血加丹参,心悸加重镇药龙牡、远志等,热甚加黄连。

原书有以清酒和水煎,现可用黄酒半斤煎汤。

裘沛然,男,汉族,1913年1月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1922年至1927年就读于小学和国学专修馆。

1928年至1930年,在家自学经史百家之书,旁涉新文学和自然科学书籍,1930年至1934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并在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又常请益于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之门,深得海上诸名家的青睐。

中国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终身教授。

裘沛然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临床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经络、伤寒温病、养生诸领域颇多见解,对内科疑难病的治疗亦颇具心得,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副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