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赏析论文

合集下载

拙政园赏析论文

拙政园赏析论文

拙政园景观赏析论文建筑学专业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1、廊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

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

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2、阁松风水阁: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

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

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

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3、亭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

拙政园赏析800字

拙政园赏析800字

拙政园赏析800字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拙政园进行赏析。

一、园林布局拙政园的园林布局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整个园林以水为主,水面占据了园中大部分的面积,同时辅以假山、花木、亭台等元素,形成了错落有致、曲折深远的格局。

在建筑方面,园中散布着各式各样的建筑,如长廊、楼阁、亭台等,它们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山水画”般的意境。

二、文化内涵拙政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园中的许多景点都寄托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理想。

比如,“芙蓉榭”寓意“清风徐来,芙蓉盛开”,象征着高洁自重;“海棠春坞”则象征着“海棠依旧”的忠贞情感。

这些景点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三、历史背景拙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的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返乡后便开始修建这座园林。

随着历史的变迁,拙政园几经易主,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由沈德潜等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这次修缮奠定了拙政园的基本格局,并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在拙政园的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与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于高雅文化的崇尚。

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这些都将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艺术价值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园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凝聚了古代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智慧。

无论是假山、花木、亭台的布局设计,还是长廊、楼阁、亭台的建筑造型,都展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同时,园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装饰也极具艺术价值,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通过对拙政园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园林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这座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中国园林赏析---拙政园

中国园林赏析---拙政园

中国园林拙政园赏析为期两周的华中调研终于结束啦。

两周内,我们踏及杭州、苏州和南京,参观了很多现代建筑以及拙政园、留园。

我个人认为,现代建筑固然是满足我们教学需求的项目,但相对比较虚的园林也是这次调研活动的重点,因为他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共鸣和寻觅到自己的园林理解,从而将其融入我们的设计中。

所以这次调研心得将重点讲述拙政园来讲述中国园林的内涵。

拙政园平面图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

————摘自百度百科拙政园是江南的一座精美的私家园林,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

它位于苏州城东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是第一位主人王献臣的宅园,后来数易其主。

园子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三园共占地4.1 公顷,在私家园林中属于大型园林。

如今中、西两部分仍保持旧貌,东部已改建为新园林,留存至今的拙政园虽与明正德时期的原貌不完全相同,但仍为私家园林中重要的实例。

中国园林以人工山、水、绿化及建筑本身为主进行限定,与北方大型皇家园林不同(以自然山、水、绿化为主限定)。

多用灰空间,采用对景与借景的手法,画中有画,结合波光粼粼的水面及水中倒影,形成层次复杂,富于变化的趣味空间,给人丰富的空间感受。

拙政园中各种空间构成手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呼应,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园林中丰富多彩的空间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写过一篇《苏州园林》来阐述他对中国园林的理解,其中,作者似乎总在把苏州园林和图画联系在一起来介绍。

首先,老先生先写了自己所游的十多处苏州园林的总印象,认为这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拙政园赏析报告

拙政园赏析报告

拙政园赏析报告第一篇:拙政园赏析报告拙政园赏析报告苏州拙政园是私家园林理水艺术极其成功的典范,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拙政园位于目前苏州市娄门市内东北街,从建成至今一直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

此园另一大特点,就是院内屋宇稀疏,空间明朗,层次分明,富有自然意趣。

清初,这座私园为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宁所得,他对此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

但并未破坏它最富特色之处。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占地18亩多,水面就占1/3。

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四面因势错落建有堂、亭、轩、阁等。

池有水湾伸而出,上架小飞虹;池内堆砌假山小岛,岛上竹林茂密,岸边芦苇丛生,颇有野趣。

假山小岛以曲形桥相连,优美灵动、飘逸潇洒。

此后拙政园又经几多兴废,目前所见的建筑与格局成形于清代后期。

1.拙政园的构成东园的水面如烟斗形,岸形比较平直,构园者在斗部水面建筑“n”形中心岛,岛上堆筑假山,山巅建造放眼亭,岛在东、南、西建造石板桥与对岸进行沟通。

经此处理,就打破了睡眠的平板,创造了曲折层次的景观。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亦即全园的精华所在。

面积1.2公顷,水面约占0.5公顷,整个布局,以池水为中心。

全池筑成不规则的“工”字形,北端一横特别粗大,故在水面中心构成两个西大、东小的桃形小岛,岛上各堆筑假山,东岛假山山巅建有待霜亭,西岛假山山巅建有雪香云蔚亭,东岛用独桥与对岸梧竹幽梧亭沟通。

东岛东部用“人”字形堤,曲曲折折,与东岸、南岸沟通,将水面进行在分割。

而在“人”自行的两撇交接点,筑有和风四面听。

可以四面观赏水景、山景。

在西北端水面筑有见山楼,并用曲折石桥与北岸沟通,又将西北端水面分割。

在“工”字形的竖直水面上又建有小飞虹廊桥、小沧浪、松风亭等建筑进行分割。

整个水面经此多重分割,形成了大小不一、方位不一、形状不一的水面共八个。

不同形体的建筑物,均傍水而建,其建筑造型力求轻盈活泼。

八个水面就是八个单元的观景区,既独立,又相连,打破了单独的气氛,衬托了深远,使人感到水中有水,景中有景,景随步移,处处皆景。

关于拙政园的文章

关于拙政园的文章

关于拙政园的文章拙政园——承载着古代智慧与艺术的园林佳作拙政园位于江苏苏州市内,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的目光。

拙政园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拙政园的建筑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园内的建筑物布局合理,错落有致。

庭院的设计以自然景观为主,注重巧妙的空间布局和色彩搭配。

园内的假山、水池、小桥等元素相互衬托,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游客在拙政园中漫步,仿佛进入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世界,感受到了古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怀。

拙政园的名字来源于明代文学家兼政治家王守仁的《拙政园记》。

这本书是王守仁在苏州任职期间的记录,记述了他在拙政园中的生活和思考。

拙政园因而得名,成为了一座承载着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园林。

园内的建筑和景观都与书中的描写相吻合,极大地增加了游客们对这座园林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拙政园的设计理念注重平衡和和谐。

园内的建筑物和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整体的美感。

拙政园的设计师们注重细节,精益求精。

他们运用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和手法,使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例如,在拙政园的建筑中,常常使用对称和镜像的手法,使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均衡和谐的美感。

此外,园内的植物也经过精心挑选,树种的选择和植物的布局都与园林的整体设计风格相契合。

拙政园的建筑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

园内的建筑物无论是宏伟的大殿还是精致的小亭,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和魅力。

建筑物的结构稳固,雕刻精细,装饰华丽。

拙政园的建筑工艺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誉,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代表之一。

拙政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是一座蕴藏着智慧和文化的宝库。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同时,拙政园也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苏州的文化底蕴,也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造景手法独特,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对拙政园造景手法的分析。

首先,拙政园注重自然景观的还原。

拙政园以自然为基调,力求还原大自然的景致。

园林中的建筑、人工湖、花木草坪以及石桥等景观元素都是基于自然景观的模仿或再创造。

例如,西山为基,借石小造,大量利用山体和河流来塑造景观,使之更加具有自然美感。

其次,拙政园注重对称与对比的运用。

苏州园林的传统造园手法中,对称、对比等手法被广泛使用。

拙政园中的各个景点之间都采用了对称布局,左右呼应,使整个园林显得和谐而有序。

例如,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物-宜芸窗和邻厅之间就是严格的对称布局,体现了极致的规整美。

再次,拙政园重视水的运用。

在园林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拙政园充分利用水的特性,构建了人工湖、小池塘和迂回曲折的水道等。

水面不仅反射建筑景观,增添美感,同时也是让游人心旷神怡的重要元素。

例如,在园林的最高点有一个大石窟,将水引入其中,形成了高低错落的水景,给人一种云雾缭绕的感觉。

此外,拙政园注重建筑与园林的融合。

拙政园的建筑以苏式建筑为主,注重建筑与园林的融合。

建筑和园林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例如,园内的主要建筑物-宜芸窗、邻厅、各个亭台楼阁都选址得当,与周围的景观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最后,拙政园注重细节处理。

在拙政园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精细的细节处理。

例如,拙政园中的石桥、墙壁、门窗等都有精雕细琢的装饰,使整个园林显得更加精致。

同时,在园内的植物布置和景点设置上也注重细节,将园林打造得更加完美。

综上所述,拙政园的造景手法独特,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其还原自然、重视水的运用、注重对称与对比、建筑与园林的融合以及注重细节处理等手法都表现出了拙政园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拙政园的造景手法对后来的园林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代表。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论文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论文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论文《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摘要: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以其独特而精巧的造景手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通过对拙政园造景手法的分析,探讨其艺术特点以及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为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拙政园;造景手法;园林艺术;现代设计一、引言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代表之作,其建造始于明朝中期,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如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以精妙的造景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拙政园造景手法的详细分析,揭示其在园林艺术中的独特之处。

二、拙政园造景手法1.空间布局:拙政园以其独特的空间布局而著称。

其采用了错层布局的手法,通过设置假山、亭台、廊桥等景观元素,使空间产生错落有致的效果。

同时,还利用开敞的空地和水面的反射,增加了空间延伸感。

2.水景设计:水景在拙政园的造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园中有多处水池和曲径通幽的小溪,通过流动的水产生了层层叠叠的景观效果。

水景的设计还体现在利用水面的反射,将周围的景致倒映到水中,形成景物的翻倍效果。

3.建筑布局:拙政园的建筑布局精心设计,既考虑到每个建筑单体的独特性,又注重整体的和谐。

园中的宫殿、亭台、楼阁等建筑物,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角度选择,形成了层层叠叠的景观。

4.植物配置:在植物配置方面,拙政园注重选择各种树木、花草,以及独特的造型植物。

通过对植物进行精心修剪和安排,使其与建筑、水景相互呼应,形成景观的统一性。

三、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1.创新思维:拙政园的造景手法之所以能够赢得如此广泛的赞誉,是因为其背离了传统的园林观念,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

现代园林设计师可以从中汲取创新思维的灵感,不断探索新的手法和技巧。

2.空间的利用:拙政园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将有限的空间利用到极致。

现代园林设计师可以借鉴这种做法,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手法,使空间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发挥。

3.水景的运用:水景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还可以提升景观的美感。

中国园林的欣赏特色——以拙政园为例

中国园林的欣赏特色——以拙政园为例

中国园林的欣赏特色——以拙政园为例【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所以能正确体会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对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拙政园为例,通过具体对拙政园的造园和造景特色的分析举例来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特色,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国造园艺术的灵魂所在。

【关键字】中国园林欣赏特色拙政园【前言】中国古典园林。

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

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中国园林之母”之称的拙政园充分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势和特点,1.1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通过筑山来营造山林之美,从而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

而在园林中常常通过筑山来丰富园中景致,达到合理自然地分割空间和增加景物层次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各式的假山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园林的各个地方,使得整个园林增加了许多自然艺术气息,也使得园林更加和谐和富有自然之美,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对对自然美的向往。

在拙政园中更不乏各种假山的错落分布更为园林增加了几分情趣和美感。

1.2理池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

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拙政园景观赏析论文
建筑学专业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
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
园。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
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
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
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
设考究。

东部原称“归田园
居”,配以山池亭榭,仍保
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
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
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
移建。

拙政园的建筑还有
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
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1、廊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

朱红色桥
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


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
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
政园的经典景观。

2、阁
松风水阁: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

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

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

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3、亭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
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

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
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宏寺遗物。

此井终年不
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

涵青亭: 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

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
1. 对景
“雪香云蔚亭”、“待霜亭”与远香堂互为对景
2、框景
芙蓉榭:拙政园东部一方形歇山顶临水风景建筑,
位于主厅兰雪堂之北,大荷花池尽东头。

荷池
约略为矩形,东西长,南北窄,故西向的小榭
前有很深远的水景,水中植荷,荷又名芙蓉,
小榭之名由此而来。

芙蓉榭已成为东部很有特
色的风景,尤其是夏天夜晚,皓月当空,明月,
清风,月影,荷香齐至,确实能给观赏者带来
美不胜收之感。

小榭室内装修也极为精美。


榭临水的西面装点有雕刻的圆光罩,东面为落
地罩门,南北两面为古朴之窗格,颇有苏州园
林小筑的古雅书卷之气。

芙蓉榭:就是建筑在水边的水榭。

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

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

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

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淡红色,中午紫红色,傍晚粉红色。

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莲花。

框景手法:圆光罩、长方形落地罩:封闭与开阔对比
加了镜框的中国山水画。

3、分景
分景可构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方式,造成了景物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的丰富变化。

有障景和隔景两种。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

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和经典景观。

起隔景作用。

4、借景
梧竹幽居
俗称“月到风来亭”,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
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
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
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四个圆洞门既通透、
采光、雅致,又形成了苏州园林一年四季景色,南
面春景(桃树、柳树),西面夏景(荷花),北面秋
景(梧桐树、竹子),东面东景(梅花,白墙)。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
5、夹景
远景在水平方向视界很宽,但其中又并非都很动人,
因此,为了突出理想景色,常将左右两侧以树丛,
树干,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于是形成左右遮挡
的狭长空间,这种手法叫夹景,夹景是运用轴线,
透视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可增加园景的深远感。

夹景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它不但能表现
特定的情趣和感染力(如肃穆、深远、向前、探求
等),以强化设计构思意境、突出端景地位,而且能
够诱导、组织、汇聚视线,使景视空间定向延伸,
直到端景的高潮
塔影亭
6、漏景
秫香馆:位于拙政园东部,原为秫香楼,位于天泉亭
北土山松岗之西,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

秫者,
稷、稻的统称,此处原来为归田园居之北界,墙外为
北园,乃园主的家田,故于此建楼,以观赏农桑田园
之景。

秫香之名,亦由此得。

当年复建此堂时,馆内
所有落地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均刻有《西厢记》人物
故事图案,1966年,为保护起见,将图案翻入室内,
以无雕刻的反面窗板向外,一直沿用至今。

今日的秫
香馆四周景色开朗,南边隔水为山岛,是游人品茗休
憩的好去处。

7、添景
涵青亭
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

亭是一种只有
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
和台基三部分组成。

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
人小憩、纳凉、避雨。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
一。

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

但造园家
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
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
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
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

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当远方自然景观或人
文景观,如果中间或近处没有过渡景观,眺望时就缺乏空间层次。

如果在中间或近处有乔木或花卉作中间或近处的过渡景,这乔木或花卉便是添景。

添景可以建筑小品、树木绿化等来形成。

体型高大姿态优美的树木,无论一株或几株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添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