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赏析
拙政园赏析800字

拙政园赏析800字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拙政园进行赏析。
一、园林布局拙政园的园林布局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整个园林以水为主,水面占据了园中大部分的面积,同时辅以假山、花木、亭台等元素,形成了错落有致、曲折深远的格局。
在建筑方面,园中散布着各式各样的建筑,如长廊、楼阁、亭台等,它们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山水画”般的意境。
二、文化内涵拙政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园中的许多景点都寄托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理想。
比如,“芙蓉榭”寓意“清风徐来,芙蓉盛开”,象征着高洁自重;“海棠春坞”则象征着“海棠依旧”的忠贞情感。
这些景点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三、历史背景拙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的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返乡后便开始修建这座园林。
随着历史的变迁,拙政园几经易主,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由沈德潜等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这次修缮奠定了拙政园的基本格局,并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在拙政园的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与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于高雅文化的崇尚。
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这些都将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艺术价值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园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凝聚了古代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智慧。
无论是假山、花木、亭台的布局设计,还是长廊、楼阁、亭台的建筑造型,都展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同时,园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装饰也极具艺术价值,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通过对拙政园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园林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这座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一,被誉为“吴中四大名园”之一。
这座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的园林,以其独特的意境构成手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微缩意境的营造:苏州拙政园以其小巧玲珑、精致细腻的布局而著称。
整个园林被分成数个小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意境。
园林的最南端沐春堂,极富山水意境,湖泊和亭台相映成趣;而东部的寒山寺则营造出古刹深处的宁静祥和之感。
二、曲径通幽的手法:苏州拙政园以曲径通幽的手法来引导游客的视线和步伐,使游客能够逐步体验到不同的景致和意境。
从园林的南门进入,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以依次欣赏到若干座精美的亭台和花园,如百川争流、琴韵悠扬的拙政亭、檐流瀑布等。
三、心境与自然的融合:苏州拙政园注重营造一种融合自然和心境的意境。
园林的布局和景观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核心思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园林的中间主体建筑岇山书院,被大片碧绿的池塘和花木环绕,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四、禅意与人文的交融: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中融入了禅意和人文情感的元素。
园林中的一些景点和建筑物都有着深厚的禅意和文化内涵,如“琴台”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禅宗,而琴台亭上悬挂着“虚空藏菩萨”的匾额。
园内的花卉、石头和湖泊等自然元素也与中国的文人墨客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虚实结合的构思: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中巧妙地融入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园林中的很多建筑物和景点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设计,让游客的视线在虚实之间游移,增添了意境的变化和趣味性。
园林内有一条弯曲的水道,水面上摇曳着倒影,而周围的亭子和建筑物正好映入水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景观。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其独特之处在于微缩意境的营造、曲径通幽的手法、心境与自然的融合、禅意与人文的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构思等方面。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动静结合、人文自然共融的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拙政园赏析报告

拙政园赏析报告第一篇:拙政园赏析报告拙政园赏析报告苏州拙政园是私家园林理水艺术极其成功的典范,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拙政园位于目前苏州市娄门市内东北街,从建成至今一直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
此园另一大特点,就是院内屋宇稀疏,空间明朗,层次分明,富有自然意趣。
清初,这座私园为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宁所得,他对此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
但并未破坏它最富特色之处。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占地18亩多,水面就占1/3。
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四面因势错落建有堂、亭、轩、阁等。
池有水湾伸而出,上架小飞虹;池内堆砌假山小岛,岛上竹林茂密,岸边芦苇丛生,颇有野趣。
假山小岛以曲形桥相连,优美灵动、飘逸潇洒。
此后拙政园又经几多兴废,目前所见的建筑与格局成形于清代后期。
1.拙政园的构成东园的水面如烟斗形,岸形比较平直,构园者在斗部水面建筑“n”形中心岛,岛上堆筑假山,山巅建造放眼亭,岛在东、南、西建造石板桥与对岸进行沟通。
经此处理,就打破了睡眠的平板,创造了曲折层次的景观。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亦即全园的精华所在。
面积1.2公顷,水面约占0.5公顷,整个布局,以池水为中心。
全池筑成不规则的“工”字形,北端一横特别粗大,故在水面中心构成两个西大、东小的桃形小岛,岛上各堆筑假山,东岛假山山巅建有待霜亭,西岛假山山巅建有雪香云蔚亭,东岛用独桥与对岸梧竹幽梧亭沟通。
东岛东部用“人”字形堤,曲曲折折,与东岸、南岸沟通,将水面进行在分割。
而在“人”自行的两撇交接点,筑有和风四面听。
可以四面观赏水景、山景。
在西北端水面筑有见山楼,并用曲折石桥与北岸沟通,又将西北端水面分割。
在“工”字形的竖直水面上又建有小飞虹廊桥、小沧浪、松风亭等建筑进行分割。
整个水面经此多重分割,形成了大小不一、方位不一、形状不一的水面共八个。
不同形体的建筑物,均傍水而建,其建筑造型力求轻盈活泼。
八个水面就是八个单元的观景区,既独立,又相连,打破了单独的气氛,衬托了深远,使人感到水中有水,景中有景,景随步移,处处皆景。
苏州拙政园赏析

苏州拙政园赏析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比较著名的一所园林,素以“清秀、玲珑、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构成山无止境,水无止意,山容水色,绵延不绝的美丽暮色。
园中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点缀花木山池,极具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园林。
关键词拙政园,参差自然,藏露互补,映衬对比,虚实相映苏州园林甲天下,而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一、参差自然,曲径通幽品赏苏州园林,首先就应欣赏其参差自然的美,品赏如其如何着意避免轴线,破坏规则的艺术技巧,或者说,品赏其不整齐、不平衡、不规则、不整齐一律的空间布局。
拙政园中部,是以四面厅远香堂为布局中心的。
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这就开始形成了轴线感了。
但是,聪明的造园家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这样,到远香堂就没有符合中轴线的笔直通道可走。
眼西区 中区 东区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
更秒的是,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而且既曲又斜,这类布局,就完全打破了轴线感,而赢得参差不齐的之美了。
还值得品赏的是它的对称手法。
试看远香堂的两侧,它向西有曲廊,北通临水的倚玉轩;或曲折向西,则为一泓清流,上架“小飞鸿”廊桥,其男则为“小沧浪”水苑;再看远香堂东侧,它不是水而是山。
山巅有绣绮亭,山南则由云墙隔成著名的旱园“枇杷园”。
居中远香堂,不但消除了中轴线,而且完全消除了均衡对称的格局。
其两侧是如此不同;西面是溪水,东南是假山;西面是轩廊,东面是亭馆;西面是水院,东面是旱园;西面建筑较为密集,东面空间较为空旷。
二、藏露互补,遮隔景深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
古代的山水画最讲究藏与露的辩证结合。
而拙政园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其艺术意境的生成,也离不开藏与露相反相成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意境。
它以其精巧的构造和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小中见大”的空间布局特点。
下面将从意境的构成手法分析和解读拙政园的意境。
拙政园通过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塑造了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平和宜人的意境。
如园中有多处池水景观,形成了水乡风情,使人感受到湖光山色的美丽;园中的假山、石亭、廊桥等景物与植物相融合,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园林中还有书香气息浓厚的琴池、苏堤等景点,增添了一丝文化的气息。
这些景观的选择和布局,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宁静、温暖、返璞归真的意境。
拙政园通过景物的组合和构造的手法表达了诗意、艺术性及寓意。
拙政园的设计精妙、曲折多变,每一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寓意。
园林中的“平湖秋月”和“乌篷船画舫”景点,通过布局和建筑表现了水乡夜景和江南水乡的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沉浸;“静心斋”以及“慈云堂”等宜人的建筑,凸显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于闲适、宁静生活的追求,带给人无限遐想和寓意;园内的假山、石桥、水亭等景点,通过山水画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和意境。
这些景物的组合和构造,展现了丰富的诗意、艺术性和寓意,使人在其中产生了一种心灵的共鸣和感受。
拙政园通过园林的布局、建筑风格和装饰细节等方面,表达了汉唐古典文化和园林艺术的特色和价值。
园林中的建筑、假山和小桥等均以约丽的布局和材料为主,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建筑风格;园林中的画舫等装饰细节,展现了宫廷艺术的精致与雅韵;园林中的花木草坪等植物,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注重装饰和品味的特点。
这些布局、建筑风格和装饰细节,使拙政园具有浓郁的汉唐古典文化气息,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魅力。
拙政园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相互融合,展现了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意境。
拙政园的自然景观以假山、水景、花木等为主,呈现出自然的美感和气息;而人文景观以建筑、装饰、文化等为主,展示出人文的魅力和意境。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摘要】苏州拙政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其意境构成手法巧妙、独具特色。
整体布局采用了“曲径通幽、回环婉转”的手法,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风格,园林景观以水为主题,充分展现了水乡氛围。
意境营造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山水和建筑之美,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景致。
而园内的文化内涵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露出古典雅致之美。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华园林的独特魅力,其构成手法精湛,展现了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文化内涵、深远、巧妙、独具特色1. 引言1.1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其意境构成手法堪称经典。
通过分析拙政园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意境营造和文化内涵,可以看出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详细的解读,探讨其深远的意境、巧妙的手法以及独具特色的品质。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拙政园的精髓,感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赏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对这座古典园林的魅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2. 正文2.1 整体布局苏州拙政园是一座经典的园林建筑,其整体布局精致而独特。
园内主要由水池、廊亭、假山、小桥等组成,整体呈现出精巧的对称布局。
园林中心是一座精美的亭台,四周环绕着水池,水面倒映出亭台的倩影,增添了一份宁静和雅致。
园内的小桥曲径蜿蜒,将园中各处景致串联起来,使游客仿佛穿越在一幅幅画卷之中。
假山被巧妙地布置在园内各处,既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又为园林增添了一份自然的气息。
整体布局既注重对称,又注重错落有致,使游客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舒适和谐的视觉享受。
整体布局的精致和巧妙,体现了园林建筑师对空间的精准把握和美学追求,为苏州拙政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苏州拙政园景点与意境分析

苏州拙政园分析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
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
在这里主要对中园和西园作主要分析。
对于拙政园,可以从空间的对比,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堆山理水等多个造园设计原则来分析,因为拙政园符合了私家园林的众多造园手法。
拙政园中的每一个建筑如果经过仔细推敲,其实做得都非常有意思。
下面就对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依依做一个分析。
私家园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对的园林面积不会太大。
而在这种小的空间中展示各种空间,就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其实从整个造园手段上来分析,又无处不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欲扬先抑就是其中一种。
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
入口做的很低调,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暂时在空间上放一放,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进入腰门。
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门左右分别植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远的氛围。
园门虽与外界直接相通,但处理的小巧,朴素,淡雅。
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
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在此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务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
从入口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欲扬先抑——从而在极有限的空间来营造极佳果。
拙政园入口平面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其中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
远香堂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皆为通透长处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
往东,可看到假山之上的绣绮亭,透过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形成对景。
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中的一座名园,也是苏州私家园林中最大的一座。
其意境构成手法十分独特,下面将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之一是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景物元素。
园内有湖、山、林、泉、假山、亭台楼阁等各种景物,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拙政园的布局中,山水是园林的灵魂和核心,它以自然的形式展现了山、水、云、雨等元素,给人一种恬静、安详、祥和的感觉。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还包括了精心布置的人工景观。
园内的假山、亭台楼阁等建筑都经过精心布置和设计,造型独特,石质精良。
园内的狮子林就以红色的琉璃瓦为屋顶,屋檐上的狮子雕塑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这些人工景观的布置不仅增加了园林的艺术性,也展现了主人对园林的用心经营和独特品味。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还包括了精心设计的园林路径。
园内的小路、回廊、桥梁等都设计得曲折有致,使人在游览中不断有新景呈现,以达到游览者眼前景景不同的效果。
这种设计使得人们在园内徜徉时可以感受到一种舒适、放松的感觉,同时也增加了园林的神秘感和未知感,让人想要继续探索。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还包括了植物的运用。
园内的植物种类繁多,不仅有常见的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罕见的珍稀植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园内的“百花亭”,这里的花卉遍布园中的每一个角落,种类繁多,花期不同,给人一种五彩缤纷,花香四溢的感觉。
这些植物不仅增加了园林的生机和色彩,也丰富了意境的表达。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包括丰富多样的景物元素、精心布置的人工景观、精心设计的园林路径和植物的运用等。
这些手法使得拙政园成为了一座具有独特韵味和内涵的园林,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比较著名的一所园林,素以“清秀、玲珑、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构成山无止境,水无止意,山容水色,绵延不绝的美丽暮色。
园中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点缀花木山池,极具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甲天下,而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一、参差自然,曲径通幽品赏苏州园林,首先就应欣赏其参差自然的美,品赏如其如何着意避免轴线,破坏规则的艺术技巧,或者说,品赏其不整齐、不平衡、不规则、不整齐一律的空间布局。
拙政园中部,是以四面厅远香堂为布局中心的。
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这就开始形成了轴线感了。
但是,聪明的造园家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这样,到远香堂就没有符合中轴线的笔直通道可走。
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
更秒的是,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而且既曲又斜,这类布局,就完全打破了轴线感,而赢得参差不齐的之美了。
还值得品赏的是它的对称手法。
试看远香堂的两侧,它向西有曲廊,北通临水的倚玉轩;或曲折向西,则为一泓清流,上架“小飞鸿”廊桥,其男则为“小沧浪”水苑;再看远香堂东侧,它不是水而是山。
山巅有绣绮亭,山南则由云墙隔成著名的旱园“枇杷园”。
居中远香堂,不但消除了中轴线,而且完全消除了均衡对称的格局。
其两侧是如此不同;西面是溪水,东南是假山;西面是轩廊,东面是亭馆;西面是水院,东面是旱园;西面建筑较为密集,东面空间较为空旷。
二、藏露互补,遮隔景深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
古代的山水画最讲究藏与露的辩证结合。
而拙政园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其艺术意境的生成,也离不开藏与露相反相成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一)对尘俗喧扰的园外来说,应力求以最巧妙的手法做到“善藏”,或者说,尽可能做到藏而不露或少露。
在拙政园,如果把中部原来经过一段小巷而到的腰门仍作为园门,那么这一入口的空间也颇多审美意味。
人们一进门,迎面就是一座错落而自然的黄石假山挡住视线和去路。
这是又一种“遮景”和“抑景”,但它不能阻挡尘嚣,而且能藏住园内清净美景不让外露。
文学创作有“开门见山”之法,是需要给人看的一下子亮出来,毫不躲闪,让人一目了然。
拙政园的入口则反其道而行,有“入门见山”之法,它把需要给人看的用山石阻挡遮藏起来,不让人一下子看到,这种曲曲折折的躲闪,遮遮掩掩的含蓄,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美,它通过“抑景”,让人渐入佳境,细细咀嚼,慢慢欣赏,感到妙趣无穷。
(二)对园林内部来说,则应做到有藏有露,藏露互补。
苏州园林里造成藏露互补的遮隔物有种种,如花木、山石、门窗、屋宇、水流……1.花木隔身处拙政园,人们如在东部的西侧,向东远望芙蓉榭附近,或在中部遥观题名为“柳荫路曲”的曲廊,都可见一带绿柳,柔条千缕,其疏密之间,不断地变化着无数的大空小空,掩映着附近的景物。
这种依稀迷离的“杨柳堆眼”,这种轮廓自然、色彩淡艳的依依低垂,可说是带有某种透明感的重重“帘幕”,它使遮隔部分藏而不露,扑朔而迷离,而未隔的部分则苦露而不藏,但人们却无法窥其全体。
这一景观使人们竟不知前后左右,有多少地步,于是,顿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美感。
2.山石隔拙政园的土石假山,只要人们不断的变换方位,不断的变换视角,眼前就能展现多层次的优美画面:或山掩曲径,或岭映峈亭,或石藏幽谷,或峰隔重楼,无不是趣味不尽的艺术境界。
3.桥梁隔在拙政园的中部,就有一座座低矮近水的曲桥分隔水面的。
它丰富了水面的层次,使水面不致一平如镜而显得单调乏味。
这样,人们就有水景可看了,或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从而产生一种宽阔而平远的意境。
4.亭廊隔拙政园的“小飞虹”桥廊,横跨小溪,增添了桥廊南北的景观层次。
特别是它那略带弧曲形的屋面,檐下精致的挂落,屈指可数的几根廊柱,均架于水上,构成空灵而优美的遮隔物,将其后面景色遮得若显若藏,若明若暗,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带的景观和层次。
如在“小沧浪”凭栏北望,透过“小飞虹”,可以遥见荷风四面亭,而画面以建山楼为远方的主要背景,其后还有景物隐约。
三、映衬对比,多样统一(一)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映衬对比,多样统一。
拙政园中部山池区,水面占二分之一左右,总体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其四周远近高低,环绕以不同的临水构筑。
远香堂平台面临于水,“香洲”舫伸入于水,“小沧浪”水阁构架于水,几处低矮的平曲桥散布于水,池北还可见具有平野特征的土石相间的假山两座。
所有这些,共同体现了江南水乡特色,构成了拙政园的主旋律。
中部主景区的建筑远香堂,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面的四面厅。
它与众不同,不但位居中央,为四面景物所环拱,而且体量比周围建筑大得多。
结构装饰也特别精美,它和水池一起,奠定了整体景区的体势和主调。
人们如在堂北平台环顾水池及附近景色,中部园林精华尽收眼底。
远香堂西南多水,由“小飞虹”桥廊划分出一个园中之园——小沧浪水院,其中“小沧浪”“志清意远”登建筑物均跨水而架,临水而建,构筑别致。
在此廊间或窗外,所见皆水,这一水环境确实能令人心明眼净,志清意远,从而顿忘尘嚣之纷扰。
远香堂东南为山,山南为“枇杷园”,这是一个著名的园中之园。
不过,它不是“小沧浪”那种闲静朴素的水苑,而是精致丰饶的旱园。
园以曲线优美的云墙界分,进月门,嘉实亭与玲珑馆分别列于前,北有伫立着绣绮亭的黄山假石与外景相隔。
园内枇杷丛植,与攒三聚五的湖石交错而生,夏日,一树树金黄的嘉果与绿叶相映衬,更使这里锦绣满眼,美不胜收。
这两个园中之园,主体、风格是如此的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使双方的个性对比得更为突出。
然而,它们对于水池和远香堂这一主景区,主体建筑来说,又处于左右的宾衬地位。
它们以不同的特色衬着作为全园主体的景区和景观,显得宾主分明而不是喧宾夺主。
(二)景物与景物之间的映衬对比,多样统一。
拙政园一度名为“复园”,关于拙政园中建筑的数量,明代大画家文征明曾在《拙政园记》中做过统计:凡为堂一,楼一,为亭六,轩、栏、池、台、坞之属二十有三,总三十有一。
就今天看来,建筑的数量就更多,形式及其组合也更为丰富了。
而且,即使是同一类建筑物,也有种种不同,如现今拙政园的亭竟有二十座之多。
至于其形式、结构、处境之不同,宜做典型解剖,分层归纳,以窥苏州园林建筑多样性之一斑。
现分述如下:拙政园的亭,以屋基平面和立柱多寡而论,圆形而立五柱的如笠亭;正方形而立四柱的如松风亭、嘉实亭等;正方形而立十二柱的如梧竹幽居亭;长方形而立四柱的如放眼亭;长方形而立八柱的如绣绮亭;六角形而立六柱的如宜两亭;八角形而立八柱的如天泉亭;平面呈“凸”字形而立八柱的如涵青亭;平面呈扇形而立六柱的如:“与谁同坐轩”亭……以屋顶形式而论,拙政园诸亭一般依其屋基平面分别建园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其宝顶式样也有所不同。
此外还有卷棚歇山,如绣绮亭、雪香云蔚亭,而“与谁同坐轩”亭则带有卷棚庑殿式格局。
拙政园的亭,基本上都是单檐,单天泉亭独用重檐,这有打破了单一。
此外,屋角反翘式样有水戗发戗和嫩戗发戗两种。
前者如绣绮亭、绮虹亭,其风格朴实端庄于玲珑飞翘;后者如松风亭,反翘作了夸张性的强调,具有秀逸、轻扬、活泼、飞举的美学风格。
再就结构类型个空间体量而言,拙政园诸亭大多为四面临空的独立亭,单也有倚墙而建的半亭,如涵青亭就连接着墙廊,倚虹亭和别有洞天亭也都是半亭,墙上各开一门,其形一方一圆,遥遥相对,各有个性,成为联系东中西三部的必经之路,这也是别具匠心。
拙政园那么多亭子,其体量也大小各殊。
笠亭是微型的,在山上林间不甚显眼,而天泉亭则是大型的,八角重檐,内外双层,在平地极为突出。
建筑物的存在,离不开周围的环境。
拙政园诸亭所处的环境也各有特色,这更增加了它们的多样性。
如松风亭斜架于山上,毗邻与小沧浪水院,环境幽静;塔影亭夹于两溪之间,以桥沟通,为偏僻的死角点景、引景;荷风四面亭处于宽阔水面的岛上,有曲桥山径联结着各方景点,成为中部的交通枢纽;嘉实亭处于园中之园——枇杷园内,与嘉树丑石为伴,成为此地主景;“与谁同坐轩”以扇面半圆的凸面向水,既可供多角度的观赏,又可在其中多面观景;雪香云蔚亭建于土石之巅,梅林之中,平台上可观辽阔的池水及远香堂一带美丽景色;梧竹幽居亭处于梧、竹、枫、杨等植物之间,两面临水,其地可谓水木清华而风物优美……四、虚实相生,时空交感拙政园小中见大,少中见多,离不开虚实相生的美学。
虚,这可说是苏州园林的生命所在。
(一)门窗框景之虚拙政园是虚实并用,门窗之虚颇为杰出。
远香堂位于山环水抱、风物围拱之中,厅堂四周全部装置秀丽玲珑的玻璃长窗。
这种四面全虚的四面厅,可变观周围景色:东面可见云墙缭曲,古木苍郁;南面可见黄石叠山,小桥流水;西面可见梧柏华轩,曲廊萦纡;背面透过宽阔的平台和水面,可遥望对岸山土起伏,亭台曾差,花树扶疏,波动影摇。
在厅内四望,景色可谓面面不同,窗窗不一,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梧竹幽居亭四个月洞门两两相对,环环相套。
给人以园转的动势感,人们身在其中,虚灵圆转,如入幻境。
诸洞门外,或高梧清荫,或修竹含香,或枫杨苍古,或绿柳如烟,或亭馆俨然,或漏窗映翳,或曲桥浮光。
在亭内环视门外,圆框内的景中之象,景外之象,生生不已,变化莫测,各种画面惹眼迷目,令人难以应接。
(二)内外借景之虚游人如在梧竹幽居听西望,可见北寺塔依然高耸,把园林空间的边界推到了数里之遥。
这一园外的塔景之虚,还给横向展开、具有平远特征的池山风光增添了纵向的景观,取得了虚实相生、纵横相破的审美效果。
(三)镜像空间之虚苏州园林面积较小,划分为景区之后就更小了。
为了扩大空间感,园中往往在适当的地方设一大镜,称为“镜景”或“镜借”。
它不但把镜前的空间翻了一番,在镜面上使人感到其中有景,其中有象;富于立体的深度感,而且把实在的景观反了一反,使熟悉的景物陌生化,令人顿生新奇别致之感。
人们身在一派空明之中,就如入琉璃世界,水晶天地,可能进行视觉与想象相伴的“镜游”。
拙政园的“香洲”,一进舱门,迎面是明镜相迎,照映出对岸倚玉轩一带的水景。
镜面上有“烟波划船”匾额,令人感到似实似虚,似真似幻,似静似动,似近似远。
(四)水中倒影之虚拙政园有海棠春坞,是春日品赏海棠风韵的好去处;有荷风四面亭,是夏日品赏水面风来、荷香四溢的极佳景点;有待霜亭,是秋日品味“洞庭需待林满霜”诗意的山亭;有雪香云蔚亭,是冬日赏梅,捕捉暗香浮动的理想之地。
这样,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在绮绣亭,有“晓丹晚翠”匾额,也点出了朝暮景色之美的殊异。
拙政园只有60多亩,然而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美的奇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