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
十三个常见汉译英问题

我们在开展对外宣传时,翻译的译文往往是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和语序结构,用“对号入座”和“亦步亦趋”的方法进行生硬的“套译”,其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不规范英语,其中不乏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用法错误等等。
下面,我们将从十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阐述。
第一种情况:望文生义,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翻译,即“中式英语”。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把“胶水” 译成glue water(应为glue);把“不准拍照”译成Don’t take picture(应为:No photographs);把“当心碰头” 译成Be careful, head(应为:Mind your head / Lower your head);把“拳头产品” 译成fist product,但fist这个词只是握住拳头,并没有打出去的动作和力量,(参考:“knockout” product /“hard-punch” product / core product / product with a competitive edge / market-penetrating product);把“科技旅游”译成technological tours,这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旅游本身是技术性的(参考:science-theme tours);把“黄金地段”译作golden area,这是说“金色地区”?(试比较:prime/central/ideal location)把电视屏幕上的栏目名称“看世界”译作Look the World,(试比较:Around the World / Window onto the World / Across the World 等);把“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不断深化”译成The economic reform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s and is deepening.(似应译为: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economic reform, which is developing in depth);等等。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作者:王碧娟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7期【摘要】本文就中英语言中的不对等对等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重大影响,并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技巧,如音译、直译、意译等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的英汉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关键词】不对等;音译;直译;意译一、简述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构词功能、词序、句法和语言风格,比如成语和诗句,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词汇用以体现该民族,该文化的特征。
[1]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要面对一些完全相同的事物,如太阳、月亮、水、火,如生老病死。
所以,不同的语言之间就会有一些对等的词汇来表示相同的事物,但其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
中文、英文分属不同的语系,所以在这一点上,它们自然也不例外。
翻译是跨语言交际的一种途径,所以,理解词汇的意义就非常重要了。
本文就中英语言中的对等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重大影响,并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技巧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的英汉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二、中英对等词汇的比较研究为了更好的理解对等词汇,我们应先讨论一下词义,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将词义清晰地划分为七类:(一)概念意义;(二)含蓄意义;(三)风格意义;(四)感情意义;(五)折射意义;(六)搭配意义;(七)主题意义。
其中(二)、(三)、(四)、(五)、(六)可被归纳为联想意义。
[2]这样的分类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词义。
但当我们在探讨词汇语义学时,我们主要关注两种词义,即代表该词在实际语言学领域的意义的指称意义和指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态度,即联想意义。
这里,我们将对中英文中对等词的指称义和联想意义进行比较和分析。
1、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把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的词做一比较。
我们也知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反应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一些语言或文化特有的表达无法直接用对应的词语翻译出来,因此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语言结构、文化差异和习惯用语等方面。
以下是对不可译现象原因的分析及对策。
一、语言结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差异,导致一些语法现象无法直接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时态变化较多,而汉语的时态变化较少,因此英语的时态在汉语中难以准确体现。
另外,一些句式和成语在中英两种语言中也不完全对等,无法直接翻译。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习惯句式”如“have a good day”、“take care”等在汉语中往往无固定对应。
对策:1.加强对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了解,提高对语法差异的敏感度,避免错误的翻译。
2.学习并熟悉常见的句式和成语,在具体翻译中灵活运用,找到最合适的对应表达。
二、文化差异英汉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一些文化内涵在翻译中难以传达。
比如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和幽默,中国人的礼仪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常常无法直接用译文准确表达出来。
对策:1.加强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提高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2.采用文化转换的策略,通过适当调整翻译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3.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说明或注释,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翻译作品。
三、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这些表达方式往往是基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而产生的,因此无法直接进行翻译。
对策:1.关注两种语言中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对其特殊性的认识。
2.建立翻译记忆库,记录和整理常用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的翻译方法,方便在后续翻译中的参考和使用。
四、音、形、义不对称中英两种语言的音、形、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一些单词或短语无法直接在对方语言中找到准确的对应。
对策:1.学习两种语言的发音和音标,提高对音的敏感度,准确把握单词的发音。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

豪, 因此, 龙也就成了中国、 中国人的代表。在中国历代王朝 , 皇室的象 征便是龙和凤 , 龙为王、 凤为后 。因此 , 所有一切与国王、 王室有关的事 物都令带有一个 字 , 龙 龙颜、 龙体 、 龙座等。而对于西方人而言 , 龙一 一个凶猛 的动物 , 最后都以被屠杀而告终。当在英文 的分类能帮助我们 更好 的理解词义 。但 当我们在 探讨词 汇语义 学时 , 般是邪恶的象征 , 尤其是女人 时, 总是贬义的。在英语词典中对此有明确 我们主要关注两种词义 , 即代 表该词在 实际语言学领 域 的意 义的 指称 中用龙来喻人 , 意义和指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 态度 , 即联想意义 。这 里 , 我们 的解释 , 若是把一妇人叫做龙 , 那是说凶狠 , 不招人喜欢。 将对中英文中对等词的指称义和联想意义进行 比较和分析。 () 4 文化涵义在 目标语言中缺失的词汇。竹 , 笔直修长 , 四季常青 ,
一
寒冷干燥的西风是大家所不喜欢 的。它的到来让草枯叶黄 , 一片萧条。 因此 , 在词典中 , 西风指秋风 , 比喻衰退 , 消极的力量。所以, 除非西方人 理解中国人对东风 的感受 , 他们才能明白毛 主席的这句 : 东风压倒 西风。 同样 , 中国人也只有理解西方人对于东风西风的感受才能欣赏雪莱的《 西 风颂》 。在此诗中, 西风成 了力量和希望的象征 。这也不奇怪 , 对于英 国 人而言 , 西风是从西海岸刮来的 , 这是件美事。而东风就不那么好了是 因 为它是从内陆刮来的, 寒冷而又干燥 , 一如中国的西风。 () 3 文化涵义完 全不 同的词 。在 中国人看来 , 龙是神 圣而强大的 , 它不仅腾云驾雾又能呼风唤雨 。神话 中 , 龙也是 水界之王 , 自古时起 , 龙就被看作是我们先祖的化身 , 人们也 总以自己 为龙的传人 并引以为
英汉翻译中的词序错位现象

英汉翻译中的词序错位现象(Different Word 0rders)总的来说,汉英的语序基本一致。
正是因为这种语序是基本一致的,在汉英翻译时不一致的地方就容易出差错。
由于两种语言文化的表达、表述的习惯不同,形成一些固定说法的格式不同,如下面的例子,翻译时只有死记硬背。
这种死记硬背非常重要,是翻译的重要基本功之一。
在过去的翻译书中技巧讲得很多,但也应该重视固定说法的背诵功底。
1、英汉词序错位例如:水火fire and water贫富rich and poor新旧old and new长短short and long细长long and thin男婴baby boy女婴baby girl冷热hot and cool凉爽nice and cool前后back and forth左右right and left软硬hard and soft轻重heavy and light晴雨rain or shine增损loss and gain水陆land and water饮食food and drink钢铁iron and steel死活life and death手臂arms and hands河流湖泊lakes and rivers山水waters and mountains中小型small and medium文艺art and literature衣食food and clothing唯一的one and the only同一的one and the same血肉flesh and blood此时此地here and now文武military and civilian三三两两in twos and threes敌我ourselves and the enemy物理化学chemistry and physics工农业agriculture and industry年月month and year田径(运动)track and field (events)迟早sooner or later,first and last水土流失soil erosion and water loss新郎新娘the bride and the bridegroom手疾眼快quick of eye and deft of hand喜怒哀乐anger, grief, joy and happiness水乳交融as well blended as milk and water2、有一些情况汉英说法顺序差不多例如:上下up and down高低high and low老幼old and young父母father and mother夫妇man and wife黑白black and white(生活)沉浮ups and downs彻头彻尾from head to foot来龙去脉from beginning to end来来往往come and go, back and forth3、汉语习语中常有同义重复表达。
汉译英的十一大误译

汉译英的十一大误译1 永远记住你 remember you forever 不对,因为没有人能活到forever ,而应该是always remember you。
2 黄头发不是yellow hair,而应该是blond/blonde,西方人没有yellow hair的说法。
3 厕所绝对不是WC 或者toilet,这些是马桶和茅坑的说法,假想一下,你对老外说,不好意思,请问茅坑在哪里?你说话是不是过于洒脱,尺度太大了?正解应该是men's room/women's room/restroom/powder room等。
4 还有些很过时的已经可以入土的说法,比如真遗憾不要再用 it's a pity ,用that's too bad/it's a shame更流行些,还有裤子不要用trousers了,而是pants/slacks/jeans。
马马虎虎最好用average/fair/all right/not too bad/OK(西方人很少使用so-so),提到好吃不要只能反应出一个单词,就是delicious,可以多用用yummy/nice/tasty/appetizing等。
5 还有些在国外只有小孩子才用的过于孩子气的说法也应该避免使用,比如再见用bye-bye 不好,直接用bye/see you/see you later/later比较合适。
再比如面条,少用孩子气的noodles,而最好用pasta。
6 一些公共场合的用语也是同学最不会翻译的,比如“小心台阶”被翻成“pay attention to the steps”而非正确的“mind the steps”。
再比如姚明如果去你家作客,应该说“mind your head”才对。
7 再比如这一系列的句子:我感到很痛不是I am painful.而应该是I feel great pain.注意,“我感到高兴”是 I am happy,“我感到累了”是 I'm tired,但“我感到很痛”却不是 I am painful。
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与塔伯(Charles R.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再就是风格对等。
”这一理论反映出翻译界的一种理想与目标。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没有绝对的对等,正如鲍林杰(Dwight Bolinger)在《语言要略》中所述,英汉词语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相同或相似语之间是相对的、偶然的。
也就是说,原语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用译语完全正确而又绝对对等地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
因此,研究翻译中的词汇不对等现象对提高翻译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汉语中词汇的不对等现象英汉民族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及意识形态差异,在语言文化上也出现了差异,处于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都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语言文化,两种语言的词汇具有下列不对等性:1 词义的不对等正如兹古斯塔(L.Zgusta)所说:“每个词汇单位都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词汇的,其突出的独立性表现在其所包含的意义上。
”因此,一个词或者词汇单位在特定的语言系统中有其独特的含义。
从传统词汇学来讲,词汇意义由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组成。
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最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内涵意义不是单独存在的意义,而是附带词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这种意义非常不稳定。
无论是从概念意义还是内涵意义来理解词义,中英文词语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等性。
2 概念意义的不对等在中英文中有的词汇概念意义是不对等的,如中英文在称谓上的词汇就不完全对等。
汉语中的称谓讲究: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
而英语中的称谓基本上只进行性别的区分。
如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父”、“姨夫”、“舅舅”等,在英语中只有uncle一词来统指父系尊长,aunt表示母系尊长,sister 表示姐姐或妹妹,brother指哥哥或弟弟。
英汉互译中词层的不对等现象及翻译方法

英汉互译中词层的不对等现象及翻译方法
刘晓英
【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8)004
【摘要】英汉互译中,译者常遇见的难题是英汉两种语言间词层的不对等现象。
如何处理这种现象、准确地确定词义成为了译者的重要任务。
译者可采取音译法、直译、直译加注法、意译法等翻译方法,最大程度地使译文表达趋同与原文。
【总页数】3页(P68-69,72)
【作者】刘晓英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浅析称谓语在英汉互译中的不对等现象 [J], 刘悦怡
2.浅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对等现象 [J], 姚丽丽
3.翻译中词层不对等的现象及对策 [J], 杨杰
4.色彩词英汉互译的不对等现象及对策研究 [J], 陈智钢;金利明
5.浅析英汉互译教学中的词层不对等 [J], 陈春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王碧娟(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洛阳471022)【摘要】本文就中英语言中的不对等对等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重大影响,并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技巧,如音译、直译、意译等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的英汉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关键词】不对等;音译;直译;意译一、简述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构词功能、词序、句法和语言风格,比如成语和诗句,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词汇用以体现该民族,该文化的特征。
[1]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要面对一些完全相同的事物,如太阳、月亮、水、火,如生老病死。
所以,不同的语言之间就会有一些对等的词汇来表示相同的事物,但其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
中文、英文分属不同的语系,所以在这一点上,它们自然也不例外。
翻译是跨语言交际的一种途径,所以,理解词汇的意义就非常重要了。
本文就中英语言中的对等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重大影响,并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技巧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的英汉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二、中英对等词汇的比较研究为了更好的理解对等词汇,我们应先讨论一下词义,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将词义清晰地划分为七类:(一)概念意义;(二)含蓄意义;(三)风格意义;(四)感情意义;(五)折射意义;(六)搭配意义;(七)主题意义。
其中(二)、(三)、(四)、(五)、(六)可被归纳为联想意义。
[2]这样的分类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词义。
但当我们在探讨词汇语义学时,我们主要关注两种词义,即代表该词在实际语言学领域的意义的指称意义和指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态度,即联想意义。
这里,我们将对中英文中对等词的指称义和联想意义进行比较和分析。
1、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把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的词做一比较。
我们也知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反应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
语言同时也是人们表达自己文化的途径。
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就如同文体与内容。
成熟的语言也总是受到文化的影响。
而词的联想意义集中体现了该文化的特征。
中英文本中指称意义相同而联想意义迥异的词可被进一步划分成如下几类:(一)具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涵义的词;(二)文化涵义部分相同的词;(三)文化涵义截然不同的词;(四)其文化涵义在译入语中完全缺失的词。
因为理解和翻译文化涵义基本相似的词不是个问题,在此我们不予讨论。
我们在这里只看第一类。
(1)文化涵义部分对等的词汇。
红色,太阳和火的颜色。
人们也总是把它和庆典或是其他一些喜庆的场合联系起来。
这在中国和其他讲英语的国家都是一样的。
中国人太喜欢红色了,以至于我们所用的许多关于红色的词语和表达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如:红利 bonus红运 good luck红火 prosperousness在英文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如:red letter day 重大的,值得纪念的日子to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one 为某人铺开红毯,则指热烈而隆重地欢迎某人的到来。
而西方人对于红色的喜爱远不及中国人。
红色也经常会被他们和流血、暴力、火灾、危险、犯罪等联系起来。
举例说明:red battle,red light,red alert等都是要表达贬义的。
红色也同样会和怒火联系,to see red 生气 wave a red flag 做一些会立刻惹恼某人的事。
但这样的联想意义在中文中是没有的。
而在英文中要给红光满面找到一个对等词汇也是非常困难的。
以上的词义矛盾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字面翻译和文化习惯而造成的。
(2)文化涵义截然不同的词汇。
东风,在中文中,象征着春日的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所以,东风也就是指春风,象征革命的力量。
而寒冷干燥的西风是大家所不喜欢的。
它的到来让草枯叶黄,一片萧条。
因此,在词典中,西风指秋风,比喻衰退,消极的力量。
所以,除非西方人理解中国人对东风的感受,他们才能明白毛主席的这句:东风压倒西风。
同样,中国人也只有理解西方人对于东风西风的感受才能欣赏雪莱的《西风颂》。
在此诗中,西风成了力量和希望的象征。
这也不奇怪,对于英国人而言,西风是从西海岸刮来的,这是件美事。
而东风就不那么好了是因为它是从内陆刮来的,寒冷而又干燥,一如中国的西风。
(3)文化涵义完全不同的词。
在中国人看来,龙是神圣而强大的,它不仅腾云驾雾又能呼风唤雨。
神话中,龙也是水界之王,自古时起,龙就被看作是我们先祖的化身,人们也总以自己为龙的传人并引以为豪,因此,龙也就成了中国、中国人的代表。
在中国历代王朝,皇室的象征便是龙和凤,龙为王、凤为后。
因此,所有一切与国王、王室有关的事物都令带有一个“龙”字,龙颜、龙体、龙座等。
而对于西方人而言,龙一般是邪恶的象征,一个凶猛的动物,最后都以被屠杀而告终。
当在英文中用龙来喻人,尤其是女人时,总是贬义的。
在英语词典中对此有明确的解释,若是把一妇人叫做/龙,那是说凶狠,不招人喜欢。
(4)文化涵义在目标语言中缺失的词汇。
竹,笔直修长,四季常青,质坚中虚,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高尚谦虚,心胸开阔,刚正不阿的代表。
如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高风亮节的化身。
但在西方本土并没有竹子,甚至连这个词也是从东方借来的,很自然,竹在英文中就没有如上所述的这样的联想意义了。
2、联想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指称意义不同的词汇如上所提到,中文英文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同样也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
所以它们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民族特征: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习惯思维、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背景、文学作品等,所有这一切都可能导致表达方式选择的不同[3]。
这类词汇通常被认为是文化的载体。
请看如下示例:虎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为百兽之王,强大,充满活力且有王者之风。
所以,中文中带有虎的词汇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虎胆英雄、龙腾虎跃、虎虎有生气等。
说到动物,如狮子,中国人只认为他也是凶猛而强大的,没有什么联想的文化涵义。
但在西方文化中,狮子才是百兽之王。
他同样被认为强大威风且具王者之风,如同虎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象。
Collins Cobuild 英语词典中就给出了狮的文化涵义: “指一个被认为强大的,受人敬畏的人或国家”。
如狮子也被认为是大不列颠的象征。
国王理查德一世就因其勇气的侠义被称为“狮心国王”。
因此,显然狮和虎的联想意义在两种语言中惊人地相似。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有关狮虎的表达在翻译的时候被视为对等的原因。
如虎胆英雄可被译为“as brave as a lion”。
虎头蛇尾可被译为“in like a lion and out like a lamb”等。
3 、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只存在于两种语言中的一种之中的词汇这类词和其所产生并体现的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代表独一无二的事物或观念。
由于他们在另一文化中缺失了,当然也就没有了对等的或是意义相近的词汇。
有时,由于译者缺乏对这一领域知识的了解,误译经常出现。
An uncle Tom -- 比喻一个懦弱,忍气吞声,从不反抗的人A Pandora’s box -- 看起来有价值的事物,但实际却会带来麻烦或不幸刘姥姥进大观园 -- 没见过世面的人惊异于周遭环境的奢华壮观画蛇添足 -- 因添加了不必要的东西而破坏了整体的效果三、对等词对翻译的影响如上所提到,有些意义对等的词汇在中英文中有不同的联想意义,所以在翻译某一文本的时,我们要注意竭力表达原文原义并同时恰当保持其联想意义。
当文本不完全相同时,主要会使用到三种常用的翻译技巧,它们是音译,直译和意译。
一般而言,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词汇都是用直译。
而该词的本义若在另一文化中缺失的话,如关于食物,乐器,措施方法等,均用音译。
在中英两种语言中,本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的词占大多数,这些词属于最难翻译的一类,应采取不同译法。
以下我们探讨的是翻译这类词的主要技巧。
1、直译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的词应采用此法来译。
比起英文来,中文中有更多的外来词。
引入外来词不仅能保持语言的特色,且能使之更加充实和丰富。
看如下示例:Black market 黑市ivory tower 象牙塔to look through colored spectacles 戴有色眼镜看to be led by the nose 被牵着鼻子走这些外来的表达都仍带有本土特色,且栩栩如生,富于创意,因而得以融入中文且被广泛使用,成为中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即便是时常用到,人们也很少了解他们原来都是外来的表达。
2 、意译这些具有文化涵义的词汇在翻译的时候不能保留它们的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
但我们可以通过把源语言中的意象改变成一个在译入语中大家更熟悉的意象来传达原文本的信息,且使翻译显得更准确,自然。
以下是这样的一些例子:犟得像头牛 as stubborn as a mule像勤劳的蜜蜂 as industrious as an ant倾盆大雨 to rain cats and dogs水底捞月 to fish in the air掌上明珠 apple of one’s eye但译者要注意灵活运用这一方法。
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极具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表达时。
无论如何,要获得满意的译文,其他一些因素也应该考虑在内的。
如下例子能表明我们的目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谚语的翻译有两个版本。
一是“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另一个版本是“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这样的对等效果的实现根据译者对跨文化的理解和信念来评价。
[4]若他认为他的翻译只是针对中国读者的,则第一种版本也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若译者的目的是想让讲英语的西方读者来理解此谚语之深意,则第二种版本就更胜一筹了。
3、音译和意译的结合以上提到过音译这一方法主要是用以翻译食物,乐器和度量衡一类的事物。
有时候使用音译和意义相结合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国内外许多知名品牌的翻译就是如此。
Coca cola可口可乐,一直被认为是广告界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
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译,还比英文更有寓意。
可口可乐四个字生动地暗示出了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感受——好喝、清爽、快乐——可口亦可乐。
让消费者胃口十足,“挡不住的感觉”油然而生。
也正因如此,可乐逐渐成为品类的代名词和行业标准。
据说,Pepsi在进入中国时也被迫翻译成“百事可乐”,而不是“百事”。
除此之外,知名牙膏品牌“Colgate”,英译为高露洁,男装品牌Goldlion,被译为“金利来”,均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