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上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上下)
要素主义关于学习人类文化“共同要素”的思想尚缺乏科学依据和哲学基础,对 如何科学地界定出学校所需传授的“共同要素”没有提出明确的原则。
二、 永恒主义教育
(一) 永恒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1. 发展人的理性是教育永恒不变的原则 2. 自由教育应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二、 永恒主义教育
(二) 永恒主义教育评析
与此同时,要素主义、存在主义和永恒主义等也开始活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一些教育家感到教育的当务之急是维 持社会秩序而不是改造社会,改造主义教育思潮随之沉寂。
一、 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衰
(二) 20世纪50年代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复兴
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刊,标志着进步主义教 育思潮辉煌时代的结束。
一、 要素主义教育
(三)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评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南特、贝斯特和里科夫等要素主义者对美国教育实践的影 响较大,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实行天才教育等思想被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所采纳。
科南特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进行的两次大规模的教育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 《今日美国中学》和《美国师范教育》,是改革的指导性文献之一,对公共中等教育 和师范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影响。
改造主义教育还和进步主义教育一样都夸大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带有浓厚的乌托 邦色彩,忽视学生的系统知识学习,受到了新传统主义的批评。
第二节
新传统教育
新传统教育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的力主恢复西方教育传统的教育思潮, 由几个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流派构成,包括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 斯主义等,其中以要素主义为主要代表。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过分低估甚至否定学校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和督促学生对所读、所听到的每一种 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从中找到影响个人发展的意义。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下)

二、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三) 重视儿童早期认知能力的发展
布鲁纳提出过一个著名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以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 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布鲁纳坚信,只要把知识结构“翻译”成各年龄儿童的认识结构都能理解的程度, 早期教育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布鲁纳将教学任务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即智力上,认为智力发展是 掌握知识结构的保证。他对教学过程中发展智力的要求超过了对基本知识的要求。
一、 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方面,科技生产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呼唤教育改革。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参与、社交意识的增强,就必须掌握和了解有关知识,接 受教育和训练,以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 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多种类、多层次人才培养规格 的需要。形势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各级教育制度的结构、职能、方法和内容。 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终身教育学习提供了物质条件,使人们可以突破时空 限制,超越时空去获取新的知识,并且可以使人们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学习特点自由 选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四) 提倡活动教学法、同伴影响法和发现法
① 他根据其智力结构发展理论,将儿童在学习中是否积极活动看作儿童学习主 动与否的关键,认为教学中的活动法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
② 他所强调的教育中的个体活动是与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从 自我中心趋向社会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对儿童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 用。同伴影响法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吸收了存在主义哲 学的一些思想,追求人的存在,把人的存在看成是人的潜能得到实现的一种能动的、 贯穿一生的过程。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概述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概述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作者:方展画文章来源:河北教育学院学报点击数:958 更新时间:9/22/2005人本主义(humanism)教育思想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前43年)曾用拉丁文中的一个词humanitas来表征古希腊哲人的教育观:对人进行一种全面的教育,以宏扬纯粹属于人及人性的品质。

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弗吉里奥(Pietro Paolo Vergerio,1349-1420)率先阐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弗吉里奥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39年-95年)《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进行了完整的注释,撰写了《论绅士风度的自由学科》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全面地阐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与方法,即:对年轻一代进行全面的教育,并根据学生的爱好与兴趣进行教学。

但在当时,尚无Humanism一词。

到了1808年,一位名叫尼特哈麦(F.J.Niethammer)的教育家在一次以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为主题的辩论中,根据西塞罗humanitas的用法杜撰了一个德文词humanismus。

半个世纪后,即在1859年,伏伊格特(George Voigt)出版了一部书,书名叫《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第一次将humanismus一词用于描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此后,humanismus 一词又被译成英文humanism。

所以,从词源上来看,humanism一词基本上是指以人性的宏扬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全面的”教育。

因此,人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同教育息息相关。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是以马斯洛(Abraham Harald(Maslow,1908-1970)、罗杰斯(Carl.R.Rogers,1902-1987)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思潮的兴起为先导的。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2008-11-02 19:14:59| 分类:教育理论|字号订阅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包括众多教育流派的庞杂体系。

从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特指本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

这一教育思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

具体可以归纳如下:第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认人的价值。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的潜能开发,勿庸置疑,教育者首先要树立教中有人,为人而教,因人施教的理念。

把每一个学习者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给予某些东西的物体。

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是服务于生命与生活的,所以,教育应该使一个学习者树立如下认识:第一,我是一个抉择的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不能逃避抉择;第二,我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有完全的自由去设定我的生活目标;第三,我是一个负责的个体,当我抉择了我应该过何种生活时,我必须为其负责。

第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学习如何学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

它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等人格心灵“唤醒”,使教育真正还到本原意义上去,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人本主义者追求的教育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是学习如何学习,即对学习过程的学习。

第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内容观是“有价值的知识”。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11页word文档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11页word文档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20世纪西方哲学表现为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思潮的转变,科学的思维方式向人文思维方式的转变。

”[1]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便是承袭这种哲学取向的发展结果。

历经半个世纪,它已经成为当代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对西方、乃至对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对该理论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其推崇有加。

其实,在中国悠久的教育传统中,在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精髓中,一直蕴藏着深厚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可惜的是,至今未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

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我们需要对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做些许探讨,以汲取合理的营养。

总体来说,两者因生长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轨迹,对“人”的内涵和教师角色定位等方面的看法也有差异,但是在人性论、教育价值观和学生观方面却息息相通。

一、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在现代哲学中,“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哲学称谓。

这里的“人本主义”,又称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是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2]。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因扎根于迥异的文化土壤中,故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轨迹。

(一)中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沿革中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儒家学者的诸多著述当中。

比较而言,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蕴含着更加丰富的人本主义精神。

它强调人的责任和价值,把伦理道德视为教育的核心;重视人格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发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所设定的理想人格模式蕴涵着人生追求的某些最高典范和做人的准则。

在古代,“孔子是人文教育的‘第一位教师’。

他一生贯彻‘学’与‘教’的原则,在教育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张,特别是他的人文教育观奠定了我国人文教育的第一块基石”[3],主要包括师生平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和祟尚实干五个方面的思想[4]。

当代西方教育流派介绍六(人本主义)

当代西方教育流派介绍六(人本主义)

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思 想
罗杰斯(Carl. R. Rogers,1902-1987)美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其主要代表作有:《咨询和心理治疗》《
病人为中心的治疗》《论人的形成》等。
罗杰斯是对美国乃至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
与实践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位人本主义心理 学家。在教育理论方面,他的主要贡献在 于他提出了“非指导教学”这一新的教学 观念、理论与方法。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思想的一种认识体系。这种认识体系,经过 众多追随者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相对来说自 成一体的思想内涵。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首先 把“完整的人”作为核心概念,强调每个人 与他自身内部和独特性之间的整体性;进而 竭力主张教学应该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 认识等各方面的成长。 针对传统教育漠视学生情感世界这一问题, 人本主义教育从人的本性出发,要求教育给 学生更多的关爱,更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这对于我们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识教育 的内在规律和教育的真正使命是有启发价值 的。
第六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评述
人本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与方法是标新立
异的。这种标新立异,为人们认识教育现象,尤其 是认识教育现象中的“人”以及在此基础上认识教 育的规律,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视角,对传统的学校 教育实践以及教育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人本主义教育学具有自身明显的认识定位,这种认
马斯洛进一步提出了需要的五个层次: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 我实现的需要。它们依次由低级到高级组成一个 相互联系、依次递进的完整系列。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
了人类存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加以系统 的阐述。马斯洛认为,人类有机体是自我导向 的,不仅具有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能,而 且具有相应的内驱力。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教育思潮

教育思潮

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同各国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在各国新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保持者强劲的力量。

2、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的产生有赖于悠久的文化基础、渴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的政治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重要性的广泛宣传, 以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上的科技取向。

3、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的教育理论思潮。

这是一种在西方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思潮。

4、终身教育(学习)思潮:终身教育: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

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一切教育方面,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

终身学习: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5、全民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

6、进步教育思潮:进步教育是用来表示1910一1950年之间美国学校中所发生变化的一个名词。

是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教育派别的思想。

7、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把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学习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8、教育思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理论旨趣与价值观、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想潮流。

是关于教育的一种观念形态、抽象理论,是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填空1.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它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的,全称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其主旨是普遍提高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科学、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育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应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

它对我国德育具有启示性意义:德育应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德育应注重方法创新;道德评价上应引导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环境.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当代西方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

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深远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背景,也有广泛的社会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在......
首先,平等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是平等的。

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加工厂,而不能视为储藏室。

为了发展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

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本主义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

其次,还要求受教育的对象、客体之间也是平等的。

教师对学生应是平等的、公正的,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符合学生的要求:孩子希望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当前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存在对好生偏爱,对困难生歧视的现象。

只有对受教育的客体、对象平等对待,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人格尊严的平等,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效果,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二、开放性原则
教育主体具有开放性。

对孩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学校是对孩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在对孩子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社会应密切合作,为孩子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方应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因此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应是开放的,不是学校一家之责。

当前存在着家庭和社会教育相对滞后的现象,似乎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的“专利”,学生出了问题,受指责的只是学校。

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示教育的人本性。

三、差异性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不仅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而且每个人的潜能是各具特色的。

不论是发展的程度还是发展的方向均是如此。

仅以创造性潜能力例,马斯洛就认为,第一流的汤甚至比第二流的画更具有创造性。

正因为每个学生在实现自己的潜能方面,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和个性特征,所以,不存在任何时候对所有学生都适应的一成不变的教育程序或成就水平,因此学生间必然会存在差异,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未必不是一个好学生,一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也未必就是一个坏学生。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我们的教育往往缺乏一种针对性即未针对学生的内在差异,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评判,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于自暴自弃,直至偏离人生的航线。

因而在德育教育中坚持人本精神,就必须为了克服传统德育教育“一刀切”的缺点,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它作为实施教育的依据。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本教育就是要求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从而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本主义教育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进而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

首先,它并未把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树为自己的敌人,而是力图把这两派心理学中有用的、有意义的以及可运用于人类的部分加以中肯的评价,并以这些部分作为继续前进的起点。

正如马斯洛所说:“那么多人坚持认为不赞成弗洛伊德就是反对弗洛伊德,不赞成科
学心理学就是反对科学心理学等等。

我以为所有这些忠诚不渝的态度都是愚蠢的。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各种各样的真理汇集起来,使它们成为统一完整的真理,只有对这样一种真理,我们才应该是始终不渝的。

”①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待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态度。

马斯洛不赞成精神分析学派的方面是他认为对人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的研究。

他认为一个更普遍的心理科学应该建筑在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上。

他坚信,一个人如果不理解精神健康,也就无法理解精神病态。

他不赞成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面是他认为行为主义学派只注重对外在的、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而不研究内在的、固有的因素。

而在马斯洛看来,一种综合的行为理论是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仅仅客观地研究人的行为是不够的,为求完整的认识,我们还必须研究人的主观方面。

我们必须考虑人的感情、欲望、希求和理想,从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第三思潮”。

它是相对于第一思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第二思潮——约翰·B·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而言的。

它虽然只是一个多学派的松散联盟,但却是目前西方最为流行的一个心理学派,在美国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

它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推崇,是与其自身的一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分不开的。

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尊重个人需要的教育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挥个人潜能,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正视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防止德育过分知识化,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拓荒者,他构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自我实现心理学体系。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包括众多教育流派的庞杂体系。

从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特指本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

这一教育思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
第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认人的价值。

第一,我是一个抉择的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不能逃避抉择;第二,我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有完全的自由去设定我的生活目标;第三,我是一个负责的个体,当我抉择了我应该过何种生活时,我必须为其负责。

第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学习如何学习”。

第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内容观是“有价值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