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

合集下载

《合欢树》分析

《合欢树》分析

合欢树——作者自己
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 就是病中的作者的象征。
合欢树——母亲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 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 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 呈现方式。
忘记了合欢树 ,不愿提起 ; 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 很想看看合欢树, 悲伤也成了享受
“亦子亦母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歌曲欣赏:听妈妈的话
“我”双腿残废后 “我”对母亲的态度 :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 对于治病丧失信心 对生活感到绝望
“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时
母亲
因操劳而早逝 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理解了 母爱的伟大,深深思念母亲 的同时又满怀深深的愧疚 (子欲养而亲不待)。
“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
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 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 烧,腰腿疼痛,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在相当长的一 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此后又 患有肾病,发展成尿毒症,靠常年透 析维持生命。而他却在母亲的帮助下 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 大的成功。在创作中他深入研究存在 与命运,残缺与爱情,生命与苦难, 爱与被爱等精神食粮来摆脱生命的苦 难。他用残缺的生命躯体释放出健全 而丰满的思想,他用生命的苦难点亮 思想的光芒。用灿烂的笑容面对人生 的不幸。

思考:文章何处开始出现“合欢树”?
1、请同学读课文7~12段,并圈划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明确: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第七自 然段) (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 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第八自然 段) (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以及希 望去看看合欢树(第九、十自然段) (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 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 种的。(第十二自然段)

重读《合欢树》的几处细节

重读《合欢树》的几处细节

重读《合欢树》的几处细节《合欢树》是郭沫若先生的一首经典诗歌,歌咏了合欢树的美丽与它所伴随的传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合欢树》中的几处细节进行重读,并通过细致的描绘和分析,一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一、“它在那林中海一样浩瀚的阴影里”诗歌一开始,便将合欢树描绘成了海洋中的小岛。

这一比喻生动形象,使得读者可以在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合欢树的体态。

同时,“林中海”也暗示了合欢树是在深山密林之中,寂静无人,只有它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

这种孤立而赋予静谧的氛围,为后面传说的揭示奠定了基础。

二、“只有秋天,它向谷中飘下花一般的黄雨”第二句话,诗歌开始揭示合欢树的神秘与传说。

合欢树只在秋季盛开,花朵像黄色的雨一样,落满了整个谷地。

这里的“花一般的黄雨”寥寥数词,富有画面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同时,黄色的颜色也与秋季天空的颜色呼应,形成一种和谐感。

三、“它是上古那位女娲手中忘记带走的生命之树”这句诗也是《合欢树》最为著名的一句。

上古女娲创造人类时,用不完的土粘成了树,这就是合欢树的由来。

这一传说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不得而知,但诗歌中这一段的叙述,却是将合欢树与上古神话联系在了一起。

合欢树在这里承载了神话中的寓意,成为了我们人类生命的象征。

四、“它给你无言的力量,又给你无限的爱情”这两句话,表达了合欢树对人类的作用。

无言的力量,指的是合欢树能够点亮人们心中的火苗,鼓舞人们前行的决心。

无限的爱情,指的则是合欢树散发出的强大正能量,它如同父亲和母亲一样,给予人们生命和温暖。

这里的“无言”、“无限”用的极为妙,彰显了合欢树不言自明的品质。

五、“我们也必须像她般,带一颗合欢之心”最后一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合欢树的伟大存在,是应该被我们所学习的。

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内心打造成合欢之心,去散发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这种力量,能够影响周围的人与事,让自己成为一个更美好的人。

总之,通过对《合欢树》这首诗歌的几处细节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精湛的描绘,更深入地领悟了它所承载的深刻内涵。

合欢树赏析

合欢树赏析

《合欢树》赏析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爱,特别是母爱,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卵石,它无时无刻不在,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他对人生的感悟,乃至他人生的独特航程……散文《合欢树》就相当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史铁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合欢树》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全文思绪飞扬,笔致灵动,以“合欢树”为中心意象却并不拘泥,以“母亲”为用力点却又时时荡漾开去,构思平朴自然又不落俗套,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母亲生前与母亲逝世之后。

在写母亲生前场景的时候,作者以十年为一个分界线,描述了大量母子相伴的生活细节:10岁时候的“我”是一个聪明而调皮的小男孩,作文写得好,年轻的母亲居然还不服气──盎然童趣由此跃然纸上;20岁时,“我”双腿残废了,已经不年轻的母亲用尽一切心思与命运抗争,然而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相混杂的现实将母子俩捆绑在一起;30岁时,“我”终于走出了命运的低谷,然而母亲已乘鹤西去……三个场景,三种情形,三种心绪,“我”由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条能够把握自己生活的铮铮汉子,母亲的潜移默化之功不可忽视;母亲历尽沧桑,默默地将命运对于儿子的沉重打击转移到自己身上,母爱日趋博大深沉。

正当儿子对母亲的理解与母亲对儿子的爱达到成熟之际,一切却因母亲的逝世戛然而止。

“合欢树”由此进入了作者的关注视野,在他对母亲之死的逃避中,在他无限的忧伤中──原来它正是出现在“我”回城之后,伴随着作者独特的忧患体悟一起成长起来的,它也曾经弱不禁风,气息奄奄,宛然是作者现实生命的投影;它也曾经如作者一样,承受着母亲的关爱,寄寓着母亲对现实生活中的儿子不便言明的希望……在母亲与儿子全心全意共同与病魔作抗争的时候,“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它被撇在了母子世界之外;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的时候,它才能作为某种替代品出现在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中。

史铁生合欢树赏析

史铁生合欢树赏析

合欢树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全篇为写母‎亲,却从“我”入笔,颇为冷静,不动声色。

但是却已经‎为后文奠定‎了结构与情‎感的基调。

结构上,以年岁为序‎,以作文情况‎为暗线,情感上,透露出了平‎淡独白式的‎舒缓与冷静‎。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母亲的存在‎是以“那个时候”引出,记忆中的母‎亲所有的印‎象只用了三‎个字“还年轻”。

没有其他的‎肖像描写,高度的概括‎。

但是言下情‎谊,却不是一个‎从未关注过‎母亲苍老的‎子女所能够‎表达与体会‎的。

年轻,是生命轨迹‎上写满了活‎力与阳光的‎一刻,然而当我想‎起母亲的年‎轻之时,却是在她已‎经失去年轻‎,失去生命的‎时候。

记忆中的母‎亲,在那个时候‎,最让人心动‎的,就是她“那个时候还‎年轻”。

)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急”字写出了母‎亲的生气与‎个性)“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希望激励儿‎子希望激励‎儿子,提醒儿子不‎要骄傲,这是母亲的‎记忆,母亲记忆中‎觉得快乐的‎时光。

)我听得扫兴‎,(为什么?兴从何来?作文获奖。

为何扫?母亲以自己‎的辉煌来给‎他暗示。

没有及时的‎鼓励。

认为母亲的‎底气似乎有‎不足。

)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一种情绪的‎传达,没有评价,只有质问。

)她就解释。

(具体的解释‎就没有用文‎字写下,因为我觉得‎这些是没有‎必要的。

)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生活的细节‎,在特定的环‎境中就具有‎特有的意义‎。

母亲的很明‎确的用意与‎自己并不清‎晰的期待错‎位,情绪也就产‎生了。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 1.突然话题一‎转,突破了刚才‎尴尬气恼的‎状态,肯定了母亲‎的聪明与好‎看。

《合欢树》好句赏析

《合欢树》好句赏析

《合欢树》好句赏析一、“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1. 情感表达- 这几句通过“我”内心的自问自答,深刻地表现出“我”对母亲早逝的悲痛与不解。

“我摇着车躲出去”,一个“躲”字写出了“我”在面对母亲离世这一巨大伤痛时的逃避心理。

“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这是一种直白的质问,是“我”内心深处对命运不公的呐喊。

- 而那个迷迷糊糊中的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看似一种自我安慰,实际上更加强化了母亲一生辛苦的形象。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这种安慰是无奈的、苦涩的,因为这是在没有办法改变事实情况下的一种自我释怀。

2. 环境烘托- “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这里的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风在树林里吹过,营造出一种静谧、哀伤、空灵的氛围,就像“我”此时迷茫而又悲痛的心境,风的吹动仿佛是命运无形的手,在搅动着“我”内心的伤痛。

二、“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 象征意义- 这里的“树”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爱,孩子会想起童年有关树影的事,却不知道树的来历,这暗示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享受着母亲默默付出的爱,却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份爱的来源和背后的艰辛。

2. 情感的含蓄性- 句子用一种淡淡的、略带遗憾的口吻叙述,表现出一种情感的含蓄性。

“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写出了母爱的深沉与无私,母亲的爱就像那棵合欢树,默默存在,不求回报,而孩子可能在成长中忽略了这背后的深情,有一种对母爱的追忆和对这种情感可能被遗忘的担忧。

三、“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

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

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也是高一语文经典课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一)乍一看去,觉得文章应是状物类散文,因为题为《合欢树》;然而,初读文章,又心生奇异:怎么是写人叙事文章?通读全篇,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巧妙。

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作为过渡段,乘转结合,非常自然。

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

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

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

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

“我”不服气,故意气她。

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

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第二个镜头是: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

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而母亲从不肯放弃。

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

生命是可贵的,母亲把儿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儿子成了她另一个生命,她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中说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 人生在世,能为自己疯,为自己痛的人有几个?无论何时何地,母亲都是儿子忠实而坚定的支持者。

《合欢树》史铁生课文解析

《合欢树》史铁生课文解析

《合欢树》史铁生课文解析
《合欢树》史铁生
当代作家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
合欢树:
1. 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2.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

3.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实物,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它是母亲曾活在人世的见*。

它好像是母亲的化身。

4.和它晃动的树影,象征着作者对母亲的不尽思念。

艺术手法:以小见大
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
理解重点:抓住母亲的苦衷,就可以明白史铁生悲伤的根源。

“悲伤也成享受”,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史铁生对母爱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

作者悲伤的方面有:①自己的残疾给母亲带来的痛苦;②自己获奖,母亲已不在;③自己当年不体谅母亲给母亲带来的痛苦;④想看合欢树也没看成。

作者享受的内容有:①自己深味了母爱的伟大;②写作成功聊以告慰母亲;③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④体悟到生命的价值真谛。

合欢树赏析

合欢树赏析

合欢树赏析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生虽是堪惊”,这一句词与“我”的十岁至三十岁所经历的岁月恰好吻合。

显而易见,这是一篇谱写母爱之文,由母子的互相挑逗到她全副心思地为我治病,顶雨冒雪推我去影院到“她太苦了”。

二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从那“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中点点滴滴流露出母爱,她用二十年的辛苦换来了我的成功。

我对母亲的愧疚也在7段“推”“抖”中显露出来。

我不敢正对已逝的她,正如我始终未见那成盛开的合欢树。

当一些事物经过与时消息的变迁后,总有新的闪光点,但可能不能再与之相会了。

留下那些树影和东茶西瓜的旧邻重复着一种淡淡的幽伤,这时,悲伤也是一种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一) 乍一看去,觉得文章应是状物类散文,因为题为《合欢树》;然而,初读文章,又心生奇异:怎么是写人叙事文章?通读全篇,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巧妙。

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作为过渡段,乘转结合,非常自然。

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

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

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

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

“我”不服气,故意气她。

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

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第二个镜头是: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

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而母亲从不肯放弃。

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

生命是可贵的,母亲把儿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儿子成了她另一个生命,她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中说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 人生在世,能为自己疯,为自己痛的人有几个?无论何时何地,母亲都是儿子忠实而坚定的支持者。

当母亲发现“我”想写小说时,鼓励帮助“我”。

“她到处给忘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当一个人受到如此厚重的坚持时,怎能不燃起希望之火?终于,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如此的母亲是伟大的,她们总是默默地为儿女无私的付出。

却从不记回报,甚至连分享儿女成功的喜悦也常常被无情的生命剥夺。

“我”怀念母亲,遥想母亲,静静地在树林里遥问上帝,“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母亲似乎曾回来过。

也许母亲从未离开过,她活在儿子的心灵里,陪伴他一生。

细心读来,可以发现作者选择的三个时间段分别是10岁,20岁,30岁,这都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母亲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虽然30岁时,母亲已逝世了,但30岁的成就是母亲用一生的付出为“我”收获的。

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了。

这也体现了作者在选材组织上的独具匠心。

在前部分里,我们始终不见合欢树的半点踪迹,从文中看来,第八段有一句话“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合欢树似乎已在作者记忆中遗失了。

记忆的闸门在曾经的邻居的一句话中打开了“到小院子去看看吗,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当时“我心里一阵抖”,“推说手摇车进出不易“,拒绝与合欢树见面。

为什么会“抖”?怕忆起母亲?怕难以乘受悲伤?史铁生内心的疼痛在一个“抖”字倾泻而出。

接着,作者追忆合欢树的由来,从追忆可见,母亲无意栽种合欢树的时候是“我”已两腿残废。

想来那时母亲内心的伤痛是难以言表的。

她挖回这棵“刚出土的绿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种生命常青的愿望。

因为绿是生命的象征。

我们可以细细品味这段话“母亲从来喜欢这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

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甘太大意。

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叼,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这似乎是母亲全心为“我”找药方到支持“我”写作的过程的写照。

我想这位母亲在料理合欢树时定是充满了对儿子的痊愈的希望的。

合欢树被弃置在路边,在被无意栽种的一年里,无人打理。

然而第三年却“长出了叶子”,还比较茂盛。

这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在逆境中生存了下来。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勇于面对才能拥有充满阳光的将来。

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

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

文中三次提到那个“刚来世上的孩子”,前两次说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就是合欢树的影子,最后说到“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他自己的妈妈”,一言道出,合欢树上处处是母爱的影子,是一生都不能磨灭的。

作者始终对合欢树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找借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也许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对失去这一份厚重的母亲吧。

也许他只想把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独自咀嚼,“悲伤也成享受”吧。

文章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描写过“合欢树”,只是借回忆之手,托他人之语,一一交代“合欢树”的情况,不着一笔,却尽显风采,果然不愧是大师手笔。

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娓娓道来深切母爱,就仿佛和读者在聊天是不经意谈谈起母亲,说起合欢树一般,内心的深情没有像蓄势待发的洪水喷涌而出,仍是如涓涓细流,闲话家常一一道来,怀念、悲痛之情潜藏于字里行间,除却华丽辞藻与刻意雕饰,思绪所至,笔触所到,深切隽永的真情蕴涵其中,等待有心人细嚼。

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二)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爱,特别是母爱,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卵石,它无时无刻不在,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他对人生的感悟,乃至他人生的独特航程......散文《合欢树》就相当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史铁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合欢树》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全文思绪飞扬,笔致灵动,以“合欢树”为中心意象却并不拘泥,以“母亲”为用力点却又时时荡漾开去,构思平朴自然又不落俗套,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母亲生前与母亲逝世之后。

在写母亲生前场景的时候,作者以十年为一个分界线,描述了大量母子相伴的生活细节:10岁时候的“我”是一个聪明而调皮的小男孩,作文写得好,年轻的母亲居然还不服气──盎然童趣由此跃然纸上;20岁时,“我”双腿残废了,已经不年轻的母亲用尽一切心思与命运抗争,然而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相混杂的现实将母子俩捆绑在一起;30岁时,“我”终于走出了命运的低谷,然而母亲已乘鹤西去......三个场景,三种情形,三种心绪,“我”由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条能够把握自己生活的铮铮汉子,母亲的潜移默化之功不可忽视;母亲历尽沧桑,默默地将命运对于儿子的沉重打击转移到自己身上,母爱日趋博大深沉。

正当儿子对母亲的理解与母亲对儿子的爱达到成熟之际,一切却因母亲的逝世戛然而止。

“合欢树”由此进入了作者的关注视野,在他对母亲之死的逃避中,在他无限的忧伤中──原来它正是出现在“我”回城之后,伴随着作者独特的忧患体悟一起成长起来的,它也曾经弱不禁风,气息奄奄,宛然是作者现实生命的投影;它也曾经如作者一样,承受着母亲的关爱,寄寓着母亲对现实生活中的儿子不便言明的希望......在母亲与儿子全心全意共同与病魔作抗争的时候,“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它被撇在了母子世界之外;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的时候,它才能作为某种替代品出现在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中。

无疑,在作者看来,浸淫着母亲手泽的合欢树是上天对他的一种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

正因为这样,在面对合欢树的时候,作者才流露出一种类似于“近乡情更怯”的情绪,他既渴望与合欢树亲近,重温昔日母子世界相亲相爱的一幕,却又清醒地意识到母亲毕竟已经离去,合欢树永远无法真正替代母亲,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所以,在描绘第二个段落的时候,作者总是徘徊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中──想去看合欢树,又终于未能成行。

这种矛盾正是对于母亲复杂的怀念情愫的一种流露。

在结尾的时候,这种情愫得到了升华。

作者将某种希望寄寓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这个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合欢树)影儿”,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

这个孩子无疑是健全的,是幸福的,至少他被簇拥在母亲与合欢树的双重温暖怀抱中,至少他可能不会再遭遇到作者那样残废与丧母的双重悲剧。

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作者明显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一种渴望时间倒流的幻想;在这里,“合欢树”的象征内涵再一次凸显出来,它不仅仅作为不在场的母亲的象征,而且也成为作者与往昔岁月相扭结的一个通道,是作者越来越成熟的人生感悟的最好见证者。

被赋予了如此多的意蕴之后,“合欢树”也终于成功地浮现出了它作为文章题眼的功能,它的意义不再仅仅局限于第二段落,也延伸到了文章的前半部,尽管其形象并没有出现,但是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其作为一个潜在的观察者的立场,以及对整个文章的脉络的梳理与导引。

从而,尽管整个文章常常有旁枝逸出的笔致,却仍然能够被规引到与全文相一致的忧伤与怀念的基调下,“合欢树”作为中心意象的作用应该说是不可抹杀的。

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三) 《合欢树》是史铁生一篇追忆母爱的文章,写于1984年11月。

这一年,史铁生继1983年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又一次获奖,心情自然是喜悦的。

然而,想到为自己付出一生辛劳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心中不免又生出几分忧伤。

合当与慈爱的母亲共享这收获的欢乐,可是偏偏已不能够,这是怎样的悲哀啊!于是在柔肠百转之中写下这至情的怀念。

文章以《合欢树》为题,以物象人,托物言情。

合欢者,当欢也,共欢也。

树者,材也。

娘育儿望成材,儿成材而娘已殁。

共欢却成独享,当欢而已不能,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文章借“合欢树”以为象征,以为线索,以为依托,千种柔情,蕴蓄其中。

一个“合”字,写尽悲情,为文章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年岁为序,选取生活的三个镜头:“十岁那年”,“二十岁时”,“三十岁时”。

这三个镜头是“我”成长的三个阶段,概括了“我”的成长过程。

这个过程浸透了母亲的心血,耗完了母亲的生命。

分三层写。

第一层:“十岁那年”,“我”的作文“得了第一”,希望得到母亲夸奖,母亲却“急着跟我说她自己”。

“我装作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