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赏析
杨淑娟《合欢树》分析

无私无怨 坚强执著 宽厚仁慈 牺牲奉献
肖像 语言 动作 心理
3、“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 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 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 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 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 她回去.”为什么说母亲太苦了? 这又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 情?
明确:母亲因为“我”的疾病而 憔悴、“已不年轻”、“开始有 了白发”,最后因疾病缠身过早 去世。可以说,母亲为了照顾残 疾儿子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爱好 乃至健康,作者内心充满了“子 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和痛苦。
二、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___2010),北京人。 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 去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一次遭遇暴雨和 冰雹后发高烧,腰腿疼痛,后来发展成双 腿残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 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 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 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 《我与地坛》(散文) 《命若琴弦》(散文) 《病隙碎笔》(散文) 《务虚笔记》(长篇小说)
三、赏析全文
(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6 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时 间 顺 序
十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 二十岁时,“我”双腿残废。 三十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对我获奖态度:故作轻慢、警戒勉励
作 母 亲 形象特点:“年轻” “聪明”
文
“好看” 爱美 爱生活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六、写作训练: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是否也会 有一些事物与亲情的关系联系 在一起?比如一棵树、一朵花、 一张车票、一点灯光------结合 学习本文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500字左右。
重读《合欢树》的几处细节

重读《合欢树》的几处细节《合欢树》是郭沫若先生的一首经典诗歌,歌咏了合欢树的美丽与它所伴随的传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合欢树》中的几处细节进行重读,并通过细致的描绘和分析,一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一、“它在那林中海一样浩瀚的阴影里”诗歌一开始,便将合欢树描绘成了海洋中的小岛。
这一比喻生动形象,使得读者可以在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合欢树的体态。
同时,“林中海”也暗示了合欢树是在深山密林之中,寂静无人,只有它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
这种孤立而赋予静谧的氛围,为后面传说的揭示奠定了基础。
二、“只有秋天,它向谷中飘下花一般的黄雨”第二句话,诗歌开始揭示合欢树的神秘与传说。
合欢树只在秋季盛开,花朵像黄色的雨一样,落满了整个谷地。
这里的“花一般的黄雨”寥寥数词,富有画面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同时,黄色的颜色也与秋季天空的颜色呼应,形成一种和谐感。
三、“它是上古那位女娲手中忘记带走的生命之树”这句诗也是《合欢树》最为著名的一句。
上古女娲创造人类时,用不完的土粘成了树,这就是合欢树的由来。
这一传说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不得而知,但诗歌中这一段的叙述,却是将合欢树与上古神话联系在了一起。
合欢树在这里承载了神话中的寓意,成为了我们人类生命的象征。
四、“它给你无言的力量,又给你无限的爱情”这两句话,表达了合欢树对人类的作用。
无言的力量,指的是合欢树能够点亮人们心中的火苗,鼓舞人们前行的决心。
无限的爱情,指的则是合欢树散发出的强大正能量,它如同父亲和母亲一样,给予人们生命和温暖。
这里的“无言”、“无限”用的极为妙,彰显了合欢树不言自明的品质。
五、“我们也必须像她般,带一颗合欢之心”最后一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合欢树的伟大存在,是应该被我们所学习的。
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内心打造成合欢之心,去散发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这种力量,能够影响周围的人与事,让自己成为一个更美好的人。
总之,通过对《合欢树》这首诗歌的几处细节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精湛的描绘,更深入地领悟了它所承载的深刻内涵。
史铁生合欢树赏析

合欢树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全篇为写母亲,却从“我”入笔,颇为冷静,不动声色。
但是却已经为后文奠定了结构与情感的基调。
结构上,以年岁为序,以作文情况为暗线,情感上,透露出了平淡独白式的舒缓与冷静。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母亲的存在是以“那个时候”引出,记忆中的母亲所有的印象只用了三个字“还年轻”。
没有其他的肖像描写,高度的概括。
但是言下情谊,却不是一个从未关注过母亲苍老的子女所能够表达与体会的。
年轻,是生命轨迹上写满了活力与阳光的一刻,然而当我想起母亲的年轻之时,却是在她已经失去年轻,失去生命的时候。
记忆中的母亲,在那个时候,最让人心动的,就是她“那个时候还年轻”。
)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急”字写出了母亲的生气与个性)“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希望激励儿子希望激励儿子,提醒儿子不要骄傲,这是母亲的记忆,母亲记忆中觉得快乐的时光。
)我听得扫兴,(为什么?兴从何来?作文获奖。
为何扫?母亲以自己的辉煌来给他暗示。
没有及时的鼓励。
认为母亲的底气似乎有不足。
)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一种情绪的传达,没有评价,只有质问。
)她就解释。
(具体的解释就没有用文字写下,因为我觉得这些是没有必要的。
)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生活的细节,在特定的环境中就具有特有的意义。
母亲的很明确的用意与自己并不清晰的期待错位,情绪也就产生了。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 1.突然话题一转,突破了刚才尴尬气恼的状态,肯定了母亲的聪明与好看。
《合欢树》好句赏析

《合欢树》好句赏析一、“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1. 情感表达- 这几句通过“我”内心的自问自答,深刻地表现出“我”对母亲早逝的悲痛与不解。
“我摇着车躲出去”,一个“躲”字写出了“我”在面对母亲离世这一巨大伤痛时的逃避心理。
“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这是一种直白的质问,是“我”内心深处对命运不公的呐喊。
- 而那个迷迷糊糊中的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看似一种自我安慰,实际上更加强化了母亲一生辛苦的形象。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这种安慰是无奈的、苦涩的,因为这是在没有办法改变事实情况下的一种自我释怀。
2. 环境烘托- “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这里的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风在树林里吹过,营造出一种静谧、哀伤、空灵的氛围,就像“我”此时迷茫而又悲痛的心境,风的吹动仿佛是命运无形的手,在搅动着“我”内心的伤痛。
二、“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 象征意义- 这里的“树”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爱,孩子会想起童年有关树影的事,却不知道树的来历,这暗示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享受着母亲默默付出的爱,却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份爱的来源和背后的艰辛。
2. 情感的含蓄性- 句子用一种淡淡的、略带遗憾的口吻叙述,表现出一种情感的含蓄性。
“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写出了母爱的深沉与无私,母亲的爱就像那棵合欢树,默默存在,不求回报,而孩子可能在成长中忽略了这背后的深情,有一种对母爱的追忆和对这种情感可能被遗忘的担忧。
三、“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

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也是高一语文经典课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一)乍一看去,觉得文章应是状物类散文,因为题为《合欢树》;然而,初读文章,又心生奇异:怎么是写人叙事文章?通读全篇,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巧妙。
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作为过渡段,乘转结合,非常自然。
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
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
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
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
“我”不服气,故意气她。
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
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第二个镜头是: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
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而母亲从不肯放弃。
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
生命是可贵的,母亲把儿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儿子成了她另一个生命,她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中说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 人生在世,能为自己疯,为自己痛的人有几个?无论何时何地,母亲都是儿子忠实而坚定的支持者。
《合欢树》史铁生课文解析

《合欢树》史铁生课文解析
《合欢树》史铁生
当代作家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
合欢树:
1. 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2.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
3.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实物,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它是母亲曾活在人世的见*。
它好像是母亲的化身。
4.和它晃动的树影,象征着作者对母亲的不尽思念。
艺术手法:以小见大
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
理解重点:抓住母亲的苦衷,就可以明白史铁生悲伤的根源。
“悲伤也成享受”,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史铁生对母爱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
作者悲伤的方面有:①自己的残疾给母亲带来的痛苦;②自己获奖,母亲已不在;③自己当年不体谅母亲给母亲带来的痛苦;④想看合欢树也没看成。
作者享受的内容有:①自己深味了母爱的伟大;②写作成功聊以告慰母亲;③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④体悟到生命的价值真谛。
合欢树句子赏析

合欢树句子赏析合欢树,又名合欢花、合欢木,是一种常见的落叶乔木植物,其学名为Albizia julibrissin。
以下是对合欢树的赏析。
一、合欢树的外观特点合欢树具有较大的冠幅,高大挺拔,树皮灰褐色,纹理明显。
合欢树的叶子为复叶,小叶对生,叶片细长而倒披针形,绿色鲜亮,夏季时形成一片绿意盎然的树冠。
合欢树的花朵呈球状聚伞花序,花色丰富多样,有白色、粉红色、淡紫色等。
在花期来临时,合欢树的花朵绽放,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吸引着蜜蜂和蝴蝶等昆虫前来采蜜。
二、合欢树的生长环境合欢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苛,适应性较强。
它可以生长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也能够在半阴半阳的地方存活。
合欢树耐旱性较强,但也需要足够的水分供给。
一般来说,合欢树适合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适应性广泛。
三、合欢树的意义和用途1.观赏价值:合欢树花期较长,花朵色彩丰富,花香扑鼻,是人们常见的城市园林绿化树种之一。
在春季和夏季,合欢树的花朵开放,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美丽的花海,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拍照留念的好去处。
2.药用价值:合欢树的树皮、树皮内部的薄层和种子均有药用价值。
树皮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止血化瘀的功效;薄层可治疗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统疾病;种子则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痛等。
3.木材价值:合欢树的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观,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木材可用于制作家具、木制工艺品等。
4.生态价值:合欢树是一种典型的固氮植物,它能够与土壤中的一些细菌共生,将空气中的氮固定在土壤中,为周围的植物提供养分。
同时,合欢树的花朵能吸引蜜蜂等昆虫,促进花粉传播,有助于植物繁殖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四、合欢树的文化意义合欢树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意义。
它象征着团聚和友谊。
合欢树的名字寓意着“合家欢乐”,在婚庆和节日等喜庆场合常常被用作装饰。
此外,合欢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下老人的常用树种之一,在爱情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五、合欢树的传说与故事合欢树在中国传说中有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
《合欢树》课文解析

《合欢树》课文解析
《合欢树》是一首古老的民谣,也是一首传颂爱情的歌曲。
这首歌曲以合欢树为象征,唱出了两颗相爱的心在分离后的思念和相聚时的喜悦。
合欢树是一种常见的树种,它的特点是树枝扩展开来,枝叶茂密,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树冠。
这个特点使得合欢树成为了人们表达爱情的象征。
在《合欢树》这首歌曲中,合欢树被用来比喻两颗相爱的心。
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就像合欢树的枝叶一样扩展开来,在彼此的心中形成了一片广阔的爱意。
歌曲中唱到的思念和相聚是爱情中常见的两种情绪。
当两颗相爱的心被分离时,它们会怀念对方,思念对方的笑容和温暖。
这种思念在歌曲中被形容为合欢树的枝叶低垂,仿佛在向对方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
而当两颗相爱的心相聚时,它们会感到无比的喜悦和幸福。
这种喜悦在歌曲中被形容为合欢树的枝叶摇曳欢快,仿佛在庆祝两颗心的相聚。
《合欢树》这首歌曲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爱情的苦乐,让人们在倾听时感受到了爱情带来的温暖和欢乐。
这首歌曲中的合欢树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种美好寄托,象征着爱情的坚定和永恒。
在现实生活中,合欢树也经常被人们用来象征爱情。
许多情侣会选择在合欢树下约会,或者在合欢树下举行婚礼,以表达他们对彼此爱情的承诺和祝福。
合欢树的美丽和广阔的树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其成为了人们向往爱情的象征。
总的来说,《合欢树》这首歌曲通过合欢树的形象,表达了爱情的思念和相聚之情。
它既是一首美丽动人的歌曲,也是一种对爱情的赞美和寄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欢树》赏析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爱,特别是母爱,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卵石,它无时无刻不在,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他对人生的感悟,乃至他人生的独特航程……散文《合欢树》就相当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史铁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合欢树》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全文思绪飞扬,笔致灵动,以“合欢树”为中心意象却并不拘泥,以“母亲”为用力点却又时时荡漾开去,构思平朴自然又不落俗套,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母亲生前与母亲逝世之后。
在写母亲生前场景的时候,作者以十年为一个分界线,描述了大量母子相伴的生活细节:10岁时候的“我”是一个聪明而调皮的小男孩,作文写得好,年轻的母亲居然还不服气──盎然童趣由此跃然纸上;20岁时,“我”双腿残废了,已经不年轻的母亲用尽一切心思与命运抗争,然而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相混杂的现实将母子俩捆绑在一起;30岁时,“我”终于走出了命运的低谷,然而母亲已乘鹤西去……三个场景,三种情形,三种心绪,“我”由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条能够把握自己生活的铮铮汉子,母亲的潜移默化之功不可忽视;母亲历尽沧桑,默默地将命运对于儿子的沉重打击转移到自己身上,母爱日趋博大深沉。
正当儿子对母亲的理解与母亲对儿子的爱达到成熟之际,一切却因母亲的逝世戛然而止。
“合欢树”由此进入了作者的关注视野,在他对母亲之死的逃避中,在他无限的忧伤中──原来它正是出现在“我”回城之后,伴随着作者独特的忧患体悟一起成长起来的,它也曾经弱不禁风,气息奄奄,宛然是作者现实生命的投影;它也曾经如作者一样,承受着母亲的关爱,寄寓着母亲对现实生活中的儿子不便言明的希望……在母亲与儿子全心全意共同与病魔作抗争的时候,“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它被撇在了母子世界之外;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的时候,它才能作为某种替代品出现在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中。
无疑,在作者看来,浸淫着母亲手泽的合欢树是上天对他的一种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
正因为这样,在面对合欢树的时候,作者才流露出一种类似于“近乡情更怯”的情绪,他既渴望与合欢树亲近,重温昔日母子世界相亲相爱的一幕,却又清醒地意识到母亲毕竟已经离去,合欢树永远无法真正替代母亲,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所以,在描绘第二个段落的时候,作者总是徘徊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中──想去看合欢树,又终于未能成行。
这种矛盾正是对于母亲复杂的怀念情愫的一种流露。
在结尾的时候,这种情愫得到了升华。
作者将某种希望寄寓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这个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合欢树)影儿”,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
这个孩子无疑是健全的,是幸福的,至少他被簇拥在母亲与合欢树的双重温暖怀抱中,至少他可能不会再遭遇到作者那样残废与丧母的双重悲剧。
在这个孩子的
设计上,作者明显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一种渴望时间倒流的幻想;在这里,“合欢树”的象征内涵再一次凸显出来,它不仅仅作为不在场的母亲的象征,而且也成为作者与往昔岁月相扭结的一个通道,是作者越来越成熟的人生感悟的最好见证者。
被赋予了如此多的意蕴之后,“合欢树”也终于成功地浮现出了它作为文章题眼的功能,它的意义不再仅仅局限于第二段落,也延伸到了文章的前半部,尽管其形象并没有出现,但是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其作为一个潜在的观察者的立场,以及对整个文章的脉络的梳理与导引。
从而,尽管整个文章常常有旁枝逸出的笔致,却仍然能够被规引到与全文相一致的忧伤与怀念的基调下,“合欢树”作为中心意象的作用应该说是不可抹杀的。
作者:董丽敏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标题是编者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