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第一篇: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中文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散文中的意象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生命的色彩和不屈的精神。
史铁生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把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写的包含了万千情感。
其中,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墙是他亲情温暖的守护,通过写一系列的意象,史铁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怀和尊重。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意向分析Shi prose in the image analysisAbstractShi is our country modern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hilosophizing type writer, his prose reveals the hardship of life around the limits of experience and feeling and introspection, the image all the time in his prose embodies the colour and unyielding spirit of life.Shi in their own unusual experiences and unique writing perspective, inquiries about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to seek hard the spirit of redemption way of life, write a specific things contains a myriad of emotions.Ditan is shi spiritual home habitat, a mother's love is the source of his spiritual pillar and hope, writing is his life beyond the spirit of redemption way of suffering.Keywords:shi tie sheng;prose;Intentional analysis 史铁生的作品,为很多人所喜爱,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作家,史铁生显然有着不为人知的内心痛苦和压抑,有着普通在作家难以体会的经历和伤痛。
《秋天的怀念》教材理解 《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

《秋天的怀念》教材理解《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秋天的怀念》教材理解《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吉林市昌邑区解放东路小学一、板块说明:《秋天的怀念》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板块《挚爱亲情》中的一篇,本版块共有两篇课文《秋天的怀念》、《风》和一个表达。
《秋天的怀念》和《风》是两篇散文,课文内容侧重于对亲情的赞颂,既有母子间的挚爱又有父子间的深情。
饱含强烈而真挚的情感,读了,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力量,感到有爱的生活真的非常美好。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
所以本版块的重点应该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方法就是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从而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的朗读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本课教材分析:(一)与作者对话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
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
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本课《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母亲深深地愧疚与热爱之心。
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既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是教育读者应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学会感恩、回报父母,以免留下终生的遗憾,另外,还有启发读者重视和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想这就是的教育价值所在。
《秋天的怀念》与课外文章比较阅读

《秋天的怀念》与课外文章比较阅读作者:毕冬春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8年第11期比较阅读就是将形式或内容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或将同一作品中的相关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照阅读,分析作品的相同和不同。
通过分析,获得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课前,要为《秋天的怀念》确立合适的比较对象。
《秋天的怀念》首先可以进行篇内的比较,比如:词语、句子、段落、前后内容的比较等。
同时也可以进行篇与篇之间的比较,这在实际教学中是运用得比较多的。
比如:《秋天的怀念》在题材上,作为同样写母爱的文章,可以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进行比较;在体裁上,作为回忆性散文,可以与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比较;就同一作者的作品而言,可以与史铁生写母亲的另一名篇《合欢树》进行比较。
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之前,先印发计划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课外文章,要求学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照阅读,并思考两篇文章的异同。
然后课堂上再进行讲解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比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与同题材作品的比较通过将《秋天的怀念》与《回忆我的母亲》进行比较,学生发现了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首先,在题材上,都是写母亲,赞美母亲的文章。
其次,在体裁上两篇文章都属于散文。
再次,在思想情感上,都包含了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最后,在文章的语言上,都是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的。
同时,学生也发现了二者众多的不同之处:1.人物形象的不同虽然两篇文章同样都写母亲,但是展现出来的母亲身上的特质又有所不同,史铁生的母亲是忍受自己的病痛对患病儿子任性发泄的无限包容,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朱德则是通过对母亲勤劳的一生的叙述,展现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2.写作方法的不同在描写人物时,《秋天的怀念》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文中有对母亲语言、动作和神态的细致描写,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还有其他人物的叙述和烘托,如: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而在《回忆我的母亲》中,则是以侧面描写为主,以作者的个人回忆和叙述为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5《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字斟句酌品母爱,活出重量与温度——《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者用浓重的笔墨回忆了与母亲在一起的事情,在一个个看似平凡的细节中为我们诠释了母爱的深刻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记得史铁生在他的作品《合欢树》中写到:“我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
”作者想念她的母亲,母亲的苦他明明白白。
那我们母亲的辛苦我们能体会吗?我们懂得母爱吗?懂得感恩吗?我们不妨细细咀嚼,从字里行间感受母爱的力量。
一、好好儿活,很难很难课文中最后一段一句话是“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一句话是作者在妹妹的陪伴下去北海看菊花时说的,是作者母亲曾经说过的话,更是作者说给自己和妹妹的。
母亲走了,只剩下他和妹妹了,他身体残疾,妹妹还未成年。
母亲一生很苦,但坚强地活着,母亲为“我们”做了榜样。
母亲临终的不舍,让“我”明白,要带着妹妹好好地活下去,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顺着这句话,我们仔细体会课文第一段的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母亲是“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母亲是拼尽全力希望“我”好起来。
因为作者史铁生1967年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毕业后,于1969年去陕西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后转回北京。
他在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人生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母亲是想方设法保护、安慰自己的儿子。
面对儿子的不幸,她的内心更痛苦,但不愿影响儿子的心情,所以还要“忍住”哭声,这是怎样的无奈和无助呀!文中所写“望着望着、听着听着”的语句,我们就会有画面:每天躺在病床上,心之所向不能转而为行,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是何等的残忍,甚至绝望呀!“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多么美妙的画面和优美的旋律,在我们健全人来说,这就是美好的生活、美的享受。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秋天的怀念》拓展阅读:合欢树(史铁生)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秋天的怀念》拓展阅读:合欢树(史铁生)阅读提示:学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们再阅读一篇史铁生的其他作品,说说这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
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
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
“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初中语文_《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阅读的重点开始由理解词句的意思转向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因此,课堂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空间,积极创设情境,让他们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深切的感受母爱的深沉。
母亲是孩子们最熟悉的人,母爱渗透在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因此孩子们在学文后,对母爱的感受会更加真切而又深切《秋天的怀念》效果分析本节课整体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课堂上,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尤其在阅读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赏析文本,和读者对话,对人物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分析。
3、遵循课改的教学原则,在这节课上我激发学生围绕阅读展开,注意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在阅读中领悟。
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联想、想象中提升;在质疑中创新;在练笔中巩固;在快乐中学习。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
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第三课时 教读引领课 《秋天的怀念》+丛书《合欢树》+《我与地坛》课件

谢谢你的观看
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
第3课时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明天中学初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内容】
教材:《秋天的怀念》 丛书:《合欢树》+《我与地坛》
【学习目标】
1.圈点勾画,把握文章中心。 2.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活动一:整体感知
梳理概括《秋天的怀念》记叙的主要内容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活动二:比较阅读
《秋天的怀念》: 有对母亲最深切的怀念和赞美。有深深的愧疚、悔恨和自 责。终于领悟了母亲所说“要好好活儿”的道理。 《合欢树》: 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 内疚之情。最后经过自己几番思考,打算去看合欢树,表 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 《我与地坛》: 对自己曾经的“倔强”感到内疚,对母亲的爱的更深刻的 体悟。
活动三:朗读训练
分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评选最佳“朗读者”。 1、选定朗读段落。 2、朗读表演。 3、投票表决。
活动四:深度探究
说说你对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表层含义: ① 点明往事发生的时节。 ② 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 怀念。
活动四:深度探究
深层含义: ③“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与思想的成熟,“秋 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过残酷命运的打击,终 于走出暴躁绝望,在母亲去世后,在菊花绽放的 秋天,才真正体会了母亲的坚忍与期望,悟出了 生命应有的顽强洒脱的姿态。 ④标题简明而又意蕴悠长,“怀念”直接指向母 亲,“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活动一:整体感知
《秋天的怀念》:在一个秋天,我因为瘫痪而 暴怒无常,有一天我终于同意母亲推我去北海 看花,但母亲出门却再也没有回来。又是秋天,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花,我们兄妹都懂得了母亲
必修上第15课《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母爱赞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而伟大的母爱和作者痛悔的心情,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2、学习赏析散文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物象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赏析散文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物象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点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但丁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对于史铁生来说,当他真正读懂母亲,体会到“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他再也听不到母亲亲切的呼唤了。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史铁生写过多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与地坛》等,感人至深,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沉怀念和愧疚之情。
这一节课,我们进行一下群文阅读,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品读一下,感受一下这位伟大母亲的形象。
二、研读文本:任务活动一阅读《我与地坛》,思考1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个的母亲,理由是什么?提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思考2:这15年里,默默陪伴我的,不仅仅有地坛,还有母亲。
母亲为我做了什么?提问学生,然后归纳:课件展示1、送我去地坛(回忆)2、到地坛找我(回忆)3、在家担忧我(想象)任务活动二精读文本《我与地坛》思考讨论:1.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2.文本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的?学生讨论后小组展示;课件展示: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答案(1)隐忍宽容的形象。
容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最辉煌的时候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但却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
(2)倔强坚韧的形象。
母亲为了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默默注视着儿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用她那坚韧的性格感染着自己的儿子。
(3)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母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分析《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
作者:梁梅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
摘要:《合欢树》与《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所作,这两篇散文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热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且两者均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证明其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拟将从这两篇散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入手,对比分析文中象征手法和作者情感态度两个方面。
关键词:《合欢树》;《秋天的怀念》;象征手法;情感;语言
一、象征手法的使用
(一)在《合欢树》这一篇课文中,合欢树作为一个典型的意象,具有着两层象征意味。
1.首先,它象征着作者。
这从文中“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可以看出,合欢树从弱小到枝繁叶茂,象征着作者从最初的瘫痪时的沮丧到后来的成长,合欢树的一生也是作者的一生。
2.其次,它象征着母亲的希望。
从文中“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我们可以看出,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的,由弱到茂到开花,都是母亲希望的寄托物,她希望儿子也能同树一般成长,因此它象征着母亲的希望。
(二)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有两个主要的意象,一是秋天,一是菊花,这两者均具有象征意味。
1.秋天。
秋天是一个矛盾的季节,既是天气转凉,万物萧瑟的开始;又是满载着希望,瓜果丰收时节。
因此秋天这一意象具有两层象征意味:
(1)在文中,作者的母亲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作者却说:“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作者在文章开头便写
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这里的秋天是作者人生不幸的象征,是他心情暴怒无常的抒发对象。
(2)文中另一段文字提到“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这里的秋天则是作者走出人生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这个秋天是人生的收获季节。
秋风中开得正热烈的菊花,正是作者同妹妹长大,明白了母亲所说要“好好儿活”。
2.菊花。
菊花是本文另一个主要的意象,有两个主要的象征意义:
(1)菊花是四君子之一。
母亲喜欢花,在我瘫痪后,母亲说带我去北海看花儿。
在母亲去世一年后,“我”同妹妹一起去看了菊花,这里的菊花便是母亲高洁品格的象征。
(2)其次,文中写道“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千姿百态的菊花象征着人生百态,有的圣洁,有的崇高,有的深沉,而萧瑟的秋风则象征着人生的挫折与磨难,菊花在寒风的磨砺下开出了灿烂的花朵,这就同作者的经历相似,作者的不幸不过就是人生百态中的一种,他已然看开。
二、作者态度变化
(一)《合欢树》中作者的态度有三种主要变化。
首先是他不愿去,由文中“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去太不易。
”可见,作者不愿去看,因为他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无法面对母亲种下的合欢树,此时作者内心是充满了深深的愧疚之情。
后来他说“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表明他逐渐从内疚中解脱出来,可以理智地接受现实,这在前文“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从树林里吹过。
”可以找出依据,此时他知晓去世对于母亲来说其实是一种解脱,坚定要好好活下去的决心。
后文作者提到:“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这表明作者后悔了。
这里隐隐暗示了作者后悔没有多陪伴母亲,表明了他的自责与懊悔。
(二)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对看花的态度也发生了多次转变。
首先是他说:“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这因为他无法从双腿瘫痪的悲伤中走出来,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所以他对看花是排斥的;在作者拒绝后的秋天的某一天,母亲又进来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作者看着憔悴的母亲,内心的柔软被触动了,于是他说:“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作者此时愿意看花是因为心痛母亲,对命运妥协了。
最后,作者痛妹
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懂得了母亲的深沉的爱。
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了,看花是完成母亲的遗愿,更是作者对已故母亲的回忆。
史铁生的散文形神兼备,文情并茂,具有浓浓的抒情意味。
在《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都运用了象征手法。
文中的主要意象都具有两层象征意义,这就使得情与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这个意象也是文章的主要线索,看合欢树,看菊花将整篇文章连缀起来,加之以作者的情感态度变化进行丰富,使得整个文章有血有肉,有主有次,在揭示主题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内疚和怀念之情。
文字是文章的基础,史铁生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从一字一句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运,其语言融客观性、抒情性和思辨性于一体,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作者在现有的生活中参悟生命领会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找到活着的终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华夏出版社.2011版
[2]彭雷:《浅析史铁生散文语言特色》.《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2015年
[3]李方平:《论史铁生散文的艺术特色》.《作家杂志.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2011年
[4]吴真:《史铁生:透析生命的苦难》·南方日报》.2003年7月14日
[5]赵素兰:《史铁生散文的倾诉体式初探》·《电影评介》·200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