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科学与测试技术专业(InstrumentScienceandtesting[001]

合集下载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仪器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研究和应用仪器设备的学科,它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仪器与测控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的专门人才,包括仪器设计与制造、仪器控制与自动化、仪器测试与校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主要包括物理学、数学、电子技术、机械工程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掌握电子电路、信号处理、传感器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验课程加强对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工程制图、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相关课程,以提高仪器设计和制造能力。

在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学生将学习到现代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他们将了解仪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测量、分析和控制。

此外,他们还将学习到仪器的维护和校准技术,以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科研机构、制造企业、医疗机构、环境监测等。

他们可以从事仪器设备的设计、制造、维护、测试和校准工作。

他们可以开发新型仪器设备,改进现有仪器设备的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们需要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准确地进行测量和分析。

他们还需要具备解决仪器设备故障的能力,能够进行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修理。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它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这门专业,学生将掌握仪器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具备仪器设计和制造的能力,成为适应科技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简介

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简介

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仪器科学与技术(英文)名称: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学科概况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个古老而又极具生命力的学科。

它伴随着人类最早的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开始而萌生。

古代的测量器具尽管简单,但也基本具备了测量单位、标准量和标准量与被测量比对过程等测量的基本属性,如我国氏族社会已有“结绳记事”、“契木计时”的记载;大禹治水时使用了准绳与规矩;公元前221年,我国秦朝已形成量值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和器具;《汉书·律历志》中用“累黍定尺”和“黄钟律管”对长度进行了定义,其中用发出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之长来定长度标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创造,这种方法与几千年后的今天,世界上采用光波波长定义长度基准,从基本原理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此外还产生了朴素的测量方法,如利用平行光投影的相似现象间接地测量物体的长度;进而产生了以测量单位、标准量、测量量值与被测量值转换关系为基础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如日晷和浑天仪等。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尽管该学科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处于学科的萌芽阶段。

直至1898年国际米制公约建立,初步形成了以米和公斤等为基本计量单位、相应的计量标准器与测量仪器、量值溯源方法与测量理论;进而衍生出作为该学科理论基础的测量误差理论和计量学等,学科基本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随着近代测量科学与仪器技术的学术价值和实验价值显著提升,近代测量科学逐渐从近代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学科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近代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门捷列夫曾有著名论断:“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测量是科学的基础”。

现代测量学是前沿科学领域中最活跃和最有生命力的学科之一。

测量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性进展和新原理仪器的发明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号与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
02
数字信号处理
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算法,掌握数字滤波、频谱分析
、波形合成等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03
数据分析方法
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掌握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
分类与聚类等数据分析技术,理解其在仪器测量数据处理和故障诊断中
的应用。
03
CATALOGUE
研究领域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传感器技术、测量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仪器仪 表设计与制造技术等。具体研究方向包括智能传感器设计、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精密测量技术、复 杂系统控制与优化、工业自动化技术等。
就业前景与市场需求
就业前景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 场上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他们可以在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领 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与管理工 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对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 加。
无线网络化
借助物联网、5G等通信技术,实现仪器的无线网络化,实 现远程监控和数据共享,提高使用便捷性和效率。
行业面临挑战分析
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
0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不断涌现,要求仪器行业不断更
新换代,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高精度、高稳定性需求
02
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对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极
高,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满足市场需求。
国际竞争激烈
03
国际知名企业在仪器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对国内企业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
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技术制 高点。

仪器科学与技术

仪器科学与技术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中文名称: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一级学科英文名称:Instru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培养目标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使学生掌握电子、计量测试及控制、光学、精密仪器设计技术、精密测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实践技能,具备独立从事动态测试系统设计及动态数据处理、精密仪器及机械设计和开发、计量测试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可在工农业、电子、交通、教育、医疗、技术监督等行业从事精密测量、测试及控制系统设计、仪器仪表、计量管理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工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二、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1.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本专业主要研究精密测量技术及应用,机器视觉及测量,基于网络的虚拟技术及仪器,计量测试信息数据采集、传输与管理,动态测试技术与应用,智能测试技术及仪器,网络测试与控制,生物医学中的测试计量技术等。

本专业在测试理论和技术、智能测试技术及仪器开发方面具有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视觉及测量,智能测试技术及仪器,动态测试技术与应用,计量测试信息数据采集、传输与管理等。

(1)机器视觉及测量以光电技术、图像处理及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结合图像测量技术,研究图像信息的获取、校正、处理和测量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工业、交通运输、军事装备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技术问题。

(2)智能测试技术及仪器以现代测控理论、传感器技术、虚拟技术、智能仪器、网络与计量测试技术为基础,研究智能仪器与自动化装置的设计与开发、测控系统的构建和开发技术。

(3)动态测试技术与应用集机械、光学、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于一体,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利用现代检测技术,研究动态测试与控制、系统在线检测、设备故障智能诊断等。

(4)计量测试信息数据采集、传输与管理主要研究计量测试信息的采集、传输与管理技术,并探索新的测量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

(完整版)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简介

(完整版)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简介

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仪器科学与技术(英文)名称: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学科概况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个古老而又极具生命力的学科。

它伴随着人类最早的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开始而萌生。

古代的测量器具尽管简单,但也基本具备了测量单位、标准量和标准量与被测量比对过程等测量的基本属性,如我国氏族社会已有“结绳记事”、“契木计时”的记载;大禹治水时使用了准绳与规矩;公元前221年,我国秦朝已形成量值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和器具;《汉书·律历志》中用“累黍定尺”和“黄钟律管”对长度进行了定义,其中用发出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之长来定长度标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创造,这种方法与几千年后的今天,世界上采用光波波长定义长度基准,从基本原理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此外还产生了朴素的测量方法,如利用平行光投影的相似现象间接地测量物体的长度;进而产生了以测量单位、标准量、测量量值与被测量值转换关系为基础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如日晷和浑天仪等。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尽管该学科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处于学科的萌芽阶段。

直至1898年国际米制公约建立,初步形成了以米和公斤等为基本计量单位、相应的计量标准器与测量仪器、量值溯源方法与测量理论;进而衍生出作为该学科理论基础的测量误差理论和计量学等,学科基本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随着近代测量科学与仪器技术的学术价值和实验价值显著提升,近代测量科学逐渐从近代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学科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近代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门捷列夫曾有著名论断:“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测量是科学的基础”。

现代测量学是前沿科学领域中最活跃和最有生命力的学科之一。

测量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性进展和新原理仪器的发明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课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课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课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研究仪器设备的设计、制造、应用及其相关技术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学生需要学习一系列的课程,以掌握核心知识和技能。

下面将对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主要课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基础课程1.数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物理基础: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基本物理原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基础: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程语言等,为后续仪器控制和数据处理奠定基础。

二、专业核心课程1.仪器科学与技术导论:介绍仪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应用领域及相关技术体系。

2.测量与控制原理:阐述测量与控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包括传感器、信号处理、执行器等。

3.精密仪器与装置:研究精密仪器的设计、制造及应用,包括光学仪器、电子仪器、精密机械等。

4.仪器系统设计与实践:通过实际项目训练,培养学生进行仪器系统设计、调试和优化的能力。

5.自动化控制系统:学习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包括工业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

6.智能化仪器仪表:探讨智能化仪器仪表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及应用,如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等。

三、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1.工程训练: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课程设计:结合理论教学,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课程设计,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科技创新与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跨学科选修课程1.机器人技术:学习机器人的设计、控制和应用,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

2.物联网技术:探讨物联网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及应用,培养学生在物联网领域的创新能力。

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介绍大数据处理技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为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为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词汇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词汇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词汇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English Terminology.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diverse field that encompasses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easurement devices and systems. This fiel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various industries, including engineering, medic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more. As such, it's essential to have a soli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inology associated with this discipline. Here, we delve into some key English vocabulary related to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 Instrumentation: This refers to the collection of tools, devices, and systems used for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Instrumentation can range from simple handheld meters to complex automated systems.2. Sensors: Devices that convert a physical quantity(e.g., temperature, pressure, light, sound) into a measurable electrical signal. Sensors are fundamental components of most measurement systems.3. Transducers: Similar to sensors, transducers convert one form of energy into another. They are often used interchangeably with sensors, but the term "transducer" emphasizes the energy conversion process.4. Measurement Systems: These are combinations of sensors, transducers, and other components that together perform a specific measurement task. Measurement systems can be analog or digital,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signals processed.5. Calibration: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the reading ofa measuring instrument to ensure it agrees with a known standard. Calibration is crucial for ensuring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6. Control Systems: Systems that monitor and adjust processes to maintain desired operating conditions.Instrument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control systems, providing feedback and enabling precise adjustments.7. Automation: The use of technology to perform tasks without direct human intervention. Instrument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are integral to automation, enabling efficient and precise operation of machines and processes.8. Data Acquisition: The process of capturing, digitizing, and storing analog signals from sensors and transducers.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 convert real-world physical quantities into digital data that can be processed and analyzed.9.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used to modify or analyze signals to extract useful information. Signal processing is crucial in instrumentation, as it helps extract meaningful data from potentially noisy or complex signals.10. Instrumentation Amplifier: A special type of amplifier designed to amplify small signals from sensors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low noise. Instrumentation amplifiers are often used in precision measurement applications.These are just some of the key terms related to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field is vast and diverse, encompassing numerous sub-disciplines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list of terminology would be extensive. However, these terms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concepts and vocabulary associated with this important field.。

仪器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

仪器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

仪器科学与技术培养目标仪器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涉及测量、控制和实验技术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设计、制造、测试和维护各种仪器和设备的能力,以满足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在培养目标中,学校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1. 掌握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对物理学、数学、电子学、光学、机械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解仪器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仪器设备:熟悉各类仪器和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能够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测量和控制。

3. 掌握实验技能:具备进行科学实验和工程测试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技能。

4. 具备专业技术:了解最新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发展动态,具备使用和开发新技术的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 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鼓励他们通过实验和创新活动,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仪器科学与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产品设计和改进的能力,注重实际应用和创造性思维。

3. 促进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在实际工程和技术项目中的能力。

三、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1.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在项目实践中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培养他们适应团队工作的能力。

2. 提高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了解仪器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热爱祖国和民族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

仪器科学与技术的培养目标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理论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服务,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科学与测试技术专业(Instrument Science and testing technology)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99J1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仪器科学与测试技术是综合应用传感技术、光电技术、精密机械、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研究和探索仪器科学与测试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推动仪器科学与测试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

主要研究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信息的现代科学技术及仪器,包括测控技术及仪器、现代传感技术、精密计量理论与应用、虚拟仪器、微系统理论与应用、微小型机电系统、智能结构系统与技术、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矿用仪器仪表等,是机、电、光、计算机、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先进技术的高度综合,它既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研究的主体内容之一。

二、培养目标
1、重点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坚实的仪器科学与测试技术基础理论的高层次光电产业、能源、电力行业专门技术人才;
2、培养掌握仪器科学测试理论和技术专业知识,运用先进现代测试技术、方法解决煤炭、电力、光电等行业关键理论和技术的专门人才;
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从事仪器科学与测试技术学科相关的研究开发能力;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等有关方面的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4、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的技术人才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

五、培养环节
1、导师的确定
研究生导师的确定实行双向选择,研究生根据公布的导师名单填写双向选择表,然后由导师根据填表选择所要指导的研究生。

第一志愿未落实的硕士研究生,根据学生其他志愿和实际情况,在进一步征求师生双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协调落实。

2、培养计划的确定
根据仪器科学与测试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由研究生与导师或导师团组共同商订培养计划,研究生在网上提交选定的课程,经研究生导师审核通过后,由系教学秘书下载研究生培养计划,下发给导师,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确认签字后盖学院公章归档。

3、研究生课程学习
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须根据培养计划依据研究生院和我所具体安排上课。

在课程学习期间,如出现一门课程不及格情况,将作为本硕士点的重点监控对象,将对其后面的培养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毕业答辩重点监控。

如出现两门课程不及格情况,将成为研究生院和学位点共同重点监控对象。

4、研究生其他培养环节
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由各学位点统一组织安排。

开题报告在第三个学期初公开进行,中期考核在第四个学期末公开进行,毕业答辩在第六个学期末公开进行。

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五人,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组成,鼓励邀请系外或校外专家参加。

毕业论文答辩具体按《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及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六、学分要求
毕业答辩前总学分≥32:
1、学位课学分≥27。

其中包括学位公共课9学分,基础理论课(工程数学课)≥4,专业学位课≥6。

2、必修环节5学分。

(包括选题报告、文献检索、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学术活动)
七、科研成果要求
1、严禁抄袭、造假、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否则不予答辩并追究相关责任。

2、硕士毕业生科研成果要求:
毕业答辩前科研成果需满足下面其中的一项:
(1)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接收学术论文一篇(论文以太原理工大学的名义发表,学生为第一作者)
(2)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接收学术论文两篇(论文以太原理工大学的名义发表,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
3、发表论文所研究的内容要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与所读专业的研究内涵相符。

八、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所研究内容与所读专业的研究内涵相符;
2、论文写作符合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
3、按照“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文字重合率检查办法及规定”,学位论文文字重合率百分比小于20%。

九、学位论文评阅(盲审论文除外)要求
1、论文评阅人应为与论文所属领域相关,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且具有指导一届硕士研究生经历的校外专家;
2、如导师本人联系不到校外专家,论文送审交由各学位点统一办理,产生的额外的评审费用由导师承担。

十、毕业答辩
1、答辩前需达到“学分要求”、“科研成果要求”、“学位论文要求”及“学位论文评阅要求”的各项条件,否则不予答辩;
2、学位论文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应提前张贴学位论文答辩通告;
3、答辩程序执行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答辩程序与要求;
4、答辩委员会成员规定:答辩委员会人数至少3人(指导教师不参加),且至少有一名院外
教授或博导。

答辩委员会原则上由学风严谨、要求严格,且承担着省级以上纵向项目,或年均横向经费大于20万的教授、副教授组成。

十一、课程设置
公共课程和必修环节设置详见《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其有关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