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疖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疖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包括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相当于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及疖病。
1 诊断依据
1.1 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1.2 可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1.3.1 石疖(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指头大小的红色肿块,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1.3.2 软疖(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公分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日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1.3.3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未破如蛐蟮拱头,已破如蝼蛄串穴。
1.4 “疖病”的特点是此愈彼起,经久不愈,应检查有无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2 证候分类
2.1 热毒蕴结:常见于气实火盛的患者。
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者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可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
苔黄,脉数。
2.2 暑热浸淫: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及产妇多见。
可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苔薄腻,脉滑数。
2.3 体虚毒恋: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
常见于体质虚弱或有某些慢性病患者,并有相应的全身证候。
3 疗效评定
3.1 治愈:疖肿消散或渍后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3.2 好转:再发疖肿数减少,症状减轻。
3.3 未愈:疖肿此愈彼起,不能控制。
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 鼻疔

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鼻疔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鼻疔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指导意见。
本指南适用于鼻疔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耳鼻咽喉科、治未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1-3]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鼻疔Bi ding ,nasal furuncle. etc鼻疔(Bi ding)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鼻前庭等部位,以局部红肿疼痛、呈粟粒状突起、或有脓点为特征的鼻部疾病。
若因邪毒雍盛,正气虚弱,以致邪毒内陷,可转为疔疮走黄之重症而危及生命。
西医学的“鼻疖”属于本范畴。
3 诊断3.1病史[1,3]多有挖鼻、拔鼻毛等鼻部损伤史,部分病人可有消渴病史。
3.2临床症状[1,3]以鼻部疼痛为主,成脓时有跳痛。
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周身不适症状。
若疔疮走黄可出现头痛如劈、憎寒壮热,或神昏谵语、烦躁呕恶等。
3.3局部检查[1,3]鼻前庭、鼻尖或鼻翼处可见丘状隆起,周围红肿发硬,触之疼痛,疖肿成熟后,顶有黄白色脓点。
若疔疮走黄则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等。
3.4 实验室检查[2]血象:感染严重者,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3.5 需与鼻疔鉴别的病种[1-3]鼻疳4 辨证[1-3]4.1邪毒外袭,火毒上攻证外鼻部局限性红肿疼痛,继而丘状隆起,状如粟粒,根脚坚硬,焮热疼痛。
疖肿成熟后,疮顶现黄白色脓点,顶高根软。
可伴有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状,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4.2火毒炽盛,内陷营血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头痛如劈。
可伴有高热、烦躁、呕恶、神昏谵语、痉厥、抽搐、烦渴引饮、大便燥结等症。
舌质红绛,苔厚黄燥,脉洪数。
5 治疗5.1治疗原则治疗本病以清热解毒消肿为原则。
5.2分证论治5.2.1邪毒外袭,火毒上攻证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推荐级别:E)[4-9]热毒明显,可配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021中医学 外疡(疖-外治)

其他
中成药:六应丸、六神丸、牛黄解 毒丸、防风通圣丸。
抗生素:病情较重者,应使用相应 抗生素治疗。
单方验方:鲜公英、紫地丁、马齿 苋捣烂外敷。
外疡:疖
01
外治
疖
-外治、其他
03
02
其他
外治
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 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
成脓有白色脓栓时,宜取出脓头以 利引流,局部有波动感者宜及早切 开引流。
溃后用九一丹掺金黄膏、太乙膏盖贴; 疮 口深者,用药线蘸八二丹或九一丹引流。 脓尽,改用生肌散、红油膏或白玉膏收口; 有袋脓或相互窜通成空壳者,宜作“十”字 形剪开。有死骨者,可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
中医对火疖子的解释

中医对火疖子的解释
火疖子是一种中医上的疾病,也称为疔疮。
中医认为,火疖子是由于体内火气上升、阳气亢盛、体内湿热毒素滞留导致的。
这种湿热毒素会导致毛孔堵塞,形成疖子。
中医对火疖子的解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热毒蕴结:中医认为,火疖子是由于体内湿热毒素蕴结而成。
湿热毒素是体内湿气和热气结合形成的有害物质,堵塞了体内经络和毛孔,导致疖子的形成。
2. 阳气亢盛:中医认为,火疖子是由于体内阳气亢盛而引发的。
阳气是人体的活动能量,如果阳气过盛,容易导致热毒蕴结,从而形成火疖子。
3. 脾胃湿热:中医认为,火疖子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蕴结有关。
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不佳,容易导致湿热积聚,形成火疖子。
4. 情绪不畅:中医认为,火疖子与情绪不畅有关。
情绪不畅会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顺畅,从而影响体内湿热的排泄,进一步加重火疖子的形成。
中医治疗火疖子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湿化痰、调理脾胃等。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败火散、龙胆泻肝汤等。
此外,还可采用穴位按摩、拔罐和艾灸等中医疗法来加速疖子的消散。
疮疡、疖、疔的诊断及治疗

7、预防与调摄:注意保护,防 治手足皮肤损伤,手部疔疮忌持 重物剧烈活动,足部疔疮抬高患 肢减少行走,愈后手指功能锻炼。 其他参照“颜面部疔疮”。
(三)红丝疔
1、定义:发于四 肢,皮肤呈红丝 显露,迅速向上 走窜的急性感染 性疾病。
2、特点:手足部应先有疔疮或 破损,而后突然出现红丝,延患 肢内侧迅速向上走窜。
煎 熬 匀
软膏
•鲜草药外敷:用于阳性疮疡。
如:芙蓉叶、野菊花叶。
B、掺、搽法 • 掺法:将药粉直接掺布伤口或油膏上,依其作用分 消散药:冰片、肉桂、胡椒 提脓祛腐药:红升丹+熟石膏;红升丹药条 腐蚀平胬药:白降丹、平胬丹
促生肌收口药:珍珠末
• • 搽法:将散剂与液体混合外搽患部 如:三黄洗剂 洗法:中药煎剂外洗患部 如:消炎止痒洗剂
2、特点:疮形虽小,但根脚坚 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 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并发走 黄。
不同部位的命名:眉心疔(印堂 疔),眉棱疔,眼胞疔,颧疔, 人中疔,虎须疔,锁口疔,反唇 疔,承浆疔。
3、病因病机:脏腑火毒,或外 伤染毒,或外感火热,蕴蒸肌肤, 气血凝滞,肉腐为脓而成。
4、诊断:多发生于额前、颧、颊、 鼻、口唇等处,按初期、中期、后 期分述其临床表现。血常规示白细 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必 要时应作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颜 面部疔疮病情变化快,易并发走黄 之像。 5、鉴别诊断:疖。
5、鉴别诊断:颜面部疔疮、丹毒。
6、辨证论治:
内治疫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方用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外治初起敷玉露膏掺蟾酥合剂或升丹,腐 肉将离未脱时改用五五丹或蟾酥合剂。脓 腐净后生肌收口。
7、预防与调摄:隔离患者,敷料 烧毁,器械严格消毒。加强屠宰 及病畜、死畜管理。工人的自我 保护。
中医治百病——疖

中医治百病——疖疖疖,是指因感受火热毒邪而发生于肌肤浅表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特征。
分为暑疖(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疖、疖病、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
诊断依据1、多发于夏秋暑季,小儿多见。
2、好发于头面、枕、臂、臀、胸、腋等毛囊、皮脂腺较多,且经常受摩擦和刺激的部位。
3、患处红肿热痛,肿势局限,范围较小,约3cm。
4、多无明显全身症状,或伴有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5、有头疖:肿块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有脓头,出脓便愈。
6、无头疖:肿块红,灼热疼痛,中无脓头,容易化脓,溃后易愈。
7、蝼蛄疖:多见于儿童头部,未破如蛐蟮拱头,已破如蝼蛄串穴。
8、疖病:此愈彼起,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且多伴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史。
鉴别要点1、痈多单个发生,头面少见,初起局部高肿色红,表皮紧张光亮,肿势范围较大,成脓时肿势收束,光软复指,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2、颜面疔疮无明显季节性,发于颜面,初起即有粟粒样脓头,根脚较深,状如钉,肿势散漫,病势急剧,出脓晚且有脓栓,初起多有全身症状。
3、有头疽初起有多个粟粒样脓头,红肿范围较大,多超过9cm,溃后状如蜂窝,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4、囊肿性粉刺初起为坚实丘疹,可挤出白色粉样物质,反复挤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
5、沥青皮炎有沥青接触史、日光照射史,夏秋季节发病严重,皮损以暴露部位多见,损害以丘疹或黑头粉刺样为主,或见硬结,脓疱。
辨证论治1、临床表现初起局部皮肤潮红,次而肿痛,出现圆锥形肿块,或起脓疱,肿势局限,范围较小,约3cm,浮浅无根,高出皮肤;3到5天成脓,随后溃破流脓,脓尽后,3到5日结痂而愈。
一般无全身症状。
有有头和无头之分。
前者顶部有黄白色脓头;后者顶部无黄白色脓头。
2、临床分期范围较小,浮浅无根,无全身症状。
发热,头痛不适,心烦胸闷,便秘,尿黄赤等全身症状。
彼起,新疮复作现象。
3、分证论治轻微发热,口渴,便秘,溲赤。
中医外科学之疖

中医外科学之疖《中医外科学》 > 疮疡第一节疖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小儿、青年多见。
《外科理例》谓:“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后自破脓出。
”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突起根浅,肿势局限,掀红疼痛,范围多在3cm左右,易肿,易溃,易敛。
初起可分为有头、无头二种,一般症状轻而易治,所以俗话说“疖无大小,出脓就好”。
但亦有因治疗或护理不当形成“蝼蛄疖”,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的。
多发性疖病”,则不易治愈。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病机]由于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而成;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发。
患疖肿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致使脓液潴留;或由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阴虚内热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虚便溏患者,病久后气阴双亏,容易感染邪毒,并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多发性疖病。
[诊断]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一、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rn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
二、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三、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
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
一种以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另一种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四、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数年不愈。
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又起。
尤好发于皮脂分泌旺盛、消渴病及体质虚弱之人。
名词解释鼻疖

名词解释鼻疖嘿,咱今儿来聊聊鼻疖这玩意儿。
你说这鼻子啊,那可是咱脸上挺重要的一个部位呢!可要是这鼻子上长了个鼻疖,那可就有的受啦!鼻疖呢,其实就是鼻子上长了个小包包,红红的,鼓鼓的,有时候还会有点疼。
这就好像是鼻子上突然来了个不速之客,还赖着不走啦!你想想看,咱这鼻子每天都要呼吸,要闻各种味道,这时候来了个鼻疖,多碍事呀!它为啥会出现呢?哎呀,这原因可不少呢!有时候可能是咱不小心把鼻子弄破了,细菌就趁机钻进去捣乱啦。
或者是咱最近上火啦,身体里有火没处发,就跑到鼻子上啦。
就好像是身体里的小怪兽在捣乱呢!得了鼻疖可别不当回事儿啊!有的人可能手欠,就想去挤它。
嘿,可千万别这么干!你想想,那鼻子上的血管多丰富呀,要是一不小心挤破了,把细菌挤到血管里去了,那可麻烦大啦!就像你在马路上乱走,不小心走进了危险区域,后果不堪设想呀!那要是长了鼻疖该咋办呢?首先呢,咱得保持鼻子干净呀,别让脏东西再进去捣乱啦。
然后呢,尽量别吃那些辛辣上火的东西啦,给身体降降火。
要是鼻疖疼得厉害,或者一直不好,那可得赶紧去看医生呀!医生就像是我们的救星,能帮我们把这个不速之客给赶走呢!我就记得有一次,我一个朋友鼻子上长了个鼻疖,他可不在乎,还老去挤它。
结果呢,鼻子肿得老高,还发烧了。
可把他给吓坏啦!赶紧去了医院,医生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太不注意啦!经过治疗,过了好几天才好呢。
所以呀,咱可得重视鼻疖这个小麻烦。
别觉得它不起眼就不管它,万一惹出大麻烦来,那可就后悔都来不及啦!咱的鼻子可是很重要的呀,要好好保护它呢!咱可不能让鼻疖这个小坏蛋在鼻子上为所欲为呀!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总之,鼻疖虽小,可不能小瞧它呀!大家都要记住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鼻疖在西医上认为:是鼻前庭或鼻尖部皮脂腺或毛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包括毛囊炎和皮脂腺炎。
中医学称为鼻疖,泛指发生在鼻尖、鼻翼、鼻前庭部位的疔疮疖肿。
因肺经胃经壅热而出现小疖肿,局部发热红肿疼痛,疖肿成熟后顶口出现脓头,同时可出现唇颊部红肿及全身不适。
相信大家谁也会有挖鼻孔、拔鼻毛的不良习惯,说起鼻疖,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小小的疖,可以说人人都长过,你可能觉得不用治疗,或自己挤出来就行,没必要小题大做!其实,对于耳鼻喉科医生来说,鼻子上长疖就像埋了颗雷一样危险。
鼻疖在西医上认为:是鼻前庭或鼻尖部皮脂腺或毛囊的急性化脓性炎
症,包括毛囊炎和皮脂腺炎。
中医学称为鼻疖,泛指发生在鼻尖、鼻翼、鼻前庭部位的疔疮疖肿。
因肺经胃经壅热而出现小疖肿,局部发热红肿疼痛,疖肿成熟后顶口出现脓头,同时可出现唇颊部红肿及全身不适。
在此重点从中医角度来论述一下鼻疖的诊断治疗。
病因病机:多因挖鼻、拔鼻毛等损伤肌肤,风邪热毒乘机外袭,内犯脏腑,内外邪毒壅聚鼻窍,以致气血凝滞而致。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局部有胀痛、灼痛、红肿等表现,可伴有低热和全身不适。
可见一侧鼻前庭内有丘状隆起,周围浸润发硬,发红,疖肿形成期有明显跳痛,成熟后,顶部出现黄色脓点,溃破则流出脓液,有时排出黄绿色脓栓。
鼻疖如经挤压,感染扩散,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并发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可危及生命。
辩证治疗:
1.邪毒外袭,火毒上攻
证候:病初起,鼻尖或鼻前孔局部红肿、疼痛,灼热。
疼痛逐渐加重,可有跳痛并有粟米样突起,根脚坚硬,全身可有恶寒、低热,周身不适。
舌质红降,苔厚薄黄,脉洪数。
辨析:风热邪毒乘鼻窍肌肤损伤而侵袭,与气血搏结,聚而不散,局部肿痛,全身表现及舌脉均为风热侵犯之象。
治法:祛邪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金银花30g,野菊花15g,天葵子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黄芩9g,桑白皮9g,知母9g,赤芍12g。
若发热、恶寒者加荆芥12克、防风12克、蝉衣10克。
2.热毒壅盛
证候:患者肿痛甚或跳痛,疔肿高突,顶部有脓点,可致唇、面部及下睑等处红肿;全身兼有壮热、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辨析:热毒结聚、气血壅滞而肉腐酿脓,患处痛著;内热毒壅盛向周围扩散,可见周围组织红肿,全身表现及舌、脉象均为阳明热盛之征。
治法:泄火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黄连6g,黄芩9g,山栀子9g,黄柏9g,桑白皮9g,生石膏(先煎)30g,天花粉15g,当归12g,赤芍12g,乳香9g,没药9g,穿山甲9g,皂角刺9g,双花30g,若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各6克。
3.疔疮走黄
证候:壮热寒战,头痛剧,疔根散蔓,鼻肿著,烦躁口渴,呕吐,便秘,尿赤,甚者神昏谵语;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或滑数。
辨析:火毒势胜,正气虚衰,不能托毒外出,或妄加挤压,或早期失治,疔毒横溢走窜,故见疮头紫暗,疔根散漫,鼻肿著。
邪毒上扰清阳,加重头痛;邪毒侵入营血,则壮热寒战,便秘尿赤,升降失调,则呕吐;热毒内陷心包,扰乱心神,则神昏谵语;舌、脉均为火毒炽盛征象。
治法:泄火解毒,清营凉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黄连9g,黄芩9g,黄柏9g,山栀子12g,生地黄15g,牡丹皮12g,
芍药15g,犀角2g,蒲公英30g,野菊花30g,紫花地丁30g 结合内服的中药汤剂,需要配合一下治疗:
1.将内服药之药渣煎汤湿敷患处。
2.患者涂敷玉露膏,四黄散、紫金锭调水涂敷。
3.野菊花、芙蓉叶花捣烂外敷患处。
4.野菊花、仙人掌、鱼腥草,苦地胆、捣烂外敷患处。
5.若脓已成熟,中央有波动感时,可切开排脓。
6.后期,脓尽新生,可用生肌散以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