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皮肤病中医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赵炳南

皮肤病中医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赵炳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一)内服
养血生发胶囊 羚羊角粉 清热暗疮片 清开灵口服液 湿热痹颗粒 新癀片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二)外用药
丁香罗勒油乳膏 山宝皮宁酊 日舒安洗液
皮肤康洗液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二)外用药
丝白祛斑软膏
冰黄肤乐软膏 如意金黄散 复方卡力孜然酊 铍宝消炎癣湿药膏
皮肤病中医治疗 •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特点
(二)辨证循法
确立了证型,就可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原则。皮肤科已形成 了较系统的治疗体系。一般分为疏风解表法,清热解毒法,清热 凉血法,清热利湿法,养血润燥法,健脾除湿法,活血软坚法, 温经通络法,舒肝理气法,补益肝肾法,调和阴阳法等。在此基 础上还可经数法合参后,辨定出相应的治则治法。每个证型都要 有明确的治疗法则,为具体施药提供理论依据。
统一在一个相同的大前提下,用一种药、一种方法或多种药、多
种方法,治相同病或不同病,此即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实 了中医在疾病治疗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来传承和发展传统中
医药学。
谢谢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化腐清创
• 其他疗法 针灸、拔罐、推拿、熏蒸、热烘、脐疗、穴位注射等。

选择相应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是中医治疗体系的关键,也
是最具特色及优势的一个方面。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一)内服
一清胶囊
二妙丸 川芎茶调颗粒
大黄蟄虫丸
天麻钩藤颗粒 四物合剂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一)内服
为鼎盛时期,亦为近代将皮肤科从中医外科中分支出来打下了坚
实的理论根基。
皮肤病中医治疗
• 概述

皮肤科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皮肤科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47-2012)。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春秋季常见。

皮损好发于颈、躯干、四肢近端,颜面及四肢远端一般不发生。

风热疮大多先在躯干或四肢局部出现一个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称为母斑或前驱斑,母斑中央有自愈倾向,而边缘有活动性。

母斑出现后2~21天(多数在1~2周)继发斑(子斑)成群发生,多见于躯干、四肢近端和颈部等衣服遮盖的部位。

皮损具有多发性、对称性的特点。

典型者的皮损为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的鳞屑性斑丘疹。

经典的继发斑有两种主要类型,并可同时存在:①类似母斑的皮损,但比母斑小,最大直径<2cm;②红色丘疹,较小,表面常无鳞屑,随病程进展,其数目增多,并向周围扩散。

风热疮的继发斑一般可持续2~10周。

中心先自愈,边缘红斑上覆以鳞屑,称为领圈状脱屑,常伴不同程度的瘙痒。

本病有自限性,很少复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本病好发于10~40岁,春秋季多见。

(2)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心端,面部、小腿一般不受累。

(3)少数病例发疹前1~2周可有全身不适、头痛、低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

(4)皮疹初起为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片,直径约3~5cm,边缘略高起,被覆糠秕样鳞屑,称为母斑或先驱斑,常为1个,多位于胸、颈、腹、背或四肢等处。

(5)母斑出现1~2周,躯干及四肢近侧端相继出现大批形态与母斑基本相同、但较母斑较小的继发斑。

特征性继发斑的直径是0.5~2cm的圆形或卵圆形斑,淡红色或黄褐色,有细小皱纹,边界清楚,覆有细薄的糠秕样鳞屑,皮损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

(6)口腔损害: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点状出血、糜烂或溃疡等。

(7)非典型玫瑰糠疹:表现为母斑缺乏或出现2个以上的损害;继发斑缺乏或呈不对称分布;有丘疹型、水疱型、紫癜型、荨麻疹型、湿疹样型等。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前不久,在黑龙江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首届主任委员杨素清教授如是说。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杨素清教授指出,大多数皮肤病的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是相对应的,如“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风热疮”相当于“玫瑰糠疹”,而有些病并没有相应的对应病名,有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有人认为中医的辨病大体相当于西医的诊断。

有了疾病的明确诊断,才能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预后。

但中医认为相同的疾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和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临床的证型也不相同。

一般是先辨病后辨证。

辨病的过程往往与鉴别诊断分不开,通过询问病史、诱发因素、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等加以确定。

明确了疾病的诊断,就要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分析,辨证施治。

比如湿疹,诊断时要看其发病部位是否对称、皮损特点是否呈多形性和渗出倾向,是否伴有瘙痒等。

然后根据病程、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确定其辨证分型,进而确定治则。

如急性期多以“湿热证”为主,亚急性期多以“脾虚湿盛证”为主,慢性期则多以“血虚风燥证”为主,但因个体差异,有些患者伴有阳虚症状,临床故采用温法,以“温阳健脾除湿”为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原则“同病异治”是指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发展、病机变化、正邪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

杨素清教授说,“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治则。

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

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取决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中一个独特的分支,它研究的是皮肤疾病在中医理论下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皮肤病学注重通过整体观察和辩证思维来辨别皮肤病的本质,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治愈或缓解患者症状的目的。

一、中医皮肤病学的病因理论中医皮肤病学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

内因主要指体内脏腑气血失调、经络阻滞等,外因则包括气候、环境、营养等外界因素。

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病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准确把握病因。

二、中医皮肤病学的病机理论中医皮肤病学认为,皮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导致经络阻塞,湿邪内生,或者是肺脏、脾脏、肝脏等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此外,中医还强调机体的正气状态是预防皮肤病的关键,只有增强机体抵抗力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皮肤病。

三、中医皮肤病学的诊断方法中医皮肤病学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肉眼观察,以准确判断皮肤病的类型和病机。

其中,望诊主要观察皮肤的色泽、纹络和鳞屑等特征;闻诊则通过患者的气息、体味等判断病情;问诊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疼痛情况等;切诊则通过皮肤的压痛、组织的硬度等判断疾病的性质。

四、中医皮肤病学的治疗方法中医皮肤病学采用针灸、药物、中药外用、中药熏蒸、中药煎洗等综合治疗方法。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和平衡机体的阴阳、气血等,并对皮肤病起到修复作用。

药物治疗则依据中医理论中的药性和归经归脏作用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中药外用、煎洗等方法是将中药制成药膏或药水外用,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疗效,局部治疗或促进全身痊愈。

五、中医皮肤病学的疗效与展望中医皮肤病学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医从传统的经验总结中提炼出了一套具有独特特色的皮肤病诊疗方法。

然而,中医皮肤病学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中药安全性的问题、治疗方案的个体差异等。

对于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中医皮肤病学的临床规范和技术水平。

中医对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注重调节整体身体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一、中医皮肤病的诊断原则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症状:中医强调通过观察病人的表面症状来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等特点,例如色泽变化、瘙痒、脱屑等。

2. 望诊: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舌苔、舌质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面色是否红润,舌苔是否厚重等。

3. 问诊:中医医生会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发展、症状等方面的信息,以帮助中医医生进一步明确病情。

例如,患者是否有瘙痒感、病情是否加重等。

4. 切诊:中医医生通过手法对患者进行脉诊,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状态,以进一步明确病情。

例如,脉象的缓急、有无力等。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诊断方法,中医医生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病情,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皮肤病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原则包括:1. 清热解毒:对于湿热内蕴或热毒炽盛导致的皮肤病,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采用寒凉或苦寒的药物进行治疗。

2. 补益调理: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皮肤病,中医会通过补益药物或调理饮食来恢复患者的健康。

3. 活血化瘀:对于皮肤病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或瘀血堆积的情况,中医会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淤血。

4. 凉血止痒:对于瘙痒明显的皮肤病,中医常用寒凉药物来凉血止痒,如采用龙胆草、黄柏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整个身体的平衡,外治、内调结合,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三、中医常用的皮肤病治疗方法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1. 中药外洗:中医常用草药制剂来进行外洗,以达到抑制病变、清热解毒的效果。

2. 中药内服:中医常用中药汤剂、丸剂等进行内服,以调理整个身体,促进病情康复。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皮肤病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皮肤病
添加副标题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皮肤 病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皮肤病的概述
02 中医外科学概述 04 中医对皮肤病的认

05 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06 常见皮肤病的中医 治疗
07 皮肤病的预防与保 健
添加章节标题
中医外科学概述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中国,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神经精神因素: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导致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瘙痒 症等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导致皮肤病,如湿疹、特应性 皮炎等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红斑、丘疹、水疱、 脓疱、鳞屑、瘙痒 等
诊断方法:皮肤镜 检查、皮肤活检、 皮肤病理学检查等
皮肤病的分类:感 染性皮肤病、过敏 性皮肤病、自身免 疫性皮肤病等
定期检查皮肤:定期检查皮肤,及时发 现并治疗皮肤病。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六淫、内伤七情等
辨证论治:认为辨证论治是中 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
皮肤病的概述
皮肤病的定义和分类
皮肤病:是指发生在皮肤和附属器官的 疾病
分类:根据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不同,可分为 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 等
感染性皮肤病: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引起的皮肤病
皮肤病的预防与保健
皮肤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细菌和病毒感染 避免过度日晒,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皮肤病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

03
中医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内治法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中药汤剂、 中成药等药物治疗,以调节机体 功能,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 的饮食调理方案,以辅助药物治疗, 促进病情康复。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 导、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患者的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治疗 效果。
案例三: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银屑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注重内外兼治,疗效持久。
详细描述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中医认为与血热、血瘀有关。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多具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的功效,如赤芍、丹参、桃仁等。此外,中医还通过针灸、拔罐等方法来缓解银屑病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皮肤病学
目录
•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 中医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 中医皮肤病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 中医皮肤病的案例分析
01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研究皮肤疾 病的病因、病理、证候、诊断、 治疗和预防的中医学科。
特点
中医皮肤病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 证论治,强调内外兼治和预防为 主,采用天然药物和针灸等非药 物治疗方法。
03
证候分类理论
中医将皮肤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如风热证、湿热证、血虚风燥证
等。中医皮肤病学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2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分类与表现
症状分类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主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表现为红肿、疼痛、瘙痒等 症状,虚证则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学认为,皮肤病是由内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在治疗皮肤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一、辨证分型1. 湿热型:皮肤疹子多为红色、疼痒明显,伴有湿热感。

常见于湿热内蕴、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

2. 风热型:皮肤疹子呈红丘疹、丘疹疹、斑丘疹等形态,伴有灼热感。

多见于外感风热、风热袭表的患者。

3. 血热型:皮肤疹子鲜红或紫红色,伴有疼痛灼热感,易结痂溃疡。

常出现于热毒郁结、血燥内生者。

4. 湿热燥损型:皮肤痒痛、干燥脱屑,常见于湿热燥热互结之人。

5. 血瘀型:皮肤紫斑、紫红色斑块,伴有疼痛灰暗感。

常见于外伤或瘀血内停者。

6. 气滞型:皮肤呈现瘀阻紫癜、疼痛拒按等现象,常见于情志不畅、气血不畅的人群。

二、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血热、风热等类型的皮肤病,常用草药有黄连、连翘、地黄等。

2. 润燥祛湿:适用于湿热、湿热燥损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萆薢、苦参、石膏等。

3. 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气滞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

4. 理气祛风:适用于气滞、风热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柴胡、白芷、羌活等。

5. 温阳散寒:适用于阳虚、湿寒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肉桂、补骨脂、防风等。

三、常用草药1. 金银花: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型、风热型皮肤病。

2. 茯苓:利湿化痰,适用于湿热型、湿热燥损型皮肤病。

3. 当归: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型皮肤病。

4. 川芎:舒筋活络,适用于气滞型皮肤病。

5. 炮姜:温阳祛寒,适用于阳虚型皮肤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同时,草药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对于一些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尤为适用。

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
皮肤病临床常见,但是各位坛友术业有专攻,或许对于专科了解并不是很全面兄弟发份资料,诊务之余,不妨浏览一下,或许有所帮助。

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一)中医诊断技巧本病中医诊断按证候分型有二型,在临床上可结合自身症状,找出相应的证候分型。

1.肝经郁热皮肤干燥、粗糙或伴有丘疹,剧烈瘙痒,搔抓后局部潮红、血痂多,口干心烦,失眠,多梦,眩晕,心悸,胁痛易怒,情绪易于波动,大便干燥,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2.血虚风燥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苔藓样变,瘙痒以夜晚尤甚,反复发作,伴头晕、心悸、失眠、健忘,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细。

(二)西医诊断技巧本病西医诊断依据主要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1.临床表现青壮年多发,老人与儿童少见。

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阵发性瘙痒,无皮疹发生。

经常摩擦或搔抓后,局部皮肤出现成群的粟粒至米粒大小的扁
1/ 3
平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丘疹增多后逐渐融合、扩大,形成边界清楚、皮纹加深和皮嵴隆起的苔藓样变斑块,常见抓痕或血痂,有时在表皮剥脱处发生继发感染。

皮损好发于小腿、腕、踝、项、颈侧、上睑、耳后或外耳孔。

本病的自觉症状常为阵发性剧烈瘙痒,夜间为甚。

2.组织病理致密的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上皮突均匀延长,偶见海绵形成和角化不全。

真皮乳头内的胶原束增粗,垂直排列,可有浅表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稀疏浸润。

头皮和肛周皮肤出现明显角化过度,但仅有轻度表皮增生。

(三)鉴别诊断技巧1.中医疾病要注意与湿疮相鉴别,慢性湿疮主要是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化而成,亦可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皮炎的改变,常局限于小腿、手、足、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对称分布。

主要表现是局部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苔藓样变,呈暗红色或灰褐色,可有色素沉着,有少许鳞屑、抓痕和结痂。

外围有散在的丘疹和丘疱疹。

慢性湿疹可因再刺激因素作用而急性发作。

2.西医疾病要注意与原发性皮肤
---------------------------------------------------------------最新资料推荐------------------------------------------------------ 淀粉样变、扁平苔藓、异位性皮炎相鉴别,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皮疹为半球...
3/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