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基础、四小经典、四大经典教学文案
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

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第一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着,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着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着,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徬徨,惟韵伯,能宪章,徐尤着,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唐,取法上,得慈航。
中风第二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回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瘖喎邪,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
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弥,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伎止此,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薯蓣丸,风气弭,蟅虫丸,干血以,二神方,能起死。
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
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日一发,亦无伤,三日作,势猖狂,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常山入,力倍强,大虚者,独参汤,单寒牡,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太仆注,慎勿忘。
痢疾第六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嘉言书,独得闷,寓意存,补金匮。
学中医必备的基础

学中医必备的基础(上)素朴学堂2020-04-27 11:11:50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1.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在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皋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
李皋论内伤,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
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整体理论)、(恒动理论)和(辨证论治)。
5. 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6. 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恒动观念是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7.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证是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能反映疾病在特定阶段的病变本质。
它反映当前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为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完整版)中医四小经典大全

白豆蔻治冷泻,疗痈止痛于乳香;
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干漆。
岂知
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补;
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祛。
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
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
消肿益血于米醋;
下气散寒于紫苏。
扁豆助脾,则酒有行药破结之用;
麝香开窍,则葱为通中发汗之需。
尝观
五灵脂治崩漏,理血气之刺痛;
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
是则
鲫鱼有温胃之功;
代赭乃镇肝之剂。
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痛;
橘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
此六十种药性之热者也。
第三章温性药
温药总括,医家素谙。
木香理乎气滞;
半夏主于痰湿。
苍朮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
萝卜去膨胀,下气治面尤堪。
况夫
钟乳粉补肺气,兼疗肺虚;
青盐治腹痛,且滋肾水。
麒麟竭止血出,疗金疮之伤折。
麋茸壮阳以助肾;
当归补虚而养血。
乌贼骨止带下,且除崩漏目翳;
鹿角胶住血崩,能补虚羸劳绝。
白花蛇治瘫痪,疗风痒之癣疹;
乌梢蛇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
乌药有治冷气之理;禹余粮乃疗崩漏之因。
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
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
山茱萸治头晕遗精之药;
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
厚朴温胃而去呕胀,消痰亦验;
减风湿之痛则茵芋叶;
疗折伤之症责骨碎补。
藿香叶辟恶气而定霍乱;
草果仁温脾胃而止呕吐。
巴戟天治阴疝白浊,补肾尤滋;
元胡索理气痛血凝,调经有助。
尝闻
款冬花润肺,去痰嗽以定喘;
肉豆蔻温中,止霍乱而助脾。
抚芎走经络之痛;
中医史上的四大经典

中医史上的四大经典大家都知道文学上的四大名著,那么中医上的四大经典大家都知道吗?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作是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中医巨著1、简介《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2、重要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
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
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
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3、贡献《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伤寒论》——外感巨著1、简介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医学的核心内容。
一、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与其他医学系统相比,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平衡和调节的重要性。
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它代表了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
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中医能够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1.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表征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种属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能够解释人体生理和疾病发生的规律,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3.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内部的能量通道。
中医认为,经络是联系组织器官的桥梁,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特定病情和体质,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有许多独特的诊断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四诊法和望闻问切法。
1.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工具,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中医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体质特点。
2. 望闻问切法:望闻问切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步骤。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听取患者的病情描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利用切诊技巧(包括脉诊和舌诊),判断病因和病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根据不同的辨证论治,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性,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之源:中医的“四大名著”

中医基础理论之源:中医的“四⼤名著”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门课程,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科学和⽂化背景。
中医基础理论,以其独精的原理和祛则,客观地概括了⼈体⽣命活动,病理变化、诊断治疗,养⽣及预防疾病的基本规律,⽽且具有指导临床实践的作⽤。
因此,中医基础理论是科学的知识体系。
它以临床实践为基础,融汇了⾃然、社会、⽣物、⼼理等多⽅⾯的知识和学说,以⼈体⽣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为其整体观察与调控对象,表现了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从整体上动态,综合地研究疾病过程中的证候及证候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原理,对⼈体⽣命活动、病理变化的调控原则和⽅法等。
中医基础理论所体现的思维⽅式,具有不注重物质实质,⽽从整体,联系、运动的观念出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特征。
这与西⽅现代医学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有着根本区别。
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先秦秦汉时期所出现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医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通常称作“四部经典”。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的年代,⼀般认为从春秋战国开始,可能⾄汉代才完成。
所以,此书⾮出⾃⼀时⼀⼈之⼿,是众多医学家的论著⼏经修纂⽽成。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和临床经验,井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学、历算学、⽣物学,地理学、⼈类学、⼼理学、逻辑学及古代哲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就,确⽴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创⽴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从⽽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它标志着中医学进⼊了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这⼀理论体系⾄今仍卓有成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以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阐发医学基本理论,它论述的阴阳五⾏学说是与医学内容相结合的,所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学说实际上巳成为医学理论的⼀个组成部分。
另⼀⽅⾯,《黄帝内经》⼜借助医学知识,对阴阳.五⾏、⽓、天⼈关系和形神关系等进⾏了探索,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理论。
中医四大经典原文释义

中医四大经典原文释义中医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以下将对这些经典的原文进行释义,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集中讨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灵枢》则主要探讨了经络、脏腑、气血等方面的理论。
这部经典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难经》《难经》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一,主要是讨论疾病发生、病机、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必求本因”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了温病(指传染病)和其他常见杂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等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等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5. 《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类最初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的原始状态。
文章中提到了“人参于天地之间,与日月同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为后来中医理论中的“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6. 《灵枢·经脉》《灵枢·经脉》是《黄帝内经·灵枢》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
文章中详细描述了经脉的分布、功能和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为后来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经络理论奠定了基础。
7. 《难经·病能论》《难经·病能论》是《难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之黄帝内经中医巨著《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能论》),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探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历和学术理论,并汲取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拟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开展的理论根底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
世简称之为《内经》。
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一百零一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那么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局部。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安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安康,比方有了病怎么治病,不必须非要去吃什么药。
事实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中医四大基础、四小经典、四大经典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医自学
四大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四大经典一:《难经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瘟疫条辨》 四大经典二:《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
另外,中医临床实践非常重要!做为自学者,很难有大量接触治疗病人的机会。
弥补的方法之一是阅读古今名医的医案类著作,如张璐的《张氏医通》、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四大经典视频教程
• 《内经》 77课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 杨旭教
授
• 《黄帝内经》 80课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洪图教
授
• 《伤寒论》 70课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 郝万山教
授
• 《金贵要略》 80课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 王雪华教授 • 《温病学》 72课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主任 刘
景源教授
四大基础视频教程
• 《中医基础理论》75课时 辽宁中医学院 李德新教授主讲
• 《中医诊断学》 75课时 湖南中医药大学 朱文峰教授主讲
• 《中药学》 79课时 成都中医药大学 张廷模教授主讲 • 《方剂学》 83课时 成都中医药大学 邓中甲教授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