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合集下载

华医网继续教育《中医学四部经典概说》习题答案

华医网继续教育《中医学四部经典概说》习题答案

华医网继续教育《中医学四部经典概说》习题答案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1、《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学之宗”,不属于评价《内经》三个“第一”的是()A、《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法方药巨作B、《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C、《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D、《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2、关于《温病条辩》涉及的三焦辨证说法错误的是()A、上焦指的是心、肺病变B、中焦指的是脾、胃、大肠病变C、下焦指的是肝、肾病变D、中焦指的是肝、肾病变3、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众说纷纭,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其成书并非某个时期或某个人的作品B、该著作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C、该书确定了我国医学的独特理论,为中医学发展奠定基础D、该书作者是轩辕黄帝,故称《黄帝内经》4、下列关于《伤寒论》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A、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辩证B、是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C、运用望、闻、问、切基本治法D、共创制了113个基本的方剂5、下列作者和著作搭配错误的是()A、《伤寒论》张仲景B、《金匮要略》张仲景C、《黄帝内经》轩辕黄帝D、《温病条辩》吴瑭二、医家之宗——《黄帝内经》1、《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五行的说法错误的是()A、阴阳表示对立属性的名称,即为“阴”和“阳”B、阴阳双方的对立、互根、消长、运动是宇宙间的基本规律C、太少阴阳模式,多用于说明六经之间的关系D、一阴指厥阴,二阴指少阴,三阴指太阴2、以下未涉及到《黄帝内经》沿革的是()A、“医经七家”B、张仲景C、唐代王冰D、李时珍3、关于《黄帝内经》中切诊的说法错误的是()A、切脉分为三部九侯法、寸口诊脉法和人迎寸口合诊法B、人迎寸口合诊法是应用最普遍的C、切诊涉及到切脉、诊齿肤、按局部等多种方法D、脉相包括浮、沉、迟、数、滑等二十余种4、以下关于《内经》的注家与注本错误的是()A、南朝齐梁·全元起《素问》B、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C、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D、明·吴崑《素问》,俗称《素问吴注》5、《黄帝内经》中涉及到养生的内容,关于其说法错误的是()A、养生,又称摄生B、养生一词在先秦时已存在C、主张人要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要全面的摄养形和神D、养生倡导“治已病”三、众方之祖——《伤寒论》1、《伤寒论》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伤寒论》以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著称B、施治在是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因证立法,因法立方,因方选药严格的过程C、药物涉及到多种剂型,但仅包括内服制剂D、《伤寒论》之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2、关于《伤寒论》的介绍以下错误的是()A、《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医学著作B、以论文汇编的形式进行辩治C、辩证灵活、治法多变D、被誉为“经典临床学”、“医方之祖”、“医门之圣书”3、以下关于《伤寒论》中六经病名的病位错误的是()A、太阳病的阶段是外感病初期病位在营卫B、阳明病的阶段是外感热盛期病位在胃肠C、少阳病的阶段是外感亚热期病位是胆胃D、太阴病的阶段属于阳虚轻症病位在心肾4、《伤寒杂病论》未流传原因不包括()A、书籍为竹简,传抄困难B、成书的年代封建割据、内战频繁C、皇家占为己有D、难逃兵火洗劫,原书散佚不全5、以下不属于目前《伤寒论》通行的版本的是()A、东汉张仲景编纂的原著《伤寒论》B、明代万历年间赵开美复刻的治平本,简称赵本C、明代嘉靖年间汪济川他复刻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简称汪本D、《金贵玉函经》,据载是经过王叔和纂赐四、杂病专著——《金匮要略》1、以下对呕吐、哕和下利三个病症说法错误的是()A、哕,即呃逆B、呕吐、哕、下利均由胃肠功能失调所致C、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D、痢疾仅有泄泻2、关于《金匮要略》中探讨的百合病、狐惑病和阴阳毒病三种疾病症状说法错误的是()A、百合病类似于更年期综合征B、三种症状病原相同,症状相似C、狐惑病是以目赤、咽喉、口疾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D、阴阳毒是以发斑、咽痛为特征的,感染异毒引起的病变3、关于《金匮要略》中探讨的肺萎、肺痈、咳嗽上气三种病症的说法错误的是()A、肺萎是指肺叶的萎弱无用,其表现是以咳嗽涎沫为主的病症B、肺痈是肺生痈脓,表现为咳嗽,胸痛,吐浓痰且腥臭C、咳嗽上气以咳嗽不利,气逆于上,咳喘上气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D、三个病症病源在肺部,但不能相互影响4、下列对《金匮要略》的概述内容说法错误的是()A、前22篇内包括四十多种疾病并无方剂B、《金匮要略》共二十五篇C、首篇为总论具有纲领意义D、剂型上有丸、散、汤、酒等内服药剂5、以下不属于《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及贡献的是()A、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施治的杂病诊疗体系B、医方之经C、方书之祖D、医方之祖五、温病诊治——《温病条辨》1、以下不属于《温病条辨》中对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的是()A、三焦的湿热病其治疗都是以清泄气热,养阴生津为原则B、在上焦以清宣肺气、化湿泄浊为方法C、在中焦以辛开苦降、宣畅气机、健脾开胃为方法D、在下焦以淡渗利湿为方法2、关于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辨证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焦指心肺病变B、中焦指脾、胃和小肠病变C、下焦指肝、肾病变D、将温病按照侵袭人体部位不同分为上焦温病,中焦温病和下焦温病3、《温病条辨》中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卫、气、营、血标明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的层次B、用卫、气、营、血划分病变的浅深轻重四个不同的阶段C、气分证标志着消耗血中的津液,或耗血动血,病非常危重D、卫分证时标志着邪气在表,邪较浅,病较轻4、《温病条辩》中涉及到三焦病的治则不正确的说法是()A、病在上焦,治疗要用轻宣的药物B、病在中焦,治疗要祛除邪气,调整脏腑升降功能的平衡C、病在下焦,治疗用潜镇的药物吸虚风D、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重不沉5、关于《温病条辨》温热病中中焦治疗原则说法错误的是()A、阳明气分热盛—清法B、阳明腑实,有形热结—下法C、下法可选用竹叶石膏汤、黄连黄芩汤、栀子柏皮汤等D、阳明有形热结已去,无形热邪仍存应善后治疗。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
大医精诚 厚德怀仁
中医学概论
目的要求
大医精诚 厚德怀仁
能说出并记忆中医四大经典的名 称及地位意义
能根据题目的描述迅速判断 出著作的名称及作者
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入 学习,加强了解,增强同学们对 国家的文化自信。
生活中你有接触到哪些中医吗?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总结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 至秦汉时期
成书于战国时代,在脉诊 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发展
成书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 景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 纲领。 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载 药365种。
标志着 中医学 理论体 系的初 步形成。
1
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系, 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后 世尊张仲景为“医圣”, 其书尊为“方书之祖”。
2
东汉●张机 (仲景)
3
《伤寒论》 《金匱要略》
4、《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 载药365种: ①上、中、下三品,
炎帝 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
的药物分类法; ②中药药性理论; ③为中药的理论奠定 了基础。
标志
《素问》
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
《灵枢》
累阶段,发展到系统理论总
各九卷八十一篇 包括 结阶段(感性上升至理性)。
2、《难经》
相传与扁鹊(秦越人)有 一定关系,“难”,有质 难之意,即问答。在《素 问》《灵枢》基础上提八 十一问题讨论。
脉诊、经络、阴阳、病因 病机、营卫、腧穴、针刺
3、《伤寒杂病论》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而中医四大经典则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医学发展中的四大支柱。

本文将分别介绍《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四本经典的特点与重要性。

《黄帝内经》,全称《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学系列经典中的首部医学著作。

该书由《内经》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总共分为八十篇。

《内经》主要讲述了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脏腑经络与疾病等基础理论。

《灵枢》则集中阐述了针灸、推拿、按摩、食疗等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以其精辟的理论观点,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对于后世中医学家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难经》是中医学中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全称《难经奇病论》,是中医学中病症治疗的重要参考资料。

《难经》主要涉及了《黄帝内经》中未提及的疑难杂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症讨论。

该书通过对于病情的详尽述说和对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基础。

同时,《难经》中丰富的临床案例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重要著作。

本书记载了我国上古时期约三千种草药,对于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神农本草经》按植物种类、功能、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

其中详细描述了每种草药的来源、功效、应用方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这些信息对于中医师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为中药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书籍中的经典之作。

该书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写,被视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南。

《伤寒杂病论》主要论述了针灸、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等方面的方法,系统总结了中医诊疗经验,并提出了疾病的分类、病机的分析以及相应治疗方案。

该书凭借其集大成之作的特点,对于中医临床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匦要略》、《瘟病条辨》吗?当然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瘟病条辨》吗?也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

首先,《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又称《金匦》)两部分,是医圣张仲景论外感和内伤杂病的千古不易之中医名典,首次详辨证、药方,为后世医家承袭经方的开山之作,堪称经典。

要将一部著作分为两部分学习无可厚非,但是根据内容却要分为两部书未免牵强。

世医(指中医)皆知药王真人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而习惯上都统称为《千金方》。

这是一个道理,何独内容尚有重复的《要方》和《翼方》尚可合成《千金》一部,而内容各异又互为补充的系统著作却要被拆开称为两大经典?这点于常理不合,不符合传统的思维逻辑。

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士应该知道仲景的序言中有“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已然言明《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作品而已。

再有,《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法则、养生及针灸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难经》丰富和发挥、扩充了《内经》的理论,成就了中医解剖学的雏形;千百年来这两大著作指导着中医的临症和发展,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础理论。

这两个著作并没有合而为一,却被今人只挑了《内经》,这比起前面将《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形成了巨大的思维方式反差,更不符合逻辑!如果说后世的中医根本就没有用到《难经》知识尚可说得过去,但事实是上《难经》也是后世医家引经据典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怎么解释呢?更有,中医的内容除了诊断辨证施治等,还有重要的一环:药物!无独有偶,《神农本草经》正是中医最早时期的最佳药学专著,正是它让古中医有了完整的体系,如果这不算经典,算什么?最后,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这些经典著作代表了中医理论的重要发展,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医药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藏象”等理论,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强调了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

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二、《难经》《难经》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一般认为成书从西汉末年至东汉之间。

《难经》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医学理论问题,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

《难经》在脏腑经络、疾病诊断、针灸推拿等方面有很多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寸口脉”、“独取寸口”等诊断方法,丰富了临床医学的内容。

同时,《难经》强调了“虚实补泻”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将疾病分为伤寒和杂病两大类,详细描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

书中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还收录了大量方剂,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演示教学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演示教学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匦要略》、《瘟病条辨》吗?当然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瘟病条辨》吗?也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

首先,《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又称《金匦》)两部分,是医圣张仲景论外感和内伤杂病的千古不易之中医名典,首次详辨证、药方,为后世医家承袭经方的开山之作,堪称经典。

要将一部著作分为两部分学习无可厚非,但是根据内容却要分为两部书未免牵强。

世医(指中医)皆知药王真人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而习惯上都统称为《千金方》。

这是一个道理,何独内容尚有重复的《要方》和《翼方》尚可合成《千金》一部,而内容各异又互为补充的系统著作却要被拆开称为两大经典?这点于常理不合,不符合传统的思维逻辑。

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士应该知道仲景的序言中有“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已然言明《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作品而已。

再有,《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法则、养生及针灸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难经》丰富和发挥、扩充了《内经》的理论,成就了中医解剖学的雏形;千百年来这两大著作指导着中医的临症和发展,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础理论。

这两个著作并没有合而为一,却被今人只挑了《内经》,这比起前面将《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形成了巨大的思维方式反差,更不符合逻辑!如果说后世的中医根本就没有用到《难经》知识尚可说得过去,但事实是上《难经》也是后世医家引经据典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怎么解释呢?更有,中医的内容除了诊断辨证施治等,还有重要的一环:药物!无独有偶,《神农本草经》正是中医最早时期的最佳药学专著,正是它让古中医有了完整的体系,如果这不算经典,算什么?最后,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篇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要(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

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

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

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

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

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1.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四大经典,分别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和《灵枢经》。

这些经典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对于中医的理论研究、诊断与治疗方法都有重要影响。

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一,以对话的形式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书中强调了中医的核心思想,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治疗原则。

2. 《伤寒杂病论》:这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专门讨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书籍。

其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机、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温病(外感病)的分类与治疗有较为系统的阐述。

3. 《金匮要略》:这本书是张仲景创作的另一部重要医书,主要涉及了各种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

《金匮要略》强调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包括辨证论治和方剂治疗等内容,对于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灵枢经》:这是中医学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共分为81篇,主要介绍了人体的构造、脏腑、经络等重要内容。

《灵枢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并以骨节、筋脉、络脉等为基础,探讨了中医学的重要理论。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这些经典是对中医学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同时,这些经典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指导,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要(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

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

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

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

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

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1.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内经》共包括《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

此两部分分别包含 81 篇专题,内容非常广泛,这些内容逐步形成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且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

其内容涉及到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

《内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体观察以及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通过经络沟通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内经》成书并非某个时期或某个人的作品,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并不断增补而成。

《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主要反映秦汉时期之前的医学成就,而且它的成书也确定了我国医学的独特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历代医学的著作很多取材或取法均来自《内经》,历史上大家熟知的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崛起所采用的学术理论也大多源于《内经》,因此称《黄帝内经》为医学之宗。

《内经》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在如今的高等中医院校也是一门必修的主课。

2. 《黄帝内经》内容①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基、疾病传辩、病症五方面的内容。

其中邪正理论指的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即若人体的正气充足,不论外面是否有邪气,人都不会发病。

并指出病因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及劳伤治病等方面。

病机,具体提出病机十九条,对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②疾病传变:从阴阳、内外、寒热、虚实进行归纳,侧重对 200 多种病症的病因、病基、症状、治疗、愈后以及预防做出具体的论述,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③诊法学说:《黄帝内经》的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而且关于脉诊描述地非常详实,包括 20 多种脉相的具体表现,并且强调四诊合餐,此乃中医诊法的起源。

关于治则、治法的学说,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扶正袪邪、补虚泄实、调整阴阳等一套具体的治疗理论,而且总结了许多治疗的方法,如针灸、按摩、导引、外敷、蒸浴、放血等,特别是描述了很多针灸手法,至今临床中仍在运用。

④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素问》的七篇大论中,着重探讨了自然界气候的长变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变化规律,并且试图按照这些规律指导人们驱利避害,防病治病。

⑤养生学说:在天然相应、形成合一的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内经》提出了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一系列的防病益寿的养生方法,其中防重于治的思想尤为可贵。

总之,《内经》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因其内容丰富异常,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并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

3. 《黄帝内经》的三个“第一”①《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说《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的讲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对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②《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不仅涉及到如何治病的方面,还论述了如何预防得病的内容,即如何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能够健康长寿。

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称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为《黄帝内经》中涉及的一部分养生内容。

③《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的描写是以生命为中心,涉及到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历史等多方面。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思想的基础和精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其医疗主导作用功不可没。

在 700 多年前,欧洲出现鼠疫爆发,大约四分之一欧洲人丧命,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然也记载过瘟疫的流行,但是从没有像欧洲一样,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由此充分展现了《内经》的医学作用。

(二)《伤寒论》1. 《伤寒论》概述《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于公元 200 年至 205 年写成。

全书共十二卷二十二篇,包括 397 法。

除去重复的药方,共包含药方 112 个,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

系统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

与《黄帝内经》偏重于理论不同,《伤寒论》更注重临床经验,因此理法方药非常齐全。

所以本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 《伤寒论》内容作者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中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治疗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

其中又将每经结合阴阳、表里、痰热、虚实进行了辨证论治,因此本著作中即体现了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两方面内容,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强调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

《伤寒论》是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

本书按照伤寒传变的规律,以条文的形式进行逐一的辩质,内容言简意赅,但辨证严谨,治疗方法灵活多便,用药方面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本书的用药特点,后世逐渐形成“仲景的经方学派”。

如今临床上包括经方派和时方派两大派别。

通过实践证明,本书的辨证论治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也指导着其它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

《伤寒论》中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对后世有非常广泛的指导作用。

在《伤寒论》中,共创制了 113 个基本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里中汤、四磨汤、五苓散、泻心汤及乌梅丸等,这些方剂不仅为人熟知,而且被现代临床广为应用。

由此可见,《伤寒论》对中国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学习中本书必不可少。

(三)《金匮要略》1. 《金匮要略》概述《金匮要略》作者张仲景,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 25 篇 , 方剂 205 首 , 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 , 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著,也是张仲景所创制的辨证论治的代表作之一,古今医家称本书为“方书之祖”。

其一方之精,是治疗杂病的典范。

最初,张仲景撰写的只有《伤寒杂病论》一书,随着战争、战乱,原书亡失,后人人为的将《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金匮要略》书名中的“金匮”指的是本书的重要和珍贵,“要略”指的是简明扼要,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慎重保藏和应用。

2. 《金匮要略》内容《金匮要略》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它涉及了内科、外科、妇科以及儿科的内容,对后世的分科治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共 25 篇,方剂有 262 首 , 病症 60 余种,其所论述的病症是以内科杂病为主 , 同时兼顾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内容。

《金匮要略》的 25 篇中的内容为,第一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属于总论的性质,对疾病、病因、病基、预防、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做出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第二篇到第十七篇属于内科范围的疾病。

第十八篇涉及到外科疾病。

第十九篇将不便于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

第二十到二十二篇属于妇产科疾病。

最后三篇涉及杂疗方及食物禁忌等。

在疾病的治法方面除药物治疗之外,还选用针灸、饮食调养,而且重视护理的作用。

药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酒剂等。

药剂又可分为内服的药剂,和熏、洗、坐、敷等外置的药剂。

值得一提的是,《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其内容是《伤寒论》后半部分介绍的杂病。

其重要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金匮要略》首创了以病为纲、病症结合、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

张仲景以病分篇进行编写,确立了病因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地位,原书各篇的篇名中出现“病、脉、症、治”几个字,它将病和症相结合,脉和症相结合,辨证和施治紧密结合。

病症结合是在明确病因诊断的基础上将脏腑病症作为杂病病症的核心,提出了脏腑经络病机及四症大纲进行病和症相结合的诊疗的方法。

病脉结合指的是,原书认为脉象可以反映脏腑和经脉的变化,及疾病的吉凶顺逆,因此据脉论是原书的一个特色,据脉论主要体现在根据脉象诊断疾病、推测病因、确定病位、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各方面。

辨证和施治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和脉因证治为一体的杂病诊疗思路,在杂病防治方面本书根据天人相应以及根据人体经络之间的整体性提出了“无病防病,有病早治,以防传遍”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观念。

另一方面,本书被尊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原书根据内经立法处方的一般原则创制了经方 205 首,其中处方配伍是非常严谨的,用药精当、药材灵活、功效卓著,并且其所载的方剂治疗范围非常广,按照方剂学的分类,包括解表剂、催吐剂、泻下剂、和解剂、表里双解剂、温里回阳剂、清热泻火剂、消痰化积剂、补益剂、安神剂、固涩剂、理气剂、理血剂、去湿剂、润燥剂、祛痰剂、疮痈剂等,由此可见,方剂的归类已初具规模并且内容丰富,原书在方剂的使用中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