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课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1-4单元)复习要点梳理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1-4单元)复习要点梳理

五年级下学期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沉和浮1、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自身的大小、轻重无关。

如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

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2、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

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

重量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

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

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4、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5、用手将一块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

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重力泡沫全部浸入水中时,与水接触的体积最大,排开的水量最大,受的浮力最大,所以上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泡沫受到的浮力大于体积小的泡沫。

6、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测力计测出空气中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当将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最大,受到的浮力最大,所以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石块受到的受力大于体积小的。

7、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五年级科学下册1-4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1-4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班级:姓名: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组长签名:家长签名:1.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石块)、(铁片)、(回形针)、(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木块)、(泡沫塑料块)、(萝卜)、(带盖的空瓶)在水中是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实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体积)、(重量)没有关系。

改变它们的(体积)、(重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变。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组长签名:家长签名: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沉浮与自身的(体积)和(重量)都有关。

体积大小相同时,(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时,(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也就是:(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时,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沉浮的。

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水艇会下潜。

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水艇就开始上浮。

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组长签名:家长签名:1.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把橡皮泥挖空做成(船)形或做成各种(空心)的形状,因为(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比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

2.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公式:(排开的水量=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原来的水量)。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排开的水量)有关。

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3.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答:(在重量相同情况下,大轮船排开的水量比铁块大得多,它受到的浮力也大很多,所以,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

4造一艘小船组长签名:家长签名:1.船的发展史:(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轮—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装载量)越大;可用(分隔船舱)的方法来保持船的平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必背知识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必背知识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探秘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第1课神奇的显微镜1、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新窗口。

2、正是人类对微小世界不断追寻的好奇心,推动了显微镜的发展进步,更推动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科学认识!3、自然界的一般水体中都含有微小生物。

时间国家发明或改进者可放大倍数使用效果1590年荷兰詹森父子1610年意大利伽利略观察的昆虫的复眼1665年英国罗伯特·胡克30倍首次发现“格子”状结构,并用“cell”(细胞)命名1675年荷兰列文虎克270倍发现微小的生物1864年英国拉德近千倍观察细胞和细菌1933年德国鲁斯卡12000倍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6、显微镜主要由两组透镜组成,其中装在镜筒上端,接近眼睛的透镜组叫目镜;装在镜筒下端,接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组叫物镜。

第2课洋葱表皮的秘密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平放在桌上。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一只眼注视目镜内,调节反光镜,使目镜视场内亮度适宜。

(3)调节把所需观察的标本放到载物台上,转动准焦螺旋,将镜筒尽量调低,注意不要让物镜压到标本上。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有时还需要移动观察的标本,才能达到最佳观察效果。

2、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1)擦拭载玻片、盖玻片。

(擦)(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滴)(3)在洋葱内表皮上用刀片划出一个约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划)(4)用镊子小心撕取洋葱内表皮。

(取)(5)将洋葱内表皮置子载玻片的清水中,使之平铺开。

(展)(6)从一侧开始慢慢盖上盖玻片,不能有气泡产生。

(盖)(7)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染液,如碘酒,给洋葱表皮着色。

(染)(8)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取多余的染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均匀染色。

(吸)3、借助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洋葱表皮上有着一个挨着一个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面还有一个小圆点。

科学五下1~4单元知识点

科学五下1~4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五下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知识点121、2、3第五课:浮力1、2、3、当4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11、2、第二单元《热》知识点一、热起来了1.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到(保暖)的作用。

二、给冷水加热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中。

因为相同重量的水在加热时体积会(变大)。

三、液体的热胀冷缩1、水受热时(体积会增大),受冷时体积(缩小),而(重量不变)。

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但水在4摄氏度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

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3、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的。

四、空气的热胀冷缩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五、金属热胀冷缩吗?1、个别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0℃—4℃之间的水是(冷胀热缩的)。

2、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3、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所以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

六、热是怎样传递的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

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七、传热比赛1、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

2、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精华知识汇总(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精华知识汇总(2022新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精华知识汇总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

第二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中,我们首先观察到的变化是种子膨胀。

2.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阳光,保持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水分、多粒大小的相同的种子。

第三课《绿豆苗的生长》1.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3.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2.放在干土和湿土中间的蚯蚓会向湿土方向爬,说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第五课《当环境改变了》1.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生物离不开合适的环境。

2.动物越冬时,丹顶鹤、燕子、大雁等会迁秽,青蛙、刺猬、熊等会冬眠。

第六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物之间像链条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由许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⒉.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3.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第七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1.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温度、水、空气、阳光、土壤等。

⒉.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3.适当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

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所以在做生态瓶时,要注意瓶里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平衡。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1. 物质的分类和变化
1.1 物质的分类
- 固体:拥有一定形状和体积,不易变形。

-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体积,可以流动。

-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能够自由流动。

1.2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物质的形状、体积或状态发生改变,但其组成成分没有变化。

- 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成分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2. 火的产生和燃烧
2.1 火的产生条件
- 可燃物:能够和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如木材、纸张等。

- 氧气:空气中的一种气体,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 火源:引发可燃物与氧气反应的能量,如火柴、打火机等。

2.2 燃烧的过程
- 点燃:将火源接触到可燃物上,使其开始燃烧。

- 进一步燃烧:燃烧物质与氧气进行剧烈反应释放出大量热和光。

- 消失:当可燃物燃烧完全,燃烧过程终止。

- 灭火:采取适当的措施将燃烧过程停止,如用水、灭火器等。

3. 地球运动和太阳系
3.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一天。

- 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一年。

3.2 太阳系的组成
- 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系的主要能量来源。

- 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如地球、火星等。

- 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如月球围绕地球运行。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复资料,希望对你的考试有所帮助,加油!。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旨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的繁殖方法。

二、知识点概述1. 种子的结构与功能- 种子的主要结构包括种皮、胚乳和胚芽。

- 种皮保护种子内部结构,胚乳提供营养,胚芽发育成植株。

2. 种子的萌发条件- 外部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 内部条件:完整的胚、活的胚和种子不在休眠期。

3. 植物的生长过程- 从胚芽发展出根、茎和叶。

-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

4. 植物的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通过种子进行繁殖。

- 无性繁殖:通过分株、扦插、压条等方法进行繁殖。

5. 植物的生命周期- 从种子开始,经过幼苗、成熟植株,到最后结出种子,完成生命周期。

6. 植物的分类- 根据植物的形态、生长习性和繁殖方式进行分类,如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等。

7.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植物为人类提供食物、氧气和生活材料。

- 植物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如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等。

三、实验活动建议1. 观察种子的结构- 准备不同种类的种子,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形和细节。

2. 种子萌发实验- 准备透明容器,填充湿润的棉花或纸巾,放入种子,观察记录种子的萌发过程。

3. 植物生长记录- 种植一种植物,定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叶片数量和颜色变化。

4. 植物繁殖实验- 尝试通过扦插或分株的方式繁殖植物,观察新植株的生长情况。

四、思考与讨论1. 为什么植物的种子需要在特定的季节播种?2. 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各有什么优缺点?3.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五、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和它们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实验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植物的生长,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兴趣。

六、参考资料1. 《五年级科学教材》2. 相关植物学科普书籍3. 网络资源,如植物学相关的教育网站和视频请注意,本文档是为了满足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概述而编写的,具体内容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教材和课程要求进行调整。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显微镜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取镜2.显微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是:放大了的倒像。

3.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4.目镜X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这些在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

动物、植物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6.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

但有些细胞却很大,如动物的卵黄。

7.英国科学家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把他们成为细胞。

8.胡克证明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9.手背皮肤(动物细胞)VS洋葱鳞片细胞(植物细胞)区别: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10.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里的“小黑点”是细胞核,形状是长方形11.根尖细胞是方形、茎细胞是管状、神经细胞呈放射状、骨细胞杆状、红细胞呈双面凹的圆盘状、肌细胞是纺锤形、白细胞无稳定的结构第二课微小的生命体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它们没有头、足、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生活着微生物。

有的微生物还能生活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地方,如火山、岩石里。

3.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第一次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为人类敲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4.有些微生物并不微小,如蘑菇、木耳,因为它们的生存方式与某些微生物相似。

5.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小型原生生物。

6.引起疟疾的疟原虫是线状、酸奶中的乳酸菌是杆状、病毒是球状皮肤上的葡萄球菌是球状、海洋中的硅藻是椭圆状第三课发霉与防霉1.霉的相同点:呈丝状,由霉菌组成不同点:颜色、形状都不同2.发霉的条件: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3.防霉:①真空包装(隔绝空气)②放干燥剂(减小湿度)③烈日暴晒(减小湿度)④空调除湿(减小湿度)⑤低温保存(减低温度)⑥消毒柜杀菌(杀死了霉菌菌种)第四课微生物的“功”与“过”1.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2.消灭细菌或病毒方法:①高温煮沸②紫外线照射③喷洒消毒液④涂碘酒3.防护措施:①戴口罩②勤洗手③不聚集④及时接种疫苗第五课生物的启示1.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生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人们从中获得很多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课复习重点
第一课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把物体放入水中的操作方法:轻轻从水面放入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第二课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
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
体容易沉。


3、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而
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就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

4、变量控制实验---在研究(对物体进行比较)的问题复杂时,科学家往往采用
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5、用小瓶子研究沉浮规律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物体的体积不变,重量增加,沉浮会发生改变。

6、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
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
舱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7、鱼能在水中上下自如游动是因为鱼体内有鱼鳔,鱼鳔是可以收缩的气囊,气
囊膨胀时鱼就可以在水中上浮,收缩时鱼就可以在水中下沉。

第三课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注意:排水量通常指的是物体排开的水的重量。

排开的水量指的是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

排开的水量的计算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数减去原来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
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也就是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4、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重量不变,而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

【同一块
橡皮泥,我们把它捏成不同形状,它在水中的沉浮会因为形状的不同而改变。

这里面蕴含的奥秘就是排开的水量的不同。


第四课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在造船时我们应该让船所排开的水的体积尽可能的大,这样才能载更多的货物,另外,还应该考虑到船的稳定性。

4、我的造船计划:一、准备⑴决定造一艘什么船;⑵准备需要的材料;二、制
作⑴画出船的设计草图;⑵动手制作;三、改进和完成⑴放到水里试试,找出
需要改进的地方;⑵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简答题
1、把橡皮和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块,做在水中的沉浮试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课本P3)
答: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会改变。

2、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有什么规律?(课本P4)答:答案同第一题。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课本P6)
答: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
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4、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
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潜水艇是改变轻重来改变沉浮的。


5、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课本P7)
答:能。

把物体做成实心的物体,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把物体做成空心形状、
船形或盒形,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6、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改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
能发生改变,是什么原因呢?(课本P7)
答:是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大小发生了变化。

【排开量变大
了】
★7、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如何解释呢?
(课本P8)
答: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就小,它受到的浮力就小。

造成大轮
船后浸入水中的体积大,排开的水量就大,它受到的浮力就大。

所以铁块在水
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载货物。

8、我们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课本P9)
答:①在小船底部粘上一些橡皮泥;②将小船的底部做成斜锥体;③可以在小船的四周加上船沿,尽量使小船的四周重量相等;④可以通过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来保持船的平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