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古诗词鉴赏与答案
《赤壁》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赤壁》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选出下列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C “东风”是实指,无不屑与嘲讽,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A.这首诗借三国史实,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B.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自将磨洗”和“认”显示了对前朝故事的兴趣和思索。
C.“东风”一语有意虚指,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条件,表现诗人的不屑和嘲讽。
D.诗的后两句以小见大,反说其事,以两名女子的可能命运暗指曹刘“势”与“运”。
2.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反面落笔,含蓄抒发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折戟”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思考。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
D.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直接正面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为曹操鸣不平”有误,应是表达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历史观)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
B.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为曹操鸣不平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历史观。
C.诗人借一件古物来引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迈胸襟。
D.“二乔”并非写两个美貌的女子,而是借此形象代表东吴的国家命运。
4.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这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抒发感情,属于议论抒情)A.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首诗,是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来倾吐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
杜牧《赤壁》古诗鉴赏详解《赤壁》唐诗赏析

杜牧《赤壁》古诗鉴赏详解《赤壁》唐诗赏析《赤壁》由杜牧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赤壁》作者: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注解】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赤壁》【韵译】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赤壁》【古诗今译】一把折断了的兵器沉没在泥沙之中还没有腐烂销尽,捡起来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上的战火和刀光剑影。
倘若当年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怎么能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恐怕就连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也将被曹操深锁铜雀楼,春恨无限了。
《赤壁》【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有情有致。
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一只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阅读练习题 附加答案

赤壁阅读练习一、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共7分)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 。
诗人杜牧和________合称“小李杜。
(3分)2.这首诗有叙有议,哪两句是议论?(2分)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2分)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9~20题。
(5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一首咏史诗。
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
(2分)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分)答案:1. 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2. 反说历史,借“二乔”命运来代指东吴的命运,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了赤壁之战对于东吴的重要性。
答案:一、1、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借东风)二、1. 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2. 反说历史,借“二乔”命运来代指东吴的命运,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了赤壁之战对于东吴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二、古诗文默写部分,大纲要求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三、名著阅读部分,十部名著。
四、新闻部分,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五、修改病句部分,我总结的有八种病句类型。
六、句子排序部分,只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其实也挺简单的。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总结了历年的中考题,也就十种题型,把这十种题型练熟了,知道怎么去下手做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古诗词鉴赏赵翼《赤壁》阅读练习及答案(福建龙岩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下开学高二语文题)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开学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赵翼①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②。
[注]1 乾隆三十七年(1772),赵翼因事被降级调用,辞官归乡,经过赤壁时写下此诗。
②《楚辞·渔父》中写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从山河形胜落笔,写三国时的营垒依稀可辨,“依然”“故”体现了今昔之感。
B.颔联“乌鹊南飞”与曹操《短歌行》、苏轼《赤壁赋》中“乌鹊南飞”意蕴相同。
C.本诗写景有虚有实,意境壮阔,笔触大开大合,议论不落窠臼,体现诗人的历史观。
D.本诗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由眼前景联想到与此相关的人、事,并抒发感慨。
2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蕴含的情感。
(6分)21.BB.“意蕴相同”错。
颔联“乌鹊南飞无魏地”是说曹操大败无立足之地。
曹操《短歌行》中“乌鹊南飞”喻客子无所依托。
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
苏轼《赤壁赋》中“乌鹊南飞”,是通过引用曹操的诗句引出下文对曹操的议论。
意蕴明显不同。
22.(1)尾联写赤壁古战场已为陈迹,只剩明月下渔父的吟唱。
借此抒发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
(2)通过对三国历史的怀想,抒发往事如烟、胜败成空的感叹。
(3)运用渔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杜牧《赤壁》参考答案

杜牧《赤壁》参考答案:篇一:《赤壁》答案《赤壁》一、作家与作品:本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是(杜牧),(唐代)(朝代)著名的诗人,他和(李商隐)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二、朗读节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诗句意思理解:四、内容理解:1、《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抒发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感的句子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2、《赤壁》中诗人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性,曲折地反映自己抑郁之情及豪爽胸襟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五、原句填空练习: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周瑜)。
诗人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诗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阐明历史的发展进程由偶然因素决定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杜牧以小见大,发表深刻警策的历史兴亡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诗人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诗人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六、综合问题分析: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尾联,这二句的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人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性,曲折地反映自己抑郁之情及豪爽胸襟,同时也表明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篇二:赤壁中心赏析试题答案《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鉴赏关键点】怀古咏史之作,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13赤壁(杜牧)-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13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用诗来写历史,诗人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时作。
诗人通过一支断戟,写三国时孙刘二家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从艺术上看,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诗中还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别出心裁。
【主题】这首诗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写法】即小见大,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
【考点】一、理解型默写1.借古物兴感慨的诗句是:,。
2.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
3.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
4.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5.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6.杜牧的《赤壁》一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作者夸大东风‛的作用,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是:,。
7.《赤壁》中表现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抒发奇想,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的两句诗是:,。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诗篇全解 课内练透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诗篇全解课内练透一、背景资料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到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元丰五年(1082),苏轼又来到赤鼻矶,这时他已年近半百。
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苏轼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词牌名。
赤壁:苏轼所游的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刘备与孙权联军在此大破曹操军队。
文中的“赤壁”是作者误把黄州赤鼻矶认作赤壁,因而后人称黄州赤鼻矶为“文赤壁”。
二、主题归纳本词写作者面对东去的长江,峭壁耸立的赤壁胜迹,不禁怀古追思,心中浮想起三国赤壁之战时的场景以及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表达了对周瑜的功业由衷的赞颂之情,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年岁将老、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概。
三、结构图解四、佳句赏析【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赏析】【感情基调】词人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把滔滔东流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远的时间背景,并为全词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赏析】【点题】从泛写怀古转入所感怀的具体对象——三国周郎赤壁,点明题旨。
“人道是”表现了词人的犹疑。
“周郎赤壁”,既切合词题,又为下阕缅怀周瑜预伏一笔。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赏析】这三句显示了江景的特点,正面勾勒古战场的景象。
“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峻,“惊”写出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起千堆雪”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为下阕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气氛。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古诗赤壁的译文及赏析]赤壁古诗
![[古诗赤壁的译文及赏析]赤壁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a66d0c3a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5.png)
[古诗赤壁的译文及赏析]赤壁古诗第一篇赤壁古诗: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诗词苏轼在黄州一呆就是几年,直到司马光上台,把他召回汴京做官。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刚直不阿的苏轼并没有因遭受磨难而改变自己的性格。
早在“乌台案”结束后,其弟苏辙担心他性格不改,还会闯祸,就送他两句诗:“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
”苏轼当时表示接受意见,但没过多久,又旧病复发,写诗针砭时事了。
苏轼这次重新返京,朝廷形势大变:当初神宗上朝,王安石专权;现在是哲宗登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专权。
按理,司马光招他回朝意在一起合作,因为在反对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和司马光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是,苏轼绝没有按司马光的思路运转,依然不屈从新权贵,进京不久,就成了司马光的反对派,他尊重自己,尊重客观事实,不以权力为尊。
他们之间的分歧,集中表现在对王安石变法的保留与废除上。
司马光上台,就是要彻底废除王安石变法的一切措施。
苏轼当初对王安石变法的整体措施不满,但对有些具体条文还是给予肯定的,他认为,不能因人废言,对王安石不能全面否定。
当司马光提出要废除“免役法”时,苏轼便挺身而出强烈反对,一次在朝堂上还与司马光当面辩起来,认为废除“免役法”是荒唐之举。
司马光对反对意见置之不理,苏轼退朝后气愤地破口大骂:“司马牛!司马牛!”这以后,苏轼接二连三上书,反复陈述自己的观点,结果激怒了司马光及其党羽。
1089年,苏东坡先生再一次被贬出朝廷,到杭州做官去了。
实际上,苏轼对自己杯具的根由非常清楚。
他分析自己的获罪原因说:“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又自嘲地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知识分子活在专制时代,又不懂得投靠权贵,曲学阿世,其结果往往悲哀。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古诗词鉴赏与答案
赤壁
[唐]杜牧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诗中的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
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
如果我们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
”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
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
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1.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