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曹妃甸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近年来在农业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种养结合模式,其将传统的稻田种植与渔业养殖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与效益进行深入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合理选择种养结合的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种养组合方式,比如稻鱼共生、稻鸭共生等;其次是科学施肥和保护作物,合理利用养殖废弃物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再者是有效防治病虫害,采用生态农业方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效益分析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

从经济效益来看,该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生态效益方面,可以保护水土资源、减少农药残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在社会效益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稳定和和谐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种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利用稻田、鱼塘和其他农作物结合种养,相互促进,形成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技术以生态化、高效化、多功能化为特点,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三位一体”,即农业、养殖和种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一种互补协调的生态系统。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传统的稻田农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

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或虾,可以有效利用水稻生长周期中的沼气、有机肥、废弃物等资源,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稻田生产力,并且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的显著特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质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产业现状目前,稻渔综合种养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在一些地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养殖户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产量和质量不稳定。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稻田的水利设施、防逃设施等不够完善,影响了养殖效果。

3、产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养殖户以个体经营为主,缺乏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市场竞争力较弱。

4、品牌建设不足优质的稻渔产品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有待提高。

二、发展目标1、短期目标(1-2 年)加大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稻渔综合种养条件;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中期目标(3-5 年)提高产业化程度,培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知名的稻渔产品品牌;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3、长期目标(5 年以上)实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使其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重点1、优化种养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探索和推广适合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如稻虾共作、稻鱼共生、稻蟹共养等。

2、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量和质量。

3、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稻田的水利设施、防逃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4、培育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培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稻渔综合种养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关于曹妃甸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曹妃甸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曹妃甸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摘要】:曹妃甸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交通网络。

作为首个国家级科学发展示范区,它的区域经济发展将对京津唐地区,乃至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曹妃甸; 区域经济; 思考曹妃甸是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海域中的一个沙岛,作为渤海湾内正在开发的深水港口和在建的临港工业区,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最大工程之一。

随着首钢整体搬迁落户曹妃甸和冀东南堡10亿吨储量大油田的发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建的曹妃甸工业区,而如何将曹妃甸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港和临港工业区,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曹妃甸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1. 地理位置优越曹妃甸位于我国渤海湾北岸线转折处,毗邻北方经济中心京津唐工业区,距唐山市区80公里,距北京220公里,便于借助京津的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的优势加快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的发展。

临近曹妃甸区域的京津唐地区是联结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塞,铁路和公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的密集度更是位在世界前列,为曹妃甸港构筑了最经济、最便捷的后方交通体系,从而使曹妃甸具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优势。

2. 港址资源优良曹妃甸作为一个距离大陆岸线仅20公里的带状沙岛,与陆地之间有150平方公里的滩涂地,通过填海造地后,可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曹妃甸向前500米水深即达25米,有一条水深达27米的天然水道通向黄海,具有”面向大海有深槽,北靠陆地有浅滩”的天然条件。

水道与深槽的天然结合,构成了曹妃甸建设大型深水港口无以伦比的优势。

由于曹妃甸岛岸线和沟槽地质条件稳定,港口30米水深的岸线长达6公里,且不冻不淤,是渤海唯一不需要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大型泊位的天然港址。

3.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工业基础曹妃甸所处的唐山地区气候温和,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多、质地优良,主要包括煤、铁、石油、金属和非金属五大优势矿产。

这里有我国大型的煤炭生产企业开滦集团公司,也是中国焦煤的重要产区之一;唐山北部山区的铁矿资源丰富,迁安铁矿是首钢重要的原材料基地;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其中冀东油田2007年5月新发现原油储藏量达10亿吨的大油田,就处于曹妃甸港区。

唐山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利用策略

唐山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利用策略

唐山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利用策略唐山市位于中国河北省东部,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

本文将对唐山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利用策略。

1.资源概况:唐山市位于渤海湾,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

根据调查数据,唐山市海域面积约为10173.5平方公里,其中港汉岛、金秋湾等地是重要的渔场。

渤海湾是黄海的内海,海流湍急,水质富含营养物质,适宜渔业资源的繁衍生息。

2.资源分布:唐山市海洋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包括中鳌渔场、北棉渔场、南官渔场等。

中鳌渔场被誉为“渤海湾之鳌”,以渤海大虾、黄鳝等渔业资源著名。

北棉渔场以黄海钓鱼、渤海大虾等资源闻名,南官渔场以渔米为主要资源。

3.资源丰富度:唐山市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据统计,唐山市海域资源储量约为10万吨,其中渤海大虾约为4万吨,黄鳝约为2万吨,渔米约为3万吨,黄海钓鱼约为1万吨。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度高,为渔民提供了良好的渔业发展机会。

1.加强资源保护:为了保护唐山市海洋渔业资源,应加强资源保护工作。

建立健全渔业资源保护法规,加大对违规捕捞的查处力度。

加强渔业资源调研和监测,掌握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渔业资源利用方式,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提高渔业科技水平:为了提高唐山市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加强渔业科技水平的提升。

加大对渔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推广先进的渔业生产技术和装备。

开展渔业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提高渔业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3.优化渔业产业结构:为了实现唐山市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优化渔业产业结构。

通过发展渔业生产加工业,提高渔业资源的附加值。

积极发展渔业旅游业,利用独特的海岸线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当地渔业经济的发展,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培育渔民发展意识:为了保证唐山市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培育渔民的发展意识。

加强渔民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稻田养鱼产业是一种在稻田中养殖鱼类的农业产业形式,具有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势。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稻田养鱼产业在我国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目前该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稻田养鱼产业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分布不均衡。

稻田养鱼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和一些稻作发达的地方,其他地区发展较为滞后。

2. 规模较小。

由于鱼类养殖对稻田土地的利用率较低,稻田养鱼产业往往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3. 技术水平不高。

稻田养鱼通常采用传统的放养方式,缺乏科学养殖技术的应用,导致产量低下。

4. 市场需求不足。

由于消费者对稻田养鱼产品的认知度较低,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产销不衡。

针对上述问题和困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推动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1.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发展。

政府可以给予稻田养鱼产业一些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鼓励农民投身于该产业,并推动其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 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

建立稻田养鱼技术培训机制,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养殖水平,提高产量和质量。

3. 建立品牌和宣传推广。

加大稻田养鱼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消费者对稻田养鱼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建立稻田养鱼的品牌形象和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竞争力。

4. 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将稻田养鱼与其他农产品进行联合养殖,形成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

5. 加强监管和管理。

建立健全稻田养鱼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污染物的排放和水质的监测,保护稻田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养殖环境卫生的管理。

稻田养鱼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通过采取上述对策,可以推动稻田养鱼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曹妃甸海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曹妃甸海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曹妃甸海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曹妃甸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境内,是中国海洋经济开发试验区和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被誉为北方的“海上明珠”。

曹妃甸海洋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正在经历着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曹妃甸海洋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曹妃甸海洋发展的现状首先,曹妃甸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处于中国北方沿海地区,拥有连接内地和渤海湾的重要交通要道。

这为曹妃甸海洋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海洋资源的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发展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曹妃甸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曹妃甸位于渤海湾,拥有大片的海域,海洋生态系统丰富多样,水产资源种类繁多。

同时,曹妃甸还具备开发海洋能源的潜力,包括风能、潮能和海洋热能等。

这些海洋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发展的需求,还具备一定的出口潜力和经济价值。

曹妃甸海洋发展的未来趋势未来,曹妃甸的海洋发展将面临多重挑战,但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机遇。

以下分别从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两方面进行展望。

1. 海洋产业发展:曹妃甸将进一步加大海洋产业的发展力度。

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打造综合性海洋经济园区。

通过合理规划和高效管理,促进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核心产业的发展,为曹妃甸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渤海湾海洋经济带:曹妃甸将与周边地区共同构建渤海湾海洋经济带,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合作。

曹妃甸海洋经济示范区作为核心引擎,将与邻近的港口、海洋科研机构、海洋工程企业等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加强渤海湾的海洋产业链建设,提升整个区域的海洋经济实力。

3. 海洋环境保护:曹妃甸将加大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曹妃甸将积极推进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海洋污染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蓝色经济的实现。

4. 旅游业发展:曹妃甸将进一步发展海洋旅游业。

作为海滨城市,曹妃甸拥有美丽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具备发展海洋旅游的独特优势。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水稻种植和养殖水产品的高效生产方式。

通过在水稻田中饲养鱼类或虾类,可以有效利用水稻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改善水稻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实现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

1. 合理选择水稻品种和养殖鱼类或虾类。

水稻品种应选择适合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优质品种,鱼类或虾类应选择鲜活、健康的种源,适应水稻生长环境。

2. 在水稻田中建设养殖池或网箱。

可以在水稻田的一角或边缘建设养殖池,也可以使用网箱进行鱼类或虾类的养殖。

3. 合理投放饲料和管理养殖水质。

为鱼类或虾类合理投放饲料,控制投放量和频次,保持水质清洁,保证水产养殖的健康生长。

4. 积极监测水稻生长和水产养殖情况。

定期检查水稻的生长情况,关注水产养殖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5. 推广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

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到更多地区,并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和养殖。

1. 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养殖鱼类或虾类,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水产养殖也可以带来额外的收益,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

2. 减少病虫害,降低农药使用。

鱼类或虾类可以成为水稻田中的天敌,可以捕食水稻田中的害虫,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降低农药使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 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

水稻田中的水产养殖可以改善水质,净化水体,促进水稻生长,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利用鱼类或虾类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减少土地的污染,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产方式,可以在提高生产效益的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绿色、高效发展。

曹妃甸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曹妃甸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曹妃甸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曹妃甸是河北省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文旅产业的重要发展区之一。

本文将对曹妃甸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曹妃甸文旅产业的现状1. 规划与战略发展曹妃甸作为一个以文化和旅游为主题的产业区,已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与战略。

其中最重要的是《曹妃甸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纲要》,该规划明确了曹妃甸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举措。

同时,曹妃甸还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加大了对文旅产业的投入和支持,成立了曹妃甸文旅发展领导小组,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

2. 文化资源丰富曹妃甸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以曹妃甸贞观文化、渤海文化和曹妃文化最为著名。

曹妃甸的贞观文化以贞观旗为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品牌。

渤海文化则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

曹妃文化作为当地的特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对其进行深度探究和体验。

3. 产业链完善曹妃甸文旅产业的发展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旅游景点,还涉及了文化展览、演艺表演、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等多个领域。

曹妃甸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旅产业链,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酒店住宿业、餐饮业等。

这些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了以文化和旅游为核心,以服务和消费为两翼的文旅产业格局。

二、曹妃甸文旅产业的未来趋势1. 把握国家政策机遇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提出,文旅产业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曹妃甸应利用国家政策的有利机遇,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

同时,随着河北雄安新区的建设,曹妃甸可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势,与雄安新区形成互动合作,共同推动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2. 整合资源推动创新发展曹妃甸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产业资源,促进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

同时,重视科技创新,利用新技术手段提升游客体验,提供更多个性化、精细化的旅游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市曹妃甸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作者:张洁孙绍永武艳丽闫鹏张雪王印开刘卫国郑志勇刘永刚来源:《河北渔业》2019年第11期河北省水稻种植面积10万hm2左右,其中滨海稻区6.67万hm2左右,其余分布在邯郸、石家庄、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等市沿河、沿淀、洼地等区域。

滨海稻区涵盖唐、秦二市六县区(唐山曹妃甸区、丰南区、滦南县、乐亭县,秦皇岛市抚宁县、昌黎县),其中唐山市5.33万hm2左右,秦皇岛市1.33万hm2左右。

水源主要来自滦河中下游的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陡河水库、桃林口水库。

种植品种主要是160~175 d 左右常规粳稻品种。

1曹妃甸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沿革曹妃甸区的前身分别是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唐海县。

1956年建场,1983年建县,2012年设区。

全区现有15个农业场镇,農作物种植面积2.53万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13万hm2。

曹妃甸区是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单季粳稻种植最具区域代表性、种植规模最大的县(区),也是水稻种植技术最成熟的县(区)。

曹妃甸区特殊的退海地理环境,加之天然的滦河库水灌溉和180余天无霜期等良好的生长气候条件孕育出香黏可口、外观剔透晶莹的地理标志产品“柏各庄大米”,是北方远近闻名的优质大米产区、河北大米之乡、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部农垦发〔2007〕2号)。

更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河蟹之乡”,早在2007年10月,唐海县就被命名为“国家级无公害河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区”。

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荣誉称号。

唐海县海岸线长51公里,处于渤海湾的湾顶,是当地多种海淡水养殖品种良好的栖息、繁殖、养成场所,尤其适宜中华绒螯蟹的繁衍和生长,素有“紫蟹金鳞唾手可得”的美称,发展河蟹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

1993年对虾虾病突发,虾池几乎绝收,养虾业受到巨大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县政府积极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发展河蟹养殖,以弥补养虾业的损失。

大部分对虾育苗室转产搞河蟹育苗孵化。

唐海兴起了河蟹养殖开发的热潮,这是继养虾以来的第二次养殖革命,稻蟹养殖应运而生。

由于新的养殖模式的突破,特别是在当时粮价偏低,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形势下,唐海县的稻田种养仍呈现出大发展的势头,1995、1996年是河蟹养殖发展的高峰期,全县基本形成了育苗、豆蟹、扣蟹、成蟹养殖、销售一条龙的生产体系,尤其是稻田养蟹投资小、效益高,平均效益在3万元/hm2左右,最高可达7.5万元/hm2以上,河蟹养殖成为唐海县淡水养殖的首选品种。

几年来连续实施以河蟹开发为重点的水产综合开发,河蟹养殖面积达到9 466.67 hm2,其中稻田养蟹面积3 866.67hm2,池塘养蟹面积5 600 hm2,其中豆、扣蟹养殖面积5 200 hm2,成蟹养殖面积3 893.33 hm2,年产豆蟹1 500 t,扣蟹1 500 t,成蟹3 000 t,形成了豆、扣、成蟹养殖一体化格局,年创利税55 000万元,占县域国民经济的比重达27.5%。

其河蟹养殖面积、产量及效益均居河北省之首。

以稻田河蟹综合种养为主的河蟹产业成为了多年来唐海县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成为了一项促进农业增产、农业增收、区域增效的新兴产业。

为规范养殖生产,提高效益,1996年制订了河北省地方标准《稻蟹混合种养技术规程》,2019年再次修订。

2004年制订了唐山市地方标准《河蟹无公害养殖技术规程》。

2018年制订了河北省地方标准《稻田泥鳅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1年5月,唐海县所产河蟹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了“恒行”品牌;2001年12月,唐海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海运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河蟹之乡”称号;2002年12月被河北省质量奖审定委员会、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

2004年,以稻田河蟹养殖为主的唐海县河蟹产业入围第五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2007年10月,唐海县就被命名为“国家级无公害河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区”。

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来,曹妃甸区稻蟹养殖面积一直稳定在1 666.67 hm2左右,稻田河蟹产量稳定在750 kg/hm2左右,平均效益稳定在1.5万元/hm2以上,一直是稻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2曹妃甸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现状2.1稻渔产业实行标准化产业化经营一是田间工程标准化建设统一规范,符合河蟹、泥鳅、小龙虾对稻渔共生的基本要求,且沟坑占比不超过总面积的10%。

标准稻田南北长170 m,东西宽30 m,总面积5 100 m2。

环沟宽1.5 m,长336 m,总面积504 m2。

沟坑占比9.8%,保障了粮食安全供给。

田间工程包括了环沟、內埂、防逃网,防逃网包括外围网、天网和拦鱼栅。

二是苗种生产体系健全。

先后引进示范E28、隆优619等一批水稻优质特色新品种,改善种植品种结构,提升水稻整体品质。

主要养殖水产品有中华绒螯蟹、泥鳅、小龙虾等。

拥有苗种种养孵化基地109.34 hm2,其中建有555座水稻育秧大棚,采用先进的基质育秧技术培育水稻新优特秧苗,可供7 400 hm2地种植;水产苗种孵化培育基地一座,孵化池20套,培育池20个,开展泥鳅苗孵化,年产泥鳅苗2亿尾;年孵化河蟹大眼幼体1 250 ;kg,扣蟹4 000万头,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生产。

三是养殖生产规范化管理。

以专业农业合作社为载体,采取“6个统一,5个配套”措施,从购种、育苗、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六项规范化统一管理,开展配套田间工程技术等五大配套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养殖生产过程中,按照NY 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和NY 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要求,严格控制饵料、药品等投入品的使用,并做好养殖生产记录,将无公害健康养殖理念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中。

同时建有可追溯体系,对生产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四是养殖技术标准化管理。

收集整理了NY 5051、GB 13078、NY/T 394等1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并制定了河北省地方标准《稻田泥鳅种养技术规范》和企业的《稻田河蟹种养技术规范》、《稻田小龙虾种养技术规范》,编制成册,发放到示范区养殖户,指导养殖生产,形成养殖技术标准化管理。

五是充分依托省级农产品龙头企业河北良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订单农业”“粮食银行”等方式,实现生产者与经营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确保销售畅通,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2.2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2.2.1经济效益曹妃甸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稳定在1 666.67 hm2,其中稻蟹种养面积1 33333 hm2,稻虾种养面积200 hm2,稻鳅种养面积13333 hm2。

2017年,平均产河蟹750kg/hm2,小龍虾1 170 kg/hm2,泥鳅3 075 kg/hm2,水稻平均产量8 997 kg/hm2,实现平均产值1289万元/hm2,平均利润7.81万元/hm2,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利润提高10倍以上,且平均增加利润6.4万元/hm2以上。

稻谷溢价06~1元/kg,品牌稻米溢价30~160元/kg,比如,大米康田7233市场售价36.6元/kg,溢价32.6元/kg,大米康田胭脂稻180元/kg,溢价150元/kg。

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2.2生态效益由于养殖过程中只使用底肥和一次分蘖肥,不使用农药,而水稻单作除去施用基肥,种植期间还要补肥等。

经实验对比,2015年稻渔组比较单作组每hm2均年化肥用量减少使用52.4%,2016年稻渔组比较单作组每hm2均年化肥用量减少使用55.2%,2017年稻渔组比较单作组每hm2均年化肥用量减少使用53.6%。

经2015-2017年试验示范得出结论,稻渔种养较稻田单作每hm2均少使用化肥144.6 kg,少使用农药1.94 kg,全区1 666.67 hm2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较稻田单作模式少使用化肥241 t,少使用农药3.24 t。

2.2.3社会效益正在创建中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与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服务合作关系,成立技术服务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

每年举办10次以上技术培训,对水稻基质育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秸秆还田深耕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指导和服务,培训达1 000余人次,联系和示范带动周边稻农560户以上。

同时,充分利用市、县两级电视、电台、报刊、科技下乡和集日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普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知识。

示范区依托合作社,直接吸纳当地农民入社或者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2016-2018年,新增就业人员达100多人,带动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以上。

2.3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国家级稻渔示范区深入挖掘和拓展农业非农价值,赋予农业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育、产、销、游有机融合,利益联结紧密。

正在建设“稻米博物馆”“稻田滑冰场”“稻田文化体验区”和“稻田文化长廊”,已成功举办“稻花节”及“稻田垂钓节”,使稻田文化形成“农文游”一体化发展的引线,传承农耕文化,推动旅游发展。

目前,第四农场正在积极筹建国家农业公园“唐山市曹妃甸区渔蟹稻乡园配套旅游休闲观光设施”项目,它不同于一般概念上的城市公园,又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它是中国农村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以农村广阔的稻渔田野和绿色村庄为园区,以原住村民生活区域为核心,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旅游高端形态。

3种养技术模式曹妃甸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稳定在1 666.67 hm2,主要种养模式有稻蟹共作、稻虾共作和稻鳅共作等,形成一季稻多样性的发展。

其中稻蟹种养面积1 333.33 hm2,稻虾种养面积200 hm2,稻鳅种养面积133.33 hm2。

3.1稻蟹共作种养面积1 333.33 hm2,分稻田扣蟹养殖和稻田成蟹养殖。

3.1.1扣蟹养殖5月底~6月初,投放蟹苗225~3.75 kg/hm2。

规格16万~20万只/kg。

10月5~6日排水,10日左右晒干后,在防逃网四个角落布阵网捕捞。

扣蟹规格160~200只/kg。

3.1.2成蟹养殖5月底~6月初,扣蟹 7 500~12 000只/hm2。

扣蟹规格160~200只/kg。

9月中旬~9月底,采用水中下地笼和堤埂下阵网捕捞。

成蟹规格100~125 g/尾。

3.2稻虾共作4~5月投放幼虾(克氏螯虾),投放幼虾规格为3~5 cm的幼虾7.5万~12万尾/hm2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