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流派分类、技击特点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1.1 传说中的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传说,黄帝时代就有了武术的雏形,如黄帝内经中的八卦掌等。

1.2 军事需求的催生:中国历史上的战争频繁,军事需求成为武术发展的重要原因,各个朝代都有专门的武术训练机构,如唐代的武散、宋代的武班等。

1.3 文化熏陶的影响:中国武术还受到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禅宗等文化的熏陶,形成为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

二、发展历程:2.1 古代武术的发展:古代武术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各个朝代形成为了不同的流派和拳法,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2.2 近现代武术的发展:近代以来,武术逐渐从军事训练转向民间传承,武术比赛和表演成为推广武术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科技和体育理论。

2.3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武术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武术联合会的重要成员,世界武术锦标赛等国际赛事的举办也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三、流派分类:3.1 南拳与北拳:中国武术可以分为南拳和北拳两大流派,南拳注重身法灵便、快速攻击,北拳则注重力量和技击的表现。

3.2 内家拳与外家拳:中国武术还可以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流派,内家拳注重内功的修炼和身心的调和,外家拳则注重技击的表现和力量的发挥。

3.3 传统流派与现代派别:中国武术还可以根据其传承方式分为传统流派和现代派别,传统流派注重师徒传承和宗族传承,现代派别则更加注重科学训练和竞技表演。

四、技击特点:4.1 内外结合: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既注重内功的修炼,如呼吸调控、意念运动等,也注重外功的表现,如拳法、腿法等。

4.2 柔中有刚:中国武术强调柔中有刚的原则,通过灵便的身法和技巧,充分发挥力量的效果,同时保持柔韧性和灵便性。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九、中国武术的完善 (近代现代)
历史事件 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
运动会,世界武术锦标赛
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
1915年4月,在天津召 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 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 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 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 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 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 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 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 之”。至此,源远流长的 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 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 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技击精华重点加以概述,对传授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本时期特点: 1、南北交流,促进了武术的相互吸收与补充 2、“武术”一词出现,为武术的概念、总名称的形
成打下了基础。 3、民间武术活动已有口诀要求,已能用较精炼的语
言把技击精华重点加以概述,对传授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4、武术套路形式的初步形成,对后来武术的发展有
的比赛形式出现,武术具有了明显的体育特征。 3、汉代武术已有多种技术风格的雏型。 4、汉代,有关武艺的理论著述大量出现,如《汉书•艺
文志》就收了13家199篇。
六、中国武术的丰富(魏晋、南北朝)
历史事件 “武术”一词出现,竞赛形式诞生,“拳术”, “相扑”发展。 民间武术活动已有口诀要求,已能用较精炼的语言把
三、中国武术的雏形 (夏、商、周)
历史事件: 黄帝习用干戈、夏后练“九伐”、周代射礼、
《诗经》中“无拳无勇,职为阶”,青铜业的出现极 大地促进了兵器的变化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特点:
1、武术与生产劳动逐渐分离,具有相对的独立 性
2、武术与军事相结合,开始从属于军事活动 3、武术形成过程较快,不仅有简单的单个技术, 如劈、扎、 刺 、砍等,而且有一击一刺的对练,甚 至出现了简单的套路和比赛形式。 4、青铜器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武器的变化与 发展。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
更为广泛,门派林立,出现数百种武术套路,武术流派趋于定型。
武术近代发展
民国时期
民间出现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8年成立中央国术馆,武术开始融入近代体育体系。
武术现代化与国际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武术得到蓬勃发展,建立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1985年举行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武术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武术进一步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
练武活动出现“口诀要术”,武术从单纯的军事技能衍生出竞技,开始朝着武术表演的方向发展。
武术兴盛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武则天开设武举,少林武术记载始于唐朝初年,武术人才辈出,门派开始形成。
武术走向成熟
两宋时期
健身练武成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民间组成研习武艺的组织——“社”,武术流派开始出现。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
发展阶段
时间范围
主要特点与事件
原始武术
夏商西周时期
原始人使用棍棒、石器等同野兽搏斗,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杀技能。
战争技能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诸侯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如齐桓公举办“春秋角试”选拔武士。
武术初见雏形
秦汉三国时期
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基础,铁兵器出现,攻防兼备的招式融合,出现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武术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传统流派、现代发展以及国际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1.1 古代战争时期的起源: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时期,是古代军事技能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1.2 军事训练的渊源:中国武术最初是为了战争需要而产生的,是古代军事训练的一部分。

1.3 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融合了道教、儒家、佛教等思想。

二、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2.1 历史演变:中国武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2 传承发展:中国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不同朝代的支持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流派。

2.3 文化传承: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三、中国武术的传统流派3.1 南拳北腿:中国武术的传统流派主要包括南拳北腿、太极拳、形意拳等,各具特色。

3.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注重内功修炼和身心调和。

3.3 形意拳:形意拳注重快速攻防和力量的运用,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实战流派。

四、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4.1 国际影响:中国武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4.2 体育化发展: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4.3 理论研究: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不仅注重实战技能的传承,还注重理论研究和科学化训练。

五、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5.1 世界传播: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传播。

5.2 国际比赛:中国武术在国际比赛中表现出色,成为中国体育的一张名片。

5.3 文化交流: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不仅体现在体育领域,还体现在文化交流和人文交流方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华武术简介

中华武术简介

中华武术简介中华武术,也称中国武术,发源于中国,历史悠久。

它是运用身体、武器和器械等特殊技能,以身体攻防技巧进行格斗或作为武术运动使用的一种传统技术。

中华武术以和平、礼仪、柔顺为核心概念,融合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拳术、棍术、剑术等多种技术,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一门系统的传统体育运动。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尧时期(前2000多年),当时的武术主要以技术和内容为主,有的活动更多的是演习和表演,让武术运动变得更加完善。

此后,中国武术经魏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不断完善和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拳术、棍术、剑术以及传统传世的中国武术形式,为后世的中国武术在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武术以简易易学、安全实用为原则,以和平、礼仪、柔顺为核心概念,融合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拳术、棍术、剑术及多种技术。

在技术上,中华武术把传统的属于拳术的技术融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注重自护、防卫、实用性,以及精细的技术。

例如,普通的拳法技术包括出拳、挑拳、护拳、夹拳、进步拳、偏重拳、转身拳、防拳等;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武术技术也有一些其它的技术,例如跌打、踢、护体、拉伤等,这些技术可以更有效的防范身体受到伤害,以及攻击敌人。

传统中华武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增强体质和抗击疾病的能力,例如练习太极拳可以锻炼人的身体,练习拳术可以提高拳击技术,练习棍术可以提高格斗技术,练习剑术可以提高小剑技能等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武术作为一门系统的传统体育运动,已广为传播,得到了很多爱好者的喜爱,并在国际上屡屡取得优异成绩。

如今,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武术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是一门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运动,以和平、礼仪、柔顺为核心概念,融合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拳术、棍术、剑术等多种技术,它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增强体质和抗击疾病的能力,而且也得到了国内外人们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中国古代武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武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武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保卫家园、抗击外敌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

一、中国古代武术历史的发展中国武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当时,人们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木棍来进行攻击和自卫。

到了商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器的进步,武术逐渐开始形成。

周朝时期,武器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同时战争策略的变化也逐渐影响着武术的演变。

春秋时期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当时各国之间争吵不断,武术也开始多样化。

汉朝时期,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实用性之外,更加注重武术精神的培养。

隋唐时期,武术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成为了中国文化力量中的一部分。

二、中国古代武术的学习和传承中国古代武术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哲学和道德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学习和传承方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传师授业解惑”、“脉络相承”、“传承不断”等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也贯穿于中国武术的学习和传承中。

传统的武术学习和传承主要采用传统的师徒制度,在行业内广泛传承并经历了数千年。

学习者会拜师学艺,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和指导,逐渐掌握武术的技巧和武术精神。

学习者还会接受师傅的教诲,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以提高自身的素养。

三、中国古代武术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人体艺术,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文化”。

传统武术中的道德文化可以在许多地方找到体现。

例如,教练员在正式训练之前一定会先传授道德知识,强调“敬师”。

四、中国古代武术与现代中国武术的关系古代的武术在现代中国的武术运动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现代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其发展是在传统武术技艺基础上进行的。

现代武术强调更多的是竞技性,已经成为了一项国际性的运动项目。

在现代中国,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资源,其文化内涵深厚,在中国的文化中是不可替代的。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之一。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在道家、儒家、佛教等思想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体系。

在古代,武术主要以军事需要为主,作为保家卫国的重要手段,有着较为严格
的军事化训练和实战技法。

到了北魏时期,武术开始出现专门的武术学校和武馆,逐渐形成了以武术为主的武术体系。

隋唐时期,武术在社会上逐渐普及,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技艺。

宋代以后,武术逐渐从战争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一种文化艺术。

明清时期,武
术开始融入到文化、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样化的派别和流派。

其中,少林、太极、八卦、形意等武术流派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近现代,中华武术在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爱国者孙中山等人发起的北伐战争,为中华武术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武术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到了21世纪,中华武术已经成为了一种体育运动和文化艺术,受到了国际社
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国将武术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动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创新,在国际武术比赛中频频夺冠,展现了中华武术在世界舞台上的风采。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华武术不断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华武术将继续传承下去,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武术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得以形成今天的
体系。

以下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析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1.先秦时期
2.汉代至唐代
随着汉朝的统一,武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尤其是汉武帝刘彻时期,武术训练开
始纳入士兵的训练中,促进了武术的传承。

到了唐代,武术的流派越来越多,如“太极拳”、“八卦掌”等经典武术流派便于此时期形成。

3.宋代至明清时期
宋代时,武术的技法和理论开始慢慢融入到书本和文学中,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到了明清时期,武术又迎来了一个发展时期。

如“南拳”、“北拳”、“咏春拳”等代表
着明清时期的武术经典。

4.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武术的运动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潮流。

众多武术家开始传播武术和理念,
如杨振铎、郭宝昌、刘雪庵等人更是使武术在民间的推广和发扬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5.现代化以后
20世纪50年代,中国武术运动开始得到官方的权威认可,采用全面系统化的方法进
行编码、科学化的实验研究等,并建立中央武术团体、学术组织体系,也使得武术的水平
不断提高。

同时,武术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参加了一系列渐渐深入各世界级的比赛和展示,使其更受到世界的关注。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的发展早已发展从先秦时期开始,相信在未来武术的影响和地位
也将越来越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的历史发展
源流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那时候,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的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

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

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沿革
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

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

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

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

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

据《管子?七法》载,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

”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所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代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

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画了当时一场比赛的盛况﹕台前有帷幕飘带,台上3个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裤,腰部系带,足穿翘头鞋,2人在比赛,1人双手前伸作裁判。

汉代,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

这都说明,汉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

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

如《汉书·艺文志》收入的“兵技巧”类就有13家﹑199篇,都是论述“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专著。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僚贵族或耽于宴乐或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刀剑,用荒诞无稽的邪说取代练武,致使武艺停滞不前。

隋唐五代时期,随著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武术重新兴起,唐初天罡拳开始流行。

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并用考试的办法授于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
“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获得每个称号都有具体标准。

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贯五扎,戈矛剑戟便于利用……”(《武备志太白阴经选士篇第十六》)。

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社会上的练武活动。

这时的唐朝,阿拉伯人开始大量定居于中国大地,衍生出了回族,回族武术开始形成。

随著步骑战的发展,在战场上,戈﹑戟逐渐被淘汰,剑作为军事技术多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的演练仍在发展。

宋代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扑)等。

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习武技”(《宋史》卷191)。

在城市中,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所载,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闹。

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这时,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例如,《东京梦华录》卷7载:“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

”但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了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

元代统治者对民间“……二十人之上不许聚众围猎”(《元典章》卷3,赈饥贫),连民间私藏武器也属犯罪。

武艺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险进行传授。

这时的回族武术开始快速发展。

元代,统治者禁止练武,传统武术受到摧残。

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

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等,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图解,明洪武年间,洪武拳开始流行,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清代民间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回族武术广泛传播,影响力很高。

清代人对回族的认识显得更深入了一层,有了一句乾隆众所周知的“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多将种。

”的评价。

民国期间,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拳社,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53年,举行了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接著又举行多次全国性武术比赛或表演大会。

为了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国家组织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等,出版武术书籍和挂图,拍摄武术影片和录像。

为探讨武术运动锻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学化。

此外,各体育学院﹑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青少年业余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