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北京中考化学考试说明(点金教育牛银生27056888)

合集下载

2012化学中考考试大纲

2012化学中考考试大纲

江西省中考化学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2012 年江西省中考化学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加实验操作能力考试; 2.与物理同场不同卷。

3.中考化学考试时间为 70 分钟。

中考化学试卷满分为 100 分。

二.试卷结构调整如下: 1.试卷题型及分值结构题号题型一二三四五全卷单项选择题选择填填空与实验与计算题充题说明题探究题 6道35 分 35% 3道 25 分 25% 1道 10 分 10% 23 道左右 100 分题量分值所占分值比例9道 18 分 18%4道 12 分 12%即: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9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8 分。

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先在 A、B、C 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填在相应的括号内,然后在 D 处再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

每小题的选择 2 分,填充 1 分)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包括6 小题,共 35 分)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 3 小题,共 25 分)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 1 小题,共 6 分)2.难度结构:容易题、较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为3:4:2:1 ,整卷难度值为 0.6 左右。

3.内容结构:(1)科学探究约占 25% (2)身边的化学物质约占 30% (3)物质构成的奥秘约占 15% (4)物质的化学变化约占 20% (5)化学与社会发展约占 10%第1 章化学的魅力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组成变化规律2、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3、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2012北京市化学考试说明精编版

2012北京市化学考试说明精编版

2012北京中考化学考试说明一、考试范围化学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标准为考试范围,适当兼顾北京市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一)考试要求考试要求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制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层次中的“★”“★★”“★★★”分别表示认知性学习的不同水平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较高层次包括较低层次的要求。

各层次的具体含义是:(1)知道层次(★)能够记住所学的化学知识。

以下词语是对这一层次考试目标的描述:“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等。

(2)认识层次(★★)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要点,能正确辨识和直接使用;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能够领会所学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eaders driving a ve hicle a cci de nt caused by road accide nts, 1, 1 pe ople k illed a nd direct e conomi c losses amounti ng to more t han 100,000 yua n. T hird, high efficie ncy a nd l ow cost of the bus. Survey s show that, t he operating cost s of taxis for the 8200/... Is a fundamental priority of the reform, it is a difficult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i n the reform pr ocess. Cl early, t he post consumpti on averages t hree years before as a base and fi ne-t une d on the basis of this single practices must be impr oved. Im provement s to adhere to t hree principles: first, under the ex isting poli cy provi sions a pprov ed for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 ption standards, cali bration, is not contrary to poli cy. Se cond, a ccordi ng to the local financial sit uation and pe opl e's sustaina bility, publi c servant s ' duty consumption standards approved, bot h financial rea ch, a nd people passi ng through. Third, accor ding to t he operational needs of civil servants re sponsible for a uthorized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 on standards, bot hhigh a nd l ow positi ons, but al so t he nat ure of the work a nd t he workl oad. In reform of method Shang, a ppr oved civil serva nts positi ons consumption standard t o "big unified, a nd small disperse d" suita ble, t hat most positi ons consumption pr oject shoul d accordi ng to poli cy provi des proposed unified sta ndar d, consider t o ranks, a nd unit s and the w ork task of differences sex, unified of sta ndar d shoul d has elasti c of and dy namic of, makes regions, and units in implementati on unified standard Shi has m ust of flexible disposal right; but si nce set of sta ndar d must after financial, a nd a udit, sector a udit a ppr oved Hou t o impleme ntation. (C) reform package.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 on elasticity of consum ption to limit consumpti on, t urni ng mess int o kitchen after di nner, foll ow the civil servant wit h a how to use personal title subsidie s, or how to manage a personal duty consumpti on use of subsidies. T herefore, w e must esta blish and perfect with publ 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 onmonetization reform support of the series of governa nce systems such as t he civil servi ce examination of responsi bility, system, low fa ult investigation system, the report said. While other measures t o keep up. Discipline i nspecti on and supervisi on organs, financial, a uditi ng de partments shoul d stre ngthe n supervisi on a nd inspe ction of public servant s ' duty consum ption moneti zation reform progress, to stre ngthe n the reform of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 on m onetizati on sy stem, measure s to develop and monit or the im plementation of i nspection, not consumpti on a s requi red, even shifting consumer behavi or to st op, serious cases t o deal with. Three i deas,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 ption moneti zation reform of politi cs, t he e conomy and the dee peni ng of the reform,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 on a s somewhere betwe en a reform also demonstrated its im portance a nd urgency. First of all, civi l servant s especially party and Government l eaders and publi c servant s ' dutyconsumpti on t here are big drawba cks. NPC deputies a nd CPPCC member s and the br oad masses are concerned a bout. Secondly, t he义及适用条件。

北京市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北京市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北京市2012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2012年北京中考化学试题分析一、各知识板块所占分值图示二、各个知识板块考查的难易程度图示三、试卷整体特点11.试卷整体难度中等,和2011年试卷难度持平。

12.试卷知识点覆盖全面,化学与生活的考试分量略有下降,且呈分散的特点,在选择题第8题,第10题,填空的26(2),27(1),28(1)都有所涉及。

13. 新颖题目涉及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更注重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表现为信息迁移题较多如24题,28(4),33题。

33题探究实验题注重对实验探究方法与思想的考查。

14. 承担区分度的题,推断题30题较易,又回归到文字推断,弱化计算,计算题35题难度降低,实验题偏难,32、33题不易得分。

15.今年的学生失分点在18、22、23、24、25、28(4)、32、33题,偏重于学生思维层面的考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试题重点题目分析18. 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A.间隔增大B.质量增大C.体积增大D.个数增多答案:A分析:此题结合实例考查引起气体压强变化的微观本质。

从平原到高原外界压强减小,塑料袋内的压强等于原来的大气压,所以包装袋鼓起,气体分子间隔增大。

22.某固体粉末可能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不溶物;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下列对固体粉末成分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A.一定在碳酸钠B.可能有氢氧化钠C.一定有碳酸钙D.可能有氢氧化钙答案:C分析:此题属于确认物质成分的实验探究题,根据实验①,能确认不溶物为CaCO3,但此不溶物是原来固体粉末中的碳酸钙,还是Ca(OH)2 和Na2CO3生成的碳酸钙就无法确定了,所以A选项正确,向滤液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缘固体中一定有Na2CO3,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钠是否存在无法确定。

2012年北京化学中考

2012年北京化学中考

2012年北京化学中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Cu:64 Zn:65考生注意:1、本卷满分50分。

本试卷与物理试卷同时下发,同时收卷。

2、本试卷含有分叉题。

化学非试点教材学校的学生(采用老教材的学校)做第一、二、三、四大题;用化学试点教材学校的学生(采用新教材的学校),做第一、二、三、五大题。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铁生锈B.水结成冰C.湿法炼铜D.煅烧石灰石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一种是氧化物,后一种是混合物的是…………………………()A.水胆矾B.液态氧氧化铜C.干冰海水D.氯酸钾石灰水3.下列溶液不能由金属与盐酸直接反应制得的是………………………………………()A.MgCl2溶液B.FeCl2溶液C.FeCl3溶液D.ZnCl2溶液4.鉴别盐酸和稀硫酸最好选用……………………………………………………………()A.AgNO3溶液B.BaCl2溶液C.Na2CO3溶液D.石蕊试液5.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不易造成危险的是………………………………………………()A.庆典活动使用大量氢气球B.打开长期密封的菜窖,并直接走下去C.发现煤气大量泄漏后,立即打开脱排油烟机D.用熟石灰来抹墙面6.下列溶液的pH值大于7的是…………………………………………………………()A.澄清石灰水B.硫酸溶液C.食盐溶液D.蒸馏水7.下列化学仪器中不能用来加热的是……………………………………………………()A.蒸发皿B.试管C.烧瓶D.量筒8.科学家在实验中偶然发现,向水发射高频率超声波会产生氧化作用极大的双氧水(H2O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双氧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B.双氧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C.双氧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D.双氧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9.当试管内残留下列物质时,不能用稀盐酸浸泡除去的是………………………………()A.盛放石灰水留下的白色固体B.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留下的红褐色固体C.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留下的红色固体D.盛放过生锈铁钉留下的铁锈10.某无色溶液中,含有KNO3、BaCl2、Na2CO3、HCl中的两种溶质。

2012化学中考考试大纲

2012化学中考考试大纲

江西省中考化学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2012 年江西省中考化学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加实验操作能力考试; 2.与物理同场不同卷。

3.中考化学考试时间为 70 分钟。

中考化学试卷满分为 100 分。

二.试卷结构调整如下: 1.试卷题型及分值结构题号题型一二三四五全卷单项选择题选择填填空与实验与计算题充题说明题探究题 6道35 分 35% 3道 25 分 25% 1道 10 分 10% 23 道左右 100 分题量分值所占分值比例9道 18 分 18%4道 12 分 12%即: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9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8 分。

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先在 A、B、C 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填在相应的括号内,然后在 D 处再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

每小题的选择 2 分,填充 1 分)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包括6 小题,共 35 分)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 3 小题,共 25 分)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 1 小题,共 6 分)2.难度结构:容易题、较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为3:4:2:1 ,整卷难度值为 0.6 左右。

3.内容结构:(1)科学探究约占 25% (2)身边的化学物质约占 30% (3)物质构成的奥秘约占 15% (4)物质的化学变化约占 20% (5)化学与社会发展约占 10%第1 章化学的魅力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组成变化规律2、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3、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北京市2012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带解析)

北京市2012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带解析)

2012年北京中考化学试卷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A.氮气B.二氧化碳C.氧气D.稀有气体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A、氮气占78%,是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正确.B、二氧化碳占0.03%,不是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错误.C、氧气占21%,不是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错误.D、稀有气体占0.94%,不是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很简单,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硅B.氧C.铝D.铁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元素的简单分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地壳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及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A、硅是非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不是硅,故选项错误.B、氧是非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不是氧,故选项错误.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选项正确.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不是铁,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很简单,熟记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了解元素的分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蜡烛燃烧B.冰雪融化C.香水挥发D.干冰升华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香水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4.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A.钻石(C)B.水晶(SiO2)C.食盐(NaCl)D.钟乳石(CaCO3)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2012北京中考化学试卷整体难度分析【3】

2012北京中考化学试卷整体难度分析【3】

2012北京中考化学试卷整体难度分析【3】33、(8分)同学们发现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以下探究过程证明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1)实验装备①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②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3、NaOH和Na2CO3三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转播到腾讯微博(2)实验过程【实验1】证明反应生成了Na2CO3同学们选用上表实验中的药品,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先在NaHCO3溶液中加入A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浑浊,则A溶液是__________。

有同学提出这个实验不足以证明有Na2CO3生成,其理由是_________。

为了证明有Na2CO3生成,需要继续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实验2】证明反应后NaHCO3不存在同学们参考上表中的实验,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虽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可以证明反应发生了,该实验方案是_________。

(3)实验反思通过实验1和实验2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② 产生气泡 ; Ca(OH)2 + Na2CO3 = 2NaOH + CaCO3(2 )、 CaCl2 ;CaCl2 和NaOH反应生成Ca(OH)2 ,氢氧化钙是微溶物 (表中已经给出)。

取少量反应后滤渣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若产生无色气体证明有Na2CO3生成,反之则没有。

【实验2】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至沸腾,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NaHCO3存在,反之则没有。

(3)、一是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证明反应发生,二是可以通过检验产物证明反应发生。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3)问不太好想,如果学生够细心,仔细观察图表,结合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应该能得到一些启示。

北京市2012年中考化学考试说明

北京市2012年中考化学考试说明

北京市2012年中考化学考试说明一、考试范围化学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标准为考试范围,适当兼顾北京市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一)考试要求考试要求是很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制定。

1.知识与技能要求层次中的“★”“★★”“★★★”分别表示认知性学习的不同水平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较高层次包括较低层次的要求。

各层次的具体含义是:(1)知道层次(★)能够记住所学的化学知识。

以下词语是对这一层次考试目标的描述:“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等。

(2)认识层次(★★)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要点,能正确辨识和直接使用;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能够领会所学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及适用条件。

以下词语是对这一层次考试目标的描述:“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等。

(3)理解、应用层次(★★★)能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能用化学用语进行表述。

以下词语是对这一层次考试目标的描述:“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等。

2.过程与方法初中化学学科考试中涉及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能力的要求上。

能力要求是以初中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基本的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和说明常见的化学问题。

(2)能用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和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认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认识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营养、健康)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4)在探究活动中,善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

(二)考试内容考试内容是很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而制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北京中考化学考试说明
一、考试范围
化学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标准为考试范围,适当兼顾北京市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制定。

1.知识与技能
目标层次中的“★”“★★”“★★★”分别表示认知性学习的不同水平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较高层次包括较低层次的要求。

各层次的具体含义是:
(1)知道层次(★)
能够记住所学的化学知识。

以下词语是对这一层次考试目标的描述:“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等。

(2)认识层次(★★)
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要点,能正确辨识和直接使用;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能够领会所学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及适用条件。

以下词语是对这一层次考试目标的描述:“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等。

(3)理解、应用层次(★★★)
能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能用化学用语进行表述。

以下词语是对这一层次考试目标的描述:“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等。

2.过程与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考试中涉及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主要体现在能力上。

能力要求是以初中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基本的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和说明常见的化学问题。

(2)能用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和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认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认识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营养、健康)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4)在探究活动中,善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

(二)考试内容
1.物质的构成和变化
2.身边的化学物质
3.化学与社会发展
4.化学基本实验与科学探究(1)化学基本实验
(2)科学探究
5.化学计算
三、试卷结构
1.试卷分数、考试时间
化学学科试卷总分为8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考试内容及分数分配
3.试题难度及分配比例
4.试题题型及分数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