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3节 大气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大气压强 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通过本节课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2)培养学生应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2、科学思维:
(1)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论证能力。
(2)通过让学生根据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来思考为什么没选水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3、科学探究:
(1)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并派出小组代表归纳总结发言,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探究欲和崇尚科学、乐于思考、动手操作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
(1)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
(2)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明白大气压强的方向。
2、教学难点:
(1)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
(2)会用标准大气压解题。
三、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定义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大气压强的方向
4.生活中的大气压现象
5.托里拆利实验
6.标准大气压 P
0= 1.013×105 Pa。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第3节 大气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C.瓶内空气冷却后,压强减小
D.瓶内空气冷却后,体积缩小
6、将杯子里装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手
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如图甲所示,这表明__________。
把杯子放于如图乙、丙所示位置,纸片都不会掉下来,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
7、如图,浸在水中装满水的瓶子,口朝下,抓住杯底向上提,在瓶口离开
水面前,瓶内露出水面的部分是空的还是充满水?_____。
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作业
同步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飞机升力、天气预报等。
-每个小组提交一份探讨报告,介绍大气压强在某一领域的应用,并分析其原理。
4.尝试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设计一个小发明或小制作,如简易气压计、吸盘挂钩等,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强化学生对大气压强知识的理解。
3.教师强调大气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并尝试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大气压强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以及与高度、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关系。
-选择题:针对大气压强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设计选择题,帮助学生辨析易混淆的知识点。
-计算题:结合实际情境,设计大气压强相关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设计简单的气压实验,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2.观察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并尝试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例如,观察并分析家中吸尘器、水泵等设备的工作原理。
b.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
5.拓展延伸,激发创新:
a.介绍大气压强在科技、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如火箭发射、天气预报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b.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总结反馈,巩固提高:
a.通过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压强的概念有初步了解,但在大气压强的认识上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学生对实验探究兴趣浓厚,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
1.大气压强概念:教师详细讲解大气压强的定义,强调大气压强与液体压强的区别。
2.影响因素:讲解大气压强与高度、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关系,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3.实验演示:进行气压计的使用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大气压强。
4.思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5.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了解大气压强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掌握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气压计进行测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第三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存在,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及大小,学生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感知大气压的存在,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感知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4、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对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及大气压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2、如右图甲所示,将杯子里装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这表明纸片收到向上的____________。
把杯子放于图乙所示位置,纸片也不会掉下来。
图甲、乙可以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
3.如右图所示,在测定大气压强的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把玻璃管从甲位置倾斜到乙位置,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长度不变。
B.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竖直高度不变。
C.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长度和竖直高度都不变。
D.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长度和竖直高度都改变。
4.学生讨论怎样将试管中的鹌鹑蛋取出?课堂小结1.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组织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3.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第三节大气压强一、大气压强的存在二、大气压的测量三、大气压的应用1.产生的原因: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1.托里拆利实验抽水机标准大气压1.013×105 Pa2.大气压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3.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教学反思。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3节 大气压强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3节 大气压强](https://img.taocdn.com/s3/m/0f16e09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6.png)
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
教学准备试管、纸片、塑料吸盘、皮碗、弹簧测力计(大量程)、水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故事引入: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出问题:是什么使两个半球如此难以分开?【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入问题思考,从而引入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新知探究一、大气压强的存在动画展示:覆杯实验。
动手操作:在覆杯实验中,使盖有纸片、盛满水的试管口缓慢地朝向不同的方位,观察纸片的情况。
课堂活动:(1)把吸在墙壁上的吸盘戳一个小孔,当空气进入,吸盘还能贴在墙上吗?(2)把杯口密封起来,使空气不能进入瓶内,还能吸到饮料吗?回顾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介绍大气压强的概念,介绍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马德堡半球实验首先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提出问题:为什么新买的调料不容易倒出来?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生活实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通过液体压强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知道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实例,形成物理观念。
二、大气压的测量课堂活动:将两个皮碗扣在一起,挤出里面的空气,请同学上来拉开,看几个人才能将皮碗拉开。
提出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动画展示: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分析托里拆利实验中的受力情况,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
分析一些情形下实验结果的变化。
讨论交流:如果用水来做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水柱有多高?【设计意图】通过动图展示,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知道大气压的数量级,通过计算用水做这个实验时的水柱高度深入理解实验原理。
实验拓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大气压的大小。
直接给出实验步骤:1.将沾水的塑料挂钩吸盘放在光滑的水平板面上,挤出里面的空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与海拔高度、天气等因素的关系。
2.掌握气压计的使用方法,能够准确读取气压数值并理解其意义。
3.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飞机飞行、天气预报等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练习题,内容涉及大气压强的计算、气压计的使用等。
-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目的: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3.数据分析,培养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天气的关系。
教学策略: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让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发现规律,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吸管吸饮料、拔火罐等。
教学策略: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克服重难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引导他们在探究、实践、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飞机在天空中平稳飞行、吸管吸饮料、拔火罐等,引发学生对大气压强的思考。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3大气压强物理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3大气压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工具——气压计以及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知道大气压强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大气压强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难点: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气压计、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用吸管吸饮料,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强的存在。
2. 探究大气压强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气压计的示数变化,引导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
3. 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工具和单位介绍气压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工具。
同时,介绍大气压强的单位——帕斯卡。
4. 应用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登高时感觉呼吸困难、吸管吸饮料等,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压强的概念、测量工具和单位,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描述大气压强的概念。
(2)介绍气压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举例说明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大气压强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2)气压计由一个玻璃管、一个橡胶球和一个刻度盘组成。
使用时,先将玻璃管充满水银,然后将橡胶球挤出一定体积的水银,使水银柱停留在玻璃管中。
当外界大气压变化时,水银柱的高度也会发生变化,通过刻度盘读取水银柱的高度,即可知道大气压强的数值。
(3)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吸管吸饮料、登高时感觉呼吸困难、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大气压强的概念、测量工具和单位,以及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
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
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
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
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
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其基本教学思路是──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及幻灯片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只空杯、吸盘两个、饮料瓶、水、大小试管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演示:取一个饮料瓶,向里面倒
一些热水,稍后把热水全部倒出去,
迅速把瓶盖拧紧。
让学生观察瓶子会
发生什么变化?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是谁把饮料瓶压
瘪的呢?
演示:取两只试管,一只较细,一只
稍粗,较细的试管刚好能够放进稍粗
的试管里,并能在里面自由移动。
如
图1,在稍粗的大试管内装满水,把
较细小试管慢慢插入大试管中。
手扶
小试管,将大试管倒置,放开手。
你
将看到什么现象?
图1
指出上述发生的不可思议的现象,都
与大气压强有关。
观察并回答,瓶子变瘪了,
同时会听到“喀拉喀拉”
的声音。
把瓶子压瘪的只能是空
气。
观察并回答,大试管里的
水会从两试管间的缝隙流
出,同时看到小试管不仅
没有掉下来,反而在大试
管中上升。
原理揭秘:装置倒置后,
大试管中的水由于重力的
作用,会流下来,小试管
上方的空间的压强减小,
小于外界大气压,小试管
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
压着向上运动。
所以会看
到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
升。
抓住学生好
奇的心理特
点,用直观的
教学方法,让
学生对生活
中与大气压
有关的现象
产生浓厚的
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液体压强是怎
样产生的?
思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
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
大气是否
受重力?大气是否具有流动性?大
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是否也有压
强?
指出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具有压
强,这个压强就叫大气压强,简称大
气压。
与液体压强一样,大气内部向
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小实验: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
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
学生回答:液体受重力作
用且有流动性,因而对浸
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大
气与液体一样,也受重力
作用且有流动性,因而对
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学生做实验,描述实验现
象,并回答问题。
运用类比进
行思考,学生
易于接受新
知识。
有意识地设
计实验,让学
生亲自参与,
你看到的现象是什.“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
.“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再往外侧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多媒体课件展──马德堡半球实验。
简单分析其
向外抽气的目的是使球内
球外面的大气压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很难分开。
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
这有力证明了大气压的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演示: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使水能随着容器上升?如果容器足够长,水能否升高到任意高度?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
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投影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思考:开始时,水银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引导学生讨论:
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
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
识到:水能随着容器上升
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
管中的水压。
当管内水压
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管内
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
管子了。
通过测量大气压
能托起液柱的最大高度,
可以间接地测量大气压的
大小。
刚开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大于大气压,所以水银会
下降。
当水银柱产生的压
强等于大气压时,水银会
停止下降。
所以大气压就
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
压强。
学生讨论得出:因为
,液体压强与水
银柱的高度有关,而水银
托里拆利实
验的巧妙之
处在于利用
大气压托起
液体,通过测
量大气压能
托起液柱的
最大高度,间
接地测量大
气压的大小。
为了降低学
生认识的难
度,有必要增
加几个过渡
性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