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答案02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练习题02附答案

仪器分析练习题02附答案

一、单选题1. UV-Vis 吸收光谱是由( ) A. 最内层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跃迁产生 B. 原子最外层电子跃迁产生 C. 分子价电子能级跃迁产生D. 分子振动和转动产生2. 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外层电子能级跃迁的哪种表述是正确的( ) A. σ→σ*有最低的能量 B. π→π*最低的能量C. n →π*有最低的能量D. n→σ*可产生波长最大的吸收3. 某化合物在己烷和乙醇中的λmax 分别为305和307 nm ,则该化合物的跃迁是下列哪种跃迁( )A. π→π*B. n →π*C. n →σ*D. σ→σ*4. 下列哪种化合物中不存在π→π*跃迁( ) A. 乙烯B. 丙酮C. 苯乙炔D. 乙醇5. 当pH 由酸性变为碱性,苯酚的最大吸波长将发生何种变化( ) A. 红移B. 蓝移C. 不变D. 不能确定6. 分光光度计中控制波长纯度的元件是( ) A. 棱镜B. 光栅C. 狭缝D. 光栅+狭缝7. 某浓度待测物的透射比为T ,若其它条件不变,浓度增大一倍后的透射比应为( ) A. 2TB. 2/TC. T 2D.T8. 在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范围内,有色物质的浓度、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度三者的关系为( ) A. 增大、增大、增大 B. 减小、不变、减小 C. 减小、增大、减小D. 增大、减小、不变9. 指出下列哪种因素不会产生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差( )A. 溶质的离解作用B. 杂散光进入检测器C. 溶液的折射指数增加D. 改变吸收光程长度 10. 下列哪种化合物不太适合作为UV 光谱测定时的溶剂( )A. 环己烷B. 甲醇C. 乙腈D. 甲苯11. 质量相同的A 、B 物质(摩尔质量M A >M B ),经过显色测量后所得吸光度相等,则它们的摩尔吸光系数的关系为( ) A. εA >εBB. εA <εBC. εA =εBD. εA <1/2εB12. 在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范围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透射比T 越大,说明对光的吸收越强B. 透射比T 与浓度成正比C. 摩尔吸光系数随λ改变,但与浓度无关D. 摩尔吸光系数随λ和浓度而改变1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透射比与浓度呈直线关系B. 助色团可使生色团的吸收波长红移C. 比色法测定FeSCN+时,应选用红色滤光片D. 玻璃棱镜适合紫外光区14.在吸收光谱曲线中,吸光度的最大值是偶数阶导数光谱曲线的()A. 极大值B. 极小值C. 零D. 极大或极小值15.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和单波长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区别在于()A. 光源个数B. 检测器个数C. 吸收池个数D. 使用单色器个数16.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的输出信号是()A. 试样吸收与参比吸收之差B. 试样在λ1与λ2处的吸收之差C. 试样在λ1与λ2处的吸收之和D. 试样在λ1和参比在λ2处的吸收之差17. 示差分光光度法与普通分光光度法的不同之处是()A. 标准溶液不同 D. 所选测定波长不同B. 参比溶液不同 D. 使用的光程不同18. 用普通分光光度法测定标液c1的透射比为20%,试液透过率为12%;若以示差光度法测定,以c1为参比,则试液的透射比透光度为()A. 40%B. 50%C. 60%D. 70%19. 某分光光度计的测量误差∆T=0.01,在透射比T=70%时,由测量引起的浓度相对误差为()A. 2%B. 8%C. 6%D. 4%20. 邻二氮菲法测定铁时,应在加入盐酸羟胺摇匀后应放置至少2分钟后再加显色剂邻二氮菲,若放置时间不足,则分析结果很可能会()A. 无影响B. 不一定C. 偏低D. 偏高21. 邻二氮菲法测定水中微量铁含量的分析步骤是()A. 还原-发色-调节pH-比色-酸化B. 酸化-还原-调节pH-发色-比色C. 发色-酸化-还原-调节pH-比色D. 调节pH-发色-还原-酸化-比色22. 在吸光光度法中,有时会出现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的情况,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引起这一现象()A. 吸收池位置放置不当B. 参比溶液选择不当C. 吸收池光学玻璃不洁净D. 显色反应灵敏度较低23.用紫外吸收光谱区别共轭烯烃和α,β-不饱和酮可根据下列哪种吸收带出现与否来判断()A. K带 B. R带 C. E带 D. B带24. 下列四种化合物λmax的顺序为()(a)CH CH CH CH2(b)CH CH2C2H5(c)CH CH CH CH2(d)CH CH2C2H5A. b>c>d>aB. a>d>c>bC. b>d>c>aD. a>c>d>b25. 下列关于荧光发射光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发射与激发光谱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镜像关系B. 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C. 发射光谱位于激发光谱的左侧D. 发射光谱就是分子的吸收光谱26. 用波长300 nm的入射光激发硫酸奎宁的稀硫酸溶液时,所产生的300 nm的发射光是()A. 荧光B. 磷光C. Reyleigh散射D. 无法判断27.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常用的光源是()A. 空心阴极灯B. 氙灯C. 氘灯D. 碳硅棒28. 荧光分析法是通过测定那种类型的光而达到对物质定性或定量分析的目的()A. 激发光B. 磷光C. 发射光D. 散射光29. 下列是化学发光仪必须的元件是()A. 光电倍增管B. 光栅C. 氘灯D. 氙灯30. 荧光物质,随溶液的温度降低,其荧光量子率将()A. 减小B. 增大C. 不变D. 不能确定31. 极性溶剂会使被测物质的UV-Vis吸收光谱()A. 消失B. 精细结构更明显C. 发生位移D. 分裂32. 分子的UV-Vis吸收光谱为带状光谱,其原因是()A. 分子中价电子运动的离域性质B. 分子中价电子能级的相互作用C. 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伴随着转动能级的跃迁D. 分子电极能级的跃迁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33. 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5H8O,其UV光谱上有两个吸收带:λmax=204 nm(εmax=9750);λmax=314 nm (εmax=38)。

运筹学考试练习题二答案

运筹学考试练习题二答案

1、有3个产地4个销地的平衡运输问题模型具有特征( D )A.有7个变量B.有12个约束C.有6约束D.有6个基变量2、X是线性规划的基本可行解则有( C )A.X中的基变量非零,非基变量为零B.X不一定满足约束条件C.X中的基变量非负,非基变量为零D.X是最优解3、设线性规划的约束条件为则基本可行解为(C)A.(0, 0, 4, 3) B.(3, 4, 0, 0) C.(2, 0, 1, 0) D.(3, 0, 4, 0)4、若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同时在可行解域的两个顶点处达到,那么该线性规划问题最优解为(C)A.两个B.零个C.无穷多个D.有限多个5、若原问题中ix为自由变量,那么对偶问题中的第i个约束一定为(A)A.等式约束B.“≤”型约束C.“≥”约束D.无法确定6、若P为网络G的一条流量增广链,则P中所有正向弧都为G的(D )A.对边B.饱和边C.邻边D.不饱和边7、对于线性规划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线性规划问题可能没有可行解B在图解法上,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区域都是“凸”区域C线性规划问题如果有最优解,则最优解可以在可行解区域的顶点上到达D上述说法都正确8、在求解运输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到下列哪些方法(D)A.西北角法B.位势法C.闭回路法D.以上都是二、填空题1、有5个产地5个销地的平衡运输问题,则它的基变量有(9 )个2、设运输问题求最大值,则当所有检验数(小于等于0 )时得到最优解3、线性规划中,满足非负条件的基本解称为(基本可行解),对应的基称为(可行基)。

4、线性规划的目标函数的系数是其对偶问题的(右端常数);而若线性规划为最大化问题,则对偶问题为(最小化问题)。

5、一个(无圈)且(连通)的图称为树。

6、在图论方法中,通常用(点)表示人们研究的对象,用(边)表示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

7、求解指派问题的方法是(匈牙利法)8、求最小生成树问题,常用的方法有:(避圈法)和(破圈法)9、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决策自然条件,但决策人无法估计各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那么这种决策类型称为(不确定)型决策。

岩石力学习题库及答案

岩石力学习题库及答案

《岩石力学》习题库及答案02(共6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练习题岩石与岩体的关系是( B )。

(A)岩石就是岩体(B)岩体是由岩石和结构面组成的(C)岩体代表的范围大于岩石(D)岩石是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岩体属于( D )。

(A)均质连续材料(B)非均质材料(C)非连续材料(D)非均质、非连接、各向异性材料岩石的弹性模量一般指( B )。

(A)弹性变形曲线的斜率(B)割线模量(C)切线模量(D)割线模量、切线模量及平均模量中的任一种岩石的割线模量和切线模量计算时的应力水平为( D )。

(A) B、(C)(D)由于岩石的抗压强度远大于它的抗拉强度,所以岩石属于( B )。

(A)脆性材料(B)延性材料(C)坚硬材料(D)脆性材料,但围压较大时,会呈现延性特征剪胀(或扩容)表示( D )。

(A)岩石体积不断减少的现象(B)裂隙逐渐闭合的一种现象(C)裂隙逐渐涨开的一种现象(D)岩石的体积随压应力的增大逐渐增大的现象剪胀(或扩容)发生的原因是由于( D )。

(A)岩石内部裂隙闭合引起的(B)压应力过大引起的(C)岩石的强度大小引起的(D)岩石内部裂隙逐渐张开的贯通引起的岩石的抗压强度随着围岩的增大(A )。

(A)而增大(B)而减小(C)保持不变(D)会发生突变劈裂试验得出的岩石强度表示岩石的( B )。

(A)抗压强度(B)抗拉强度(C)单轴抗拉强度(D)剪切强度9、格里菲斯强度准则不能作为岩石的宏观破坏准则的原因是( D )。

(A)它不是针对岩石材料的破坏准则(B)它认为材料的破坏是由于拉应力所致(C)它没有考虑岩石的非均质特征(D)它没有考虑岩石中的大量身长裂隙及其相互作用10、岩石的吸水率是指( B )。

(A)岩石试件吸入水的重量和岩石天然重量之比(B)岩石试件吸入水的重量和岩石干重量之比(C)岩石试件吸入水的重量和岩石饱和重量之比(D)岩石试件天然重量和岩石饱和重量之比11、已知某岩石饱水状态与干燥状态的抗压强度之比为,则该岩石( A )。

【免费下载】 物理化学—动力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

【免费下载】 物理化学—动力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

动力学2A 一、选择题1. 水溶液反应 Hg + Tl 3+ ─→ 2Hg 2+ + Tl + 的速率方程为r = k [Hg ][Tl 3+]22+22+/[Hg 2+]。

以下关于反应总级数 n 的意见哪个对? ( )(A) n = 1 (B) n = 2 (C) n = 3 (D) 无 n 可言2. 根据常识, 试确定238U 的半衰期近似为:(a 表示年) ( )(A) 0.3×10-6 s (B) 2.5 min (C) 5580 a (D) 4.5×109 a3. 某反应物反应掉 7/8 所需的时间恰好是它反应掉 1/2 所需时间的 3 倍,则该反应的级数是: ( )(A) 零级 (B) 一级反应 (C) 二级反应 (D) 三级反应4. 1-1 级对峙反应由纯 A 开始反应,当进行到 A 和 B 浓度相等的时间为: (正、逆向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 k 1 ,k 2) ( ) (A) t = ln(B) t = 12k k 11221ln kk k k - (C) t =(D) 1121212ln k k k k k +-112121lnk t k k k k =+-5. 一级反应完成 99.9% 所需时间是完成 50% 所需时间的: ( )(A) 2 倍 (B) 5 倍 (C) 10 倍 (D) 20 倍 6. 一个反应的活化能是33 kJ·mol -1, 当 T = 300 K 时,温度每增加 1K ,反应速率常数增加的百分数约是: ( )(A) 4.5% (B) 90% (C) 11% (D) 50% 7. 均相反应 A + BC +D , A + BE +F 在反应过程中具有∆[C]/∆[E] = k 1/k 2的关系, ∆[C],∆[E] 为反应前后的浓差,k 1,k 2是反应 (1),(2)的速率常数。

下述哪个是其充要条件? ( )(A) (1),(2) 都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B) 反应前 C ,E 浓度为零 (C) (1),(2) 的反应物同是 A ,B (D) (1),(2) 反应总级数相等8. 气相反应 A + 2B ─→ 2C ,A 和 B 的初始压力分别为 p A 和 p B ,反应开始时并无 C ,若 p 为体系的总压力,当时间为 t 时,A 的分压为: ( )(A) p A - p B (B) p - 2p A (C) p - p B (D) 2(p - p A ) - p B 9. 某二级反应,反应物消耗 1/3 需时间 10 min ,若再消耗 1/3 还需时间为: ( )(A) 10 min (B) 20 min (C) 30 min (D) 40 min 10. 某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单位是 mol·dm -3·s -1,该化学反应的级数A B为: ( )(A) 2 级 (B) 1 级 (C) 0 级 (D) 3 级 11. 反应速率的简单碰撞理论中引入了概率因子P ,可表示为反应截面与碰撞截面之比(σ r /σ AB ),于是 ( )(A) P >1 (B) P <1(C) P =1 (D) 不一定二、填空题12. 某反应物的转化率分别达到 50%,75%,87.5% 所需时间分别为 t ,2t ,3t1212,则反应对此物质的级数为 _______ 。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绿带练习题二(含答案)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绿带练习题二(含答案)

单项选择1.下列哪一选项陈述是实施流程改进的第一步:A.识别顾客的需求B.识别非增值的流程C.确定流程的负责人D.识别增值的流程2.战略是指组织为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追求长期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整体谋划和决策。

战略制定的步骤包括:①评价组织治理:评价组织高层领导的绩效。

②分析内部环境:寻找决定优势(S)与劣势(W)的战略因素。

③确定战略目标。

④进行SWOT战略因素综合分析,形成和确定战略方案。

⑤分析外部环境:寻找显示出机会(O)和威胁(T)的战略因素。

⑥评估当前绩效。

则以下关于步骤的排序正确的是:A.⑥→①→②→⑤→③→④B.⑥→①→⑤→②→③→④C.①→⑥→②→⑤→③→④D.①→⑥→⑤→②→③→④3.精益生产聚焦于消除浪费和过程非增值。

按照精益生产的基本原则,以下哪些属于增值活动:A.将物料运输到作业现场B.将工件切削到要求的规格C.检测产品确保合格D.修整工件表面的毛刺4.下列关于精益价值流图(VSM)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通常包含物料流和信息流B.流描述的是端到端的活动C.仅指创造价值的活动D.包括顾客需求信息5.新产品开发三阶段设计思想: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容差设计是由以下哪位质量管理专家提出来的:A.田口玄一B.戴明C.朱兰D.石川馨6.对精益思想的五项原则正确的表述顺序是:A.识别价值流-确定价值-流动-拉动-尽善尽美B.确定价值-识别价值流-拉动-流动-尽善尽美C.流动-拉动-确定价值-识别价值流-尽善尽美D.确定价值-识别价值流-流动-拉动-尽善尽美7.一般在六西格玛项目中,会有高阶流程图和详细流程图,下述那个工具可以用来描述高阶流程图:A.跨职能流程图B.SIPOCC.泳道图D.意大利面条图8.某项目团队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了雨伞的顾客声音(VOC),包括能方便的将伞收起来、伞柄方便抓握、伞面雨水快速滑落、携带雨伞很方便、容易折叠、能承受较大的风、能够持久的挡雨、能承受较大强度的雨等。

《逻辑学基础教程》习题和答案

《逻辑学基础教程》习题和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一、根据语言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下列对话中B的话语中的预设:A:你怎么迟到了?B:因为我的自行车给偷走了。

2.从语用学的角度看,“战争就是战争”和“孩子就是孩子”这类同义反复的语句是否违反了交际的合作准则?如果违反了,那么,它们的语用含义是什么?3.根据语境分析下列对话是否违反了交际的合作准则?如果违反了,那么,它们的语用隐涵是什么?(1)“妈妈,我出去和同学玩一会儿,好吗?”“你的作业做完了吗?”(2)甲:“五一节我们去北京旅游,好吗?”乙:“我们初中的老同学要一起聚会呢。

”二、运用语义上行和加下标的方法,分析下列划横线的语词表达的概念是否相同?1.甲:“认识的源泉是客观事物。

”乙:“认识的源泉是人类的社会实践。

”2.在电影院里,几个年轻人旁若无人地议论着影片的内容,声音越来越大,旁边一位老年人小声提醒他们“你们别再说话了,好吗?”有个年轻人却反问道“你不是也在说话吗?”3.在一次文化界人士的聚会上,著名画家张大千举杯向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敬你一杯!”此语一出,举座皆惊。

张大千笑道:“因为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嘛!”此言一出,笑声哄堂。

4.奴隶到底有没有哲学?甲、乙两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且展开了讨论。

甲说:奴隶有哲学。

因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奴隶也不例外。

如果奴隶没有哲学,就等于说劳动人民没有世界观,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乙说:奴隶不可能有哲学。

因为在奴隶社会,奴隶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

他们尽管有世界观,但是由于被剥夺了从事精神创作活动的权利,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把自己的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一个哲学体系。

而且,他们又不识字,不能把有关世界观的哲学体系记录下来,流传下去。

三、下列各段文字中,哪些语词表达的是标有横线的词项的内涵和外延?1.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可以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无限责任公司。

2-关系模型练习题参考答案

2-关系模型练习题参考答案

2-关系模型一、选择题1、下面对“关系模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C )。

A.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就是关系。

B.关系是一个属性数目相同的元组集合。

C.关系模型允许在关系中出现两条完全相同的元组。

D.关系模型具有三类完整性约束。

2、下面对“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D )。

A.关系中元组顺序的改变不影响关系结果。

B.关系中每个属性都不能再分割。

C.不允许在关系中出现两条完全相同的元组。

D.关系中属性顺序的改变影响关系结果。

E.往一个关系中添加一个元组后,该关系就变成另外一个关系。

3、下面关于“关系模式”与“关系”两个概念的不正确叙述是( D )。

A.关系模式是指二维表的结构,不包括二维表的内容。

B.关系包括二维表的内容。

C.关系是动态的。

D.关系模式也是动态的。

4、下面对关系“候选键”概念的正确叙述是( D )。

A.候选键是指在一个关系中,能够唯一标识每个元组的属性集。

B.一个关系必须有候选键。

C.一个关系只能有一个候选键。

D.候选键不能由多个属性构成。

5、下面对关系“主键”概念的不正确叙述是( C )。

A.主键一定是候选键。

B.一个关系只能有一个主键。

C.主键只能由单属性构成。

D.主键可以由单多个属性构成。

6、在对关系代数表达式进行优化时,一般来说,( A )操作应尽可能早地进行。

A.选择B.联接C.投影D.除法7、下面对两个关系进行自然联接的前提条件的正确的说法是( D )。

A.两个关系必须有属性名称相同的属性。

B.两个关系必须有取值类型都相同的属性。

C.两个关系必须有名称、类型都相同的属性。

D.两个关系必须有取值域相同的属性。

8、设关系R和S的属性集相同,W是R的属性集的子集,下面不正确的等式是()。

A.πW(R-S)=πW(R)-πW(S)B.σ(F)(R-S)=σ(F)(R)-σ(F)(S)C.πW(R∩S)=πW(R)∩πW(S)D.πW(R∪S)=πW(R)∪πW(S)9、设关系R和S的属性集相同,W是R的属性集的子集,下面不正确的等式是()。

社会心理学02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心理学02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认为西方社会心理学进行于____年。

( b )A.1936 B.1908C.1895 D.19122.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绪论》中用____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 b )A.学习 B.本能C.模仿 D.强化3.____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特征。

(d)A.观念性 B.能动性C.意识性 D.整体性4.在____表情中,目光接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 b )A.身段 B.面部C.言语 D.动作5.阿希印象形成实验中的中心特征是( a)A.冷淡 B.文雅C.粗鲁 D.聪明6.认识失调理论最早是由____提出来的。

( d )A.罗森伯格 B.勒温C.贝姆 D.费斯汀格( d)7.勒温于1939年提出有三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即____式、独裁式和放任式。

A.慈善B.协商C.集体参与 D.民主8.____是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

( c)A.群众 B.正式组织C.团体 D.观众群9.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取决于(c)A.目标效价 B.期望概率C.目标效价与期望概率 D.其他因素10.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1963年作了一项有关____的经典研究。

( a)A.服从 B.依从C.从众 D.威胁二、填空题11.麦克比与杰克林认为,女性的语言才能____高于____男性,男性的数学才能___高于_____女性。

12.心理现象不同于物理现象和生命现象,它是____精神____现象,带有_____主观__________性。

13.相关可分为____正相关____和___负相关_____两种。

14.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技巧有_____访谈法___和__问卷法______两种。

15.个体社会化的机制有依从、___自居_____和___内化_____。

16.利他行为是指___助人_____为乐而___不求回报_____的行为。

17.第一印象并非总是___正确_____的,但确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而且决定着以后双方___交往_____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研究设计
练习题
一、最佳选择题
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A. 随机化、盲法、设置对照
B. 重复、对照、随机化
C. 随机化、盲法、配对
D. 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
E.重复、均衡、随机化
2. 某医生欲研究加锌牛奶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将某小学校10岁儿童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喝加锌牛奶,另一组喝普通牛奶,此属于()。

A. 假干预对照
B. 空白对照
C. 安慰剂对照
D. 标准对照
E.无对照
3. 非随机对照试验包括()。

A. 历史对照、平行对照、准实验
B. 历史对照、前后对照、配对设计
C. 空白对照、前后对照、准实验
D. 历史对照、前后对照、准实验
E.标准对照、实验对照、空白对照
4.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 对照、重复、随机化
B. 重复、随机化、设置对照
C. 处理因素、试验单位、处理效应
D. 均衡、重复、随机化
E.处理因素、测量指标、设置对照
5.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的关系是()。

A. 计量资料兼有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
的一些性质B. 计数资料兼有计量资料和等级资
料的一些性质
C. 等级资料兼有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
的一些性质
D. 三种资料不可以相互转化E.等级资料较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精确
二、问答题
1.简述科学研究与日常临床工作的区别。

2.简述研究设计的基本要素及主要的统计学问题。

3.简述对照组常用的干预方式。

4.简述随机化的意义及主要作用。

5.简述非随机对照试验偏倚的种类。

6.简述医学测量结果的分类(数据类型)。

7.简述“软”指标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8.试将200名患者用随机排列分段随机化的方法分为A、B两组。

练习题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解答
1.B
2.A
3.D
4.C
5.C
二、问答题解答
1.答:在临床上,要区分科学研究与日常临床工作的关系。

科学研究预先有明确的研究目的,需要标准的试验条件和统一的数据采集方法,而日常临床工作只需要满足临床需要即可。

再者,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患者的病情记录、各种检查单、影像资料也不会像科学研究那样完整。

因此,临床疗效评价的结论性研究不能依赖日常临床工作采集的数据,应该按照正规的研究设计计划统一采集,而且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也要事先在研究设计计划中明确,而不是到了资料分析阶段才临时选择。

2.答:研究设计的三个要素分别为:
(一)处理因素,处理因素取决于研究假设和主要研究问题,主要的统计学问题是如何设立对照组,选择合适的分组方法和实验设计模型,尽可能使非处理因素在各处理组中的分布均衡。

(二)试验单位,试验单位是接受处理的基本单位,主要的统计学问题是如何选定一批具
有代表性的试验单位,并且有足够多的数量。

(三)处理效应,处理效应也称试验效应,指试验单位接受处理因素后的反应,用于反映处理效应的大小。

统计学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对测量结果的分类和进一步的统计处理,如判断测量结果的统计分布、计算合适的统计指标、推断统计指标的抽样误差。

3.答:在实验性研究中,设立对照组也是一种处理。

对照组常用的干预方式有:
(一)空白对照。

不给任何干预的对照,通常用于无损伤、无刺痛的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二)实验对照。

又称假干预对照,是指与试验组操作相同,但与处理效应无关的对照,通常用于有损伤、有刺激的动物实验。

(三)安慰剂对照。

也是一种假干预对照,主要用于临床实验。

(四)标准对照。

对照组的干预采用公认的“标准”方式,主要用于临床试验。

4.答:随机化是指在实验分组时,每个观察对象具有相同的机会(概率)被分配到试验组(对照组)。

随机化是一种实验设计的分组程序,不能理解为随心所欲的“随便”、“随意”和“非选择性”。

其主要作用有:
(1)保证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种已知或未知的特征(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用药史,等等)都达到均衡。

或者说,在随机分组后、施加干预以前,所有观察对象都属于同一总体。

施加干预以后如果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有差异,则认为干预有效。

(2)避免研究者主观愿望破坏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均衡性,如有意(或无意)将轻病人分配到试验组,将重病人分配到对照组。

因此,在临床新药试验中,随机化分组过程和分组结果必须作为档案保存,以便药物监督部门核查。

(3)随机化分组是所有统计假设检验(如t检验、2
检验)推论因果关系的基础。

5.答:非随机对照试验主要偏倚种类有:
(1)无对照研究的偏倚;
(2)历史对照的偏倚
(3)前后对照的偏倚
(4)非随机同期对照和准试验
(5)依从性偏倚与失访偏倚
6.解:医学测量结果按其数据类型分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三类。

在研究设计时,应尽量选择准确性高、客观性好的计量资料作为测量指标。

7.解:在众多的医学测量指标中,可以精确测量的疗效评价指标,如长度、重量、体积、
浓度、压力、时间等,称之为“硬”指标。

有些疗效评价指标则不能精确测量,如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等,称之为“软”指标。

“软”指标的测量工具称“软”工具,如调查表、调查问卷。

8.解:试将200名患者用随机排列分段随机化的方法分为A、B两组。

令T=5,区段长度为2×5=10,2000个受试者划分为20个区段。

规定每个区段内R为1~5者为A组,6~10者为B组,第1个区段的分组结果如下:
受试者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随机数33 35 72 67 47 77 34 55 45 70
R 1 3 9 7 5 10 2 6 4 8
分配组别 A A B B A B A B A B
重复以上步骤,即可得到另外19个区段的分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