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合集下载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

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

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

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

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许攸问粮】官渡之战前夕,许攸为袁绍所逼而投奔曹操。

曹知许来投,跣足出迎,还先拜于地。

攸说明来由,并问曹军军粮多少。

操先答可支一年后改口半年,攸拂袖出帐,操为挽留攸曰“三月耳”,攸笑操果为奸雄。

操就附耳说只有此月粮。

攸大声道“粮已尽矣”,操愕然。

而后,攸出谋取乌巢,使曹军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思考题:1、《三国演义》中有诗叹袁绍:“逆耳忠言反见仇,独夫袁绍少机谋。

”袁绍拒听谋士的忠言良策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得最为集中。

请从该战中举出三例。

①袁绍在起兵时,拒听谋士田丰“静守以待天时”的建议,并将其关押,且在作战失败后将其杀害;②进军途中,不听谋士沮授缓守以拖垮曹军的建议,并将其锁禁军中;③作战中途,不听许攸分兵夜袭许昌,并乘曹操粮尽之机发动进攻的建议,致使许攸投奔曹操;④不听沮授加强乌巢防守的建议,致使乌巢被袭,袁军随之溃败。

2、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战胜袁绍?答:袁绍不善用人,不能采纳谋士建议,没有听取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使许攸弃袁绍二投曹操;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用许攸建议派兵烧了袁绍囤积的粮草,使袁绍大败。

3、《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答:一方面,曹操礼贤下士,不计前嫌,虚心求教;另一方面,曹操步步设防,虚虚实实,奸诈诡谲。

其他战役:【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

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

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

庞统受周瑜之命随蒋干见操,献“连环计”,使得曹操将全部战船钉在一起,为周瑜火攻成功创造了条件。

官渡之战 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 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发生在公元公元190年,地点位于中国北方河南省洛阳市东北的官渡地区。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之后,群雄割据的时期,由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之间的决战。

官渡之战的起因是当时的北方地区农田荒凉、社会动荡,各个割据势力争夺地盘和资源,曹操和袁绍便成为了其中最强大的两股势力。

曹操率领兵力较少但战斗经验丰富的部队,袁绍则掌握了更大的兵力和领土。

由于两者关系紧张,双方不断派遣使者进行往来,互相试探对方意图。

公元200年前后,曹操以袁绍仗着兵多将广自大,控制对袁绍有威胁的领土,为借口发动对袁绍的进攻。

于是,官渡之战爆发了。

这场战役持续了数年,期间两大势力多次交手。

官渡之战最终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

曹操运用智谋和灵活的战术,巧妙地利用地理优势和军事优势,成功地击败了袁绍的大军。

这场胜利使得曹操获得了北方的领土和资源,而袁绍则溃败退却,最终导致了他的势力衰落和其子袁尚袁熙的兄弟相继覆灭。

官渡之战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

曹操在此战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战略,为他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此战也标志着袁绍的势力走向衰落,为曹操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乱世中的一次重要决战,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
简述50字
官渡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战役,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

曹操智取袁绍粮草,袁绍败北。

袁绍死后,北方割席断交,曹操统一北方。

全文
官渡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

当时,曹操和袁绍是当时北方两大强国的领袖,他们之间长期争斗,力图争夺中原统一的霸业。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声势浩大,兵力强盛,他发动大规模进攻,意图消灭曹操,统一北方。

而曹操则懂得战术上的谨慎,他深知袁绍军队兵力虽强,但军心涣散,将领之间不和,且缺乏统一指挥,因此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迅速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占领了袁绍的粮草库,削弱了敌军的后勤保障。

接着,他利用兵力集中的优势,攻击袁绍军队的弱点,并使用奇袭战术迅速击溃敌军主力。

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曹操更是派出夏侯惇、夏侯渊等将领领兵从后方袭击袁绍的家眷和后方,使袁绍陷入两面夹击之中,形势岌岌可危。

最终,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袁绍虽然兵力众多,但由于内部矛盾和指挥不当,最终被曹操击败,战败后不久因病去世。

而曹操则借此战役的胜利,一举稳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成为北方最有实力的统治者。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标志着曹操的崛起和袁绍的失败,对于后来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的简介

官渡之战的简介

官渡之战的简介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左右,是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以下是官渡之战的详细内容: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在中原地区展开了一场争夺天下的战争。

曹操率领的军队在官渡一带与袁绍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是进攻方,曹操是防守方。

曹操率领的军队在官渡一带设下了多道防线,袁绍的军队则在河北一带集结。

曹操派出部队攻打袁绍的军队,袁绍派出颜良、文丑等将领率军迎战,但都被曹操的军队击败。

袁绍派出淳于琼守乌巢,也被火烧去了,断了粮草供应。

袁绍领率军抵抗,但也被曹操的军队击败。

最终,曹操率领的军队追击袁绍,袁绍的军队溃败,袁绍本人也逃往冀州,不久之后逝世了。

曹操趁机占领了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参战双方:曹操和袁绍
东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绍拥兵20万南下,进攻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

不久,袁绍便带兵渡过黄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当时兵力只有4万)决战。

当时的袁绍不管是在兵力、粮草、占有地盘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曹操。

但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又对谋士猜忌多疑,屡误战机。

曹操则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取得主动。

曹操采纳许攸(原袁绍谋士,后遭袁绍猜忌改投曹操帐下)建议,出奇兵偷袭乌巢,放火焚烧袁绍的粮草,致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

曹操则全线出击,歼灭袁绍的主力。

最后,袁绍只带了800名残兵败将渡过黄河,逃回河北。

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

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结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据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官渡之战成语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官渡之战成语典故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190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是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之间的决战,也是三国时期乱世格局逐渐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背景、战役经过、战术策略等方面综述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

背景袁绍是当时中原地区位高权重的势力之一,他掌握着广阔的领土、强大的实力,与曹操形成了明显的对立。

公元190年,曹操派出大将徐晃等人击败了袁绍的部队,控制住中原地区。

这次胜利使得曹操积累了更多的资源和声望,成为了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基石。

战役经过官渡之战主要发生在公元200年至202年期间,双方长期对峙,最终以曹操取得胜利告终。

曹操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有效削弱了袁绍的实力,最终击败了袁绍的大军。

首先,曹操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略,以孤城激将,迫使袁绍不得不进攻。

曹操坚守官渡,阻止了袁绍的势力扩张。

而袁绍却毫无准备地发动进攻,经过多次交战,实力损耗巨大。

其次,曹操采用兵力分化的战术,将袁绍的势力分割成多个独立的部分,使得袁绍的指挥体系受到瓦解。

曹操灵活运用兵力,分别击败了袁绍的各个部队,逐渐削弱了袁绍的实力。

最后,曹操以出奇制胜的计策解决了袁绍的统帅文丑。

曹操利用了袁绍自大的心理,故意疏忽部署,造成文丑的骄傲。

曹操趁机发动夜袭,将文丑一举击败,打击了袁绍的士气,让曹操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

战术策略曹操的成功取胜主要得益于他的战术策略。

首先,他充分利用了地理优势。

官渡地区地势平坦,适合曹操的骑兵作战。

曹操趁势占领了军事要地,并打造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这对他后续的战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曹操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

他善于利用兵力分化,将对手的兵力分割,以小股兵力击败敌人的大军。

这种战术有效地消耗了袁绍势力的实力。

此外,曹操善于借势出击,出其不意。

他利用袁绍的自信心态,采取夜袭文丑的计策,打击了袁绍部队的士气,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结论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场战役,标志着曹操开始成为北方霸主,也为他在未来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敌强的战役。

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也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

所以曹操对袁绍的本性是了如指掌,这也为曹操最后战胜袁绍的客观原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当时交战前各自双方的力量对比。

袁绍已经占领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形成了强大的袁绍集团。

曹操占领了兖州、豫州、徐州,曹氏集团和袁氏集团形成了对峙。

当时的社会局势已经明朗起来。

杨奉已死,吕布已亡,袁术已死,张绣已降,孙策据守江东,刘表中立观望。

所以曹操和袁绍这一战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加上袁绍已经占据北方四州,小有实力,而且袁绍的家事很显赫,四世三公,门客遍布各地,很有名望的,袁绍借此便利的政治条件,结交才人,在讨伐董卓时,被推荐为三军主帅。

袁绍还是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物。

而且狂妄,不听劝解。

此次伐曹,集结了10万大军,清巢出动,准备一举破曹。

在伐曹时,袁绍的谋士们也纷纷献策,有主战派,也有不主战派。

形成两个对峙集团。

其中郭图是主战派,沮授和田丰是不战派,但是以袁绍当时头脑发热,而且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战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关押了田丰。

自己率军伐曹。

官渡之战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交锋阶段战役是建安五年二月打响的。

袁绍是先发制人,首先派颜良围攻白马,又派大将文丑围攻延津,主战场是白马。

驻守白马的是刘延,刘延无法抵挡,就写信曹操请求援助。

曹操得信亲自带兵来解围。

但是当时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袁绍10万精兵,而曹操只有一万。

曹操的谋士荀攸给曹操出了主意,让曹操先打延津,而且装出要包抄袁绍后路的架势,所以曹操大张旗鼓的领兵去攻打延津。

袁绍上当赶紧调动白马的兵力去援救延津。

曹操半路停兵,派骑兵功白马,解了白马之围。

但是曹操明白白马并非安全之地,袁绍一定会派兵再次攻来,并且要屠城,以泄心中只恨,所以曹操带着军队和白马的百姓转移,但是速度是非常慢的。

就在此还发生了一件事,刘备反叛曹操,联合袁绍,攻打曹操,结果被曹操打败,收了徐州,刘备只好去投奔袁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渡之战与曹胜袁败的原因
爆发背景: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各地军阀迅速崛起。
过程结果:
曹胜袁败 政治 曹操
经济
原因分析: 战略战术 用人方面 个人方面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袁绍
骄表 傲面 自袁 大虽 ,强 而于 曹曹 知, 自但 知袁 彼内 ,部 备问 战题 充较 分大
思 考 : 从 中 我 们 能 看 出 些 什 么 ?
袁绍(153? — 202),字本初, 东汉大将军、邺 侯、太尉。汝南 汝阳(今河南周 口西南)人。
袁绍
•谢谢观赏
是 时 袁 绍 既 并 公 孙 瓒 , 兼 并 四 州 之
_____

曹操(155. - 220),字孟德, 一名吉利,小 名阿瞒。东汉 末年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家 和诗人。小名 阿瞒,谯(今安 徽亳县人)。
曹操
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是岁用枣袛、 韩浩等议,始兴屯田。魏书曰:公曰:夫 定国之术,在于疆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 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 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榖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榖。征伐四方, 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时间:早 空间:广泛
。 适 足 以 为 《 吾 三 奉 国 也 志 魏 书 》
政 令 不 一 , 土 地 虽 广 , 粮 食 虽 丰 ,
克 而 少 威 兵 多 而 分 划 不 明 , 将 骄 而
人 , 志 大 而 智 小 , 色 厉 而 胆 薄 , 忌
以 为 不 可 敌 , 众 十 余 万 , 将 进 军 攻 许 。 诸 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