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发代首简述
割发代首读后感

割发代首读后感《以割发代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讲述了楚国将军范蠡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割下自己的头发来换取齐国的支持。
这个故事充满了忠诚、牺牲和勇气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相互争斗,战争频繁,楚国和齐国也不例外。
范蠡是楚国的一位将军,他深知楚国和齐国的实力悬殊,如果楚国单独与齐国对抗,必然会失败。
于是,范蠡决定割发代首,以此来换取齐国的支持。
这种行为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大胆和不可思议的,因为头发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割发代首意味着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
范蠡的牺牲精神和忠诚让人深受感动。
他不顾一切地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着想,甘愿割下自己的头发,以换取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无私的精神让人感叹不已,也让人深思,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范蠡一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奉献,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这个故事中,范蠡展现了一种无私的爱国精神,他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放弃个人的利益,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应该学习和尊重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树立起这种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另外,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外交和战争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蠡之所以要割发代首,就是因为他深知外交的重要性,他知道单凭楚国的力量是无法与齐国对抗的。
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各国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而不是相互对抗,这样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总的来说,《以割发代首》这个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范蠡的牺牲和忠诚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思考。
我们应该学习和尊重这种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外交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它的精神和启示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曹操割发代首的历史故事

曹操割发代首的历史故事曹操割发代首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故事,你听过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曹操割发代首公元199年,官渡之战,袁绍的兵力是曹操的10倍。
曹操想出了一个办法,把他的兵训练好,这样他的军团就可以以1万人马击败10万人马了。
于是,曹操制定了一个规则:不允许骂农民,不允许踩踏田地,不允许伤害农民,违令者斩。
第二天,曹操军队要穿过田野到官渡去迎战袁绍军队。
路上,士兵们都小心翼翼地走田野之间的路,因为曹操已经下了不允许踩踏麦田的规则,所以大家小心地走着。
但是突然,两边有一些鸟,看见士兵了来了,就突然向两边飞去。
这一飞,正好惊动了曹操的马。
他的马被惊动了,狂跳起来,踩踏了一大片麦田。
曹操说:“既然我下了命令,我自己又违反了,那我自己应该斩首。
”他叫来了这条命令的主管人,说:“我踩踏了麦田,我应该被砍头。
”管的人说:“虽然您触犯了军法,但是您是众将之首,怎能轻易砍头?”曹操说:“既然我触犯了军法,就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
”管的人说:“还有一条军法,众将之领斩首可免,不然的话这个军队就可能被其他军队打败,所以还是不要斩首为好。
”曹操说:“好吧,那我割发代首。
”说着,曹操拿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段头发,说:“我触犯了军法,但是大家不让我斩首,我就割发代首。
”说完,他就带领军队朝官渡走去。
最后曹操带领这一支军法严明的军队,一举击败了袁绍的十万人马。
——古人把头发当做尊严,所以割头发就相当于割头。
这个故事表现出了曹操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他为军队作了很好的榜样。
人物简介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割发代首的历史典故

割发代首的历史典故割发代首的历史典故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典故故事更是数不清,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割发代首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释义】割掉头发代替头颅。
比喻以身作则,讲诚信。
【历史典故】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统一中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招兵买马,积草囤粮,千方百计拉拢人才。
曹操手下有两个谋士,分别是毛蚧和苟彧。
一天,他们为曹操提了两条建议。
其一,要利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这叫“挟天子,令诸侯”;其二,要重视耕种,开荒种田,广积粮。
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这两条建议。
于是,经过仔细筹划,开始实施。
他首先打听到汉献帝的下落,然后亲自去朝见皇帝,把皇帝接到许昌,他自封为大将军,开始了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一条措施实施了,曹操心中很是高兴,士兵的士气也很高涨。
曹操开始实施第二条措施,解决粮食的问题。
他派人起草并颁布了“屯田令”,同时,命令军队也要大量开荒地,实行军屯。
并严令士兵保护庄稼,不准践踏禾苗,若违犯,就按军法处治。
一次,正是麦熟时节,曹操带兵出征,任务紧急,队伍行军急速。
老百姓都躲得远远的,不敢收割庄稼。
曹操得知后,就传下军令,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不要害怕。
士兵们都小心翼翼地走过麦田,曹操骑着马,麦田里突然飞出一只鸟,这只鸟正从曹操骑的马头上掠过。
战马受惊,一边嘶叫一边四蹄奋起窜进旁边的麦田。
当曹操用力将马住停下来时,低头一看,踩倒了一大片麦子。
于是,曹操赶紧跳下马,对主管法令的官说:“我的马将麦子踩坏,违犯了禁令,请求按军法议罪。
”主管法令的官说:“将军是一军的主帅,怎能议罪?”曹操又说:“我自己制定的法令,我违犯了不治罪,怎么能够服众?”主管法令的官又说:“对尊贵的人是不能施加刑罚的。
您是一军的主帅,何况踏坏麦田又不是存心违法,而是出于意外,我看就不必议罪了。
”曹操听了,略略沉思一会儿,说道:“既然这样,那就暂且免去死罪吧,但是,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说完,他脱下帽子,用剑把自己的头发割下一绺来,用力掷在地上说道:“姑且用割发代替砍头。
三国故事割发代首

‚ 这 ……‛ 执 法 官 迟 疑 了 一 下 , 又 说:‚丞相,您的马是受到惊吓才冲入麦田的, 并不是您有意违犯军纪踩坏庄稼,还是免于处 罚吧!‛
‚不!岂有此理,军令就是 军令,不分什么有意无意。 如果大家违犯了军纪,都去 找一些理由来免于处罚,那 军令岂非一纸空文?军纪人 人都得遵守,我怎么能例外 呢?‛
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 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庄稼。曹操知道后很 生气,他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 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
有一次,曹操率部行军途中,突然路旁窜出 几只野鸡。战马被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惊了,狂 奔起来,跑进了附近的麦田。等到曹操勒住了 惊马,地里的麦子已经被踩倒了一大片。
电视剧中的曹操 真实的曹操画像
这就是曹操割发 代首的故事,反映了 曹操治军严明、遵守 纪律的一面,这也是 他能够在战争中多次 获胜、统一北方的重 要原因之一。 ‚治世之能臣 , 乱 世之奸雄‛,这是后 人对曹操准确而真实 的评价。
执法官头上冒出了汗, 他想了想又说:‚丞相,您 是全军的主帅,如果按军 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 呢?再说,朝廷不能没有 丞相,百姓也不能没有您 呐!‛
众将官见执法官这样 说,也纷纷上前哀求, 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 曹操见大家求情,沉 思了一会说:‚我是主 帅,治死罪是不适宜。 不过,不治死罪,也 要治罪,那就用我的 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 吧!‛说完他拔出了宝 剑,割下了自己的一 把头发。
三国演义之
削发代首
曹操,字孟德, 小字阿瞒。东 汉末年的丞相, 后被封为魏王, 是三国时期著 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 家、书法家。
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 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 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诸侯割据势力, 统一了中国北方。
割发代首的诗词

割发代首的诗词
原文:
《割发代首》
乱世权谋何忍究,割发代首意难休。
军规严令当严守,权贵岂能自解囚。
一、衍生注释:
“乱世”指动荡不安、混乱的时代。
“权谋”指为达目的而运用的手段和策略。
“割发代首”是一个典故,指曹操以割发代替斩首来惩罚自己违反军规。
“意难休”表示其中的意味难以停止思考和探讨。
二、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割发代首这一事件。
前两句营造出乱世中权谋复杂的氛围,引发读者对这一行为背后动机的思考。
后两句则直接质疑这种行为,强调军规应平等对待,权贵不应有特权。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富有深意。
三、作者介绍:
抱歉,这首诗为创作而成,暂时没有作者介绍呢。
四、运用片段:
一天,我和朋友们讨论历史故事,说到曹操割发代首这事,我不禁感叹:“这割发代首看似公正,可难道不是权术的表演?就像咱们生活中,领导说一套做一套,这不就和曹操一样嘛!”朋友反驳道:“或许曹操也有他的无奈呢?”我们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
你说,这曹操割发代首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割发代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也是曹操一生中的一段传奇经历。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192年,当时曹操在徐州任职刺史,面临袁术的进攻。
袁术曾经向曹操索要人头,曹操却以自己的发代替,成功化解了危机。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戎马功名,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而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更是他英勇果敢、舍己为人的典范。
故事的背景是,当时曹操在徐州任职刺史,袁术占据下邳,意图进攻徐州。
曹操派遣使者前去劝降,但袁术却要求曹操献上人头以示忠诚。
曹操深知袁术的凶残,也知道这是一个险恶的局面。
但他并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割发代首。
曹操将自己的头发割下,代替人头送到了袁术那里。
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曹操的大无畏精神,更表现了他对徐州百姓的责任和担当。
他用自己的头发换取了徐州百姓的安宁,也展现了一个领袖应有的胸怀和气度。
这个故事传之后世,成为后人敬仰的典范。
曹操割发代首的举动,展现了他作为一名领袖的胸怀和担当,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领袖应该有担当和责任感,应该为民请命,舍己为人,而不是置身事外,只顾个人利益。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一个领袖应该有大无畏的气魄,有担当和责任感。
这个故事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也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总之,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它展现了曹操作为一名领袖的胸怀和气度,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领袖应该有担当和责任感,应该为民请命,舍己为人,而不是置身事外,只顾个人利益。
割发代首的解释

割发代首的解释
"割发代首"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寓意着以轻微的损失来避免严重的后果,体现了一种明智的决策和顾全大局的智慧。
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深远的历史故事,为我们解读这个成语的含义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部队攻打张绣。
在一次战斗中,曹操的战马受惊,使他陷入敌阵。
危急时刻,曹操的一名将领夏侯惇,为了拯救曹操,果断地割下自己的头发,以假扮曹操的身份,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最终使曹操得以脱险。
夏侯惇的这种明智举动,使得他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同时也保证了曹操的安全。
这就是"割发代首"的来源。
"割发代首"这个成语的核心思想是明智地选择损失,以换取更大的利益。
这种观念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尤为重要,因为战场上士兵的生命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当面临生死关头时,能够理智地做出割舍,既体现了个人的英勇品质,也展现了全局观念。
在现代社会,"割发代首"的内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学会权衡利弊,勇于承担一定的损失,以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
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也同样适用于国家政策、企业经营等领域。
总之,"割发代首"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懂得适时割舍,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智慧不仅来源于历史,更是我们现代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一种决策能力和战略眼光。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故事和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一智慧,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三国诗词《割发代首》原文及赏析

三国诗词《割发代首》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三国诗词《割发代首》原文及赏析【导语】:十万貔貅十万心①,一人号令众难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割发代首简述:
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
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
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
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
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
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
单刀赴会简述:
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
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
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
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
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
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军关羽争夺三郡。
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
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
“肃邀羽相贝,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
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
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官渡之战简述:
赵云救阿斗简述
赵云在长坂坡之战被曹军包围、发现刘备夫人孩子都走散了~然后他发现糜夫人受重伤,夫人为了不拖后腿,把阿斗托给赵云后跳井。
赵云单枪匹马,带着
阿斗,在乱军中前后冲杀,砍到曹军两面大旗,夺了三支长枪和,杀死曹军名将五十多人,杀出重围。
官渡之战许攸投曹情节
……却说许攸暗步出营,径投曹寨,伏路军人拿住。
攸曰:“我是曹丞相故友,快与我通报,说南阳许攸来见。
”军士忙报入寨中。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
愿赐收录。
”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攸曰:“吾曾教袁绍以轻骑乘虚袭许都,首尾相攻。
”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
”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
”攸笑曰:“恐未必。
”操曰:有半年耳。
”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
”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
”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写?”操惊问曰:“何处得之?”攸以获使之事相告。
操执其手曰:“子远既念旧交而来,愿即有以教我。
”攸曰:“明公以孤军抗大敌,而不求急胜之方,此取死之道也。
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
明公还肯听否?”操喜曰:“愿闻良策。
”攸曰:“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今拨淳于琼守把,琼嗜酒无备。
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间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
”操大喜,重待许攸,留于塞中……张辽曰:“袁绍屯粮之所,安得无备?丞相未可轻往,恐许攸有诈。
”操曰:“不然,许攸此来,天败袁绍。
今吾军粮不给,难以久持;若不用许攸之计,是坐而待困也。
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且吾亦欲劫寨久矣。
今劫粮之举,计在必行,君请勿疑。
”辽曰:“亦须防袁绍乘虚来袭。
”操笑曰:“吾已筹之熟矣。
”…………
梦中杀光人简述:
曹操生性多疑,常恐别人暗中加害于他,所以常对侍从说:“吾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曹操昼寝于帐中,翻身时被子掉落于地,一近侍拾被欲盖,曹操突然跃起拔剑杀之,复上床睡。
半晌醒来,惊讶道:“谁人杀我近侍?”其他近侍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
众人皆以为曹操果真梦中杀人,唯行军主簿杨修明曹操之意,说:“丞相非在梦中,而是汝等在梦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