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常识1
词学常识

• 3、词的章法 • 除单调外,词都要分段;如双调词, 分为两段,上段称为上片,或上阙;下 段称为下片,或下阙;另外,长调词有 三段、四段的,称为三迭、四迭。 • 词的第二段开头第一句称为“过片” 或作“过遍”,即从上段过渡到下段, 是全篇章法结构的关键所在。 •
• 过片有“不换头”与“换头” 之别, “不换头”即上下片开头的句式完全一 样; “换头” 则是下片首句与上片首 句的句式不同,或称为“过变”。
• 4、词的押韵与对仗 • 词可以押平韵、仄韵,可以一韵到 底,也可平仄互押,主要依据词牌的规 定。如《南乡子》押平韵,《满江红》 押仄韵,《菩萨蛮》则是平仄互押。 • 词的对仗只要两句相连,字数相同, 就可以用对仗;而在对仗的音韵上,并 不要求平仄互对,只要求合谱。
•
• 冯延巳 • 《南乡子· 细雨湿流光》: •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 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 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词的基本常识
• 一、词的名称 • 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 词”,后简称为“词”;另外,词还有 一些府”,如《东坡乐府》。 • 2、形式上长短不齐,所以称之为“长 短句”,如《淮海居士长短句》。 • 3、因词与音乐密切相关,须用乐器进 行演奏,所以又有“琴趣”之称,如 《山谷琴趣外编》。 • 4、与诗相比,诗为正宗,主要功能是 “言志”;而词的主要功能为“言情”, 是诗之余绪,故称为“诗余”。
(二)小令与慢词
• 词调按乐曲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 1.小令源于酒令,又叫令曲,字少调短。如林逋 《相思令》。 • 2.中调介于小令与长调之间,又有“近”(近 拍)、“引”(引歌)之称。 • 3.慢词:又称长调,词调按乐曲长短分类的一种 样式,指乐曲较长,字数较多的词调,一般在九 十字以上。例如《雨霖铃》、《满江红》。
词 的 常 识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 调有定格, 调有定格 句有定数,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小令(五十八字以内); ⑴小令(五十八字以内); 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字); ⑵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字); 长调(九十一字以外)。 ⑶长调(九十一字以外)。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 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 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 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2
词是起于唐五代, 词是起于唐五代,流行于宋的一种 文学体裁。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 文学体裁。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 又称诗余 长短句,曲词或曲子词。 诗余,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词或曲子词。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 一类的文学体裁, 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 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 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 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 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 人把词称为"诗余 诗余"。 人把词称为 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 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6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 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 箫声咽, 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就叫《忆秦娥》 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 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 本名《望江南》 又名《谢秋娘》 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 一首咏"江南好 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的词 能不忆江南", 一首咏 江南好 的词,最后一句是 能不忆江南 , 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 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 仙姿》 改名《如梦令》 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 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 如梦, 如梦, 写的《忆仙姿》中有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 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 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 等句 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 第一句是"大江东 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 大江东 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 。又叫《酹江月》 个字是"酹江月 酹江月" 个字是 酹江月
词的相关知识

词的相关知识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它是一组具有独立意义的语音或书写形式。
以下是一些与词相关的知识:1. 词性:词可以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不同语法和语义角色被归类为不同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等。
2. 词的构成:词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构成。
例如,通过添加前缀(如"un-",表示否定)、后缀(如"ing",表示进行时态)或者通过合并两个词(如"sunflower",太阳花)。
3. 词义:每个词都有自己的意义。
有些词的意义是具体的,比如"apple"(苹果),而有些词的意义是抽象的,比如"love"(爱)。
词义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4. 同义词和反义词:同义词是指具有相同或类似意义的词语,比如"happy"(开心)和"joyful"(快乐);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的词语,比如"hot"(热)和"cold"(冷)。
5. 词频:词频指的是一个词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
一些常用的词如"the"(定冠词)、"and"(连词)等被称为高频词,而一些不常用的词如"abstemious"(有节制的)被称为低频词。
6. 多义词:某些词具有多个不同的意义,被称为多义词。
例如,"bank"可以指银行,也可以指河岸。
7. 词汇搭配:词汇搭配指的是一些词在语言中常常与特定的词汇一起使用,形成固定的搭配。
例如,我们说"make a decision"(做决定),而不是"do a decision"。
以上只是一些与词相关的基本知识,词的研究还涉及更深入的领域,如词根、词源、词汇语义学等。
词的基础知识

“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 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 色。飞卿(温庭筠),严妆也;端 己(韦庄),淡妆也;后主则粗服 乱头矣。”
• 萌芽于隋唐之际的词,在唐代民间的沃 壤中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盛唐、中唐文 人已染指填词,渐成风气;及至晚唐五 代,词已经相当成熟,作为韵文中一种 独立的新体,在诗坛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第三个时期以苏轼词为代表。“以诗为 词”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第四个时期以周邦彦为代表。集婉约词之 大成,流风远韶,对南宋后期的词坛影 响极大
李清照——一颗 璀灿的明珠,在 两宋词坛上、乃 至整个中国词坛 上熠熠生辉 。
南宋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辛弃疾词风:或壮声英概,凌 厉无比,具有跃马挥戈、坐啸 生风的气象;或抒发壮志难酬、 英雄失路的愤恨,感慨苍凉, 沉郁顿挫。同时,他又能摧刚 为柔,以雄豪之气驱使花间丽 语,温婉蕴藉。
北宋的词,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是宋初令词为主的时期,以晏殊、欧阳修 为代表。词的体制和题材,与《花间集》相 近;词风清丽闲雅,不出南唐窠臼 。 第二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内容上有新扩展, 开始描写都市风光,抒发羁旅情怀;在体制 上则突破小令的格局,或将本为短小的令词 衍为长调,或干脆自创新腔,以赋体作长调, 词的风格上能雅不避俗,蕴雅于俗,俗不伤 雅,雅俗并陈,故而雅俗共赏 。
二、从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 1、诗的句式整齐,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整齐 美与错落美) 2、诗的句法比较固定、单一,词的句法灵活多 样。 3、诗的押韵比较固定,词的押韵呈多样化。 4、诗的对仗比较固定,词的对仗多样。 5、诗的体式较少,词的体式丰富。
三、从诗词的题材上看 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 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 四、从诗词的风格上看 “诗庄词媚” 五、从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看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 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第二讲词学常识

第二讲词学常识一、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等。
这些名称都代表了词体的某种特点,下面摘要予以解释:1、曲子词曲子,是词的最早名称,与今时所说的“词”、“歌词”意义相同。
但在唐五代却很少使用“词”这个称谓。
例如在敦煌藏经洞里发现最早的民间词集,其名称是《云谣集杂曲子》(共30首),一些单篇则称之为曲子《浣溪沙》、曲子《擣练字》、曲子《感皇恩》等。
“曲子”,即指倚谱所填之歌词来说。
王重民在《敦煌曲子词集·叙录》中说:“是今所谓词,古原称曲子。
按曲子原出乐府,郭茂倩曲子所由脱变之乐府为‘杂曲歌辞’,或‘近代曲辞’。
……是五七言乐府原称词(即辞字),或称曲,而长短句则称曲子也。
特曲子既成为文士摛藻之一体,久而久之,遂称自所造作为词,目俗制为曲子,于是词高而曲子卑矣。
”唐五代之所以把这种配乐歌词称之为“曲子”,任半塘认为:“其含义的主导部分是音乐性、艺术性、民间性、历史性,都较词所有为强。
”(《关于唐曲子问题商榷》,《文学遗产》1980年第2期)直至宋代,人们还习惯于称词为“曲子”。
如张舜民《画墁录》所载:柳永进见晏殊。
“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宋神宗熙宁间杨绘编了一册被视之为“最古之词话”的书籍,书名是《时贤本事曲子集》。
南宋王灼论词之起源时说:“盖隋以来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碧鸡漫志》卷一)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也说过“长短句今曲子便是”之类的话。
可见“曲子”之称,影响长远。
称“曲子”为“词”,是文人词出现以后的事。
五代欧阳炯在《花间集叙》中最先提出“曲子词”这个名称:“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
”与欧阳炯同时的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说:“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
”至宋,“词”才逐渐取“曲子”而代之。
顾随说:“词之一名,至宋代而始确立。
其在有唐,只曰‘曲子’。
词的常识——精选推荐

词的常识词的常识⼀、什么是词词,是从律诗相承⽽发展起来的,但⼜有所区别。
⾃隋唐时代的民歌,伴随着当时新兴的⾳乐(即燕乐)⽽产⽣的新诗体;到了宋代更加兴盛,进⼀步发展到具有特定格律形式的长短句,即词的形成。
词的创⽴和发展,使诗歌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词谱多达三千余种,在中华诗苑⾥增添了五彩缤纷的花朵。
词,原本是⼀种配乐的可以歌唱的歌词,当初称为“曲词”或“曲⼦词”,也有称“琴趣”、“歌曲”、“乐章”等,⼤约定名于北宋。
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受近体诗影响很深,逐渐脱离了⾳乐⽽成为独⽴的诗体,⼜称“诗余”、“乐府”。
词,从配乐⽅⾯来说,据声作词,是渊源于乐府的;从格律⽅⾯来说,多⽤律句,是渊源于近体诗的。
唐宋时代,诗⼈是依照乐谱的⾳律和节拍来写作的,故作词叫“依声”,或称“倚声”。
凡是依照乐谱填字的,就称为填词;后来词逐渐脱离了⾳乐关系,成为⽂学体式,即“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的长短句诗了。
⼆、词体形式按照不同划分标准,词分为多种形式,具体有下列:(1)段数划分。
词有⼀段、⼆段、三段、四段之分。
⼀段叫单调,⼆段叫双调,三段叫三叠,四段叫四叠。
(2)字数区分。
可分为⼩令、中调、长调。
现提供参考字数:58字以内为⼩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的为长调。
(3)术语区别。
词有令、引、近、慢等名⽬。
“令”是词牌的通称;“引”是词、曲之义;“近”与“引”相类,⼤多是中长调;“慢”是慢曲的简称,⼤多是长调。
词原本是配乐歌唱的。
⼀曲终⽌或奏完⼀段叫⼀阕,所以⼀⾸词也叫⼀阕词。
双调词的前段叫前阕、上阕或上半阕,后段叫后阕、下阕或下半阕。
也可以称⽚,⼀⽚就是⼀遍。
所以双调词的前段⼜叫上⽚,后段⼜叫下⽚;下⽚开头,叫作过⽚。
单调词不分段,只有⼀⽚;双调词分⼆段,即分上下两⽚。
三、词的平仄词的平仄格式,并不像律绝那样句式整齐、只归纳为⼏种式样,⽽是⽐较复杂、千变万化的。
这是从词的总体上来说的,但从每种词、每⼀种体系来说,它⼜是严格固定的,不能违反它的格律要求。
词的基本常识

词的基本常识词,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注:应为“五代十国”),大盛于两宋,是唐宋新兴的诗歌体裁。
词,原本是音乐文学,是为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所以全称为“曲子词”,简称为“词”。
既要按曲子节奏填词,就很难都用整齐的五言、七言来填,因为旋律总有长短快慢。
所以除有极少数的例外,一首词中句子总是长短参差的,故词又称“长短句”。
词还有“乐府”、“歌曲”、“乐章”等名称,也都可以看出它与音乐的关系,只有较为晚出的“诗余”之称。
是忽略了词与音乐之间关系的。
所谓“诗余”是将词说成是诗的余绪(贬低词的说法),或以为词是由诗增减字数、改变形式而演化成的。
这都是只着眼于诗词语句篇章的异同,而没有考虑音乐对词的产生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而形成的片面看法,因而是不符合实际的。
诗,也有配乐唱的,主要是乐府。
乐府与词的根本区别在于:㈠乐府起于汉代乐府机构所采集的民歌,所配的音乐是以前的古乐,叫“雅乐”;还有汉魏以来的清商曲,叫“清乐”。
而词所配的音乐,则是以隋唐以来大量传入中国的胡乐为主体,包含部分民间音乐成分,共同结合形成的一种新乐,叫“燕乐”(也作“䜩乐”、“宴乐”)。
燕乐所用的乐器与以前不同,主要是极富表现力的琵琶,以后则有觱篥。
词所配合的就是这种当时极受欢迎而广为流行的新音乐、新曲调。
㈡乐府以及也被拿来唱的声诗,都是先有诗,然后才配以乐的;词则是先有乐曲(词调)而后才倚声填词的。
这一区别也很重要,由此我们知道乐府歌行中的长短句是自由的,作者可凭自己的意愿或长或短,并自己决定如何用韵;而词的长短句则是规定的,是必须与曲子相配合的,是由每一个词调的格律要求所决定的,犹律诗之格律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双句押韵,中间对仗”不能任意违反一样,在这一点上,每一词调都像是一种不同格式的律诗。
词,虽然也有“乐府”之称,其实它比近体诗更讲究声韵格律,所以又被人称之为“近体乐府”。
词除句有长短外,尚有些体裁特点是有别于诗的。
关于词的简单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补充1.李商隐,字,号,时期诗人,与齐名,称“小李杜”。
2.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诗风豪爽清丽。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有《》。
3.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字。
才思敏捷,诗与齐名,时号“温李”。
又擅长填词,与并称“温韦”。
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
派鼻祖。
有《》。
4.词又称为“”或“”“”,唐五代是词萌芽、成熟而发展的重要阶段。
5.宋词有两大流派。
以为主的豪放派,其作品表现出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以为主的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题材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6.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为代表。
7.李煜,字,初名从嘉,徐州人。
史称南唐后主。
其词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
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
8.晏殊,字,有《》。
9.欧阳修,字,号,晚年号,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有《》。
10.范仲淹,字,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有《》。
风格较为明健。
11.柳永,字,官屯田员外郎,世称。
有《》。
12.苏轼,字,号,时期文学家。
词集《》,诗文集《》。
13.黄庭坚,字,号,有《》。
14.秦观,字,,号。
15.李清照,号,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词风婉约。
16.陆游,字,号。
时期最著名的大诗人,存诗九千余首,爱国思想是他诗中的主旋律。
他也是重要的词人。
其词的风格为俊爽流利、沉郁雄放。
姜夔,字,号。
17.辛弃疾,时期词人,字,号,山东历城人。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调中有一些调名带有“子”字,如《十拍子》、《采莲子》、《破阵子》等,“子” 就是曲子的省称。
诗馀
所谓诗馀,一种说法是诗降为词,以词为诗之馀。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词是由近体诗演变出来的,如《忆秦娥》、《菩萨蛮》等词, 都是绝句变格,是小令的开始,以后就发展成长短句,所以词是诗之馀。 不少词人把自己的词集称为诗馀。如宋人廖行之的《省斋诗馀》、吴潜的《履斋诗馀》 等;南宋时编的词集《草堂诗馀》。
六、词调的分类和变格
1.令、引、近、慢
令词的名称来自唐代的酒令。 引,本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唐宋大曲中的名目有“引歌”一类,它的次第是在大曲的 首段“序”或“散序”之后,也是属于大曲的先头部分。称为“引”,也就是在歌前的意 思。所以词中的引词,大都应来自大曲,是裁截大曲中前段部分的某遍制成,如《清波 引》、《婆罗门引》、《望云涯引》、《柘枝引》等等。 近,又称为近拍,如《隔浦莲近拍》、《快活年近拍》、《郭郎儿近拍》等。近词和引 词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所以后来又称它们为中调。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为它声调延长,字句也就跟着加长。 大概令曲是以四均为正,引、近以六均为正,慢曲以八均为正。 词调中有些令、引、近、慢是同出于一大曲。 有些引、近、慢词则是由令曲增衍变化而成。 摘遍是从大曲许多遍内,摘取一遍,裁截用之,单谱单唱。如《薄媚摘遍》,就是摘取 《薄媚》大曲中入破第一的一遍。 序是摘取大曲散序或中序中的一遍所制,如《莺啼序》、《霓裳中序第一》等。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毛先舒 《填词名解》)
四、作谱与填词
“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 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 “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 周集中多新声。‛ (《碧鸡漫志》)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姜夔《长亭怨慢》序 “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者能依句者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 取焉?”(杨缵《作词五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翠色,更洒遍客舍青青;弄 柔凝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人生会少,富贵功名有定份。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旧游如 梦,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阳 关三叠》)
二、制
调
唐宋词调的来源大约可分下列六类: 1.来自外域或边地,如《菩萨蛮》 2.来自民间,例如《竹枝》、《麦秀两歧》 3.依大曲、法曲制成 。如《法曲第二》、《薄媚摘遍》、《泛清波摘遍》、《水调歌 头》、《六州歌头》、《齐天乐》、《万年欢》、《梦行云》等 。 ‚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 成一曲,谓之‘大遍’。而《凉州》排遍,予曾见一本,有二十四段。后世就大曲制 词者,类从简省,而管弦家又不肯从首至尾吹弹,甚者学不能尽。‛ (《碧鸡漫志》) 4.创于乐工歌妓,如《雨淋铃》、《还京乐》、《春莺啭》、《喝驮子》等。 5.创于官立音乐机关 ,如《并蒂芙蓉》、《寿星明》、《黄河清》、《舜韶新》等 。 6.词人自度或自制 ,如《扬州慢》、《长亭怨慢》、《淡黄柳》、《石湖仙》等。
第一讲 词学常识
第一章 词的起源与特点
一、词的起源 关于词的起源的几种说法: 1.自有诗就存在长短句形式,因此,有诗的长短句形式,就是长短句形式的词的开端 2.词起源于《诗经》 3.词起源于乐府 4.词导源于梁武帝萧衍 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曜彩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 美人绵眇在云堂,雕金镂竹眠玉床,婉爱寥亮绕红梁。绕红梁,流月台,驻狂风,郁徘徊。 5.词出于唐代的近体诗,经过增加散声、泛声与和声而形成。
唐人所歌,多五七言绝句,必杂以散声,然后可被之管弦。如《阳关》诗必至三叠而后成音,此自然之 理。后来遂谱其散声,以字句实之,而长短句兴焉。故词者,所以济近体之穷,而上承乐府之变也。 (方成培《香研居词麈》) 古乐府只是诗中间添却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朱熹在《朱子语类》)
五、词调与文情
“《六州歌头》本鼓吹曲也。近世好事者传其声为吊古词,如‘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者是也,音调悲壮。又以古兴亡事实之,闻其歌使人怅慨,良不与艳词同科,诚可喜 也。‛(程大昌《演繁露》)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 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 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 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鶡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 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贺铸《六州歌 头》)
第二章 词的名称和有关词的专用语 一、词的名称 曲子词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宋人也称词为歌词,如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论词“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 如酌蠡水于大海。”)。
在唐五代及宋初,还很少把词体单称为词,一般都根据它的歌词性质称之为曲、曲子、 曲词或曲子词。例如: 宋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 晏公(殊)日:‘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日:‘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日:‘殊虽作曲子, 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唐末五代的文人词,又被称为诗客曲子词。 ‚今卫尉少卿字弘基……广会众宾,时延佳论。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 卷。‛(欧阳炯的《花间集叙》) 宋人又称词为今曲子,那是为了与古乐府相对而言,和称近体乐府是同样的意思。
唐人乐府原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全唐诗》词部注)
宝髻宜宫样,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画,天教入鬓长。莫倚倾国貌,嫁取有情郎,彼此当年 少,莫负好时光。(《好时光》原诗)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 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经增散声后的长短句)
乐府
宋代词人的词集就有不少称为乐府的,如苏轼的《东坡乐府》、贺铸的《东山寓声乐 府》、周紫芝的《竹坡居士乐府》、徐伸的《青山乐府》、赵长卿的《惜香乐府》、杨万 里的《诚斋乐府》等等。
长短句
词和唐代近体诗在形式上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它打破了旧有诗歌五、七言的基本句式 而采用长短句,所以后来也就把长短句作为词的别名。宋人词集题为长短句的,有秦观的 《淮海居士长短句》,赵师侠的《坦庵长短句》等。 词人的词集另有称乐章的,如柳永的词集叫《乐章集》;有称琴趣的,如晁补之的词 集叫《琴趣外篇》;有称别调的,如刘克庄的词集称《后村别调》;有称歌曲的,如姜夔 的词集称《白石道人歌曲》;有称语业的,如杨炎的词集称《西樵语业》。
第三章 词调 一、宫调与词调
这里所说的词调,是指词的腔调(宋人或称为腔子),也就是歌谱。
词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宫调就是律调,所以限定乐器声调的高下。宫调是以七 音、十二律构成。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叫做七音,用来代歌唱声音 的高低,等于西乐中的1、2、3、4、5、6、7七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 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叫做十二律,所以定音阶的高 下,等于西乐风琴有C、bD、D、bE、E、F、bC、C、bA、A、bB、B十二级。十二律各 有七音。以宫音乘十二律叫做宫,以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六音乘十二律 叫做调。宫有十二,调有七十二,合成八十四宫调。
宫七调
商七调
角七调
羽七调
原名 俗名 黄钟宫 正黄钟宫 大吕宫 高宫 夹钟宫 中吕宫 中吕宫 道宫 林钟宫 南吕宫 夷则宫 仙吕宫 无射宫 黄钟宫 无射商 越调 黄钟商 大石调 大吕商 高大石调 夹钟商 双调 中吕商 小石调 林钟商 歇指调 夷则商 商调 无射闰(闰即变宫) 越角调 黄钟闰 大石角 大吕闰 高大石角 夹钟闰 双角 中吕闰 小石角 林钟闰 歇指角 夷则闰 商角 夹钟羽 中吕调 中吕羽 正平调 林钟羽 高平调 夷则羽 仙吕调 无射羽 羽调 黄钟羽 般涉调 大吕羽 高般涉调
词的产生最早还起于民间
二、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 词调。它们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 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每片作一段,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尽相同,每个词调有它一定的格式。 (4)长短句的句式。作词大量地使用长短句,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因为它是乐句。 (5)字声配合更严密。
三、择
调
南吕宫感叹伤悲 黄钟宫富贵缠绵 道宫飘逸清幽 小石旖旎妩媚 般涉拾掇坑堑 商角悲伤宛转 商调凄怆怨慕 宫调典雅沉重
1.择宫调 仙吕宫清新绵邈 中吕宫高下闪赚 正宫惆怅雄壮 大石风流酝藉 高平条畅洗漾 歇指急并虚歇 双调健捷激袅 角调呜咽悠扬 越调陶写冷笑 2.择腔调
“第一要择腔。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 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 (杨缵《作词五要》) “今声词相从,唯里巷间歌谣及《阳关》、《捣练》之类,稍类旧俗。然唐人填曲, 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 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沈括《梦溪笔谈》) 3.“依月用律” “第二要择律,律不应月则不美,如十一月调须用正宫,元宵词必用仙吕宫为宜 也。‛(杨缵《作词五要》)
2.犯调
词在配合乐曲演唱时,每个词调都要从属一个宫调。凡是曲谱须转调的就叫 “犯”。犯又称犯声,相当于现代曲谱中的转调,如D调转E调、F调转G调等。因此,凡是 词调中加了犯”字的,如《凄凉犯》、《花犯》、《侧犯》等,在演奏过程中都要转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