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中大型动脉,包括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肾动脉、髂动脉等。
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已成为大动脉炎的首选诊断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大动脉炎超声诊断的标准。
1.主动脉壁增厚
大动脉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动脉壁增厚。
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主动脉壁的厚度,正常主动脉壁厚度为1-1.5mm,而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壁厚度可达3-4mm。
此外,主动脉壁增厚还伴随着主动脉内膜的不规则增厚,形成“脂肪条纹”或“膜状影”。
2.主动脉壁回声不均匀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壁回声不均匀,表现为局部回声增强或减弱。
这是由于炎症引起的主动脉壁组织结构改变,导致回声反射不均匀。
3.主动脉狭窄或闭塞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超声检查可以
直接观察到主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程度和位置,有助于指导治疗。
4.主动脉瘤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瘤的发生率较高,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主动
脉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有助于指导治疗。
5.颈动脉异常
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异常包括颈动脉壁增厚、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等。
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颈动脉的异常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之,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主动脉壁增厚、主动脉壁回声
不均匀、主动脉狭窄或闭塞、主动脉瘤和颈动脉异常等。
超声检查是
一种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对于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
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一、引言大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或颞动脉多肉芽肿病,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头颈部动脉,尤其是颞动脉。
GCA 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超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GCA 的诊断,本文将详细介绍大动脉炎超声诊断的标准及方法。
二、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标准•头痛:持续性头痛,多为颞部或枕部,剧烈而难以忍受。
•颞动脉异常:颞动脉搏动触诊异常或无搏动。
•血沉增快:血沉率明显升高。
2. 超声检查标准2.1 颞动脉•动脉管壁增厚:颞动脉管壁可出现明显的增厚,可在动脉壁和周围组织之间形成低回声带。
•光点征:动脉壁内可见高反射的小点状回声,呈“光点征”,这是由于动脉壁内的伞状巨细胞堆积引起。
•血管腔狭窄:颞动脉腔可以出现狭窄,血流速度减慢。
•动脉壁异常回声:动脉壁可出现异常回声,如斑点状或较长的低回声区。
2.2 眶上动脉•眶上动脉增宽:眶上动脉直径增大,超过2.34mm可作为判断指标。
•光点征:眶上动脉壁内可见高反射的小点状回声。
•眶上动脉膨隆:眶上动脉可出现局部膨隆。
3. 其他检查辅助标准•血清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升高,多核细胞沉降率(ESR)增快。
•头颅MRI:MRI可发现颞动脉周围的炎症和增厚。
三、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方法1. 设备准备•超声设备:高频线性探头(7-15MHz)。
•患者准备:让患者取适当位置,面部朝向超声仪,保证头颈部露出。
2. 检查步骤2.1 颞动脉检查1.颞动脉位置标记:用手指在颞动脉位置轻按,标记颞动脉的走向和位置。
2.探头放置:将超声探头横向放置在颞动脉位置,调节角度和深度,使颞动脉尽可能完整地显示在屏幕上。
3.图像采集和保存:采集至少三个颞动脉纵断和横断的图像,并保存。
2.2 眶上动脉检查1.眶上动脉位置标记:用手指在眶上动脉位置轻按,标记眶上动脉的走向和位置。
内科学-多发性大动脉炎

【临床表现】
本病的发展大多较缓慢,亦偶有自行缓 解者。有研究对171例的统计,平均病 程为2~3年,最短者1月,最长者达20 年。
(一)全身性症状
(2)体征:
单侧或双侧桡、肱、腋、颈或颞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上肢血 压测不出或明显减低,或两臂收缩压持续相差>20mm Hg,下 肢血压正常或增高。但很少有上肢肌肉萎缩。43%~51.5%的 患者两侧颈部、锁骨上和胸锁乳突肌外的三角区有连续性杂音或 收缩期杂音。
2.胸腹主动脉型
即下肢无脉症型,约占19.3%。
【实验室检查】
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多发性大动脉炎 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有针对性采用某 些辅助检查对本病的确诊、判断疾病的 早晚、活动期抑或静止期、病变程度以 及范围有很大价值,并为治疗的选择提 供可靠的依据。
【病理】
病变的血管呈灰白色,管壁僵硬、钙化、萎缩与周围组织粘连, 管腔狭窄或闭塞,本病有两个临床阶段——早期的活动期和慢性 血管阻塞期。早期动脉病变由中层的淋巴细胞浸润和有巨细胞存 在的外膜组成,特别是在大动脉壁中的小滋养动脉及静脉部。
慢性血管阻塞期的特点是病变动脉段的纤维增生导致血管腔的阻 塞;病变呈多节段性,在两段病变之间的动脉壁可正常。晚期可 并发局部动脉瘤形成、狭窄后扩张和钙化。头臂动脉型(上肢无 脉症型)的受累动脉常为主动脉弓发出的三支大动脉,由锁骨下 动脉伸展至椎动脉开口处,造成头、眼和上肢组织缺血。
【发病情况】
本病以青少年多见,发病年龄多在5~40岁,30岁以内占70%, 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约为7∶1~8∶1,头臂型以女性居多, 肾动脉型男女比例相仿。
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

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吴春华;李凤华;杜晶;郭祎芬【摘要】目的总结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颈动脉超声声像图表现.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观察并测量颈动脉管腔内径、内膜-中膜(IMT)厚度、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脉冲多普勒,分析颈动脉血流变化的频谱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指标;鉴别颈动脉狭窄与闭塞,估测狭窄程度以及评估颈动脉闭塞的范围;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5例患者中共有50条颈动脉受累,其中39条(78%)颈总动脉受累,4条(8%)颈外动脉受累,7条(14%)颈内动脉受累.在39条受累的颈总动脉中,37条表现为动脉壁IMT弥漫性增厚;2例局限性增厚.1例颈总动脉内膜剥脱伴夹层动脉瘤形成,IMT 厚度1.8~5.7 mm,管腔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超声检查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符合率与DS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24,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颈动脉管壁的特征性变化,并可显示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异常,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0(030)009【总页数】4页(P1051-1054)【关键词】大动脉炎;颈动脉;内膜-中膜;超声【作者】吴春华;李凤华;杜晶;郭祎芬【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20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多发性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不同部位动脉狭窄和闭塞,少数也可引起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出现相应部位缺血表现。
大动脉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大动脉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大动脉炎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也叫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
常见于10~40岁的女性。
起病多缓慢、隐匿,可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病变动脉供血组织缺血,表现为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等。
英文名称:takayasu arteritis,TAK。
其它名称: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
相关中医疾病:血痹、麻木。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
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动脉血管造影检查(DSA)。
重要提醒:本病为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受累后的动脉由于侧支循环形成丰富,大多数患者预后好,可参加轻工作。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大动脉炎的发病特点三、大动脉炎的病因病因总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自身免疫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结核分枝杆菌或链球菌、立克次体等在体内的感染诱发主动脉壁和(或)其主要分支动脉壁的抗原性,产生抗主动脉壁的自身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主动脉和(或)主要分支管壁的炎症反应。
2、遗传因素近年发现,一些近亲,比如姐妹、母女,患大动脉炎的几率较高,特别是孪生姐妹。
3、内分泌因素本病多发于年轻、育龄女性患者,患者多出现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发病可能与雌激素等水平升高有关。
危险因素:1、40岁以下女性。
2、有高血压病史。
3、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4、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

PPT文档演模板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 断
肾动脉型(III型)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 诊断和鉴别诊断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4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 断
疾病概述
•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 其重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节 段性动脉管腔狭窄以致闭塞。
• 本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因此 可能使头部、上肢、下肢和内脏器官的血 液供应受到影响,发病原因不明。
• 病变严重或管腔内血栓形成时,管腔可完 全闭塞,无彩色血流显示。
• 病程长者,可见病变动脉附近有侧支循环 。
PPT文档演模板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 断
频谱多普勒表现
• 在动脉狭窄处,其频谱为单相、频宽增加、 频窗充填、收缩期峰速明显增高的湍流样 改变。
• 在病变动脉远端表现为单相、频宽增加、 频窗充填、波峰圆钝的低速低阻的阻塞样 频谱。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 断
• 下肢动脉
病例4
PPT文档演模板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 断
主要鉴别诊断
• 动脉粥样硬化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PPT文档演模板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 断
•鉴别诊 断
动脉粥样硬化
• 多发生于老年患者 ,主要累及大中动脉
– 头臂动脉型(Ⅰ型) – 胸、腹主动脉型(Ⅱ型) – 肾动脉型(Ⅲ型) – 混合型(Ⅳ型)
全身动脉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

关 键 词 多发 性 大 动 脉 炎 ; 磁 共 振 血 管 成像 ; T1加 权 像 ; T2加 权 像
中图分类号
R 8 1 4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T1 we i g h t e d i ma g i n g b a s e d o n s p i n e c h o . Re s u l t s :Amo n g 2 7 p a t i e n t s wi t h Ta k a y a s u a r t e r i t i s ,7 4 i n v o l v e d v e s s e l e s a n d 5 p s e u d o a n e u r y s m w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t h e wh o l e - b o d y 3 D c o n t r a s t — e n h a n c e d M RA,i n c l u d i n g 1 2 c a s e s i n v o l v e d i n t h e b r a c h i o c e —
Sha ngh ai 2 0 0 0 32, Chi n a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 T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wh o l e — b o d y 3 D c o n t r a s t — e n h a n c e d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a n g i o g r a p h y( MRA)f o r d i a g n o —
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又名Takayasu's动脉炎,以往又称无脉症、不典型性主动脉缩窄症、主动脉弓综合症、高安病等。
本病好发于女性,据文献统计,男女发病比例大约为1:7~8,发病年龄以15~30岁多见。
本病可累及全身多处动脉,受累动脉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锁骨下动脉85%,降主动脉67%,肾动脉62%,颈动脉44%,升主动脉27%,锥动脉19%,髂动脉16%,颅内动脉15%,肠系膜动脉14%,冠状动脉9%。
近年发现肺动脉受累可达45%。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曾被考虑的可能因素有风湿性疾病(风湿热或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结核病或梅毒)、遗传因素、雌激素等。
发病机制亦不清楚。
近来认为可能是感染引起血管壁的变态反应所致。
在患者血液中α、γ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增高、血中抗大动脉抗体阳性,提示本病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
病理学研究提示:多发性大动脉炎为大动脉全层性炎症,呈阶段性分布,早期是动脉周围炎及动脉外膜炎,以后向血管中膜及内膜发展,受累动脉各层均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及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或伴有中层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纤维破坏和断裂以及内膜增生、水肿,滋养血管增生、肉芽肿形成,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并可继发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或伴有动脉狭窄段后的动脉异常扩张或动脉瘤形成。
病变动脉可有侧支形成。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儿童以高血压、瓣膜反流、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特点。
据统计,儿童出现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血沉升高表现,提示大动脉炎可能性为62%。
成年人一般可分为无脉前期(包括Ⅰ期:血管炎前期、Ⅱ期:血管炎渗出期)和无脉期(Ⅲ期:纤维化期)。
无脉前期主要为非特异症状,主要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出汗、皮肤苍白、头晕、头痛、关节痛、肌痛等;无脉期以肢体或器官缺血的症状和体症为主要表现。
根据动脉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几型:1.头臂动脉型病变累及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无名动脉,临床上出现上肢易疲劳,有疼痛、发麻或发凉感,咀嚼时面部肌肉疼痛,情绪易激动,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易惊厥、视力减退和一过性黑朦;单侧或双侧桡、肱、腋、颈或颞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而下肢动脉搏动正常;上肢血压测不出或明显减低,或双上肢收缩压相差>2.67kPa(20mmHg),下肢血压正常或增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分型
• 临床上根据受累的动脉部位不同可分为四 型
– – – – 头臂动脉型(Ⅰ型) 胸、腹主动脉型(Ⅱ型) 肾动脉型(Ⅲ型) 混合型(Ⅳ型)
头臂动脉型(Ⅰ型)
• 多见,病变在主动脉弓及其大的动脉分支 • 单侧或双侧,一般左侧多于右侧 • 累及一或多支动脉,以左锁骨下动脉和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头臂干动脉和右锁骨下 动脉次之 • 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椎动脉很少受累 • 可致其供血器官和组织如脑、眼及上肢不 同程度的缺血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鉴别诊断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 多见于男性,血管杂音位置较高,限于心 前区及背部,全身无炎症活动表现。 • 胸主动脉造影见特定部位狭窄(婴儿在主 动脉峡部,成人位于动脉导管相接处) • 上下肢血压有明显差异
常见并发症
•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 夹层动脉瘤
二维超声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 • 病变动脉的内膜不光滑、管壁不均匀性增 厚,且呈节段性分布,在病变之间有正常 的管壁,病变处与正常部分有明确的分界。 • 动脉壁的搏动减弱或消失,由于管壁的增 厚及管腔内血栓的形成使管腔变窄甚至完 全闭塞,腔内可见不规则的、回声不等的 血栓充填。
彩色多普勒表现
• • • • SCA轻度狭窄 椎动脉血流与颈总动脉相同 SCA中度狭窄 椎动脉每心动周期红蓝交替 SCA重度狭窄 椎动脉血流与颈总动脉相反 患侧上肢动脉彩色充盈良好 色彩暗淡Βιβλιοθήκη 胸骨上窝探察锁骨下动脉闭塞
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闭塞
脉冲多普勒表现
锁骨下动脉— 轻度狭窄 • 同侧椎动脉收缩早期短暂反向低速血流或 椎动脉频谱收缩期出现切迹(隐匿型) • 收缩中晚期及舒张期正向血流 • 正向血流速度大于反向流速 • 同侧肱动脉仍有舒张期反向血流
• • • • • • • •
西医学名:多发性大动脉炎 英文名称:Takayasu arteritis 其他名称:无脉症 发病部位:大动脉管壁 主要症状: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 多发群体: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 传染性:无传染性
病理生理
•
• • • • •
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 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等 主动脉的二级分支也可受累。 病变从中膜与外膜开始累及内膜的全层性动脉 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病变呈节段性,跳跃性,两处病变中间可见正 常组织 动脉狭窄与扩张性病变,以狭窄为主 常伴有血栓形成 有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血管壁而致动脉扩张, 形成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偏心狭窄
多发性大动脉炎
向心增厚
主要鉴别点
• 动脉粥样硬化多发于 中老年人群 • 血管病变多为动脉内 中膜局限性增厚及附 壁斑块形成,常伴有钙 化。 • 病变处与非病变处分 界不清楚,管腔常为 偏心性狭窄 • 病变最易累及动脉分 叉处 • 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生于 中青年女性 • 受累动脉为内中膜弥漫性 增厚,附壁斑块尤其是硬 斑相对少见,一般不伴有 钙化 • 病变处与非病变处分界清 楚,常引起管腔向心性狭 窄和闭塞 • 病变多发在颈总动脉的近 端和中段,而颈动脉分叉 处和颈内外动脉很少累及
2.超声表现 • (1)二维超声表现: 动脉壁内膜分离 ,管腔内可见细线样内膜回声, 形成真假两腔,假腔内可有血栓形成,横断面呈 双环征,纵断面呈双层管壁。 • (2)彩色多普勒表现 血流从真腔经破裂口流入假腔内,收缩期真腔血 流明亮,假腔血流暗淡、无血流或血流方向相反。 • (3)频谱多普勒表现: 真腔血流频谱类似正常动脉血流频谱,假腔内为 不规则低速血流频谱或探测不到血流频谱。
头臂动脉型(Ⅰ型)
• 当颈总动脉、无名动脉产生狭窄或闭塞时,可导 致脑部和眼部缺血症状,表现为耳鸣、视物模糊、 记忆力减退、嗜睡或失眠、多梦、头昏、眩晕、 一过性黑蒙、视力下降、复视、白内障等 • 在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近端受累时,还可出现 患侧肢体发凉、麻木、无力、无脉、血压测不到。 由于患侧推动脉压力下降,可致血液从椎动脉倒 流,出现“锁骨下动脉窃血症。
• 超声所见:无名动脉、双侧颈总动脉、锁骨下动 脉管壁均不同程度增厚(左侧颈总动脉管壁增厚 尤为明显,管腔明显变窄),内壁未见明显斑块 附着,CDFI及PW:左侧颈总动脉血流束变细, 不规则,色彩暗淡,流速明显减低,约42.7cm/s; 左侧颈内、颈外动脉血流速度也减低,约 54.8cm/s,且阻力指数均增高。右侧颈动脉流速 未见明显异常。双侧椎动脉未见明显异常。
诊 断 方 法
• • • • 超声(二维及彩色、频谱多普勒血流显像) 磁共振成像(MRI)及血管成像(MRA) CT 及血管造影(CTA) 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最具权威的检查方法, 是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金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
• ①发病年龄≤40岁:40岁前出现症状或体征。 • ②肢体间歇性运动障碍:活动时一个或多个肢体出现逐渐 加重的乏力和肌肉不适,尤以上肢明显。 • ③肱动脉搏动减弱: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 • ④血压差>10mmHg:双侧上肢收缩压差>10mmHg。 • ⑤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 主动脉闻及杂音。 • ⑥血管造影异常:主动脉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的大动脉 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且不是由动脉硬化、 纤维肌发育不良或类似原因引起。 • 符合上述6项中的3项者可诊断本病。
彩色多普勒
• 由于病变呈节段性,因此可见管腔正常部 分与阻塞部分交界清楚,血流呈节段性明、 暗变化。 • 在病变处动脉腔内彩色血流变细、边缘不 规整,血流颜色变暗,血流不连续,甚至 呈零星样显示。 • 如完全阻塞时,无彩色血流显示。病程长 者,可见侧支循环建立。
脉冲多普勒
•
•
• •
病变程度不同,频谱表现不同。 ①如病变为早期、仅是动脉内膜或管壁的轻度改 变,频谱形态可以为正常的三相波群,或仅有收 缩期峰速较正常肢体有所减低。 ②如病变的动脉腔内发生阻塞、彩色血流变细时, 动脉频谱形态异常,呈单相、频窗充填、频宽增 加,收缩期峰速减低。 ③当动脉腔内完全阻塞时,测不到血流频谱,但 可以测到侧支循环的动脉频谱。 ④病变肢体的大动脉频谱形态及血流速度等指标 无异常。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 和鉴别诊断
疾病概述
•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 其重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节 段性动脉管腔狭窄以致闭塞。 • 本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因此 可能使头部、上肢、下肢和内脏器官的血 液供应受到影响,发病原因不明。
大动脉炎命名
曾有多种命名:青年女性动脉炎 主动脉弓综合征 巨细胞性综合征 Martorell综合征 特发性动脉炎 大动脉炎症候群 缩窄性大动脉炎 泛大动脉炎症候群 无脉症 多发性大动脉炎 高安动脉炎( Takayasu’s arteritis) 首先由欧洲Savary和Kussmal于1856年描述 1902年日本眼科教授高安发现 1956年中国报道第一例
轻度狭窄
脉冲多普勒表现
锁骨下动脉— 中度狭窄 • 同侧椎动脉收缩期出现反向血流 • 舒张期为正向血流频谱 • 正向血流速度与反向流速大致相同 • 同侧肱动脉舒张期反向血流几乎消失 舒张中晚期无明显血流信号
中度狭窄
脉冲多普勒表现
锁骨下动脉— 重度狭窄 • 同侧椎动脉收缩期及舒张期均为反向血流 • 同侧肱动脉为单向低速血流频谱 舒张期反向血流消失 明显的舒张期正向血流
临床表现
• 青年女性多见,多发于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 •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多数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 早期有低热、乏力、关节痛、肌肉痛、食欲下降、 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表现 • 持续数周或数月后,出现大动脉炎及其分支管腔 狭窄或闭塞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 其它脏器损害:心脏、肾脏、脑、肺 • 上肢无脉症最多见 • 下肢无脉症和肾动脉受累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
频谱多普勒表现
• 在动脉狭窄处,其频谱为单相、频宽增加、 频窗充填、收缩期峰速明显增高的湍流样 改变。 • 在病变动脉远端表现为单相、频宽增加、 频窗充填、波峰圆钝的低速低阻的阻塞样 频谱。 • 动脉完全闭塞时,测不到动脉频谱。
超声诊断要点
• 主要累及主动脉的大中分支,主动脉弓及 邻近的分支如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颈 总动脉为病变好发部位。正常动脉管壁三 层结构消失,动脉内膜呈节段性不规则增 厚。 • 病变动脉彩色血流束变细,甚至消失。 • 频谱多普勒可探及动脉狭窄的血流频谱。
重度狭窄
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不完全闭塞
并发症
夹层动脉瘤
• 1. 成因 主动脉壁受血流冲击或血管滋养管 裂破引致内膜断裂,则主动脉壁中层剥离, 形成一个假腔。多数从胸主动脉开始向下 延伸,仅发生在腹主动脉的夹层动脉瘤少 见。患者在急性期突然感觉腹部、胸部或 背部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烈疼痛。
并发症
夹层动脉瘤
胸、腹主动脉型(Ⅱ型)
• 累及降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 以双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下肢发凉、 发白、麻木、疼痛、并在运动后明显加重或出现 间歇性跛行,严重的有静息痛,趾端变黑、坏死 的病例很少见 • 可伴有上半身血压升高、头胀、心悸、气短等症 状 • 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下肢远端动脉搏动减弱 或消失,有的病例在腹部能听到杂音或触到震颤
病例2
• 女,24岁,头晕一年来院检查。
病例3
• 女,20岁,因颈前不适来院检查。
• 下肢动脉
病例4
主要鉴别诊断
• 动脉粥样硬化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鉴别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
• 多发生于老年患者 ,主要累及大中动脉 • 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病史 • IMT厚度多为局限性增厚,回声增强,常合并 强回声斑块,斑块多位于颈动脉分叉处。 • 病变处与非病变处分界不清楚,管腔常为偏 心性狭窄。
超声表现
二维超声
• 病变处管壁正常结构消失,动脉壁全层弥 漫、不规则增厚,回声不均匀,管腔不同 程度狭窄。多数无钙化斑块形成。 • 管壁呈向心性增厚,轮廓一般较规整。病 变处与非病变处分界清楚。 • 病变时间长者,可表现为血管壁明显增厚, 血管内、外径均变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