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是一门研究地质构造中断层的形成、性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断层的解剖和分析,揭示地壳运动与地质变化的内在机制,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研究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断层的定义、分类、形成机制及其作用等方面对断层解剖学进行详细解释。

1. 断层的定义断层指的是岩石体中由地壳应力超过岩石体强度而发生的断裂面。

断层具有明显的位移,可以导致地层错动和断裂岩体的相对位移。

断层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垂直的,根据位移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正断层(向上位移)、逆断层(向下位移)和走滑断层(相对水平位移)。

2. 断层的分类按照断层的发生形式和位置,可以将断层分为以下几类:(1) 大断层: 通常指地质构造中的主要构造断裂,具有较大的位移量和广泛的影响范围。

如三峡断裂带、北安曲线断裂等。

(2) 中小型断层: 位移量较小,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断层,如裂隙、裂缝、节理等。

(3) 断层带: 多条平行或近平行的断层构成的带状地质构造,例如长江三角洲断裂带、阿尔卑斯山断裂带等。

3. 断层的形成机制断裂地壳中,断层的形成主要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

构造应力可以是水平的、竖直的或者倾斜的,不同的构造应力会产生不同方向和形态的断层。

在岩石体内,当构造应力超过岩石体的抗压强度时,岩石会发生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断层的形成还受到岩层的性质、岩石脆性和断层面的滑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4. 断层的作用断层在地质演化和地壳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存储和运移矿产资源: 断层可以形成矿床的构造控制因素,如金矿床、铜矿床等。

(2) 形成地质景观: 断层错断和巨大的相对位移可以形成峡谷、断崖、露头等地质景观。

(3) 形成地震: 当断层发生断裂运动时,会释放巨大能量,产生地震现象。

(4) 导致地质灾害: 断层错动和位移会引发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总结:断层解剖学是研究断层形成、性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通过对断层的解剖和分析,可以揭示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机制,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研究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断层解剖

断层解剖

鼻旁窦所确定的阈值
蝶窦三维重建制作过程图

4、影像融合技术(image fusion)
目前,医学图像可以分为解剖图像和功能图像两 个部分。解剖图像主要描述人体形态信息,包 括X射线透射成像、CT、MRI等,功能图像主要 描述人体代谢信息,包括PET、SPECT、fMRI 等。多种成像模式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互补性, 为了综合使用多种成像模式以提供更全面的信 息,常常需要将有效信息进行整合。整合的第 一步就是使多幅图像在空间域中达到几何位置 的完全对应,这一步骤称为“配准”。整合的 第二步就是将配准后图像进行信息的整合显示, 这一步骤称为“融合”。通过影像融合技术



Table 2 Voxel-Based Contrast for the Whole Cohort (22 MDD Versus 22 Matched Controls). RegionMNI coordinates at peak differencet (p) values at peak differenceCluster size(# voxels)FA group differences which met the 9voxel cluster requirement in the primary a priori areas of evaluation (AOEs)R. VTA/SN11.5 −19.2 −13.63.56 (0.000929)*17L. MFB/LNH−9.5 −3.9 −11.8−3.20 (0.00264)†9FA group differences which met the 27voxel cluster requirement in the secondary a priori AOEsR. ACC wm19.2 32.7 −4.7−3.79 (0.000472)†35R. DLPFC wm (superior fr. gyrus)18.3 26.5 49.5−4.00 (0.000252)†27L. DLPFC wm (superior fr. gyrus)−13.3 23.1 44.1−4.01 (0.000245)†55L. DLPFC wm (middle fr. gyrus)−38.6 26.0 31.5−3.20 (0.00262)40L ACC/PAC wm−9.5 38.5 17.0−3.49 (0.00113)33FA group differences which met the 81-voxel cluster requirement in other regionsL. PMC wm (SLF3)−43.9 0.0 18.9−4.50 (0.000052)†81R. PMC wm (SLF3)45.5 0.0 17.0−4.15 (0.000160)134L./midline CC−4.7 5.3 22.5−3.56 (0.000937)98R. CCtx wm30.6 −57.5 2.65.54(0.0000018)*83L. CCtx wm−21.0 −60.1 2.74.29 (0.000102)99Positive t values indicate FA values were elevated in MDD subjects relative to control subjects; negative t values indicate FA values were reduced in MDD subjects relative to control subjects. p values are reported uncorrected; symbols indicate significance and trends at the corrected threshold. *p value met the corrected threshold.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一、断层解剖的基础知识总结在解剖学中,断层解剖是一个重要的解剖学术语,用来描述人体的内部结构。

通常指将人体扫描设备生成的断层图像,重新拼合或叠加成一系列连续的图像。

这种技术也被称为层面解剖术,它在医学、生物学、生化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断层解剖的原理是通过扫描设备(如CT、MRI等)对人体进行扫描,从而生成一系列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二维图像。

然后将这些图像以特定的方式叠加到一起,形成连续的三维图像。

这个三维模型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内部结构和病理变化。

在断层解剖中应注意以下一些基础知识:1. 解剖学位置术语了解解剖学位置术语是理解断层解剖的基础。

一些常用的位置术语包括前、后、上、下、中、外、内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术语,如背、腹、头、尾等,这些术语用于描述人体的不同方向。

2. 解剖标志解剖标志是指断层图像上的一些特定的标志性结构,比如关节、器官、骨骼等。

这些标志结构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定位特定的解剖区域。

3. 解剖面解剖面是指断层图像上的横截面或纵截面。

这些面可以是任何特定的方向或位置,例如,斜向、水平方向、轴向等。

不同的解剖面展示的结构不同,因此在分析图像时应选择合适的解剖面。

二、断层解剖的应用领域总结1. 医学在医学领域,断层解剖技术被广泛用于疾病诊断、手术规划和治疗策略制定等方面。

断层解剖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不同的解剖结构,比如肿瘤、损伤、出血等。

这样医生可以更加精确地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术操作区域。

2. 生物学在生物学领域,断层解剖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研究组织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等问题。

例如,通过对动物模型的断层图像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动物脑部结构和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

3. 工程学在工程学领域,断层解剖技术可以被用于仿真和虚拟设计。

例如,可以利用人体断层图像进行医疗设备的设计和测试。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并减少试验对医疗器械的损坏。

三、断层解剖的注意事项总结1. 较大的人体结构(如肺、肝脏)通常在不同的断层面上呈现不同的结构。

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

锯、带锯 切割机、冼床
固定
冷冻
-20Co冰箱 1周左右
切割 保存
10%formalin 3月以上
水冲、整复 照相、封存
(二)火棉胶切片技术
Collodion microtmy
固定 脱水 包埋
水洗
浸胶
切片
特点:1.片薄:10μm以上 2.组织收缩少,原有结构保持好 3.耗时长
(三)生物塑化技术
1.原理
2002年5月由第三军医大学 数字化 可视人体研究课题组创办了“中国 数字化可视人体”国际互联网站

张绍祥,等.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图谱 科学出版社 2004.3
“虚拟人I号”私密档案 年龄:28岁 身高:1.66m 体重:58cm 民族:汉 祖籍:湖南 前世死亡时间:2002年4月 今生出生时间:2003年6月

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 颈 将全身分为头、颈、 胸 胸、腹、盆、四肢六部分。 腹 上肢 盆
下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界:
头部 颈部 甲状软骨上缘 颈静脉切迹
头 颈 胸 腹 盆
胸部
剑胸连线 腹部 骼嵴最高点 盆部
三、断面:
断面是指断层标本的 表面,亦称剖面或切面 1.横断面(水平断面) 2.矢状断面 3.冠状断面 4.斜断面
“虚拟人I号”外貌特征: 红、蓝色的血管 银白色的神经 黄色的输尿管 虚拟人“妹妹”(初定) 年龄:19岁 性别:女 身高:1.57m
虚 拟 中 国 人 女 性 1 号
虚拟中国人女性1号
脊 柱 的 三 维 和 仿 真
血管内腔的仿真漫游
(北京天坛医院)
臂丛神经三维图像旋转
(陈中伟,计算所)
断层解剖学的研究方法

断层解剖学考试重点

断层解剖学考试重点

断层解剖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 半卵圆中心:是大脑半球断面内的髓质,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

以最大断面的半卵圆中心髓质(半卵圆中心中部)层面分为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和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

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是大脑内部结构最为复杂的层面,髓质丰富。

2. 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

3. Glisson系统(Glissonsystem):由血管周围纤维囊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的分支与分布基本一致。

4. 颈动脉鞘:颈深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至颅底,下连纵隔,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

5. 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及减少颅骨的伪影。

6. 胸骨角:是胸骨柄和胸骨体的连结处向前微突形成的角,易在体表摸到,与第2肋平对,是计数肋序数的重要标志。

7.门腔间隙: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

8.第一肝门:在肝下面的横沟处,是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肝的部位9. CT值:CT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

在工作中,通常将吸收系数换算成CT值,单位为HU。

10.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覆盖于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

11. 肺韧带:位于肺根下方,有前、后两层纵隔胸膜重叠形成的三角形皱襞,呈冠状位,连于肺下叶和后纵隔之间。

12.肺门:是肺纵隔面中央椭圆形的凹陷处,是肺动脉、肺静脉、主支气管、支气管动脉和静脉、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肺的部位。

13. 肝段:就是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一般肝分为左、右半肝,5叶和8段。

14. 坐骨肛门窝:在闭孔内肌内侧为耻骨直肠肌,该肌系肛提肌的一部分,起自耻骨内面,肌束向后呈“U”字行环绕直肠会阴曲,其厚度约4mm,两侧充满脂肪组织的三角形区域。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断层解剖学是一种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方法,通过叠加层面图像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解剖信息。

本文将介绍断层解剖学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对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断层解剖学原理断层解剖学基于断层成像技术,采用了X射线、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方法,通过对人体进行层面成像,获得连续的解剖信息。

详细而言,断层解剖学依靠射线经过人体后的吸收程度来获取图像信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和叠加,形成层面图像。

二、断层解剖学的应用1. 临床诊断:断层解剖学在临床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断层解剖学的图像,医生可以获取更加清晰和准确的人体解剖信息,从而辅助诊断。

例如,在肿瘤诊断中,通过断层解剖学可以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教学工具:断层解剖学为医学生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工具。

通过观察断层解剖学的图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解剖学专业素养和临床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方法:断层解剖学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

研究者可以利用断层解剖学的图像进行人体解剖学的定量分析,探索解剖学与生理学、病理学等领域的关系。

这为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直观的研究手段。

三、断层解剖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断层解剖学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进行诊断和手术规划,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断层解剖学的发展也为解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推动了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总结:断层解剖学作为一种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方法,通过层面成像技术为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它的原理简明扼要,应用广泛,同时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断层解剖学将会在医学领域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断层解剖学》复习题

《断层解剖学》复习题

《断层解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半卵圆中心:是大脑半球断面内的髓质,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

以最大断面的半卵圆中心髓质(半卵圆中心中部)层面分为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和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

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是大脑内部结构最为复杂的层面,髓质丰富。

2. 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

3.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由血管周围纤维囊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的分支与分布基本一致。

4. 颈动脉鞘:颈深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至颅底,下连纵隔,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

5. 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及减少颅骨的伪影。

6. 胸骨角:是胸骨柄和胸骨体的连结处向前微突形成的角,易在体表摸到,与第2肋平对,是计数肋序数的重要标志。

7.门腔间隙: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

8.第一肝门:在肝下面的横沟处,是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肝的部位9. CT值:CT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

在工作中,通常将吸收系数换算成CT值,单位为HU。

10.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覆盖于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

11. 肺韧带:位于肺根下方,有前、后两层纵隔胸膜重叠形成的三角形皱襞,呈冠状位,连于肺下叶和后纵隔之间。

12.肺门:是肺纵隔面中央椭圆形的凹陷处,是肺动脉、肺静脉、主支气管、支气管动脉和静脉、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肺的部位。

13. 肝段:就是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一般肝分为左、右半肝,5叶和8段。

14. 坐骨肛门窝:在闭孔内肌内侧为耻骨直肠肌,该肌系肛提肌的一部分,起自耻骨内面,肌束向后呈“U”字行环绕直肠会阴曲,其厚度约4mm,两侧充满脂肪组织的三角形区域。

断层解剖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名词解释

-内囊: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宽厚白质层,分为前肢、膝、后肢。

半卵圆中心: 在大脑半球胼胝体上方的层面,皮层深面的髓质呈半卵圆形。

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

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腔隙,称侧脑室三角区。

第三脑室:是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间的狭窄腔隙。

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第五脑室:即透明隔腔,是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的间隙。

第六脑室:又称Verga腔,位于穹窿连合与胼胝体间的一个水平裂隙,不恒定,位于胼胝体后半部。

中间帆腔: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穹窿体和穹窿连合的下方,为一尖向前的三角区,两侧界为穹窿的内侧缘,后界为穹窿体压部下方,前至室间孔。

静脉角:丘脑纹状体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连接处形成一个开放的锐角,造影上称静脉角,形态、位置较恒定,其前端为室间孔后界的标志。

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上眶耳线: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沿此线进行颅脑扫描,有利于减少颅骨所致伪影及颅后窝结构的显示。

眦耳线: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Reid基线:眶下缘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常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也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鞍上池:位于蝶鞍的上方,包含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前部。

大脑外侧窝池:为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之间的大脑外侧沟的脑池,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并有大脑中浅静脉。

Willis环:位于大脑底部,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等,由一条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的末端、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组成。

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有纵行深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之一。

咽鼓管咽口:鼻咽部侧壁上有三角形开口,位于下鼻甲后方1 cm。

此口通鼓室,鼻咽部感染可经此蔓延至中耳。

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筋膜间隙、脑池、海绵窦
非筋膜间隙(纵膈间隙)
指脂肪、淋巴结等低CT值的间隙。

以胸骨角水平线为标志,可以分为胸骨角水平线以上的3个间隙:血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气管后间隙;适于胸骨角水平的为主动脉肺动脉窗;胸骨角水平线以下的3个CT间隙:气管叉下间隙、左房后间隙、膈脚后间隙。

1、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

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内含舌骨下肌群、成人有胸腺剩件(小儿含胸腺)、脂肪、淋巴结。

上通上纵隔,下通下纵隔,向后通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

此间隙正常CT影像不应看到淋巴结。

2、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由气管、上腔静脉和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围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

内有奇淋巴结,多为一个。

CT检查纵隔,此间隙甚为重要,因其可引流左、右肺和纵隔器官的淋巴结,向前与血管前间隙交通。

3、气管后间隙:气管后壁与脊柱之间的区域。

右为右肺,左上为左肺,左下为主动脉弓。

内含食管,胸导管等。

4、主动脉肺动脉窗:在主动脉弓下方左肺动脉上方之间,高度约1—1.5厘米,右侧为气管下端和食管,左侧为左肺。

内含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主动脉肺动脉淋巴结、脂肪。

引流左肺淋巴液、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淋巴液,间接引流右肺淋巴液。

此区正常影像看不到淋巴结。

5、气管叉下间隙:位于气管杈至右肺下缘之间,高达2厘米。

两侧界为左、右主支气管,后方为奇静脉、食管以及奇食窝。

6、左房后间隙(后纵膈间隙):仅指气管杈以下的后纵隔,为一不规则的空隙:前界为左心房后壁、后界为脊柱(第6胸椎椎体)、右为右肺背段、左为降主动脉。

此间隙内有食管、奇静脉、半奇静脉、淋巴结。

后纵膈间隙扩大,多见于食管肿瘤、食管扩张,还可见于淋巴结肿大和右肺背段肿瘤等。

7、膈脚后间隙:此间隙位于左右膈脚之间,脊柱之前,两侧为纵膈胸膜所围成的区域。

它是纵膈最低垂的部位,也是连接胸腔和腹腔的最主要途径。

该间隙内包含以下结构:降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脂肪和淋巴结等。

8、中间支气管:位于右肺上、中叶支气管之间的一段气管,长约2-3厘米,无分支。

9、奇静脉食管窝:右侧纵膈胸膜覆盖奇静脉和食管之间的凹陷,食管和右肺背段的病变可使其形状改变。

10、肝右后静脉:属于肝短静脉,通过第3肝门回流至下腔静脉,回流肝右后上段的静脉血。

当肝右后静脉为分支型时,可有粗大的肝右后静脉,回流血液范围增大。

由于肝右后静脉走行在肝段内,不能作为划分肝段的标志。

11、心包窦:心包腔在某些部位形成隐窝,即心包窦。

12、心包上隐窝:又称心包腔或主动脉旁隐窝,在断面四主动脉弓中份层面出现,是心包脏壁两层在主动脉根部返折形成的凹陷。

13、肝肾隐窝:在肝右叶后下方与右肾之间,有肝肾隐窝,仰卧时为腹膜腔最低点,上腹部的脓液及渗出液多先聚集于此。

14、膈下间隙:又称结肠上区,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此间隙又被肝分为肝上、下间隙。

15、网膜囊上隐窝:网膜囊中位于小网膜与膈之间的部分
16、网膜囊前庭:网膜囊中网膜孔所对部分
17、尾状突:肝的尾状叶被一弓形切迹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部分为乳头突,右侧部分为尾
状突,有时尾状突较大,离开肝下面,易被误诊为肿瘤。

18、肝门:位于肝脏面的横沟称肝门,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结和神经出入。

19、肝裂:在glisson系统或肝门静脉腐蚀铸型中,可以看到肝的叶间或段间存有缺乏glisson 系统分布的裂隙,称肝裂,是肝叶与肝叶之间、肝段与肝段之间的分界线。

20、肝段: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

21、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的间隙,含尾状突,尾状突的占位病变,使门腔间隙扩大,向前压迫肝门静脉,导致肝门静脉高压,出现腹水、脾肿大等症状,肝功能正常。

22、钩突:胰头下部向左突出而绕至肠系膜上动、静脉后方的部分。

此处有2-5支胰头、钩突小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的右后侧壁,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要仔细处理这些小血管,否则易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

23、Triangle of Calot: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三者围成,内含胆囊动脉。

24、Pararenal space :肾旁间隙,腹膜后间隙被肾的被膜分为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这3个间隙总称肾旁间隙,它们之间相互交通,也可向下与盆腔的腹膜后间隙交通。

25、侧锥筋膜: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在肾外侧融合而形成的圆锥状结构。

26、脑室: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形状不规则,可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四个部分。

前借室间孔与第3脑室相通。

27、Verga cavity:verga 腔,即第6脑室,多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形成verga 腔囊肿。

28、脑池:蛛网膜下腔在某些部位扩大而含有更多的脑脊液,称蛛网膜下池。

因其主要在脑周围,又称脑池。

29、环池:成对脑池之一,在两个大脑脚外侧,连接四叠体池和脚间池的蛛网膜下腔,内有滑车神经和大脑后动脉。

30、鞍上池:围绕蝶鞍上方的脑池,包含交叉池、终板池、帆间池、大脑纵裂池、脚间池、环池、大脑外侧窝池。

前界额叶直回,后界为脑桥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沟。

由于体位和层面不同,CT上可呈五角池、六角池或四角池。

31、小脑溪:两侧小脑扁桃体间的蛛网膜下腔。

32、半卵圆中心:大脑纵裂两侧,大脑半球内,大脑白质形成的半卵圆结构,其含有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和投射纤维。

33、斜坡:枕骨大孔前上方斜向上方的骨性结构。

34、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两层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形似海绵,称海绵窦,内含展神经、颈内动脉,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