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论文本解读中的“过度”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与解决对策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与解决对策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与解决对策语文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而文本解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误区和解决对策两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文本解读进行探讨。

一、误区1.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在学习文本解读时,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

他们只是单纯地记住文字的意思,而忽视了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这种学习方式会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较弱,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无法做到真正地理解和领会文本。

2.不注重整体理解有些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只注重其中的细节,而忽视了整体内容的把握。

他们会纠结于一些生僻的词语或者句子的理解,而忽略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导致对文本的整体理解能力较差。

3.缺乏思辨能力很多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缺乏对文本的思辨能力。

他们对文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只是单纯地接受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没有对文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二、解决对策1.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于第一种误区,学生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对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进行分析和思考。

学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反思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从而深入理解文本。

对于第二种误区,学生需要注重整体理解。

在解读文本时,不仅要理解其中的细节,更要把握整篇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学生可以通过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重点,从而提高自己对文本的整体理解能力。

3.鼓励多角度思考通过以上对误区和解决对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学习不仅是一个理解文字表面意思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只有通过合理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领会文本,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希望同学们在中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注意避免误区,积极采取解决对策,从而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2000字】。

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多文本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理解困难、阅读效果不佳等。

本文将探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首先,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常常存在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的问题。

一方面,学生缺乏对多文本阅读的了解与认识,认为这样的阅读方式过于繁杂,不如单一文本阅读直观简单;另一方面,多文本阅读教材的内容选择与学生的兴趣偏好不符,使得学生对阅读任务缺乏主动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多文本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如通过讲解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多文本阅读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多文本阅读技能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多样化的多文本材料,如文学作品、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阅读兴趣。

其次,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常常面临理解困难的问题。

多文本阅读要求学生同时处理多个文本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许多学生在处理多个文本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时容易混淆、困惑。

为应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阅读策略。

例如,在阅读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快速浏览多个文本,了解大致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文本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推理、比较、对比等思维方式来理解文章;在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

再次,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的阅读效果不佳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多文本阅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文本,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技巧和记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很多学生由于缺乏阅读经验和训练,无法高效地完成多文本阅读任务。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技巧,如通过模仿、朗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二是培养学生的文本记忆力,如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总结归纳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对文本的记忆与理解能力;三是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与评估方法,如课堂练习、小组合作、作业与考试等,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多文本阅读的能力与效果。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与解决对策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与解决对策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与解决对策【摘要】这篇文章将围绕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和对策展开讨论。

在我们将引出关于语文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接着在我们将分析误区一:仅关注字面意义和误区二:注重细节忽略整体,然后提出对策一:注重理解背景和文化内涵,对策二:培养整体把握能力,对策三:注重文本之间的关联性。

这些对策将帮助读者避免常见的解读误区,提高对文本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最后在我们将总结文章的观点,强调正确的文本解读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能够认识到解读误区并掌握相应的对策,提升自己的语文文本解读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本解读、误区、对策、字面意义、细节、背景、文化内涵、整体把握能力、关联性、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许多学生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会出现一些误区,导致他们无法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针对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文本解读。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有时学生会仅仅关注字面意义,而忽视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

他们可能会被文本中的文字所迷惑,无法从中找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一些学生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只注重细节,却忽略了整体内容的把握。

他们可能会陷入细枝末节的纠结中,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本。

为了解决这些误区,学生可以注重理解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文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

学生还可以培养整体把握能力,不仅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更要把握整体内容的主题和结构。

学生还可以注重文本之间的关联性,将不同文本进行比较和联系,从而拓展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解决误区并采取相应对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内涵和意义,提高语文素养水平。

部分到此结束。

2. 正文2.1 误区一:仅关注字面意义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许多学生存在着仅关注字面意义的误区。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展开全文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而是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主。

文本阅读是语文课堂首要和最重要的任务,文本阅读始终贯穿于教学课堂始终,文本解读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重难点,主要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感悟、评价及最终创获文本的过程。

然而在文本解读这一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学理论的认知存在不足或偏差,导致文本解读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实际调查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很少对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进行审视,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等因素,导致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区,而这些问题很容易被忽略。

因此,在具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进行深入分析,便于找到科学合理的对策,使初中语文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通信传输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

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为建设坚强可靠的电力通信传输网创造了条件。

目前,通信业界采用的传输网技术体制主要有SDH,DWDM,ASON,OTN,PTN等。

目前,国内陆市电力通信网仍以 SDH 网络为主。

一、文本解读中存在的误区分析1.课堂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按照考试模式、答题机构的思路为学生进行讲解,太过于标准化使得侧重点过于单一和死板,忽略了学生思想上开放性的特点,不重视学生对作品的主观赏析和自我思考。

框架式的教学模式脱离情景,从而导致误读、错读等问题的出现,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的提升。

例如:就文言文教学而言,一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只是侧重于讲解考试需要的内容,而部分可能不涉及考试的内容,就不会认真去讲解。

或者一味地以传统脚本选课的方式讲课,不重视教学的创新。

常此以往,学生学到的只是浅显的东西,缺乏创新思维的锻炼,加之文言文实词记忆基础打不劳,不仅影响后期文言文学习,对学生以后想要深入的自主阅读极为不利。

浅谈语文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过度现象及对策研究

浅谈语文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过度现象及对策研究
文本 内容 的拓 展 延 伸 方 面 、 语 感 的 正确 定位 方 面存 在 过犹 不 及 的 现 象 。 关键 词 : 文本 解 读 ; 语 文教 学 ; 拓展 延 伸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3 3 . 3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2 7 — 0 1 1 5 — 0 2
最重 要 的 。 Fra bibliotek能的重要教学手段。 因此 , 我们在课堂上 , 不仅要关注教材 的 处理 , 更 要 关 注学 生 对 文本 的理 解 程 度 , 从 而找 好 问题
改正审题不清 、 题意理解不准确的错误 。第二 , 提高书 写质量 , 克服答题不规范的弊端。 第三 , 要养成准确计算的
解读 , 是对 文本 的粗浅 解读 。 教师 要把 握 问题 提 出 的火候 , 找好 提 问 的切人 点 。这是 启 发学 生深 入 理解 文 本 的关 键 。 如在 文本 矛 盾处 提 出 问题 。 矛盾 处往 往 是作 者 内心 纠结 的
个个课堂高潮 的同时, 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 了一场又 场的“ 尴尬” 。 古人云“ 过犹不及” 。 为 了使我们的语文教
少 成绩 就 愈好 。
地方 , 也是体现 出其深意的地方 。 立足文本 , 寻找文本 中的 矛盾点不失为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一把钥匙 。如《 警察与 赞美诗》 中主人公苏 比一个“ 罪恶累累” 的人竟一次次地被 认定为无罪 , 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 。两
种 荒 谬 背 后 的深 刻 内容 : 为非 作 歹时 无 人 过 问 , 有 心 向善 时 反进 牢 门 。这一 矛盾 处 收 到 了辛辣 的讽 刺 效果 , 也 是我 们了解欧? 亨利语言风格和作品主题的一把金钥匙 。 “ 课堂 提问” 是 调 动 学 生 阅读 、 思考、 积极 主 动 获 取 知识 、 发展 智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初中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文本解读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阻碍了学生对语文文本的正确理解和解读。

本文将从误区的方面入手,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文本解读。

一、误区一:机械翻译,忽略语境在语文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常常陷入机械翻译的误区,只注重对词语的字面理解,而忽略了词语背后的丰富语境。

这种误区使得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意义不能够准确把握,浅尝辄止。

解决对策一:培养综合语境分析能力学生在学习语文文本解读时,应该注重培养对语境的综合分析能力。

不仅要理解每个句子的表面意思,更要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个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朗读、背诵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误区二:局限于字面理解,忽略文学语言特色学生在解读语文文本时,往往只局限于字面理解,只看到表面的意义,而忽略了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的文学语言特色。

这种误区使得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无法提高。

解决对策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导读、分析,了解其中的文学特色,如修辞手法、意象、象征等。

同时,还可以参加一些文学欣赏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误区三:片面理解,过分主观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常常陷入片面理解和过分主观的误区,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忽视了作者的用词用意以及文本中的多重意义。

这种误区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局限性,无法准确把握文本中蕴含的复杂信息。

解决对策三:培养客观理解能力为了使学生摆脱片面理解和过分主观的误区,应该重视培养他们的客观理解能力。

在文本解读时,学生应该充分考虑作者的用词用意,思考文本的背景和目的,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同时,可以通过加入一些团体活动,如小组讨论、合作解题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并提高他们的客观理解能力。

阐释过度与解读不足——例谈课文解读存在的问题

阐释过度与解读不足——例谈课文解读存在的问题

阐 释过皮与解读不足

例 谈课 文解 读存在 的 问题
画 孙 立权 阎 慧 平
小说 的 语 言传 神 . 歌 的语 言精 练 . 文 的语 言 优 诗 散
美 . 是说 明 文 的语 言 也 是 准 确 平 实 有许 多 值得 玩 味 就 的地方。 因此 , 言 的 品 味 不 能 只 附 属 于 写 作 特 点 , 语 一 带 而 过 教师 要 把 语 言 的品 味作 为 常 规 的 教 学 内容 . 要 善于 根 据课 文 的特 点 . 从语 言 的角 度 对 课 文进 行 品 味 :
对 语 言 的 感觉 自然 也 平 淡 无 味 以 教 师 必须 把 眼 光 所 投 向 广 阔 的社 会 生 活 . 里 才能 见 到 斑 斓 多彩 的 语 言 那
现 象 美 国 总统 奥 巴马 究竟 是 译 为 “ 巴马 ” 是 “ 如 奥 还 欧
下 的 爱 国 知 识 分 子 朱 自清 为 国 家命 运担 忧 。 于 苦 闷 处
之中 . 即便 搜 肠 刮 肚 , 种 教 学 也 是 干 瘪 无 味 的 , 生 这 学
比如 《 塘 月 色 》 的 “ 不 宁 静 ” 许 多 教 师 在 讲 荷 中 颇 。
解 时 仍 然 沿 袭 几 十 年 前 的政 治 话 语 : 自清 的 不 宁 静 朱
是 由 大 革 命 失 败 后 白色 恐 怖 笼 罩全 国 造 成 的 . 忧 天 心
息 ” 语 言 是 传 递 思 想 的 媒 介 , 流 情 感 的桥 梁 , 现 。 交 展 生活的舞台, 开启 智 慧 的钥 匙 。 品味 语 言 才 会让 我们 的 语 文之 路 更 加 宽广 . 我 们 的 人生 之 路 更加 精 彩 ! 让
注释 :

走出文本解读的误区

走出文本解读的误区

走出文本解读的误区
以下是走出文本解读的误区的几点建议:
1. 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尝试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考作者的角度和态度,而不
是仅仅从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出发看待问题。

2. 不要轻易断章取义。

如果只关注文本中的某句话或某个段落,而不考虑整个文本的上下文和背景,会导致误解。

3. 不要过度解读。

有时候在文本中找到某个暗示或隐喻,或者
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可能会让我们陷入过度解读的
误区。

我们要保持冷静和客观,理性地对待文本。

4. 不要过度感性。

虽然情感色彩在文本中很重要,但我们也要
尝试用理性思维去分析文本。

过度感性的阅读可能导致我们忽略文
本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5. 不要忽略历史和文化背景。

文本有其产生的时间和背景,要
充分理解这些因素对作者的影响,比如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

总之,阅读文本时,要保持开放和谦虚,尽可能了解作者在写
作时的思考过程和外部环境,同时也要尝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不断推敲和深化自己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犹不及:论文本解读中的“过度”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作者:胡晓梅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5年第03期不同学者对文本解读的定义不同。

曹明海以为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它不只是对客体把握的技术性(方法论)问题,也是主体存在的基本方式。

”[1]蒋成瑀认为,“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以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的发挥。

”[2]现如今文本解读中出现了因“泛读”而造成的“拒读”,因“自读”而造成的“盲读”,因“细读”而造成的“白读”,因“反复读”而造成的“不用心读”,因“多元解读”而造成的“随意解读”等“过度”解读文本现象,致使语文教学缺失了“语文味”。

一、因“泛读”而造成的“拒读”,应提供有效的阅读方法泛读就是广泛性阅读。

教师要想有专业的文学理论知识,开阔的文学视野。

首先要对文学作品有一个量的积累,其次还要达到质的飞跃。

教师为了让学生也能具有相应的文本解读能力,通常会推荐他们搜集与文本有关的文章或著作,片面的以为学生在通过广泛的阅读之后,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

多数时候,就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而言,有些是很不恰当的,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阅读量过多。

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而且还造成学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有些教师会让学生课后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或《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

教师自认为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朱自清的名篇,就能抓住作家的写作特点,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之美。

教师没有根据学情布置的阅读任务,就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同,可能也有些学生能够有所收获。

但是很多教师把自己过度的课外阅读布置只当作一个教学的环节,并不进行应有的后续工作,读书交流会等这些应有的活动都被取消。

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外链接阅读的兴趣也逐步丧失。

究其原因,是“泛读”的“度”过了,造成学生退避三舍的尴尬局面。

教师要想避免“泛读过度”的这种现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同时,还应予以一些现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阅读方法论的指导,例如:孙绍振的还原法、“错位美”法;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的“做作者知音、文本知音,感受形象、触摸语言,立足整体抓重点、抓神光所聚之文眼”等阅读教学解读法。

[3]这些阅读方法的有效提供,可以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地实现“有法可依”的境界。

二、因“自读”而造成的“盲读”,应找出明确的阅读思路自读是读者通过阅读文本学习知识和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

学习文本之前,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对文本进行阅读。

教师社会阅历丰富,见识面广,语文素养高,文本解读能力较强;学生在无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文本解读,就算对文本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大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鲁迅、叶圣陶等十几位大学者都对学生自我解读文本发表了相一致的看法,即是批评学生无指导地自读。

鲁迅在《人生识字糊涂始》《做古文和好人的秘诀》中提到“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

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4]“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的“暗胡同”教学。

[5]同样,叶圣陶也在《认识国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让学生自读课文是相当的费时费力,并且吃力又没有好的。

笔者认为,一定的学生自读是可以的。

学生自读课文做到深入浅出并非易事。

过度自读的话,别说是文本的重难点是什么,就连文本应以什么语调来读,学生都会茫然不知所措。

如让学生自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得出的结论估计都是千篇一律:这词写的美啊。

到底美在哪里就不得而知了。

再如《社戏》,学生恐怕难以通过自读达到身临其境与作者同乐的境界。

因此,在引导学生自读前,可以稍微加一点先入为主的知识点。

比如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故事发展背景、体会文章表达主旨等,让学生在阅读之前能够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重难点,做到“对症下药”。

这样才是真正的做到了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达到在阅读开始前学生能够兴致盎然,阅读进行中学生能够沉浸其中,阅读结束后学生能够回味无穷。

三、因“细读”而造成的“白读”,应拒绝盲目的初次解读文本细读是一种语义学的解读,首先它要以文本为中心,其次是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最后还要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

朱自清提倡文本应该细读,即是做到“咬文嚼字”、“透彻了解”、“一字一句不放松”的文本解读的细读观。

而美国著名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阅读观——“粗浅阅读论”。

所谓的“粗浅阅读”,不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而是指不要破坏、中断读物内在的主要魅力所引起的阅读快乐。

书中说:“比如,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会获得极大的快乐。

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着要一幕一幕地念、一个生字接着一个生字地查、一个学者脚注接一个脚注地读《裘利斯·凯撒》、《皆大欢喜》或《哈姆雷特》,这种快乐就被破坏了。

结果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

等到他们读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剧的意义了。

”[6]这是相对于一本书而言的,单篇课文的“过度”文本细读其实也是如此。

“细读”不应该被放在第一步的阅读或初步阅读上面,而是应放在第二步、第三步上。

一开始让学生如此大费周章地解读文本,会极大可能地中断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对文本产生强烈的排斥感。

如《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学生在读文的时候,教师设置了读书莫放拦路虎,遇到不懂的字就要查,不理解的地方就要问等强制性的阅读条件。

本身只需5分钟就能读完的课文,硬是在查字典等方面消耗了许多精力。

最后,学生对于孙悟空如何勇敢机智地识破狡诈多端的白骨精的诡计的过程和战胜她的结尾并无多大兴致。

首先,学生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细读过程也是只能知道有关文本的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并不能明白它的主旨,想要透彻理解文本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细读还过分强调道德说教,使学生失去了阅读的趣味。

细读不是每个点都要弄懂,要以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析—综合的路线,做到点到为止。

同时,细读也是无法穷尽一切细节的。

有时在文本的解读上,教师应该留出“冰山一角”,让学生自己去解读。

四、因“反复读”而造成的“不用心读”,应提倡理性的熟读精思文本解读需要反复阅读。

文本解读不仅包括对文本文字的解读,也包括以声音传思想的朗读、默读、齐读、泛读等阅读形式。

正因为读的形式各种各样,它在沟通和培养学生阅读态度与阅读习惯等诸多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纵观现今的语文教学,教师的泛读、学生的各种读充斥着整个课堂。

教师在泛读文本的时候,一些学生并没有被文本中的情境所吸引。

教师即使看到他们埋头深思的样子,他们也极有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教师泛读后,或许会让个别学生带读或分角色朗读,最后还会让学生齐读。

笔者看着他们摇头晃脑的样子,听着他们抑扬顿挫的声调,无论是在吐字、发音、停顿、速度、重音等方面,学生们似乎都达到了理解文本并沉醉于其中的境界。

笔者曾观摩过《夏》的语文教学公开课。

从头到尾,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读文本中学生喜欢的优美的句子,读文中有疑问的句子,读整段,读整篇。

每个学生的朗读都值得为他们鼓掌称赞,读成为整堂课最为出彩的地方。

尤其是到了最后,在音乐声中,学生们激情澎湃地读完整篇课文。

不得不说那浑厚的声音伴着精美的文字顿时让笔者热泪盈眶,毫不夸张的说他们个个长大以后都可以去做播音主持。

仔细思忖,读得如此让人惊叹,与他们平常反复读肯定有很大关系。

但更深刻的思考,那浑厚深沉的语调、行云流水般的阅读,是初一学生该有的读书状态吗?每个字、每句话都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吗?真的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这种读,只停留在反复读并不消化的表面性阅读层面上,和古代的识字读文也没有多大区别。

反复读并无不合理之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对文本深入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思。

学生在精思的基础之上,反复并且用心地读,才能做到真正的熟读精思。

学生在反复思考性、鉴赏性的阅读中,也会逐步地体验到文本中所蕴含的千钟粟、黄金屋和颜如玉。

五、因“多元解读”而造成的“随意解读”,应立足文本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文本解读是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

它也是读者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

如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中就反复指出,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异变的、不确定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是阈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共通性。

[7]多元解读对于学生多项思维的发展和对文本的透彻阅读方面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教师不能以“唯一的正确答案”限制学生的多元解读,但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能够随意地进行个性化、批判性、创造性阅读?有些教师不重视主导权和话语权,一味地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对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所表露出来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缺乏必要和正确的引领。

学生不仅没有进行正确的文本解读,还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因“多元解读”而造成“随意解读”的案例很多。

如《背影》中父亲越过铁轨买橘子给儿子是违反交通规则;《范进中举》中范进对科举考试的不放弃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早》中鲁迅在课桌上刻“早”字是破坏公物的表现……这样的文本解读,一定程度上,是能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增加学生的文本解读兴趣,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成为一个个“名副其实”的思考者。

但这样的文本解读应该是曲解原意的任意解读,不是引导学生进行的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是个性化、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

由于文本具有隐秘性、多元性,还具有很大的趣味性,不同的教师和学生还具有不同的前语文知识积累,文本的多元解读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要想进行正确的多元解读,首先应该立足文本。

只有对文本进行原汁原味的品读,咀嚼,揣摩,体悟,切忌脱离文本过度发挥,出现放任自流以致乱读的现象。

其次是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作为多元解读的主体,对于文本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规律,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在与学生的多元解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地点拨和指导。

选入课本中作为母语教育“样品”(叶圣陶语)阅读的数量有限的成篇作品,都应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佳作,所以被叶圣陶称之为“本国艺文的精华”。

[8]一篇篇课文,包括字词句、语修逻等各个方面。

它就像一片片树叶,字词句、语修逻等就像是树叶的颜色、形状、脉络。

一篇篇课文是相同的树叶却也是不相同的。

片片树叶都应呼吸到氧气、沐浴到阳光、滋润到雨露,才能枝繁叶茂。

教师需要用心研究每一篇课文,把握住文本解读的“度”,以文本为出发点,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平衡点,这样才能既让学生学习于课堂,又可以让学生应用于课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