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经历

合集下载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位伟大艺术家,其画风独特,融合中西方美术元素,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徐悲鸿画派”。

而徐悲鸿早年的学画之路则是异常艰苦的。

徐悲鸿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一个画家家庭,家境虽算殷实,但父亲徐锡昌以艺术为业不得已每天劳作辛苦维持生计,家中的生活较为拮据。

徐悲鸿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三岁时就开始涂鸦,不过当时画的都是些稚嫩的涂鸦,距离真正的名画还相去甚远。

后来,徐悲鸿的家境有了一些改善,徐锡昌成为了韶关名人萧纲的画师,他的画艺得到了认可,经常被邀请前往萧纲家中作画。

因此,徐悲鸿也得以在父亲的指导下更加专注于绘画学习。

不料,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徐锡昌因染上了肺病,不得已停止了艺术创作。

家中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徐悲鸿在14岁那年被迫离开家乡,前往广州,寻求在民间沾点儿绘画活计以维持生计。

在广州,徐悲鸿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

他白天在街头小店里画东西为生,晚上则住在一个小小的破旧房间里。

但即便在如此贫困的情况下,他依然热爱绘画,时刻保持着学习的心态。

有一次,徐悲鸿在街上看到了一幅广告头条上的海报画,认为画得十分好看,于是就带着画稿到了画了那幅画的中外画公司去。

可是,当他把画稿展示给中外画公司的负责人时,后者并没有太大兴趣。

当他意外得知该画公司平日里需要的包装纸上都印有这种海报画时,他并没有被打击到。

相反,他十分高兴地拿出纸笔,立刻将陈旧的海报画再次画了一遍,不断地改进。

当他再次将画稿拿到中外画务公司时,对方的态度立即就发生了变化。

后来,徐悲鸿逐渐展示出了自己的画艺天赋和创造力,不少作为雇主的华人和外商开始邀请他为他们的客户画画。

在这样的工作中,徐悲鸿不断吸取经验,提高作画技能。

他不断地观察、思考,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画艺不断地进步。

徐悲鸿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在极度困难的快节奏生活中,学习、创造和改进的态度依然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徐悲鸿在贫穷和艰苦中,不断地绘画、探究、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技巧和思路,他的成功不仅源于天赋,更源于勤奋和努力。

徐悲鸿 简介与生平(新)

徐悲鸿 简介与生平(新)

徐悲鸿简介与生平(新)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主张内生性发展“传统中国画”,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他与另一位主张内生性“中西融合”理念来发展“传统中国画”的刘海粟,一同被后世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美术运动以来的“现代中国画流派”(简称“现代中国画派”)的奠基人与创始人,团结艺人,弘扬科学与民主,并标志着从“传统中国画”逐步走向“现代中国画”的新美术与新艺术重大进程的开始,并催生了当时期的艺术新派,其“徐刘画派”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也是继承与发展古代“金陵画派“的现代“新金陵画派”最重要的代表性艺术人物之一。

徐悲鸿自幼随父徐达章习诗文书画,1912年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5年在上海从事插图和广告绘画。

1916年入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29年移居南京,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在大陆更名为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湾复校)任教。

1933年起在世界各地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此后重返南京,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曾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前身)主席。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5年9月26日),原名徐义,字东川,号悲鸿,江苏省宜兴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研究、倡导、发展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的先驱,他开创了中国新绘画的先河,被誉为“徐霞客和徐悲鸿并称中国近现代两大徐”。

徐悲鸿早年家境贫寒。

他的父亲是县上的一名小官,家中并不富裕。

徐悲鸿自幼便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溜进街头巷尾,用一双好奇的眼睛观察生活,用一支画笔描绘世界。

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钱上专门的美术学校,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他用功用心,自学绘画技巧,认真观察、临摹,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徐悲鸿小时候家贫,他就读过不少学校,凡能让他学到一点绘图书法的地方,他就毫不犹豫跑去。

五岁那年,他母亲屡屡患病。

他的童年就是帮助家里干活,并且写字入画。

后来,他家里讨了位教员,一个当地和尚,开始了自己的启蒙。

在学习绘画方面,徐悲鸿非常用功。

他不仅刻苦学习西画技法,还不忘向中国传统绘画大师学习,汲取中国画的精髓。

他研究学习了中国古代书画,尤其是研究了《国画话》《画品》等书籍,认真揣摩古人的画作,并结合自己的艺术修养,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1921年,徐悲鸿考取了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陈师曾等东方名家学习。

在南京早期功夫,徐悲鸿深受黄宾虹画风,在他的教诲下,徐悲鸿开阔了绘画思路,成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时,他已渐渐成为了具有一定名气的画家。

他特别擅长用画笔勾勒人物的形象,他的画作大都以人物画为主。

他的人物画不拘泥于中国传统,其作品融入了正西方人物画的油画技法与色彩,色调极具鲜明的民族特色,生动地描绘出了人物的形象和精神世界。

他先后绘制了《画家岭南写实油画欧洲考察记》等作品,受到了艺术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在绘画技术上,他还进行了自己的创新。

徐悲鸿掀开中国现代艺术绘画的新篇章,他主张“研究中国绘画史”。

徐悲鸿大事记

徐悲鸿大事记

徐悲鸿大事记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生于太湖之滨的江苏省宜兴县岖亭桥。

徐悲鸿出生在以“盛产”文人、才子著称的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

其父徐达章是当地知名画家,他精通诗文、书法、篆刻,尤擅绘画。

徐悲鸿自幼随父习诗、书、画、印,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17岁的徐悲鸿已是宜兴知名的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任图画教师。

1901年徐悲鸿6岁,开始随父读书习字,便想学画,父亲不许。

他便悄悄描画屋畔河边的鸡鸭猫犬,自得其乐。

1904年徐悲鸿9岁,读完《四书》、《诗》、《书》、《易》、《礼》、《左传》,开始随父学画。

每日课竟,便临摹一幅吴友如的界画或人物画。

吴友如是清末最杰出的时事插图画家,他的《点石斋画报》成为了徐悲鸿的启蒙教材。

父亲还教他作人物写生,画弟妹及邻人肖像。

一次,徐达章外出归来,问何人来过,徐悲鸿将来客肖像默画在掌心,使父亲一目了然,表现出捕捉人物特征的非凡才能。

1905年徐悲鸿10岁,随父乘舟赴保阳。

他即景成诗:"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

"1908年由于宜兴连年水灾,徐悲鸿与父亲赴邻近各县,画翎毛、花卉、山水、人像,刻图章,写春联,开始了流浪文艺的生涯,养成了笔不离手的习惯。

1912年由于父亲改病而返回故乡。

徐悲鸿已成为宜兴知名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任美术教师。

1914年父亲去世。

向父亲挚友陶麟书借钱埋葬了父亲之后,徐悲鸿决定去上海寻找半了半读的机会。

但由于找不到了作,他只得返回宜兴。

1915年再赴上海,以画插图和广告维持生活,并开始卖画。

作品《马》得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的赞赏,认为"虽古之韩幹,无以过也"。

该画由上海审美书馆印出,为徐悲鸿发表的第一张画。

1916年考人震旦大学攻读法文,课余乃勤奋作画;3月,哈同花园建立明智大学,征求仓颉画像。

徐悲鸿以巨幅水彩仓颉像中选,被明智大学聘请作画和讲学,因此得识康有力等著名学者;康有为视徐悲鸿为艺苑奇才,请他为自己、亡妻何前理及朋友们画肖像,尽出所藏碑帖供他观览,井一一讲解。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他以其纪实性的绘画作品和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而闻名于世。

在他成为一位伟大艺术家之前,他的早年经历是非常艰苦的。

徐悲鸿生于1895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渔民,生活十分贫困。

他从小就显露出对绘画的兴趣和天赋,但是由于家境的困难,他无法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学习资源,无法正式学习绘画。

尽管如此,徐悲鸿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用自己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在画画上,他会到田间地头观察自然,用他独特的眼光捕捉到大自然的美景。

他也在书报上寻找绘画技巧和艺术知识,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的绘画能力。

徐悲鸿十分勤奋,他常常在担任家务的时候,将家里仅有的一块白纸剪成小方块,在瓦片或墙上糊成画板,用炭或墨水画画。

他用自己的刻苦和努力换取了一点点绘画的基本技巧。

绘画只是艺术的一部分,徐悲鸿也需要得到一些专业指导和教育。

他时常向懂绘画的人请教和交流。

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到村外找那些能够指导他的艺术家,向他们请教绘画技巧和方法。

他不仅向他们学习技巧,更重要的是向他们学习他们的独特的艺术见解和审美观点。

尽管早年艰苦,徐悲鸿的才华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1919 年,他参加了中国美术会议,被选为中国美术协会的委员,被一些懂行的人誉为“中国画坛新星”。

之后,他开始举办个人画展,他的画作引起了一些艺术家和学者的关注。

徐悲鸿没有因为早年的艰苦而放弃自己的绘画梦想,相反,他越是困难就越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

他的艰苦早年让他对生活更加珍惜,也让他深刻地理解到艺术的力量和意义。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用绘画来捕捉生活中的美与真实,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精品,更是时代的见证和中国精神的象征。

徐悲鸿的早年艰苦的学画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梦想,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肯坚持,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梦想,并勇敢地去为之奋斗。

徐悲鸿的故事5篇600字

徐悲鸿的故事5篇600字

徐悲鸿的故事5篇600字痛感中国许多人才被埋没压抑,他创作了巨幅国画《九方皋》。

几经易稿,把千里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虽为樵夫,却具远见卓识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1931年至1933年,徐悲鸿用了两年的时间,以《书经》为题材,画出巨幅油画《徯我后》,表达人民反对压迫者,渴望得到解救的心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徐悲鸿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徐悲鸿的故事11、与人打赌2113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5261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4102瞧不起中国,徐1653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

”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

2、换伯年画徐悲鸿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说是任伯年“后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鸿出生之日。

想不到,任伯年五十六岁去世,徐悲鸿也只活了五十八岁。

徐悲鸿注意收藏任伯年作品,但由于徐悲鸿不愿卖画,生活拮据,见到任伯年画,只能拿自己的画和别人交换。

最初,徐画三、四张才换任画一张,后来逐渐减少,到四十年代,一张徐画就能换任画一张。

徐悲鸿为任伯年编写了年谱。

他在其中评价道,任伯年绘画最精彩处,在对象嘴和脚的描绘,挺拔而有力。

3、枯枝朽木1929年9月,徐悲鸿由蔡元培引荐,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转而聘齐白石为教授。

当时的北平画坛,死气沉沉,以摹仿古人为能事,保守势力相当顽固。

木匠出生的齐白石大胆创新,变革画法,可惜,却得不到多少响应,北平画坛对他一片冷嘲热讽。

当徐悲鸿乘坐四轮马车来到齐家时,齐白石为其诚心而感动:“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学府当教授呢?”“你岂止能教授我徐悲鸿的学生,也能教我徐悲鸿本人啊!”徐悲鸿说,“齐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这把斧子,来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徐悲鸿的故事2徐悲鸿:(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徐悲鸿的故事,快来看看吧。

徐悲鸿的故事(一):徐悲鸿画马杰出的画家徐悲鸿个性爱画马。

他笔下的许多骏马图成了艺术珍品。

1934年春天,徐悲鸿到莫斯科国立博物馆举办画展,并为观众现场作画。

那天,观众把展览厅挤得水泄不通。

徐悲鸿从容地磨墨、铺纸,转眼之间,一匹活生生的骏马便出此刻纸上了。

观众被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征服了,大厅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时候,一位身材魁梧的元帅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彬彬有礼地说:“徐先生,我能要这幅画吗?不然,我会发疯的!”徐悲鸿被这位元帅的诚意感动了,他点头微笑,挥笔题上字,把这幅画送给了元帅。

元帅高兴得像打了胜仗似的,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但是东方的一枝神笔,而且是世界的一枝神笔。

你笔下的马,比我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壮美!”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

和马在一齐,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

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

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此刻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

”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之后一画惊人,震惊了巴黎艺术界,从此徐悲鸿先生踏上了一位爱国主义画家的伟大道路。

徐悲鸿的故事(二):请砍枯枝朽木1929年9月,徐悲鸿由蔡元培引荐,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转而聘齐白石为教授。

当时的北平画坛,死气沉沉,以摹仿古人为能事,保守势力相当顽固。

木匠出生的齐白石大胆创新,变革画法,可惜,却得不到多少响应,北平画坛对他一片冷嘲热讽。

当徐悲鸿乘坐四轮马车来到齐家时,齐白石为其诚心而感动:“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学府当教授呢?”“你岂止能教授我徐悲鸿的学生,也能教我徐悲鸿本人啊!”徐悲鸿说,“齐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这把斧子,来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徐悲鸿的故事(三):徐悲鸿励志学画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明白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的故事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之父,被誉为“东方之子,画坛巨匠”,他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对世界美术史产生了影响,今天我们来谈谈他的故事。

徐悲鸿于1895年出生在四川省广汉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小时候他就展示出了对艺术的天赋,初中时他在家乡城楼画了一幅《四川省立法》的画作震惊了当地人,成为当地的话题。

然而,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压力,徐悲鸿辍学进入了当时的川军口哨队,开始了一段“田野式”的艰苦生活,但是他的军旅生活并没有让他完全放弃艺术,他继续在寂静无人的军营里不断地画画,练习着自己的技艺。

由于在部队中得到了机会,徐悲鸿的才华终于被发现。

官方介绍他进了成都美术专科学校,但徐悲鸿认为那里的教育机会太过单薄,因此他决定放弃专科学校的机会,悄悄离开学校,前往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拜名教师为师。

在这些大城市里,他接触到了舶来画矛健康,例如徐渭、莫言斓和梵高等西方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深受启迪。

1920年代,徐悲鸿回到四川并成为了四川美术教育的领军人物,此时,他穷尽毕生精力谋划着自己艺术创作的路径,着重发掘民族文化和人生感受。

他开始关注农民和工人,创作了一系列的《农民画》和《工人画》,为那个时代艰苦的农村和城市捕捉到了真实的姿态。

他的《拖女牵牛》和《奔马图》等作品不仅赢得了法国政府艺术奖,更是被当时的国内外人士所热烈地喜爱和收藏。

二战后,徐悲鸿奋斗于艺术和文化之河之中。

他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领导了艺术院系的编制和建设。

他把艺术学院建成了一个拥有广泛影响的现代化的美术教育体系,从此,美术学院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指南。

徐悲鸿在改革开放后继续推动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他提出了“做中国人的画”的口号,鼓励中国青年画家追求自己民族的特色,推出了大量能够代表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

这一生,徐悲鸿创造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成为了中国艺术的瑰宝,如《长江三峡》、《西南风情》、《猴子装土匪》等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欣赏
优秀作品介绍
奔马图
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 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 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 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 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 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 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 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 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 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 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 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 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 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 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 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 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 要冲破画面。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 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 调。
徐悲鸿-愚公移山图
此幅《愚公移山图》 极具现实意义。它 作于1940年,正值 中国人民抗日的危 急时刻,画家意在 以形象生动的艺术 语言表达抗日民众 的决心和毅力,鼓 舞人 民大众去争取 最后的胜利。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 是徐悲鸿的成名大 作。正是有感于田 横等人"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高 节",画家着意选取 了田横与五百壮士 惜别的戏剧性场景 来表现。
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 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 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 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 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 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 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 《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 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 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 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 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 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个人影响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 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 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
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 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 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 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 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 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 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 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 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往。
家庭情况
前妻:蒋碧微 第二任:廖静文 长女:徐静斐 长男:徐伯阳 二男:徐庆平 小女:徐芳芳
艺术人生 1.自幼习画 艰难求索
江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 拱桥名屺亭桥。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
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 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 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 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 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 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 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
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 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 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 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
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 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除 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 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 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 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 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 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 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 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 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 戛然而止。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 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 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
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 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 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 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 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 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 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 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 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 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 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 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 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 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 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 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
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 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3.技融中西 名垂画史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 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 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 的“南国社”,积极倡 导“求美、求善之前 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 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 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 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其中不乏我国近 现代很多大师,像李可染,吴作人,傅抱石 等,他们都是在徐悲鸿的引荐下不断为人所 知。可以说,徐悲鸿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 伯乐,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 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 响深远。

徐悲鸿的经历
制作人:黄威
徐悲鸿的个人简历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 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 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 以画马享名于世。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 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 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 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 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 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 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 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 人画展。
负伤之狮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 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 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 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 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 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 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 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 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 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 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 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 “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 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 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 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 量。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 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 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 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 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 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 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 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 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 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 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 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的艺术 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 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 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 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徐悲鸿的作品熔古
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 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 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 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 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人生经历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 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 自学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 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 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 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个人艺术特点
悲鸿擅长中国画、油画和素描,在创作上他 以“师法造化,寻求真理”为原则,作品多 取材现实生活,或借古喻今,寄托爱国主义 和人道主义的情怀,如《田横五百士》、 《九方皋》、《徯我后》、《愚公移山》等。 他长于画马和狮、牛、猫、鹰、雀等各种动 物,生动传神,各有寓意。在抗日战争期间, 以风雨鸡鸣和跃起的雄狮、奔腾的马,表达 对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的热望。在创作理论上, 徐悲鸿主张改良中国画。他注重素描的严格 训练,提倡师法造化,反对因循守旧。
1953年9月26日, 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
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 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 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 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位于北
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徐悲鸿故居被辟为 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 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2003年,为了纪念 和弘扬徐悲鸿先生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巨大贡献,设 立了全国书画院系统最高美术奖项“徐悲鸿美术 奖”。徐悲鸿美术奖学术性强、规格高。陈玉先、 姚思敏、蔡超等十人为首届获奖的书画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