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文言实词课件

• (3)履
[古义]①动词。践踏,踩。②名词。鞋子。 ①足之所履,(《 庖丁解牛》) ②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履》)
[今义]①践踏,踩。②鞋子 。③脚步。④履行。 (4)再 • [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 [今义]①又一次,第二次,多次。
②继续,还有。
1.荆轲顾笑武阳。《荆轲刺秦王》
回头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
看
3.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访问
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顾念关心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考虑顾及
6.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屈原列传》
7.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对策
注意积累 学会推断
第 二 课 时(古今异义)
一、复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文言实 词的古今异义现象。 2、积累文言古今异义实 词。
二、考点解读
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同, 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习时可从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弱化 强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实词的多义项,更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当堂训练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道
(1)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5)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教学目标:1.认识文言文中特殊的通假、偏义复词现象,熟记常用通假字、偏义复词。
2.掌握辨析通假字、偏义复词的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通假字、偏义复词,掌握辨析通假字、偏义复词的技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
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二、知识梳理通假字分类如下: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卖炭翁》中的“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就是“值”的意思,“直”和“值”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借用了“早”的意思,“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受”通“授”。
三、通假字推断技巧一)依据字音推断1、字音完全相同①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2、声母相同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项羽本纪》)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3、韵母相同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二)依据字形推断1、增加偏旁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②举酒属客2、去掉偏旁①食之不能尽其材②拜送于庭3、更换偏旁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方法总结:1.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
2.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
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在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的基础上,如果根据上下文的文意理解不通的某一个字或者词,我们可以辨析它是否存在通假现象。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
3.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实词进行翻译和写作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为高考文言文题目的解答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文言文实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与虚词相对,能够单独作为句子成分。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文言文实词的分类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如“君子”、“国家”。
2. 动词:表示动作、状态或存在,如“行”、“有”。
3.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或特征,如“美”、“大”。
4. 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如“一”、“百”。
5. 量词:用来计量或限定名词,如“篇”、“匹”。
文言文实词的特点1. 一词多义:许多文言文实词具有多个含义。
2. 词性转换: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作为不同词性使用。
3. 合成新词:通过合成方式形成新的词汇。
文言文实词的学习方法1. 积累词汇:通过阅读和记忆,不断扩大文言文实词的词汇量。
2. 上下文理解: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
3. 比较辨析:对比不同实词的用法,理解其细微差别。
4. 实践应用:通过翻译练习和创作文言文,加深对实词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案例分析选取《论语》中的一段经典文言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过对这段文本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其中的实词,如“学”(动词,学习)、“时”(名词,时间)、“习”(动词,复习)、“说”(形容词,愉快)等。
同时,教师还应指出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不同用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今语言的联系。
总结与反思在本次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学生应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之实词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者亦当矜怜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常用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总结其含义和用法。
2.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方法。
3. 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回顾并掌握已学过的文言实词。
2. 难点: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3. 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引导学生思考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方法。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用法。
4.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巩固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适量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以便学生课后阅读和练习。
2.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的文言实词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查阅相关的文言文参考书籍,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总结其含义和用法。
2. 第2周: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复习推断文言文实词五法教案

备课
时间
备课地点
主备人
参加人员
全体高三教师
教学
课题
文言文实词之推断文言实词五法
课型
新授课
学情
分析
学生对于文言文实词词义不能准确推断,需掌握一定的方法。
教学
目标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断实词词义。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
难点:
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
【边练边悟】
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选自《庄子·山木》)
A.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之:到、往
B.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凶恶
C.其美者自美美:认为……美丽
D.安往而不爱哉安:哪里
解析:选B。可采用“句式推断法”。“其一人美”“其一人恶”两句话的结构一样,意义相对,所以“恶”的意思应和“美”相对,解释为“丑陋”。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教案

掉转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精准点拨】【微积累】类义词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窥、伺、蔽、觇、匿、隐、黑、秘、藏、伏。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领、判、守、兼。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俟。
⑩表示嫉恨的有:恶、厌、憎、衔、怨、患、疾、恨、怒、诅。
⑪表示授予官职的有:辟、荐、举、知、拜、选、除、授、起、察、仕。
⑫表示官职升降的有:升、擢、拔、迁、陟、晋、加,罢、黜、免、谪、左迁、窜、放。
【边练边悟】2.(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难点: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考点解读:关于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主要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120个。
除了这些,高考还会涉及一些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或古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文言实词,这些都要靠平时阅读时积累。
特别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通假等现象。
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2.古今异义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
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
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
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
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
(3)词义转移。
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
“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
“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
“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
“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
“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
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
“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
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3.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答案](1)“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今义是“当中”;(2)“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3)“宣言”,古义为“公开扬言”,今义为“表示政见的公告”;(4)“烈士”,古义是“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今义指“为革命而牺牲的人”;(5)“牺牲”,古义指“作祭祀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而死”;(6)“因为”,古义是“因此写”,今义是“因果连词”;(7)“故事”,古义是“旧例”,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8)“多谢”,古义是“多多劝告”,今义是“十分感谢”。
4.教师小结:古今异义(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5.布置作业:《三维设计》练习。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难点: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
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
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
“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
2.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系向牛头充炭直(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甚矣,汝之不惠(5)或师焉,或不焉(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7)赢粮而景从(8)风吹草低见牛羊(9)张良出,要项伯(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案](1)坐通座,音zuò,座位;(2)直通值,音zhí,价钱;(3)反通返,音fǎn,回归;(4)惠通慧,音huì,聪明;(5)不通否,音fǒu,不;(6)倍通背,音bèi,违背、背叛;(7)景通影,音yǐnɡ,影子;(8)见通现,音xiàn,露出;(9)要通邀,音yāo,邀请;(10)知通智,音zhì,智慧;(11)具通俱,音jù,都;(12)生通性,音xìnɡ,资质、本性。
3.一词多义: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
《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
那么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
如“立”,甲骨文作,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站立”,如“提刀而立”。
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
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
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
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子婴立。
”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
”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4.实战演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就(1)金就砺则利()(2)连辟公府不就()(3)一蹴而就()(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5)若无罪而就死地()(6)乃谢客就车()[答案](1)接近,依靠(2)赴任,就职(3)成功,达到目的(4)即,就(5)走向,走上(6)上,登上2.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秦贪,负其强()(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答案](1)背东西,以背载物(2)担负,使……承担(3)依仗,凭借(4)对不起,辜负(5)违背,背弃(6)失败(7)覆盖5. 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兄弟”指“弟弟”;“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险;“他可惹下是非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烦。
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出现更多,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
①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意义。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义。
《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6.实战演练:判断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否偏义复词,并分析其含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其日牛马嘶()(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5)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蟪蛄不知春秋()(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答案](1)否。
小小大大之意。
(2)是。
偏义在“马”,“牛”为衬字。
(3)是。
偏义在“亡”,“存”为衬字。
(4)是。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5)是。
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6)是。
“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
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7)否。
春天和秋天。
(8)否。
“痛恨”是十分遗憾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