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

合集下载

文言文学习:120个多义实词120个练习(答案附后)

文言文学习:120个多义实词120个练习(答案附后)

文言文学习:120个多义实词120个练习(答案附后)1.爱楚人爱()其子,虽爱()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菊,众人爱()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而不见。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闲之地,得旦夕安()寝,常与邻国相安(),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在哉?3.被屈原忠而被()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发被()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衣,身被()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思亲。

5.本柳宗元本()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反其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即今日所见本(),以本()其当日心境。

6.鄙晋之鄙()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人。

7.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以疲惫之兵(),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其友,勿劝。

8.病桓公身有疾.左右病()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9.察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孝廉,足见帝之察()。

10.朝邹忌旦日朝()服衣冠,于朝()谏齐王。

齐王纳其谏。

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经数年之久。

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谋臣所景仰。

11.曾愚公自曾()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

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

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云,笑之。

愚公笑曰:“何曾()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12.乘陶渊明手握《左传》,乘()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化以归尽。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言文复习120个实词练习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2. 下列各选项中,对“安”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B.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动词,安定)C. 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动词,安身、养生、享受)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形容词,安适、安逸)3. 下列各选项中,对“被”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动词,披散、散开)B. 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仪(动词,同“披”)C. 大雪逾岭,被南越数州(动词,覆盖)D. 荆轲被八创(表被动)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C.每逢佳节倍思亲 D.我军十倍于敌5. 下列各选项中,对“本”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臣闻兵法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名词,根本、基础)B.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原来)C.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副词,本来)D. 是无难,别具本上奏(名词,奏章)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蜀之鄙有二僧 B.先帝不以臣卑鄙C.孔子鄙其小器 D.鄙人不胜感激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B.左右欲兵之,王止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8. 下列各选项中,对“病”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动词,嫉妒)B. 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动词,指责,嘲骂,羞辱)C.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形容词,困窘)D. 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名词,毛病,缺点)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③④各不同 D.①②③④都相同12.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3. 与“惑而不从师”的“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王C.傲不可长,欲不可从 D.弟走从军阿姨死14. “当”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木兰当户织有大石当中流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C.驼闻之曰:名我固当犯法当死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1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B.伐无道,诛暴秦C.臣之所好者,道也 D.道不同,不相为谋16. “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D.吾得兄事之17.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C.因度此曲,以纾客怀审时度势D.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张弛有度,文武之道18. 与“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C.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D.觉今是而昨非19. “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 B.山重水复疑无路C.王辞而不复 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20. 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决负约不偿城21. 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A.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B.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无缘无故C.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D.暮去朝来颜色故君安与项伯有故23.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固请,召有司案图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D.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24. 与“君臣相顾,泣下沾襟”的“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D.顾计不知所出耳25. 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C.等死,死国可乎 D.长此以往,国将不国26. 与“过犹不及”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C.过故人庄 D.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27. 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D.人之患在好人为师28.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云霞明灭或可睹C.所守或匪亲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29.与“疾言厉色”的“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B.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疾恶如仇30. 与“过犹不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B.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一人飞升,仙及鸡犬31. 与“若即若离”的“即”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B.匪来贸丝,来即我媒C.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32.与“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的“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既而得其尸于井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D.既无伯叔,终鲜兄弟33. 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假”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狐假虎威 B.不假思索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大臣犯法,无所宽假34. 对“间”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②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隔)④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有时、偶尔)⑤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中间)⑥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⑦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间隔)A. ①②③⑥B. ②③⑥⑦C. ①⑤⑥⑦D. ①②⑥⑦A.君既若见录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D. 见笑大方慈父见背36. 对“解”字解释错误的一项()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B. 太后之色少解(缓和、消释)C.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打开)D. 一日所属,解一贼至(押送)37. 与“一蹴而就”的“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连辟公府不就 B.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C.金就利则利. D.轲自知事不就38.“举”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孙叔敖举于海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世誉之而不加劝C.杀人如不能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D.戍卒叫,函谷举莫令事不举39. 与“天不绝我”的“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抢呼欲绝 D.绝云气,负青天40. 对“堪”字解释错误的一项()A.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B.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愿意)C. 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胜任)D. 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忍受、经受)41. 与“克勤克俭”的“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B.然操遂能克绍C.克己复礼为仁 D.彼竭我盈,故克之42. 与“有教无类”的“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佛印绝类弥勒 B.物以类聚,人以群分C.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D.举类迩而见义远43. “可怜”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可怜身上衣正单 B.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百花高楼更可怜44. 与“舸舰弥津”的“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B.弥留之际,留言示我,虽三言两语,不啻暮鼓晨钟,振聋发聩C.夜雪初霁,荠麦弥望D.仰之弥高45.与“曰归曰归,岁亦莫止”的“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至莫夜月明 B.此二人乃莫逆之交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46. 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家祭勿忘告乃翁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 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47. 与“距关,勿内诸侯”的“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C.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D.内立法度,务耕织48. 与“不期而遇”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失期,法当斩 B.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C.期年之后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49. 与“邑人奇之”的“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C.大将军邓陟奇其才 D.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50. 与“迁客骚人”的“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战、守、迁皆不及施 B.终继五国迁灭,何哉C.再迁为太使令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51. 与“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的“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B.王好战,请以战喻C.乃置酒请之 D.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52. 与“穷兵黩武”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C.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53. 与“连峰去天不盈尺”中的“去”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欲呼张良与俱去 B.西蜀之去南海,远也。

高考复习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

高考复习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

16、从

(1) 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3)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4) 乃使其从者衣褐
(5)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6)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7)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8) 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17、次

(1)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7) 赵宣子骤谏,公患之
(8) 时有患疟疾者
(9)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10)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38、患 (4)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5)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
之战》 (6)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7) 赵宣子骤谏,公患之 (8) 时有患疟疾者 (9)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10)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5)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6)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7)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8)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9)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10)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10、朝

(1)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 于是入朝见威王
(3) 朝济而夕设版焉
(6)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1、及 及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2)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 (3)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4) 徐公何能及君也 (5)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也 (6)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 (7)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8)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9)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10)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三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三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三60、穷①阻塞不通;②走投无路;③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④困厄,处于困境;⑤尽,穷尽;⑥穷究,追究到底;⑦寻求尽头。

【注意】在古代,缺乏衣食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没有出路叫“穷”。

⑴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⑷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薛谭学讴》)⑸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⑺成语“穷()源溯流”“穷()愁潦倒”“日暮途穷()”⑴寻求尽头;⑵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⑶困厄,处于困境;⑷尽,穷尽;⑸寻求尽头;⑹尽,穷尽;⑺穷究/困厄,处于困境/阻塞不通。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3)61、去①离开;②距,距离;③除掉,去掉。

⑴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鸿门宴》)⑵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⑶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项脊轩志》)⑷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项脊轩志》)⑸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⑹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⑴距,距离;⑵离开;⑶离开;⑷离开;⑸除掉;⑹离开。

62、劝①勉励,鼓励;②勤勉,勤奋;③劝说。

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⑶荀子《劝()学》⑴勤勉,勤奋;⑵劝说;⑶勉励,鼓励。

63、却①退,后退;②使…退,击退;③推却,不接受。

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过秦论》)⑵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孔雀东南飞》)⑶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琵琶行》)⑷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120个文言实词答案1 爱1.(爱护) 2.(喜欢,爱好) 3 (爱惜,吝惜) 4.(爱惜,吝惜) 5.(爱慕,欣赏) 6.(恩惠) 7.(隐蔽,躲藏)2 安1.(安稳) 2.(安全) 3.(安逸) 4.(安抚,抚慰) 5.(安置、安放) 6.(哪里) 7.(养生) 8.(使---安)3 被1.(蒙受,遭受) 2.(表示被动) 3.(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通“披”披散) 5.(被子) 6.(覆盖)4 倍1.(通"背",背叛,违背) 2.(一倍,加倍) 3.(增加) 4.(越发、更加)5 本1.(草本的根或茎干) 2.(根本。

基础) 3.(本来,原来) 4.(版本,稿本) 5.(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 (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天赋的善心) 8.(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推究本源、考查)6 鄙1.(边界地方) 2.(庸俗,浅陋,鄙俗) 3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轻视)7 兵1.(兵器,军械) 2.(士兵,军队) 3.(用兵策略,战略) 4.(用兵器杀人) 5.(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8 病1.(疾病) 2.(困苦,困乏) 3.(毛病,缺点) 4.(担心,忧虑) 5.(损害) 6.(责备、羞辱)9 察1.(仔细看,观察) 2.(详审) 3.(了解,弄清楚) 4.(察察,洁白的样子) 5.(看清楚) 6.(精明)10 朝cháo1.(zhāo 早晨) 2.(朝见,朝拜) 3.(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朝代) 6.(朝政) 7.(对、向)11 曾1.(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曾经) 3.(竟然) 4.(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通"增",增加)12 乘chéng1.(驾车,坐车,骑马)(趁着,凭借) 3.(冒着) 4.(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登上) 6.(shèng四)13 诚1.(真心真意) 2.(实在,的确) 3.(果真,如果) 4.(诚心,诚意)14 除1.(台阶) 2.(清除,去掉) 3.(清除,去掉) 4.(整修,修理) 5.(拜官授职) 6.(门屏之间)15 辞1.(言词,言语) 2.(文词,文学) 3.(藉口) 4.(推辞) 5.(告别,辞别) 6.(古代的一种文体) 7.(讲究,计较) 8.(辞令,应酬的言辞) 9.(辞谢,婉言道歉) 10.(命令)16 从1.(跟随,随从) 2.(听从,顺从) 3.(向---学习) 4.(依傍) 5.(由,自) 6.(参与) 7.(随从的人) 8.(放纵) 9.(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通"纵"。

【文言实词】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8)

【文言实词】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8)

【文言实词】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8)【文言实词】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8)71、使①派,派遣;②使,让;③使用,使唤,驱使;④出使;⑤使者;⑥官名,如转运使、节度使、按察使等;⑦连词,假使,假若。

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⑵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⑷妾不堪驱使()(《孔雀东南飞》)⑸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传》)⑹成语“颐指气使()”⑴派,派遣;⑵假使,假若;⑶使,让;⑷使唤,驱使;⑸使者;⑹使唤,驱使。

72、是①正确;②认为……正确;③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这时;④表示判断;⑤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中;⑥【于是】:⑴连词,表承接,与今义相同;⑵在这时;在这(方面、事等);⑶对此。

⑴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⑵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⑶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项脊轩志》)⑷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⑸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滕王阁序》)⑻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⑼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⑽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⑾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⑿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捕蛇者说》)⒀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自以为是()”“一无是()处”“实事求是()”“是()古非今”“唯利是()图”“惟命是()从”⑴宾语前置的标志;⑵这;⑶这;⑷宾语前置的标志;⑸这;⑹正确;⑺表示判断;⑻认为……正确;⑼在这时;⑽连词,表承接,与今义相同;⑾对此;⑿在这件事上;⒀这/正确/正确/正确/认为……正确/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三语文120个文言文实词练习课件

高三语文120个文言文实词练习课件

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 责怪,反对 )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不是 )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除非,除了 )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 6觉今是而昨非( 不对的,错误的 )
复 1昭王南征而不复( 返回、回来 )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恢复 )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再,又 ) 4山重水复疑无路( 重复 ) 5王辞而不复( 回答 )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报复 )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 免除赋税徭役 )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通"覆",遮盖,盖上 )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复算,追究 )
固 坚固 )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要的地势 ) 3固请,召有司案图( 坚持,坚决 )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顽固,固执 )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本来,原来 )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安定 ) 8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坚守、安定 )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跟随,随从 )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听从,顺从 )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向…学习 ) 4樊哙从良坐( 依傍 ) 5从此道至吾军( 由,自 ) 6弟走从军阿姨死( 参与 ) 7其从如云( 随从的人 ) 8欲不可从( 放纵 ) 9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办事 )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 ) 路,道路 取道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 主张,思想,学说 ) 5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说,谈论 )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 10故园谁道有书来( 料想 ) 11道之以政( 通导、引导) 12道义: ( 道德和正义 )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练习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练习

必备知识清单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1.爱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5)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6)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志》)【答案】(1)吝惜,舍不得,吝啬;(2)喜爱,爱护;(3)喜爱;(4)喜爱;(5)爱护;(6)喜爱。

2.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⑥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5)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6)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7)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8)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9)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1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14)成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答案】(1)(2)使……安定;(3)疑问副词,怎么;(4)疑问副词,怎么,哪里;(5)疑问代词,哪里,哪儿;(6)安稳,安定,安全;(7)安逸,安乐;(8)使……安定;(9)疑问代词,哪里,哪儿;(10)疑问副词,怎么/安稳,安定,安全;(11)安逸,安乐;(12)疑问副词,怎么,哪里;(1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14)疑问副词,怎么,哪里/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国 ①国家;②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③国都,京城。 ⑴登斯楼也,则有去国( )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 (《岳阳楼记》) ⑴国都,京城;⑵诸侯国。 32、过 ①走过,经过;②过错,过失;③犯过错;④形容词,错了,错误的;⑤ 超过,胜过;⑥拜访,探望;⑦过分;⑧指出过失,责备。 ⑴人恒过( ),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⑸从此道至吾军,不过( )二十里耳。(《鸿门宴》) ⑹闻大王有意督过( )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⑻一日,大母过( )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⑼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 )蒙拔擢。(《陈情表》)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⑿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⒀孟浩然《过( )故人庄》 ⒁成语“文过( )饰非”“过( )犹不及” ⑴犯过错;⑸超过;⑹责备;⑻探望;⑼过分⑿过分;⒀拜访; ⒁过错,过失/过分。 • 33、恨 • ①遗憾;②怨恨,仇恨。 • ⑵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出师表》) • 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 )久之。 (《陈涉世家》) • ⑷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 ⑸成语“一失足成千古恨( )” • ⑵遗憾;⑶遗憾;⑷怨恨,仇恨;⑸遗憾。
• 36、或 • ①有的,有的人;②也许,或许;③有时。 • 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 )不焉。(《师 说》) • ⑷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 ⑹成语“智者千虑,或( )有一失” • ⑵有的/有的;⑷有时;⑹有时。 • 37、疾 • ①病,疾病;②生病,患病;③痛苦,疾苦;④缺点,毛病; ⑤厌恶,憎恨;⑥快速,急速;⑦妒忌。 • ⑸成语“疾( )恶如仇”“痛心疾( )首”“讳疾( )忌 医”“疾( )言厉色”“眼疾( )手快”“奋笔疾( ) 书”“大声疾( )呼”
• ⑵接近,靠近;⑹完成/成功/成功。 • 47、举 • ①举起,抬起;②举行,发动;③推荐,推举;④攻下,占领; ⑤全,都;⑥完成,成功;⑦尽,完。 • ⑴今亡亦死,举( )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 ⑶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 ⑻成语“举( )世瞩目”“举( )国上下”“举( )目无亲” • ⑴举行,发动;⑶尽,完;⑻全/全/举起,抬起。
• 48、绝 • ①断,断绝;②隔绝,隔断;③穿越,越过;④横渡;⑤断绝往 来,绝交;⑥绝命,死;⑦极,非常。 •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桃花源记》) • ⑵佛印绝( )类弥勒。(《核舟记》) • 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 )如缕。(《赤壁 赋》) • ⑷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劝学》) • ⑺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 )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 百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⑻成语“韦编三绝( )”“悲痛欲绝( )” • ⑴隔绝,隔断;⑵极,非常;⑶断,断绝;⑷横渡;⑺断绝往来, 绝交;⑻断/绝命,死。
• ⑸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 ⑺成语“奇( )耻大辱”“出奇( )制胜”“奇( )文共赏” • ⑵以……为奇,认为……奇特;⑸零数;⑺罕见的/出人意料的/好, 佳。 • 58、迁 • ①迁移;②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③贬谪,放逐,流放。④ [左迁]:贬官。 • ⑴迁( )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 ⑵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 )徙之徒也。 (《陈涉世家》) • ⑴贬谪,放逐,流放;⑵迁移;
• 34、胡 • ①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②疑问代词,什么;③疑问副 词,怎么,为什么。 • 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 )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⑶嗟尔远道之人胡( )为乎来哉?(《蜀道难》) • ⑵怎么,为什么;⑶什么。 • 35、患 • ①担心,忧虑;②祸患,灾害;③毛病,弊病。 • ⑶欲勿予,即患( )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⑷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避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⑸成语“人满为患( )”“防患( )未然”“患得患( )失” • ⑴担心,忧虑;⑶担心,忧虑;⑷祸患,灾害;⑸祸患,灾害/ 祸患,灾害/担心,忧虑。
• 45、解 • ①把系着的东西解开;②解除,消除;③消释,化解;④解围, 撤围;⑤xiè,懈怠,松弛;⑥jiè,押送。 • ⑴太后之色稍解( )。(《战国策》) • 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师说》) • ⑷成语“解( )铃还须系铃人” • ⑴消释,化解;⑵解除,消除;⑷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 46、就 • ①接近,靠近;②承受,接受;③完成,成功;④就职,赴任; ⑤踏上,登上。 •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则利。(《劝学》) • ⑹成语“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 )”“功成名就( )”
•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隔。 (《桃花源记》) • ⑵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曹刿论战》) • ⑷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⑸从郦山下,道芷阳间( )行。(《鸿门宴》) • ⑹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 )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项脊轩志》) • 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 )至赵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⑽又间(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 ⑾成语“挑拨离间( )”“间( )不容发”“疏不间( )亲”
• ⑴隔离;⑵参与;⑷间或,断断续续地;⑸从小路;⑹期间, 年间;⑺秘密地,悄悄地;⑽秘密地,悄悄地;⑾离间/中间/离 间。 • 44、见 • ①看见;②拜见,谒见;③见解,见识;④表示被动,相当于 “被”;⑤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⑥xiàn,出现,表 现,显露。 • ⑾欲勿予,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欺。(《史记· 廉颇蔺相如 列传》) • ⑿臣诚恐见( )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⒁成语“见( )贤思齐”“远见( )卓识”“书读百遍,其义 自见( )” • ⑾被;⑿被;⒁看见/见解,见识/显露。
• 59、请 • ①请求;②请允许我,请让我;③谒见,拜见;④请示;⑤请教, 询问;⑥邀请。【注意】“请”后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意义。 一是请你做某事,即①;二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即②。第二种 较常见。 • ⑴公将战,曹刿请( )见。(《曹刿论战》) • ⑵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曹刿论战》) • ⑷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俟其欣悦,则又 请( )焉。(《送东阳马生序》) • ⑸成语“请君( )入瓮” • ⑴请求;⑵请允许我,请让我;⑷请教,询问/请教,询问;⑸ 请求。
• ⑷且壮士不死即( )已,死即( )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 家》) • ⑸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 )冈峦之体势。 (《滕王阁序》) • ⑺成语“若即( )若离”“可望而不可即( )” • ⑵立即,马上;⑷就,便/就,便;⑸根据,依据;;⑺走近, 靠近/走近,靠近。 • 40、既 • ①尽,完了;②副词,已经,…之后;③副词,既然;(后起意 义)④副词,不久,常“既而”连用;⑤常与“且”、“又”、 “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 • ⑷壬戌之秋,七月既( )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 • ⑼成语“既( )往不咎”“一如既( )往”“一言既( )出, 驷马难追”
• ⑹距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 ⑺成语“色厉内( )荏”“内( )忧外患” • ⑸通“纳”,使进入,接纳;⑹通“纳”,接纳;⑺内心/内部,常指朝 廷内部,国家内部。 • 56、期 • ①规定的时间,期限;②约定;③期望,要求;④jī,一周年,一周月。 • ⑵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⑷成语“不期( )而遇” • ⑵一周年;⑷约定。 • 57、奇 • ①奇异,奇特,罕见的,不寻常的;②出人意料的;③jī,零数;④jī,命 运不好,常“数奇”连用;⑤好,佳;⑥以……为奇,认为……奇特。 • ⑵邑人奇( )之。(《伤仲永》)
• ⑸厌恶,憎恨/痛苦/疾病/急速/急速/急速/急速。 • 38、及 • ①赶上,追上;②到,到达;③推及,涉及;④如,比得上; ⑤等到,到了;⑥和,与。 • 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⑸成语“望尘莫及( )”“鞭长莫及( )”“爱屋及( ) 乌”“由表及( )里”“过犹不及( )” • ⑴如,比得上;⑸赶上,追上/到达/推及/到/到,到达。 • 39、即 • ①走近,靠近;②副词,立即,马上;③连词,就,便;④副 词,就是;⑤连词,如果,假如;⑥根据,依据;⑦登上(王 位)。 • ⑵项伯即( )入见沛公(《鸿门宴》)
• ⑷可怜( )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 ⑹成语“怜( )香惜玉”“顾影自怜( )”“摇尾乞怜( )” • ⑴喜爱,疼爱;⑷值得同情⑹喜爱,疼爱,爱惜/怜悯,同情/怜 悯,同情。 • 53、弥 • ①满,遍布;②越,更加。 • ⑶荠麦弥( )望(《扬州慢》) • ⑹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 )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荷塘月 色》) • ⑺成语“欲盖弥( )彰”“弥( )天大谎”“弥( )天大 罪”“弥( )漫” • ⑴满,遍布;⑵更加;⑶满;⑷越/越;⑸满,遍布;⑹满;⑺ 更加/满/满/遍布。
• 49、堪 • ①经得起,能忍受;②能,能够;③胜任。 • ⑷成语“不堪( )入耳”“不堪( )回首”“苦不堪( ) 言”“不堪( )一击” • ⑷能,能够/能,能够/能,能够/经得起,能承受。 • 50、克 • ①能,能够;②战胜,攻破;③克制;④约定或限定时间。 • ⑵彼竭我盈,故克( )之。(《曹刿论战》) • ⑸成语“克( )敌制胜”“克( )己奉公”“克( )勤克 俭”“攻无不克( )” • ⑵战胜,攻破;⑸战胜,攻破/克制/能,能够/战胜,攻破。
• 51、类 • ①种类,类别;②类似,像。 • 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 )女郎也。 (《项脊轩志》) • ⑶佛印绝类( )弥勒《核舟记》 • ⑷成语“触类( )旁通”“画虎类( )犬”“不伦不类 ( )”“有教无类( )” • ⑴类似,像;⑶像;⑷种类,类别/像/种类,类别/种类,类别。 • 52、怜 • ①怜悯,同情;②喜爱,疼爱,爱惜;③“可怜”有如下意义: ⑴值得同情;(与今义同)⑵可爱;⑶可惜。 • ⑴丈夫(“丈夫”古义:男子)亦爱怜( )其少子乎?(《战 国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